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早衰
概述
卵巢早衰是指女性40歲以前由於卵巢內卵泡耗竭或醫源性損傷導致卵巢功能衰竭,以低雌激素及高促性腺激素為特徵,表現為繼發性閉經,常伴更年期症狀,可致不孕。據統計人群中發病率1%~3%,在閉經病人中占2%~10%,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卵巢早衰導致生育力喪失及低雌激素狀態,成為影響女性生殖健康和社會穩定不可忽視的因素。
- 就診科別:
- 婦產科、骨科、心內科、心理科
- 英文名稱:
-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部分遺傳
- 併發疾病:
- 骨質疏鬆症、心臟病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月經失調、不孕、多汗、臉部潮紅
- 好發人群:
- 有卵巢早衰家族病史的女性、未婚未育女性
- 常用藥物:
- 雌二醇、炔諾酮、地屈孕酮、黃體素
- 常用檢查:
- 激素六項檢測、B型超音波檢查、孕激素試驗
病因
卵巢早衰是一種臨床高度異質、病因混雜性疾病,約超過半數的病人臨床上找不到明確的病因,但目前已發現的部分相關病因包括遺傳因素、醫源性因素、自身免疫性因素、環境因素,其中遺傳因素最為主要。
遺傳因素
染色體異常是卵巢早衰最主要的病因之一,最常見的是X染色體異常。卵巢早衰遺傳物質異常不僅發生在染色體水平,還可源於單基因異常、線粒體DNA異常。
醫源性因素
放化療以及骨盆腔手術會導致卵巢早衰發生率增加,骨盆腔放療發生卵巢早衰機率相對較高,主要取決於放療的範圍,同時病人年齡及放療劑量也是重要風險因素。化療藥物對卵巢的損害與病人年齡、化療藥物種類、劑量、用藥長短相關。
自身免疫因素
約30%的卵巢早衰與卵巢自身免疫性損害有關,因此認為卵巢早衰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卵巢後的表現。與卵巢早衰有關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橋本氏甲狀腺炎、Addison病(原發性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慢性活動性肝炎、克隆氏症、腎小球腎炎、第一型糖尿病、紅斑性狼瘡、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等。
環境因素
吸菸或者被動吸菸的女性停經年齡較非吸菸人群提前1~2年,病毒感染也可導致卵巢早衰發生。
- 不規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從不運動、晚睡熬夜、飲食挑食等,會引起女性的激素水平失調,長期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可引起卵巢早衰。
- 第一次生育的年齡過早或者過晚,都可能引起卵巢早衰。
- 長時間接觸環境中的有毒物質如汞、鎘、鉛、農藥、殺蟲劑等,均可能引起卵巢早衰。
- 卵巢早衰是我國女性的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國內發病率約為1%~3.8%。
- 該病的發生率與季節和地區的相關性,國內目前缺乏大樣本的統計數據。但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生活方式的改變、生育年齡的推遲及帶瘤生存期的延長,其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 有卵巢早衰家族病史的女性。
- 未婚未育女性。
- 工作壓力較大、情緒緊張、憂鬱的女性。
- 久坐不動者,如計程車司機、辦公室文員等。
症狀
卵巢早衰是指規律月經的女性在40歲前,就由於卵巢功能衰退,而出現性器官萎縮和持續性閉經,常有促性腺激素水平的上升和雌激素的下降,其臨床表現為閉經、少經,伴有不同程度的潮熱、多汗、心煩、失眠、陰道乾澀、性慾下降等停經前後症狀。
月經失調
40歲前出現月經稀發、經期縮短、經量減少漸至閉經,或之前月經規律突然閉經,或停服避孕藥、妊娠後無月經來潮,部分病人可先出現月經周期完全失調繼而閉經。
不孕或不育
卵巢早衰的發病時間早晚不同,表現為原發性或繼發性不孕。
雌激素缺乏表現
原發性閉經者低雌激素症狀,潮熱和(或)性交困難等少見,如果有也大多與既往用過雌激素替代治療有關,繼發性閉經者低雌激素症狀常見。這與低雌激素症狀是由雌激素撤退引起的理論相一致。這些低雌激素症狀還包括萎縮性陰道炎和頻尿、尿痛等萎縮性尿道炎,以及性慾減退、性功能下降。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現:如原發性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白斑症和克隆病等,還有腎上腺功能不全的隱匿症狀,如近期體重減輕、食慾減退、不明確的腹部疼痛、衰弱、皮膚色素沉澱加重和嗜鹽。
骨質疏鬆症
雌激素可明顯抑制破骨細胞引起的骨吸收,改善骨量、骨密度。卵巢早衰的病人雌激素水平低,會引起骨皮質變薄,骨小梁變少、變細。卵巢早衰若沒有經過系統的治療會引起病人骨質疏鬆,從而出現容易骨折,危害到病人生命健康。
心臟病
雌激素可以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謝,卵巢早衰病人雌激素水平低,膽固醇水平高於正常,易引起高膽固醇血症,而低密度脂蛋白會引起心血管出現動脈粥狀硬化,嚴重的危害到病人健康,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看醫
女性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高促卵泡激素、低雌激素血症、月經失調、不孕症、臉部潮紅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於婦產科,進行激素六項檢測等檢查,以便明確診斷,注意與妊娠、甲狀腺機能低下等相鑑別。
- 女性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高促卵泡激素、低雌激素血症、月經失調、不孕症、臉部潮紅、性慾低下、身體乏力等表現時,高度懷疑卵巢早衰,病人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卵巢早衰病人,出現骨質疏鬆症、心臟病、痴呆、自卑、憂鬱、焦慮、社會感知感降低等,出現相關心理疾病,應儘早就醫。
- 病人優先考慮去婦產科就診。
- 併發嚴重的骨質疏鬆應就診於骨科。
- 併發嚴重的心臟病應就診於心內科。
- 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就診於精神心理科。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詢問月經史、婚育史。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月經失調、不孕、多汗、臉部潮紅、性慾低下)
- 症狀出現多產時間?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是否有家族史?
體格檢查
全身發育可正常,多數病人智力正常、身高中等。染色體異常引起原發性閉經的卵巢早衰病人,可有第二性徵發育不全表現。繼發性閉經者可有第二性徵減退及生殖器萎縮現象,骨盆腔檢查可發現外陰萎縮、陰道萎縮、黏膜蒼白和變薄、點狀充血、出血等萎縮性陰道炎症狀和偏小的子宮。
妊娠試驗
首先進行該類檢查,其中測定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是排除妊娠最敏感的試驗,有利於排除閉經是否為妊娠所致。
孕激素試驗
如果孕激素試驗結果有消退性出血,則證明卵巢具有分泌雌激素功能,有一定雌激素水平,表示生殖道完整,但排卵障礙。如果無消退性出血,則證明卵巢分泌雌激素功能缺陷或停止,雌激素水平低,考慮卵巢早衰。
激素六項檢測
檢測血促卵泡生成素和雌二醇水平
血促卵泡生成素和雌二醇水平是診斷卵巢早衰的重要指標,如血促卵泡生成素水平持續在40IU/L以上,雌二醇低於50~90pmol/L,則高度懷疑卵巢早衰。
測定血清泌乳激素和甲狀腺刺激素
監測血清泌乳激素和甲狀腺刺激素水平,如果激素水平正常,則可以以排除高泌乳激素血症、甲狀腺疾病。
測定血清硫酸脫氫表雄酮和睪固酮
若病人有多毛、痤瘡或月經不規則,應檢測血清硫酸脫氫表雄酮和睪固酮水平,來評估有無分泌雄激素的腫瘤。
B型超音波檢查
B型超音波檢查可以監測卵泡發育,子宮小、卵巢測值小於生育期婦女,無卵泡存在或雖有卵泡存在,但數目很少,可以考慮卵巢早衰。
染色體檢查
約20%有染色體核型改變,其中主要是X染色體異常。25歲以下性徵發育不全、繼發性閉經未生育及原發性閉經者,應做染色體檢查。25歲以後的繼發性閉經者染色體核型異常較罕見。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相關疾病的篩檢
甲狀腺功能,如T3、T4、TSH。腎上腺功能,如皮質醇、ACTH。糖尿病,如空腹血糖。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甲狀腺微粒體抗體、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抗心磷脂抗體、類風濕因子等。還應進行血液常規、紅血球沉降率、尿液常規的篩檢。
骨密度測定
常用方法有單光子吸收法、雙能X線吸收法、定量CT和超音波檢查等,參照正常骨密度值可對骨質疏鬆作出診斷。
- 雌激素水平低下者,首先排除妊娠。
- 測血清泌乳激素、甲狀腺激素、黃體生成素水平,排除其他引起閉經的疾病,如甲狀腺疾病、高泌乳激素血症和下丘腦-垂體性閉經。
- 檢測血促卵泡生成素水平,如血促卵泡生成素水平持續在40IU/L以上,雌二醇低於50~90pmol/L,抗穆勒氏管荷爾蒙降低,且每月隨機測定一次,共三次以確診。
- B型超音波檢查,經陰道或者經直腸B型超音波檢查可見子宮小、卵巢測值小於生育期婦女,無卵泡存在或雖有卵泡存在,但數目很少;直徑很少在10mm以上者,連續監測未見卵泡發育;部分病人可見間歇性卵泡發育及排卵,可以確診卵巢早衰。
妊娠
妊娠會引起閉經的臨床表現,應該與卵巢早衰引起的閉經相鑑別。病人突然閉經,首先可以通過測定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明確是否妊娠,除此之外妊娠還常伴早孕反應,與卵巢早衰較好進行區分。
甲狀腺機能低下
甲狀腺機能低下可以引起閉經等,應該與卵巢早衰閉經症狀相鑑別,可通過測定甲狀腺刺激素、甲狀腺激素篩檢甲狀腺疾病。甲狀腺機能低下通常會導致病人發育或反應遲緩,而卵巢早衰病人年齡常年齡小於40歲,卵泡刺激素大於40U/L,可重複測定以明確診斷,因為一次激素水平的測定差異很大,要間隔1個月以上複查。
高泌乳激素血症
血清催乳素水平過高可抑制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導致黃體期縮短及無排卵性月經失調,臨床表現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月經稀發或閉經,卵巢早衰也可出現高泌乳激素血症類似月經改變。兩者可通過實驗室檢查進行鑑別,血清催乳素>1.14nmol/L可確診為高催乳素血症,檢測最好在上午10~11時。
下丘腦-垂體性閉經
下丘腦-垂體性閉經可表現為閉經症狀,但血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素正常或者促黃體生成素正常<5IU/L,有血清泌乳激素明顯升高的婦女,應行頭顱磁振造影檢查,除非確實已找到能明確解釋的原因,影像學檢查可排除下丘腦或垂體腫瘤。
治療
卵巢早衰病人的治療包括病因治療,雌激素補充或孕激素治療,針對疾病病理、生理失調的內分泌治療,藥物誘發排卵治療,輔助生殖治療。
雌激素
作用
停經後婦女補充雌激素能夠緩解症狀,而且初期應用激素治療能夠預防停經後骨質疏鬆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預防婦女的阿茲海默病的發生。
常用藥物
天然雌激素,如苯甲酸雌二醇、戊酸雌二醇、17β-雌二醇。
用藥途徑
經皮雌激素由於要避免肝首過作用、非侵入性、起效快速和作用迅速終結,可增加病人的依從性。
用藥禁忌
已知或懷疑妊娠;原因不明的陰道出血、子宮內膜增生;已知或懷疑患有乳癌;已知或懷疑患有與性激素相關的惡性腫瘤;最近6個月內患有活動性靜脈或動脈血栓性疾病;患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患有血紫質症、耳硬化症、紅斑性狼瘡;與孕激素相關的腦膜瘤。
孕激素
作用
避免子宮內膜過度增殖,防止骨骼礦物質的過度丟失。根據婦女有沒有完整子宮來考慮是否使用孕激素,如果病人需要保留子宮,則需要雌激素聯合孕激素用藥,降低子宮內膜癌發生率。
常用藥物
炔諾酮、地屈孕酮、黃體素。
用藥途徑
肌內注射聯合口服給藥。
注意事項
有憂鬱史者慎用;水腫病人慎用;長期用藥需注意檢查肝功能,特別注意乳房檢查。
本病無手術治療,臨床多使用藥物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中藥治療
中醫有多系統、多環節的整體調節作用,它本身不是激素,但能提高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性,進而恢復和改善卵巢功能。用補腎中藥可調整卵巢早衰,對高促性腺激素能起到抑制作用,對卵巢、腎上腺有減輕萎縮的作用。此外,肝鬱、脾虛、氣血失調也是閉經的重要病機,臨床上確診為卵巢早衰後,即可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進治療。
針灸治療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針灸能激活腦內多巴胺系統,調整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使生殖內分泌恢復正常的生理。
- 由於幹細胞移植具有獲取相對容易、組織相容性好、致瘤風險低、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等特點,近年來成為治療卵巢早衰的熱點之一。
- 卵巢冷凍移植,即用卵巢組織凍存法將成熟的卵母細胞或未成熟卵母細胞、始基細胞凍存後,再解凍、移植人受試者體內,可以保存生育能力和內分泌功能。卵巢冷凍移植可保護卵巢早衰病人的卵巢,尤其患惡性腫瘤需放療、化療治療者,甚至恢復其受孕功能。
預後
無生育要求的病人,經長期激素治療,可以緩解病情的進展;有生育要求的病人,治療非常困難,約5%~10%卵巢早衰病人可以恢復生育。
卵巢早衰病人目前不能治癒,只能通過治療緩解病情的進展。
卵巢早衰病人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 激素治療4~8周後檢查病人症狀緩解的程度,以及激素水平變化,並了解病人有無乳房脹痛或者陰道不規則出血。
- 若卵巢早衰病人沒有異常情況下可每0.5-1年隨訪一次。
飲食
卵巢早衰病人要重視日常飲食調理,補充含有維他命D的食物,對預防骨質疏鬆有一定優勢,同時還要增加其他維他命的攝入,對疾病恢復有一定優勢。
- 針對骨質疏鬆方面,多吃富含鈣、低鹽的食物,適量攝入蛋白質,有益於病情恢復。
- 避免酗酒、吸菸或者被動吸菸。
- 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穀類,少吃動物脂肪以及富含膽固醇的食物。
- 服用維他命C和維他命E,每天服用適量的維他命C和維他命E的女性,患卵巢早衰的機率會減少50%。
照護
卵巢早衰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激素水平恢復正常水平,或維持理想水平為主,還需避免發生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等問題。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注重在生活中改善身體狀況,緩解病人生理上的痛苦同時,更要關注病人心理健康。
- 增強身體素質,適度的鍛煉身體,如瑜伽、跑步等,以預防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
- 注意健康飲食,生活態度積極,情緒樂觀,消除緊張情緒,減小壓力。
- 密切觀察身體變化,如出現異常症狀,應該及時就醫。
- 卵巢早衰會引起病人雌激素水平降低從而引起骨質疏鬆,病人平時應注意鍛煉,並且防止久站和過度的體力活動。
- 卵巢早衰病人患有心血管系統疾病風險增加,病人應密切注意自身身體變化,定期體檢。
- 卵巢早衰會影響到自主神經功能,病人會出現全身潮熱、出汗、情緒不穩定等症狀,甚至引起心理疾病,病人及其家屬應密切注意此類情況,必要時可進行心理疏導。
預防
針對卵巢早衰的預防,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篩檢,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卵巢早衰篩檢人群
- 初潮年齡過早或者過晚,生育年齡過早或者過晚的女性應定期體檢。
- 對於好發人群,如有家族病史的女性、未婚未育女性、工作壓力較大、情緒緊張、憂鬱的女性,久坐不動者,如計程車司機、辦公室文員等,個人應該密切注意相關病情症狀,定期進行體檢,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卵巢早衰篩檢方法
- 檢測血促卵泡生成素水平,卵巢早衰的病人血促卵泡生成素水平持續在40IU/L以上,雌二醇低於50~90pmol/L,抗穆勒氏管荷爾蒙降低,應每月隨機測定一次,共三次以確診。
- B型超音波檢查,卵巢早衰病人經陰道或者經直腸的B型超音波檢查可見子宮小,卵巢測值小於生育期婦女,無卵泡存在或雖有卵泡存在,但數目很少,直徑很少在10mm以上。連續監測未見卵泡發育,部分病人可見間歇性卵泡發育及排卵。
- 保持良好的心態,適當的釋放壓力。
- 注意個人衛生,預防婦科疾病的產生。
- 堅持且適度的鍛煉身體。
- 規律和健康的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