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
概述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指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喪失,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導致心房的有效收縮產生的泵血功能喪失。同時也導致心室律的不整齊,易導致心臟衰竭、心房附壁血栓、腦栓塞的發生。
- 就診科別:
- 心血管內科、急診科、神經內科
- 英文名稱:
- atrial fibrillation,AF
- 疾病別稱:
- 心房纖顫、心房顫動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腦中風、心臟衰竭、心肌梗塞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或長期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心悸、乏力、胸悶、氣短、頭昏目眩
- 好發人群:
- 老人、冠心病病人、高血壓性心臟病病人、風濕性心臟病病人、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
- 常用藥物:
- 美托普洛、比索洛爾、 Amiodarone 、伊布利特、 Sotalol
- 常用檢查:
- 心電圖、經胸心臟都卜勒超音波、經食道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片
心房顫動分5類,具體如下:
首診心房顫動
首次確診、首次發作或首次發現心房顫動。
陣發性心房顫動
持續時間≤7天,常≤48小時,能自行終止。
持續性心房顫動
持續時間超過7天,不能自行終止,需要藥物或電復律轉復。
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
持續時間≥1年,病人有轉復願望,可以考慮藥物或電復律治療。
永久性心房顫動
持續時間>1年,藥物或電復律終止心房顫動無效或終止心房顫動後又復發。
病因
導致心房顫動的原因很多,既包括心肺疾病,也包含內分泌系統疾病。正常人在情緒激動、飲酒、勞累等情況下也會出現心房顫動,而且隨診年齡的越來越大,心房顫動的發生率也有增高的趨勢。老人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水鈉瀦留也很容易誘發心房顫動發作。
- 常見的原因有飲酒、外科手術、體力勞動、情緒激動、低鉀等。
- 與心房顫動相關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性心臟病、心肌症等。
- 常見的其他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也可引起心房顫動。
- 如喝咖啡、濃茶可以導致心跳加快,有一定誘發機率。
- 焦慮、憂鬱、熬夜、休息不好、吸菸、肥胖也會增加心房顫動發生的機率。
- 在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心肌缺氧的病人中,如果原發病治療不及時易導致心房顫動的發生。
心房顫動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不同地區患病率及發病率也不同,亞洲人群心房顫動患病率及發病率均低於北美及歐洲地區。2004年中國14個省和直轄市自然人群中29079例30~85歲成年人的流行病學調查提示,我國心房顫動總患病率為0.77%,在50~59歲人群中僅為0.5%,在≥80歲的人群中高達7.5%。
老人以及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肌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人好發心房顫動,也常見於風濕性心臟病病人身上,尤其是二尖瓣病變者。
症狀
心房顫動在心室率不快時可無任何症狀,在心室率快時,如心室率超過150次/分,可出現相應器官的病變症狀,如頭部可出現供血不全的症狀,心臟出現心絞痛的症狀,發病時症狀可輕可重,其症狀的嚴重程度與發病持續時間的長短密切相關。
主要表現為心悸、乏力、胸悶、脈搏不規則、胸痛氣短或者頭昏目眩、思維迷糊等。
- 心房顫動在心率快時可引起腦供血不全,可出現眼睛黑蒙、一過性意識喪失等,誘發心肌缺氧時可導致心絞痛的發作。
- 如果心房顫動導致心臟衰竭,還會出現呼吸困難,活動後更加明顯,嚴重時在平臥、坐位時也會出現喘憋。
- 如心房顫動病人的心房壁有血栓形成並脫落時,則會出現血栓栓子栓塞器官等相應的症狀。
腦中風
心房顫動病人併發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是非心房顫動病人的4~5倍,有20%的機率致死,60%的機率致殘,應引起重視。
心臟衰竭
由於心房顫動時導致心排血量減少25%或更多,導致心臟的負荷增高,心臟衰竭的發生率增高。
心肌梗塞
心房顫動病人心肌梗塞的風險明顯增加,同時心房顫動有增加病人血管性痴呆、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
看醫
心房顫動需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症狀、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極其重要。因此,一旦病人出現相關異常症狀,需及時就醫。
出現心悸、氣短、胸悶、自我感覺心律不整,或自己摸脈搏不整齊、有偷停的感覺時都應及時就醫,在發病時進行心電圖檢查和動態心電圖檢查,有助於心房顫動的確診。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心血管內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腦中風的症狀,如肢體運動障礙等,可到神經內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突然暈厥或幾乎倒地,需要及時到急診科就診。
- 發病時自身感覺心臟跳動是否規則,脈搏是否勻齊?
- 發病前在做什麼?(如運動、情緒激動或飲酒、咖啡等)
- 發病是一直持續還是一陣一陣的發生?每次發病持續時間多久?
- 既往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如心房顫動、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肺部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性心臟病等)
- 家族中是否有心房顫動的病史?
心電圖
包括12導聯的心電圖及24小時動態心電圖,尤其在發病時心電圖檢查可以明確診斷心房顫動。
經胸心臟都卜勒超音波
可以觀察有無心臟瓣膜疾病、心房及心室的大小、心臟的舒張及收縮功能,簡單評估左房是否存在血栓,如懷疑有血栓可進行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其準確度還是非常高的,可以指導心房顫動的治療。
甲狀腺功能
部分病人的心房顫動是由於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的,通過血液檢查有助於甲狀腺功能的診斷,從而有助於心房顫動的治療。
肺部X光片
有助於發現肺部疾病,以及評估心影的大小等,為心房顫動的發生原因提供線索。
其他檢查
採血進行血電解質、肝腎功能、血液常規、凝血象的檢查。
根據心電圖的表現可做初步診斷,同時查體檢查的一些特點也可作為心房顫動的診斷,其準確性和查體醫生的醫學水平有一定關係。
心電圖
表現為正常的竇性P波消失,被大小不等、形態不一、振幅變化不定、小而不規則的基線顫動波所取代,臨床上稱為F波,頻率為160~350次/分,心室律絕對不規則,一般心室率在100~160次/分,QRS波形態通常正常,如伴有室內差異性傳導,則QRS波增寬。
查體
心臟聽診時心尖部第一心音強弱不等,心律絕對不規則,每分鐘心率的次數大於脈搏的次數,即出現了短絀脈。
陣發性室上性心搏過速
陣發性室上性心搏過速的特點為心率在150~250次/分,心律絕對規則,QRS波正常,如增寬考慮差異性傳導,P波為逆行,發病起始突然,而心房顫動主要在於心室律絕對不規則,沒有P波。
室性心搏過速
心房顫動伴室內差異性傳導的節律大多絕對不規則,QRS時限多為0.12~0.14s,無聯律間期,而室性心搏過速節律基本規則,QRS時限可大於0.14s,如>0.16s則肯定為室性心搏過速,有固定聯律間期和代償間歇,可有室性融合波,胸前導聯QRS波方向一致,提示室性心搏過速。
治療
心房顫動的治療包括抗凝藥物治療、控制心室率藥物治療,以及心房顫動轉復為竇性心律並維持的治療。此外,還有心房顫動消融治療和左心耳封堵術、防止血栓形成的治療等。
- 心房顫動沒有糾正,但因心室率快導致明顯症狀的需進行控制心室率的治療,控制心室率的藥物有β受體阻斷劑,如美托普洛、恩特來、比索洛爾;非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斷劑,如 Verapamil 、地爾硫䓬;洋地黃製劑,如 Digoxin 等。在上述藥物控制不佳時也可以選擇 Amiodarone 控制心房顫動的心室率,心室率控制目標為對於有症狀的心房顫動,建議休息時控制在<80次/分,對於無症狀的心房顫動病人,且心臟的收縮功能正常,心室率控制在靜息時<110次/分。
- 將心房顫動轉復為正常竇性心律的藥物,即臨床上所說的節律治療,用於心房顫動轉復為正常竇性心律的藥物有 Propafenone 、 Amiodarone 、伊布利特、 Sotalol 等。當心房顫動轉復為正常竇性心律後,如不進行藥物維持治療,則多數病人還會再次發生心房顫動,而對於長期用於維持竇性心律的藥物,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有 Propafenone 、 Sotalol 、氟卡尼、決奈達隆,在其他藥物無效時可以選擇 Amiodarone 治療。
- 心房顫動轉復為正常竇性心律的方法除了上述所說的藥物治療外,還包括同步直流電復律、導管消融,電復律用於對藥物轉律無效或者伴有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嚴重心臟衰竭的病人。
- 由於心房顫動易導致腦栓塞,增加病人致殘率及死亡率,因此抗凝治療來預防腦栓塞意義非常重大,常用藥物如可邁丁、達比加群或 Rivaroxaban 等。
- 導管消融治療,其對心房顫動轉復竇性心律的維持有一定的效果,由心內科醫生來進行,主要適應於對有症狀的陣發性心房顫動或持續性心房顫動的病人,在抗心律失常藥物無效時,可以考慮選擇導管消融治療。
- 外科迷宮手術也可用於維持竇性心律治療,有較高的成功率。
- 左心耳封堵術,心房顫動發作時,左心耳內易形成血栓,容易引發腦中風。可將封堵器放入左心耳,從而降低心房顫動病人由血栓栓塞引發長期殘疾或死亡的風險。同時,微創治療方案可消除病人對長期口服抗凝治療的依賴性,為病人提供治療新選擇。
預後
心房顫動的預後主要取決於心房顫動的併發症,如心臟衰竭、腦中風、冠心病、心搏過速性心肌症,同時與病人原發性疾病、年齡、身體素質都有一定的關係,尤其是腦栓塞的發生對病人的預後有很大的影響,心房顫動病人的死亡率及致殘率較非心房顫動病人高。
心房顫動治療能減少心房顫動發生的頻率,很難根除心房顫動,但是隨著技術的提高,經過心內科系統的治療後,心房顫動的復發的機率也越來越低。
心房顫動病人的生存時間,沒有量化的數據。導致心房顫動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為進行性心臟衰竭、心臟驟停及腦中風,但是具體出現時間無法預測,故心房顫動病人能活多久難以確定。
- 一旦出現心悸、乏力、氣短不適,應該複診。
- 如果心房顫動病人轉復竇性心律後在家沒有不適症狀,但摸脈搏發現不齊也應儘早複診。
- 如果心房顫動病人在家更換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方案或停用藥物後再次應用時,也應到醫院進行複診,在心內科醫生指導下再次規範用藥。
- 平時即使沒有任何症狀及體徵,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心內科體檢。
飲食
心房顫動病人飲食結構沒有特殊要求,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即可。
照護
心房顫動大多數是由於心臟性疾病所引起的,一定要注意日常的護理,養成維護心臟健康的生活習慣,要保持勞逸結合,心情愉快,同時要注意防寒保暖,臥床休息時要採取半臥位,避免左側臥位。
- 了解口服心房顫動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減少引起心率增快的因素,如咖啡、濃茶、飲酒等。
- 積極治療能引起心房顫動的疾病,如高血壓、心臟衰竭、冠心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 長時間靜坐及過度運動會增加心房顫動的發病率,要適當運動。
定期體檢,做好監測,如做心臟都卜勒超音波,了解心臟的功能及心室、心房的大小;複查心電圖了解自身心率及心律的情況,以及有無缺血的情況等;定期複查凝血象,尤其是應用抗凝劑可邁丁時。
注意心房顫動藥物治療時藥物的副作用,對於應用抗凝劑治療時要做好心房顫動的中風的評分及出血風險的評估。此外,抗凝治療對於有瓣膜病並置換金屬瓣的心房顫動病人只能使用抗凝劑可邁丁。
預防
心房顫動的預防包括沒有出現心房顫動時對心房顫動的預防,以及出現心房顫動,但經過治療後心房顫動已經轉為正常竇性心律後,需要預防心房顫動的復發。
心電圖的檢查是初期診斷心房顫動最有利的手段,建議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該檢查。
- 在生活方面,要減少喝咖啡、濃茶,少吃巧克力,禁菸,少喝酒,因為這些可以導致心跳加快。
- 保持情緒的穩定,避免過勞、過累,減輕體重,有助於減少心房顫動發生的機率。
- 對於高血壓及心臟衰竭病人,應用ACEI及ARB類藥既有助於該類疾病的控制,也有助於心房顫動的預防。同時對於導致心房顫動的原發性疾病要積極的干預治療,有助於防止或延緩心房顫動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