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
概述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經檢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症候群,症狀可持續或反覆發作。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胃障礙,經積極治療後預後良好。
- 就診科別:
- 兒科、消化內科
- 英文名稱:
- functionaldyspepsiainchildren,FD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維他命缺乏、低蛋白血症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早飽感、上腹脹、噯氣、焦慮
- 好發人群:
- 飲食習慣不佳者、幽門桿菌感染患兒
- 常用藥物:
- Cimetidine 、 Omeprazole 、 Mosapride
- 常用檢查:
- 腹部超音波、血液常規、尿液常規
參考羅馬Ⅲ標準,根據主要症狀的不同將功能性消化不良分為:
飯後不適症候群
表現為飯後飽脹或早飽。早飽即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進食,每周發作數次;飯後飽脹感即進食普通量的食物後出現飽脹的感覺,每周發作數次。
上腹痛症候群
表現為中等或以上程度的上腹部痛或燒灼感,每周至少一次,上腹痛為間斷性,疼痛部放散或不存在與腹部其他區域、胸部,腹痛不因排便或排氣緩解。
病因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種因素包括細菌感染、精神因素、胃腸道疾病、遺傳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幽門桿菌感染
幽門桿菌感染是慢性活動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可進而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精神與應激
約50%以上的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有精神心理障礙,其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有關。
遺傳因素
已發現某些基因的多態性與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相關。
飲食與環境因素
喜歡食用含氣飲料、咖啡、檸檬或其他含酸性成分較多的水果以及油炸類食物。
胃部疾病
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性疾病、吞氣症、腸躁症等,會引起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
內臟感覺異常
胃腸道生理或輕微有害刺激的感受異常或過于敏感,更容易產生飽脹不適感。
胃腸運動功能失調
飲食結構單一,不吃水果蔬菜,進食不規律,進食習慣不好,如邊玩邊吃,都容易引起胃腸運動功能失調。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小兒中的發病率呈增高趨勢。根據國外報導兒童發生率為10%~20%,占兒科門診2%~4%,國內報導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為5%~10%。
長期焦慮憂鬱者
焦慮、憂鬱、精神緊張、學習和工作壓力大可誘發與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
內臟感覺過敏者
患兒胃的感覺容量明顯低於正常人,容易導致消化不良。
胃部患病的小兒
有幽門桿菌感染、慢性胃炎、胃食道逆流性疾病、吞氣症等疾病的小兒,更容易出現功能性消化不良。
飲食習慣不佳者
小兒挑食、偏食,飲食結構單一,或進食不規律,易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
症狀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無特徵性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可單獨或以一組症狀出現,症狀可持續或反覆發作,也可伴有失眠、焦慮等精神症狀。
常見臨床症狀為噁心和嘔吐、上腹脹痛、噯氣、早飽等消化道失調的表現,持續時間為1個月以上,或1年內累計持續時間為3個月以上。
不少患兒同時伴有失眠、焦慮、憂鬱、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狀。
維他命缺乏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對維他命的吸收能力減退,進而會引起維他命缺乏。
低蛋白血症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蛋白質的攝入減少,會導致血漿中白蛋白、球蛋白降低,出現低蛋白血症。
看醫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緩解患兒噁心、嘔吐、上腹痛等消化道失調的症狀、預防併發症十分重要,避免因消化不良影響小兒身心健康發育。
- 出現上腹痛、上腹脹等情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出現早飽、噯氣、食欲不振,需及時就醫。
- 優先考慮去兒科消化專業就診。
- 若患兒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焦慮失眠、營養不良等,可到精神科、營養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什麼時候出現症狀的?持續了多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
- 出現什麼情況病情加重?什麼情況緩解?
- 有沒有去其他醫院就診?做過哪些檢查?
- 大便情況怎麼樣?體重有沒有下降?
一般檢查
包括現病史、既往史等詢問,全身體格檢查,了解患兒以前得過什麼病,檢查身體狀況。
胃功能檢查
進行胃電圖、胃排空、胃腸道壓力檢測等,評估患兒的胃動力及感知功能。
腹部超音波
無創檢查,鑑別身體是否有器質性病變。
實驗室檢查
包括血液常規、尿液常規、大便常規等,鑑別貧血、消化道出血、甲狀腺亢進等全身性疾病。
- 持續或反覆發作的上腹部(臍上)疼痛或不適。
- 排便後不能緩解,或症狀發作與排便頻率或糞便性狀的改變無關(即除外腸躁症)。
- 無炎症性、解剖學、代謝性或腫瘤性疾病的證據可以解釋患兒的症狀,診斷前至少2個月內,症狀出現至少每周一次。
胃食道逆流
典型症狀為燒心和逆流,常伴有食道黏膜破損,而小兒消化不良多為功能性的,不伴有黏膜損害,可與之鑑別。
腸躁症
伴隨腹痛、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不伴有器質性病變。但不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小兒消化不良會影響患兒的營養攝入,導致患兒生長發育遲緩,可與之鑑別。
治療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主要以緩解症狀、提高患兒生活質量為目的,遵循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的原則。
促動力藥
目前小兒常用促進胃腸排空的藥物主要有甲氧氯普、 Mosapride Citrate ,可增強胃腸動力,改善腹脹、早飽等症狀。
抗酸及抑酸藥
現在已廣泛應用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抗酸藥有 Hydrotalcite 、複方氫氧化鋁、碳酸鈣口服混懸液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症狀。常用的抑酸藥有質子泵抑制劑,如 Omeprazole ;H2受體阻斷劑,如 Cimetidine 、 Ranitidine 、 Famotidine 等,這類藥對於緩解腹痛、腹脹、反酸、噯氣、胃灼熱等症狀有較顯著的作用。
根除幽門桿菌感染藥物
有研究表明,對於幽門桿菌感染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使用 Omeprazole 及抗生素根除幽門桿菌治療後,部分患兒的症狀可以得到長期改善,比單一使用 Omeprazole 的患兒療效顯著。
抗憂鬱、焦慮藥物
對於促動力藥和抑酸藥治療無效,且伴有明顯精神心理障礙的患兒,可以在心理科醫生協助診治的情況下,適當給予抗焦慮、抗憂鬱藥,以此來改症狀。
預後
經過內科藥物治療多數患兒預後良好,若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消化性潰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一般都能治癒。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良性疾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至少每3個月複查一次;達到治療目標,可6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規律進餐,不要暴飲暴食,減輕腸胃負擔,避免食用可能誘發症狀的食物。
- 建議進食高蛋白和富含維他命的食物,例如牛肉、大豆、胡蘿蔔、芹菜、雞蛋、牛奶等,建議多食用水果和新鮮蔬菜。
- 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有可能刺激腸胃,加重症狀。
- 避免進食甜膩、油膩等難以消化食品。
照護
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實施護理干預,是促進疾病痊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患兒進行疾病知識教育,監督並指導患兒用藥,家屬對患兒飲食進行合理的調整,都對患兒病情改善有良好的作用。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促進胃動力、抗憂鬱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指導病人正確服用。
運動
在兒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有助於預防和緩解症狀。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開展運動,循序漸進,並長期堅持。
每隔6個月複查一次胃鏡,排查其他器質性疾病。
預防
預防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適度運動,調節情緒,避免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都能在不同程度上預防本病。
- 長期焦慮、憂鬱的患兒應減輕精神壓力,避免疾病發生,如果已經出現消化道症狀,應及時就醫。
- 幽門桿菌感染的患兒應該積極抗感染治療。
- 讓孩子養成不挑食、偏食的好習慣,飲食結構多樣化,不喝含氣飲料,不吃油炸食品。三餐規律,不吃夜宵,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糧。
- 根據患兒的年齡、體質,進行適當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