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
概述
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是胃黏膜對各種損傷的反應過程,包括上皮損傷、黏膜炎症反應和上皮再生。典型表現為上腹飽脹、隱痛、食慾缺乏、噯氣、噁心、嘔吐,部分病人可長期無症狀。通常胃炎病人預後較好,但部分病人會併發大出血、癌變,應引起重視。
- 就診科別:
- 消化內科
- 英文名稱:
- Gastriti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胃出血、胃潰瘍、胃癌、惡性貧血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上腹飽脹、食慾缺乏、呃逆、噯氣、噁心
- 好發人群:
- 幽門桿菌感染、長期飲酒、勞累、免疫功能異常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枸櫞酸鉍鉀、果膠鉍、克拉黴素、阿莫西林、 Esomeprazole
- 常用檢查:
- 胃液分析、血清學檢測、胃鏡和活組織檢查、幽門桿菌檢查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非特異性炎症,病理上以嗜中性白血球浸潤為主要特點,包括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病變。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理上以淋巴球浸潤為主要特點,部分病人在後期可出現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和化生,繼而出現上皮內瘤變,與胃癌發生密切相關。
特殊類型胃炎
由特殊病因引起的胃炎,根據病因可分為感染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幽門桿菌相關性胃炎、胃食道逆流、非類固醇類抗炎藥性胃炎、自身免疫或過敏反應性胃炎等。
病因
胃炎可由很多因素引起,包括感染、壓力、損傷、某些藥物以及免疫系統疾病。不同類型的胃炎病因不同,部分特殊類型的胃炎目前病因未明。
急性胃炎
理化因素
進食過冷、過熱或過於粗糙的食物、飲料、刺激性調味品、特殊類型藥物等。
生物因素
細菌及其毒素。
內源性因素
全身感染、嚴重創傷、顱內壓高、大手術、休克、過度緊張、勞累等。
慢性胃炎
生物因素
幽門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門桿菌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潰瘍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也可能是胃癌的協同因子。
免疫因素
細胞免疫反應在萎縮性胃炎的發生上可能有重要意義。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低下或亢進症、第一型糖尿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均可伴有慢性胃炎。
物理因素
長期飲濃茶、烈酒、咖啡,吃過熱、過冷或過於粗糙的食物導致胃黏膜反覆損傷。
化學因素
化學因素是導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多見。其中包括長期服用藥物特別是非類固醇類抗炎藥、菸草中的尼古丁及十二指腸液的逆流(主要是膽汁逆流)等因素長期對胃黏膜的損傷形成的慢性胃炎。
特殊類型胃炎
感染性胃炎
為非幽門桿菌感染所致的胃炎,主要是病人免疫力下降,病毒和細菌入侵所致。
嗜酸性粒細胞性胃炎
病因未明,胃壁炎症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為特徵,不伴有肉芽腫或血管炎性病變。
腐蝕性胃炎
因吞服強鹼、強酸或其他腐蝕劑而引發的胃黏膜充血、潰瘍、水腫或壞死性病變。
克隆氏症
為一種病因未明的胃腸道慢性炎性肉芽腫性疾病,病變多見於末段迴腸及鄰近結腸,常呈節段分布。一般認為本病屬自身免疫病。
慢性肥厚性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可能是急性胃炎反覆發作,最後可以轉變為慢性胃炎。也可能與不適當的飲食因素有關,如長時期不良飲食習慣,進食過快、食無定時、暴飲暴食、食粗糙、刺激性食物或腐敗、不清潔的食物。
大量飲酒、暴飲暴食、進食生冷不消化的食物、精神壓力大等,均可誘發胃炎。
胃炎是常見病,發病率較高,與年齡有關,常見於中老人,與幽門桿菌感染密切相關。此外,與飲食、感染等各種因素均有關係。
- 幽門桿菌感染者。
- 長期飲濃茶、烈酒、咖啡,吃過熱、過冷或過於粗糙的食物者。
- 全身感染、嚴重創傷、顱內壓高、大手術、休克、過度緊張、勞累者。
- 免疫功能異常者。
症狀
胃炎病人起病時間不一,症狀程度不一,典型表現為上腹飽脹、隱痛、食慾缺乏、噯氣、噁心、嘔吐等,部分病人可長期無症狀。
急性胃炎
急性起病,單純性急性胃炎主要表現為上腹飽脹、隱痛、食慾缺乏、噯氣、噁心、嘔吐,嚴重者起病急驟,在發病過程中突發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現為嘔血及黑便。
慢性胃炎
慢性起病,病程較長,可表現為長期上腹飽脹、鈍痛、食慾缺乏、噯氣等。
特殊類型胃炎
感染性胃炎
多繼發於全身系統的感染,或發生在器官移植、腫瘤末期化療、愛滋病等全身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中,以上腹痛、腹脹、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為主要症狀。
嗜酸性粒細胞性胃炎
主要臨床表現為氣喘、發熱、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及多系統性血管炎,可表現有腹痛、腹瀉、胃腸道出血等胃腸道症狀。
肥厚性胃炎
本病病人常有長期上腹痛、食欲不振、嘔吐,體重減輕伴糜爛者可出血。大量血漿蛋白自巨大肥厚的胃黏膜漏至胃腸道而丟失,可導致血中蛋白含量下降,出現水腫和腹水。
急性胃炎
由沙門桿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致病者,多伴有腹瀉、發熱,嚴重者有脫水、酸中毒或休克等。
嗜酸性粒細胞性胃炎
還可伴有發熱,可有咳嗽、咳痰、咳血等支氣管肺炎的表現,還可能伴有神經系統的損害。
胃出血
急性應激性胃炎可導致胃出血現象,如果出血輕度緩慢,病人可能沒有症狀,或者只注意到因消化道出血引起的黑便(黑糞症)。如果出血更加快速,病人可能會嘔血或糞便中排血,持續出血可致貧血,包括乏力、虛弱和頭暈。
胃潰瘍
胃炎可致胃潰瘍,此時症狀會加重。如果潰瘍穿透胃壁,胃內容物可能進入腹腔,引起腹膜炎和突發劇痛。
胃癌
胃黏膜發炎使蛋白質丟失,可引起體液聚集和組織水腫,數年後可發展成胃癌。
惡性貧血
殘胃炎和全胃萎縮性胃炎可致貧血,病人會有乏力、虛弱等臨床表現。
看醫
胃炎病人首先應明確病因,對因治療,同時對症治療,對於無症狀非萎縮性胃炎可不做任何處理。慢性胃炎及特殊類型胃炎病人,需根據臨床症狀和病理改變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懷疑有癌變的病人應進行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並及時治療。
- 對於中老年病人,應定期行胃鏡檢查。
- 突發或長期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甚至嘔血、黑便病人,應及時就醫。
病人需就診於消化內科。
- 有什麼症狀?已經出現多久了?
- 什麼情況下症狀會加重?
- 有感染過幽門桿菌嗎?
- 是否有其他症狀?(如發熱、腹瀉、黑便、嘔血等)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胃液分析
測定基礎胃液分泌量,即注射組織胺或五肽胃泌素後,測定最大泌酸量和高峰泌酸量,以判斷胃泌酸功能。
血清學檢測
包括胃泌素水平、壁細胞抗體、內因子抗體、胃泌素抗體、血清維他命B12濃度和胃蛋白酶原Ⅰ/Ⅱ等。
胃鏡和活組織檢查
胃鏡和活組織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包括內鏡診斷和病理診斷兩部分。內鏡下可描述為黏膜充血水腫(單純性胃炎),或者伴有平坦糜爛、隆起糜爛、出血、粗大皺襞或膽汁逆流等徵象,病理評定為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同時評估萎縮程度、腸化生以及上皮內瘤變存在與否及其程度。新型內鏡技術應用於臨床,對於胃癌的癌前狀態和癌前病變的檢出率大大提高。
幽門桿菌檢查
包括有創檢查和無創檢査,有創檢查主要指通過胃鏡檢査獲得胃黏膜標本的相關檢查,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病理Hp檢查;無創檢查指不需要通過腔鏡檢查獲得標本,包括血清抗體檢查、C13或C14尿素呼氣試驗、糞便幽門桿菌抗原檢測等方法。
急性胃炎
診斷應根據病人病史(急性應激狀態或服用強酸、強鹼等),結合病人臨床表現,並結合輔助檢查進行確診。
慢性胃炎
病史不典型,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確診主要根據胃鏡下黏膜水腫、糜爛、萎縮等表現,並進行活組織病理檢測進行診斷。
惡性腫瘤
初期胃癌病人多無明顯症狀,隨著病情的進展,病人可出現比較明顯的上消化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慾下降等。根據不同部位的腫瘤,又可有不同表現,賁門胃底癌可表現為胸骨後疼痛和進行性吞咽困難,位於幽門部位的癌症可引起幽門阻塞等,末期病人可出現貧血、營養不良、極其消瘦乃至惡病質的表現。因胃癌初期部分症狀與胃炎類似,需進行病理性檢查予以鑑別。
消化性潰瘍
多見於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病程較長,一般而言全年均可發作,但以春秋兩季較為多發。雖然胃炎與消化性潰瘍都可出現上腹痛、噯氣、食欲不振等症狀,但消化性潰瘍的疼痛具有規律性,如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於飯前或空腹時發作,胃潰瘍疼痛多於飯後1小時左右出現,胃鏡下觀察到潰瘍形成即可與胃炎相鑑別。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理切片檢查是鑑別慢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可靠標準,超音波也可作為鑑別功能性消化不良與慢性胃炎的診斷工具。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大多存在胃排空運動障礙,但胃壁為光滑型,而慢性胃炎胃排空運動則為正常、減弱、障礙等非特異性表現,胃壁有斑點、粗糙、隆起和增厚等改變。
治療
胃炎需明確病因,對因治療,同時對症治療,對於無症狀非萎縮性胃炎可不做任何處理。慢性胃炎及特殊類型胃炎病人,需根據臨床症狀和病理改變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懷疑有癌變的病人應進行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並及時進行手術、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
- 選擇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少吃過酸、過甜的飲料及食物,忌菸酒、濃茶、咖啡,進食細嚼慢咽等。
- 臥床休息,急性胃炎病人適當禁食。
- 去除病因,避免服用損傷胃黏膜的藥物,如阿斯匹靈、吲哚美辛等。
- 根除幽門桿菌治療,臨床常用的一線根除Hp治療方案為PPI或鉍劑加兩種抗生素。
- 細菌性感染所致者應給予抗生素,如慶大黴素、諾氟沙星等。
幽門桿菌治療
對於幽門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首先需要進行根治Hp治療,如果是老年病人患有慢性胃炎伴有Hp感染,需醫生綜合評估之後決定是否根除Hp用以預防胃癌。目前根治Hp主要的治療方案是鉍劑四聯方案,即質子泵抑制劑+鉍劑+2種抗菌藥物,通常14天為一個療程。治療結束一個月後應檢查Hp水平,明確治療效果。常用包括枸櫞酸鉍鉀、果膠鉍等,常用抗生素有克拉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四環素等,常用質子泵抑制劑有 Esomeprazole 、 Lansoprazole 。
抑制或中和胃酸
伴有胃黏膜糜爛或是上腹痛、胃部燒灼感的病人應及時應用抑制或者是中和胃酸的藥物,如H2受體阻斷劑、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等。
促胃動力藥
病人出現上腹部飽脹、噁心、嘔吐或者是伴有膽汁逆流等症狀可應用促動力藥治療。
消化酶抑制劑
病人出現進食後腹脹明顯、納差等消化功能低下的症狀時可以應用消化酶抑制劑處理。
內鏡下治療是胃癌前病變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內鏡下氬氣刀治療、內鏡下氫氣刀治療、內鏡下雷射治療、內鏡下微波治療。
預後
慢性表淺性胃炎的預後良好,少數可演變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重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中、重度腸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者,胃癌發生率比普通人群高,但與胃癌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胃炎經過積極治療,通常可以治癒。
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輕、中度且病變局限於胃竇者,無其他高危因素無需隨訪;重度或累及胃體胃竇的病人需3年隨訪一次胃鏡,發現上皮內瘤變病人給予內鏡下切除。低級別者12個月隨訪一次,高級別者需切除病灶切片檢查,並至少6~12個月內複查。
飲食
胃炎病人應儘量避免長期食用過冷、過熱、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飲品,避免長期大量飲酒、吸菸、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治療期間宜進食清淡、易消化飲食,避免加重胃腸負擔。
- 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適當補充維他命,如新鮮蔬菜、水果。急性胃炎期間,必要時給予禁食。
- 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比如冷飲、生蒜、辣椒等。少食用粗糙、粗纖維類食物。
- 禁飲酒、咖啡和濃茶,以及大量飲用碳酸飲料。
- 少吃零食和巧克力,儘量避免使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
照護
胃炎病人經確診後,需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遵醫囑規律服藥,胃炎痊癒後要定期複查。
- 服用抗Hp藥物時應遵醫囑規律服藥,定期複查。
- 胃炎病人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發病誘因。
- 減輕心理壓力,適當運動,以此增加機體抵抗力。
- 戒菸、戒酒,以免菸草中的有害成分和酒精傷害胃黏膜,不利於黏膜的修復。
- 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不潔飲食和暴飲暴食。
監測相關症狀,觀察是否出現嘔吐、嘔血、便血等症狀。一旦發生,需要儘快就醫。
預防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胃炎誘發因素,如飲食、藥物、勞累等。同時注意預防幽門桿菌感染,一旦發現感染,應及時治療,以防發展為胃炎。
中老年病人應將胃鏡檢查作為常規體檢項目,日常生活中出現不適時及時就診,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
- 臨床上對於存在應激狀態,可能引起急性胃炎的病人應給予適當抑酸治療。
-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病人首選腸溶片、選擇性COX-2抑制藥,飯後服用,或加用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斷藥。
- 避免幽門桿菌感染,幽門桿菌的主要感染途徑是口-口和糞-口傳播,其中以前者傳播為主,因此,平時需要避免食用不潔食物,不喝生水,生活中不與他人共用牙刷等。存在幽門桿菌感染的病人,即使未發展為胃炎,也應及時治療,特別是有消化性潰瘍病史和胃癌家族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