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胃潰瘍

概述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類型,指發生在胃內壁的潰瘍。胃的內壁有一層能起到保護作用的胃黏膜,當胃黏膜由於某種原因出現破損時,容易在該部位發生潰瘍,即形成胃潰瘍。胃潰瘍的臨床症狀較多,包括胃部疼痛、食欲不振、飯後腹脹或胃部不適、體重減輕等,有些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或者是以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為首發症狀。

就診科別:
消化內科、胃腸外科
英文名稱:
gastriculcer,GU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幽門阻塞、胃癌
治療周期:
6~8週
臨床症狀:
上腹部疼痛或不適、腹脹、厭食、反酸、噯氣
好發人群:
中老人
常用藥物:
鹼式碳酸鉍片、枸櫞酸鉍劑
常用檢查:
胃鏡及黏膜切片檢查、X線鋇餐、Hp檢測、糞便隱血
疾病分類

胃潰瘍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但常用的分類方法大多依據胃潰瘍的發生部位和胃酸分泌量來進行分類。最常見的胃潰瘍類型發生在胃小彎角附近,另一種值得注意的是發生在胃上1/3處或者賁門周圍的胃潰瘍,該類型容易發生胃穿孔或胃出血,需要格外重視。此外,還有一種難治性潰瘍,即指病人接受12週的胃潰瘍治療後依然難以治癒。

病因

在誘發胃潰瘍的病因中,幽門桿菌(Hp)感染最為常見。另外,因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s)造成的胃潰瘍是另一主要病因。胃酸和(或)胃蛋白酶引起的黏膜自身消化是導致潰瘍形成的損傷因素,「無酸、無潰瘍」的觀點得到普遍認同。研究發現,胃潰瘍還可能與其他危險因素相關,比如遺傳易感性、胃排空障礙、吸菸、飲酒、飲用濃茶以及長期精神緊張等。

主要病因

幽門桿菌(Hp)感染

是絕大多數胃潰瘍病人的致病因素,Hp不僅會損傷胃黏膜,而且還會促進胃酸分泌,進一步加重胃潰瘍。

藥物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s)是導致胃潰瘍的另一個重要致病因素,其它致病藥物還包括糖皮質類固醇、保栓通、化療藥物等。

遺傳易感性

部分胃潰瘍病人有該病的家族史,提示可能的遺傳易感性。

胃排空障礙

十二指腸-胃逆流可導致胃黏膜損傷;胃排空延遲及食糜停留過久可持續刺激胃竇G細胞,使之不斷分泌促胃液素。

誘發因素

當前研究暫未發現吸菸、酗酒、壓力過大、食用辛辣食物、飲用咖啡、濃茶等會直接引起胃潰瘍,但這些因素會加重胃潰瘍的症狀,並且會加重治療難度。

流行病學

胃潰瘍是常見病、多發病,估計約有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過本病。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胃潰瘍多見於中老年,且好發於男性。

好發人群

胃潰瘍好發於中老人,且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

症狀

胃潰瘍的症狀較多,包括胃部疼痛、食欲不振、飯後腹脹或胃部不適、體重減輕等,以上症狀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潰瘍的嚴重程度。有些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或者是以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為首發症狀。

典型症狀

胃部灼燒痛,其疼痛特點如下:

  • 胃潰瘍的腹痛具有與進餐相關的節律性,多發生於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之內。
  • 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劑緩解。
  • 周期性發作,發作期可為數周或數月,緩解期亦長短不一。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無上述典型的疼痛,僅表現腹脹、厭食、噯氣、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狀。

併發症

上消化道出血

胃潰瘍最常見的併發症是上消化道出血,其發病率約為15%~25%。如果病人出現嘔血或便血,應及時就醫。

潰瘍穿孔

胃潰瘍病人併發穿孔的發病率約為2%~5%,如果病人突發劇烈腹痛,就可能發生了穿孔。此時病人應住院治療,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

幽門阻塞

如果胃潰瘍部位發炎腫脹或形成疤痕,會阻礙食物進入小腸,發生幽門阻塞。胃潰瘍病人中幽門阻塞的發病率約為2%~4%,病人可能表現為反覆嘔吐、腹部脹痛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癌變

雖然潰瘍由良性演變為惡性的機率很低,但仍有<1%的胃潰瘍可能發生癌變。

看醫

對於出現腹痛、腹脹、噁心、嘔吐、反胃、消化不良、不明原因體重下降、食慾減退等症狀的病人,建議儘早就醫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出現腹痛、腹脹、厭食、噯氣、反酸等消化不良的症狀,需及時就醫。
  • 胃潰瘍併發嘔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症狀,或者疑似潰瘍穿孔時,需及時就醫。
就診科別

多數胃潰瘍病人的首診科別是消化內科,若潰瘍併發上消化道出血或者穿孔則需至胃腸外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主要症狀是什麼?
  • 症狀何時加重?何時緩解?與進食有無關係?
  • 既往服藥史?
  • 是否做過治療,效果如何?
需要做的檢查

胃鏡及黏膜切片檢查

此為確診胃潰瘍的首選檢查方法,其目的在於確定有無病變、部位及分期,鑑別良惡性,評價治療效果,以及對合併出血者給予止血治療。內鏡檢查包括常規胃鏡檢查和無痛胃鏡檢查,後者可減輕病人的痛苦,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無痛胃鏡檢查。

X線鋇餐檢查

本項檢查的結果不如胃鏡精準,其適應症包括了解胃的運動情況、胃鏡禁忌者、不願接受胃鏡檢查和沒有胃鏡時。對於懷疑有消化道梗阻或穿孔的病人,應謹慎應用此項檢查。

幽門桿菌檢測

Hp感染的診斷是胃潰瘍最常見的檢測方法。本類檢測的方式較多,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組織學檢查或培養、C13或C14尿素呼氣試驗、糞便Hp抗原檢測、血清學試驗等。這些檢測可以幫助醫生了解病人的Hp情況,以此為病人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糞便潛血試驗

本項檢查的主要作用是檢測病人的潰瘍部位是否出血,對於出現黑便或柏油樣便的病人,是必要的檢查手段。

全血球計數檢查

對於出血性潰瘍的病人,醫生需要評估病人是否出現貧血。如果血球計數低於正常值,說明病人很可能發生貧血。

診斷標準

慢性病程、周期性發作的節律性上腹痛是疑似胃潰瘍的重要病史,胃鏡可以確診。不能接受胃鏡檢查者,X線鋇餐發現龕影,可以診斷潰瘍,但難以區分良惡性。

鑑別診斷

十二指腸潰瘍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均屬於消化性潰瘍,在臨床上常需要鑑別診斷。雖然可以根據疼痛規律、疼痛部位大致判斷,但最準確的方法依然是對病人進行內鏡檢查。

胃癌

胃鏡發現胃潰瘍時,應注意與癌性潰瘍鑑別,典型胃潰瘍形態多不規則,通常直徑>2公分,邊緣呈結節狀,底部凹凸不平、覆污穢狀苔,部分癌性胃潰瘍在胃鏡下難以確診,可於潰瘍邊緣處取切片檢查輔助診斷。

Zollinger-Ellison症候群

當潰瘍為多發或位於不典型部位、對正規抗潰瘍藥物療效差、病理檢查已除外胃癌時,應考慮Zollinger-Ellison症候群,可通過輔助檢查鑑別診斷。

治療

緩解並消除症狀、防止潰瘍復發以及避免出現併發症,是治療胃潰瘍的主要目的。

治療周期
一般類型的胃潰瘍治療通常需要6~8週,若出現併發症則需視個人體質以及具體病情綜合考慮治療周期。
藥物治療

抑酸治療

抑酸治療能夠降低胃內酸度,與潰瘍的癒合存在直接關係。治療胃潰瘍通常採用標準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PPI),每日一次,早飯前半小時服藥。病人經過6~8週的治療,大多可達到理想療效。

抗Hp治療

抗幽門桿菌(Hp)治療是重要的抗感染治療,胃潰瘍不論活動與否,都是根除Hp的主要指征之一,目前臨床多用1種PPI同時聯用1種鉍劑和2種抗生素,治療14天達到根除Hp的目的。

胃黏膜保護劑

聯合應用胃黏膜保護劑,可提高消化性潰瘍的癒合質量,有助於減少潰瘍的復發。對於老人消化性潰瘍、難治性潰瘍、巨大潰瘍和復發潰瘍,建議在抑酸、抗Hp感染治療的同時,聯合應用胃黏膜保護劑,如鹼式碳酸鉍片、枸櫞酸鉍劑。

手術治療

胃大部切除術和迷走神經離斷術是治療胃潰瘍最常用的兩種手術方式,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切除潰瘍部位,以防止復發或癌變。以下情況需進行手術治療:

  • 難治性潰瘍,即病人嚴格接受8~12週內科治療,潰瘍依然不癒合;或者指內科治療好轉後,仍繼續用藥但潰瘍復發。
  • 大量或反覆出血,藥物治療、內鏡或血管介入治療無效時或併發急性穿孔。
  • 部位特殊的胃潰瘍,藥物不容易觸達,如幽門前或幽門管潰瘍、高位胃小彎潰瘍。
  • 高度疑似惡性腫瘤的胃潰瘍。
  • 幽門潰瘍伴疤痕性梗阻,內鏡治療無效。

預後

胃潰瘍是一種可以治癒和根治的疾病,大多數預後較好。一般類型的胃潰瘍治療通常需要6~8週,然而也有部分胃潰瘍病人會因大出血和急性穿孔等併發症而死亡。值得注意的是,經過積極治療,胃潰瘍的症狀會完全消失,但這不代表著胃潰瘍已經徹底治癒,病人依然需要遵循醫囑服藥、複查。

能否治癒

有效的藥物治療可使潰瘍癒合率達到95%。

能活多久

青壯年病人胃潰瘍死亡率接近於零,老年病人的主要死因為大出血和急性穿孔等併發症,病死率<1%。

複診

胃潰瘍病人治療後需遵醫囑,至少每3個月複查一次,若症狀再次復發或加重則隨時複診。

飲食

注意飲食規律,細嚼慢咽,保持食物新鮮、乾淨,烹飪以軟、爛、易消化為宜,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增加胃病的負擔。

飲食調理
  • 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比如冷飲、生蒜、辣椒等。少食用粗糙、粗纖維類食物。
  • 禁飲酒、咖啡和濃茶以及大量飲用碳酸飲料。
  • 少吃零食和巧克力,儘量避免使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
  • 清淡飲食、少食多餐,主食以麵食為主,建議每日進餐4~5次為宜。

照護

胃潰瘍病人應注意堅持按療程用藥,並避免服用加重潰瘍的藥物。對於出現腹痛的病人,應觀察疼痛部位、疼痛性質以及是否與進食、服藥相關。

日常護理
  • 減輕心理壓力,適當運動,以此增加機體抵抗力。
  • 戒菸,以免菸草中的有害成分傷害胃黏膜,不利於潰瘍的修復。
  • 避免使用損傷胃黏膜藥物,長期慢性疼痛病人建議選擇對胃黏膜損害小的COX-2抑制劑。
  • 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
  • 保證睡眠充足,不要熬夜,飯後避免立刻入睡。
病情監測

胃潰瘍的症狀容易出現反覆發作,因此需要監測相關症狀,觀察是否出現嘔吐、嘔血、便血等相關反覆症狀。一旦發生,需要儘快就醫。

特殊注意事項

胃潰瘍的病程較長,而且病人大多出現食慾下降、胃部不適等症狀。治療期間,病人可能因此出現焦慮情緒,甚至出現不配合治療的情況,因此建議病人平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接受治療方案,治療期間遵醫囑服藥。

預防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對預防疾病發生或治療疾病有益處。

初期篩檢

建議中老人定期體檢,當出現上腹部疼痛或者不適時注意警惕,或者發現反酸、噯氣、噁心等症狀及時就診,初期可行胃鏡檢查以篩檢診斷。

預防措施
  • 避免Hp感染,Hp的主要感染途徑是口-口和糞-口傳播,其中以前者傳播為主。因此,平時需要避免食用不潔食物,不喝生水,生活中不與他人共用牙刷等。
  • 避免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或者在服用時應該加服抑酸劑或胃黏膜保護劑,並注意監測。
  • 戒菸限酒。
  • 清淡飲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