GO健康

黴菌性陰道炎

概述

黴菌性陰道炎又稱外陰陰道念珠菌症,是由念珠菌又稱念珠菌引起的常見外陰陰道炎症,屬機會致病菌(人體正常情況下都存有該菌類,當人體免疫力低下的時候會導致人體感染疾病),主要為內源性傳染。主要表現為外陰陰道搔癢、灼燒,症狀時輕時重,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白帶異常、排尿痛等症狀,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

就診科別:
婦科
英文名稱:
vulvovagrinal candidiasis,VVC
疾病別稱:
外陰陰道念珠菌症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早產、滴蟲性陰道炎
治療周期:
單純性黴菌性陰道炎一般3~7天,複雜性黴菌性陰道炎延長至7~14天
臨床症狀:
外陰陰道搔癢、灼熱痛、陰道分泌物豆渣狀
好發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
常用藥物:
Miconazole 軟膠囊、克霉唑栓、 Nystatin 製劑
常用檢查:
分泌物檢查、真菌培養法
疾病分類

單純性黴菌性陰道炎

呈散發性,臨床症狀較輕,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導致。

複雜性黴菌性陰道炎

可頻繁發作,臨床症狀較重,感染致病菌通常非白色念珠菌。

病因

黴菌性陰道炎的病因主要是念珠菌感染,主要為內源性感染,可通過性交直接傳染,還可以通過接觸感染的衣物間接傳染,好發於免疫功能低下者、中老年女性、女性陰道粗短者。機體免疫力低下、陰道污染、穿緊身化纖內褲及肥胖均可導致誘發本病。

主要病因

念珠菌是一種條件致病性真菌,在機體健康狀態下陰道內菌群處於平衡狀態,病原菌多存在於陰道內不致病,免疫力下降後才會侵犯組織,引起炎症反應。另外,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類固醇或者重症感染時也會引發此病。

誘發因素

機體免疫力低下

長期應用廣效性抗生素、免疫抑制劑、雌激素以及糖尿病、妊娠等,可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造成念珠菌機會性感染。

陰道污染

胃腸道念珠菌感染者糞便污染陰道。

穿緊身化纖內褲及肥胖

使外陰局部溫度與濕度增加,更容易誘發念珠菌感染。

流行病學

約75%婦女一生中至少患過一次黴菌性陰道炎,45%婦女經歷過兩次或兩次以上的發病。10%~20%非孕婦女及30%孕婦陰道中可能黏附有念珠菌寄生,但菌量極少,呈酵母相,並不引起炎症反應。

傳播途徑

本病可通過性交直接傳染或者通過感染的衣物間接傳染。

好發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

念珠菌為機會致病菌,平時菌量極少,呈酵母相,不引起症狀,在全身及陰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時,念珠菌才會大量繁殖轉變成菌絲狀,而導致相應表現。

中老年女性

由於中老年女性陰道菌群改變和抵抗力降低,導致容易感染。

症狀

黴菌性陰道炎的典型症狀是外陰陰道搔癢、陰道分泌物增多,嚴重者可出現性交痛,從而嚴重影響女性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典型症狀

疼痛、搔癢

外陰陰道搔癢、灼痛,部分病人持續不緩解,可出現性交痛以及排尿痛。

陰道分泌物增多

特徵是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樣,部分病人可有白帶異味。

外陰紅腫、糜爛

外陰皮膚和陰道黏膜紅腫,由於搔癢嚴重,常出現抓痕,嚴重者可出現皮膚皸裂、潰瘍、糜爛。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有外陰部灼熱痛、性交痛以及排尿痛,尿痛是排尿時尿液刺激水腫的外陰及前庭所致。

併發症

滴蟲性陰道炎

相關數據顯示,86%的滴蟲性陰道炎病人會合併出現黴菌性陰道炎。

早產

妊娠合併黴菌性陰道炎的病人,感染嚴重可能導致早期破水,從而造成早產的發生。

看醫

孕婦及免疫力低下者在進行婦科體檢時,一旦發現黴菌性陰道炎的體徵,或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陰道外陰搔癢、分泌物異常的情況,應及時到婦科或相應科別就診。通過陰道分泌物檢查以及真菌培養法進行診斷,注意與細菌性陰道病、滴蟲陰道炎等相鑑別。

就醫指征
  • 孕婦及免疫力低下者進行定期婦科體檢非常有必要,一旦體檢中發現黴菌性尿道炎的體徵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發現外陰陰道搔癢、灼熱痛等症狀,高度懷疑黴菌性陰道炎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黴菌性陰道炎的病人,出現外陰糜爛及淺表潰瘍,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婦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泌尿困難等,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泌尿外科等。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外陰陰道搔癢、灼熱痛等)
  • 外陰搔癢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出現不適症狀多久了?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泌尿困難、尿痛、陰道黏膜紅腫、小陰唇內側及陰道黏膜附有白色塊狀物,擦除後露出紅腫黏膜面等)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分泌物檢查

通過濕片法或革蘭染色法,通常可以發現念珠菌的芽孢以及菌絲。

真菌培養

取分泌物接種於培養基上,査出真菌可確診,陽性率更高,但不常規應用。部分病人有典型的臨床表現,而顯微鏡檢査陰性或反覆復發,如陰道分泌物pH<4.5,未見大量白血球、滴蟲及線索細胞者,臨床懷疑耐藥菌株或非白念珠菌感染時,採用培養法和藥敏試驗,可明顯提高診斷準確性同時指導進一步敏感藥物治療。

診斷標準
  • 外陰陰道搔癢、灼熱痛,陰道分泌物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樣。
  • 在陰道分泌物中找到念珠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絲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細菌性陰道病

病人可有稀薄狀白帶增多、異味,伴有輕度外陰搔癢或燒灼感,陰道黏膜無紅腫或充血。而黴菌性陰道炎常有濃稠分泌物,伴有嚴重的外陰搔癢和疼痛,可通過臨床症狀以及分泌物檢查鑑別。

滴蟲性陰道炎

陰道黏膜呈鮮紅色,上覆斑片狀假膜,常伴泡沫樣分泌物,分泌物增多可變為黃綠色。黴菌性陰道炎常有濃稠分泌物,伴有嚴重外陰搔癢和疼痛,可通過臨床症狀以及分泌物檢查鑑別。

細胞溶解性陰道病

本病病人也可出現外陰陰道搔癢和疼痛,和黴菌性陰道炎症狀相似,通過臨床症狀不易鑑別,可通過分泌物檢查鑑別。

治療

對於黴菌性陰道炎主要是進行藥物治療,注意去除誘因,單純性和複雜性黴菌性陰道炎治療7~10天,復發性黴菌性陰道炎治療周期可長達數月。

治療周期
單純性黴菌性陰道炎一般治療3~7天,複雜性黴菌性陰道炎延長至7~14天,復發性黴菌性陰道炎6個月治療周期。
一般治療

去除誘因

了解存在的誘因並及時消除,如停服廣效性抗生素、雌激素等。使用棉質內褲,病人的毛巾、內褲等衣物要隔離洗滌,用開水燙,以免傳播。

改變陰道酸鹼度

念珠菌在pH5.5~6.5環境下最適宜生長繁殖,因此可改變陰道酸鹼度造成不利於其生長的環境。方法是用鹼性溶液如2%~4%碳酸氫鈉溶液沖洗陰道或坐浴。

合併症的治療

如有糖尿病應同時治療,治療期間避免性交。

藥物治療

單純性黴菌性陰道炎病人的治療周期較短,一般在一週內即可治癒,但是複雜性黴菌性陰道炎病人的治療周期較長,需要鞏固治療。此外,對於妊娠合併黴菌性陰道炎的病人,注意避免使用影響胎兒的藥物。

咪唑類藥物

克霉唑

又稱三苯甲咪唑,對白色念珠菌最敏感。普遍採用克霉唑的乳酸配方單劑量陰道給藥,使用方便、療效好,且孕婦也可使用,是單純性黴菌性陰道炎的病人首選陰道用藥。

Miconazole

又稱雙氯苯咪唑,陰道栓劑、霜劑可用於外陰、尿道口,以減輕搔癢症狀及小便疼痛。

布康唑

陰道栓劑,體外抑菌試驗表明對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等,抑菌作用比其他咪唑類藥物強。

Econazole

抗菌譜廣,對深部、淺部真菌均有效,但是使用後病人陰道燒灼感較明顯。

噻康唑陰道軟膏

單次給藥,使用方便、不良反應小、療效顯著。

三唑類藥物

Itraconazole

抗真菌譜廣,飯後口服生物利用度最高,吸收快,口服後3~4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對於復發性黴菌性陰道炎,主張 Itraconazole 口服治療。

Fluconazole

是唯一獲得FDA許可的治療念珠菌感染的口服藥物,口服膠囊生物利用度高,在陰道組織、陰道分泌物中濃度可維持3天。無明顯肝毒性,但需注意腎功能。

特康唑

只限於局部應用治療,0.4%霜劑;0.8%霜劑;栓劑陰道內給藥3天。

多烯類藥物

Nystatin 連續14天治療單純性黴菌性陰道炎,藥物療程長、使用頻繁,病人往往順應性差。

糖皮質類固醇軟膏

低濃度的糖皮質類固醇軟膏可用於治療複雜性黴菌性陰道炎。

手術治療

黴菌性陰道炎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溫腎除霉湯

具有溫腎壯陽、填精益氣,兼以清熱燥濕的功效,配合使用苦參洗劑,對於黴菌性陰道炎有較好療效。

抑霉散

由苦參、藿香、百部、龍膽草、白鮮皮、青黛等中藥組成,可有較好的殺菌止癢效果。

其他治療

性伴侶無需常規治療,約15%男性與女性病人接觸後患有龜頭炎,對有症狀男性應進行相關檢查及治療。復發性黴菌性陰道炎病人的性伴侶應同時檢查,必要時給予治療。

預後

本病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一般可以治癒,能夠減輕或消除陰道炎症狀,但部分病人會出現反覆感染的情況,因此治療結束7~14天,應該追蹤治療,防止復發感染。

能否治癒

本病通常可以治癒,但是部分病人會出現反覆感染的現象,較頑固。

能活多久

黴菌性陰道炎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黴菌性陰道炎治療結束7~14天,應該追蹤治療,復發性黴菌性陰道炎在鞏固治療的第3個月和第6個月複查,進行真菌培養。

飲食

飲食調理

黴菌性陰道炎病人注意健康均衡飲食,忌食辛辣、刺激、甜膩食物,忌煙、忌酒,多食用含維他命豐富的食物,如各種水果和新鮮蔬菜。

照護

黴菌性陰道炎病人應注意外陰陰道衛生,保持乾燥、潔淨,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不要過分緊張,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護理

日常清潔

使用棉質內褲,病人的毛巾、內褲等衣物要隔離洗滌,用開水燙,以免傳播,每日清潔外陰。

不要每天沖洗陰道

過度清潔會破壞陰道菌群平衡,容易加重病情。

不要擅自停藥

用藥後要及時複查,如症狀改善或者消失並不能代表本病已經得到治癒,只能說明念珠菌暫時受到抑制,此時停藥容易造成耐藥而導致反覆發作。

特殊注意事項

無需對性伴侶進行常規治療。有龜頭炎症者,需要進行念珠菌檢查及治療,以預防女性重複感染。男性伴侶包皮過長者,需要每天清洗,建議擇期手術。症狀反覆發作者,需考慮陰道混合性感染及非白念珠菌症的可能。

預防

黴菌性陰道炎是念珠菌導致,常在機體免疫力低下時發病。因此,平時注意鍛煉身體,保持陰部清潔,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可有效預防黴菌性陰道炎的發生。

預防措施
  • 合理膳食,三餐規律,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飲食、低脂、少油、少糖、少鹽,定時定量進餐。
  • 改善生活習慣如穿寬鬆、透氣內褲,保持局部乾燥及清潔;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物。可試使用含乳酸桿菌活菌的陰道栓調節陰道內菌群平衡。
  • 洗澡時不要常規進行陰道沖洗,不要採用刺激性的沐浴液或者藥液清洗外陰和陰道,每次上完廁所後應該從前往後擦拭。
  • 若存在慢性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等,應積極治療,防止病情進展造成全身性的健康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