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癌
概述
鼻竇癌是指發生在鼻腔和(或)鼻竇區域的惡性腫瘤,上頜竇惡性腫瘤最為常見,其次是篩竇癌,額竇和蝶竇較為少見。可有鼻塞、血涕、頭脹、頭痛、嗅覺減退或喪失、突眼、復視等症狀。一般給予手術治療,輔助放、化療。預後因病情而異,部分初期病人可以治癒,末期病人預後較差。
- 就診科別:
- 耳鼻喉科
- 英文名稱:
- Paranasal sinus carcinoma
- 疾病別稱:
- 鼻竇惡性腫瘤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腦脊髓液鼻漏、復視、眶內感染
- 治療周期:
- 視病人病情而定
- 臨床症狀:
- 鼻塞、血涕、惡臭膿涕、頭脹痛、嗅覺減退
- 好發人群:
- 生活習慣不良者、患有良性腫瘤者、接觸化學性或放射性物質者、自身免疫能力低下者、病毒感染者
- 常用藥物:
- 烷化劑、三尖杉酯鹼、紫杉烷類、長春鹼類
- 常用檢查:
- 鼻內鏡檢查、鼻竇CT、磁振造影檢查
依據發病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如下四種類型:
上頜竇癌
發病位置在上頜竇。
額竇癌
發病位置在額竇。
篩竇癌
發病位置在篩竇。
蝶竇癌
發病位置在蝶竇。
病因
鼻竇癌的真正病因至今尚未明確,可能與長期炎症慢性刺激造成黏膜上皮的大面積鱗狀化生有關。另外,長期吸入某些刺激性或化學性致癌物質,可以誘發鼻竇癌。
免疫功能低下
目前研究表明大多數惡性腫瘤病人外周血T淋巴球功能嚴重抑制,細胞免疫和免疫監視功能低下,細胞因子及其調節失控,血漿內白介素活性明顯低下,白介素2受體表達顯著升高。結果使細胞的正常凋亡過程混亂,突變細胞異常增生。
良性腫瘤惡變
一些鼻竇良性腫瘤,如內翻性乳頭狀瘤、混合瘤、纖維瘤等,可發生惡變。
長期的慢性炎症刺激
大部分鼻竇癌病人都有長期的炎症病史。長期炎症刺激可使假復層柱狀上皮發生化生,轉化為鱗狀上皮。
接觸致癌物質
實驗性研究表明長期接觸或吸入刺激性或化學性物質,如鎳、砷、鉻及其化合物以及芥子氣等,可以誘發鼻竇癌。
鼻竇癌在我國各地區發病率不一致,北方發病率高於南方,在耳鼻咽喉科範圍內僅次於鼻咽癌、喉癌,位於第三位。鼻竇癌病人中仍以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約為1.5~3:1,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但絕大多數發生於40~60歲之間。肉瘤則多見於青年人,亦可見於兒童。
鼻竇癌好發於生活習慣不良者、患有良性腫瘤者、接觸化學性或放射性物質者、自身免疫能力低下者以及病毒感染者。
症狀
鼻竇癌病人常有單側進行性鼻塞、血涕、惡臭膿涕或肉色水樣涕,可有頭脹、頭痛、嗅覺減退或喪失。末期病人,由於腫瘤侵入鼻竇、眼眶,表現為相應鼻竇惡性腫瘤的症狀。鼻竇癌症狀隨腫瘤原發部位和累及範圍而異。
上頜竇癌
膿血鼻涕
凡一側鼻腔流膿血性鼻涕,且持續時間較長,在成年人應懷疑本病。末期可有惡臭味。
面頰部疼痛和麻木
位於上頜竇頂部的腫瘤,容易侵犯眶下神經而發生面頰部疼痛和麻木感,此症狀對本病的初期診斷甚為重要。
鼻塞
多為一側進行性鼻塞,系因鼻腔外壁被竇內腫瘤推壓內移或被破壞,腫瘤侵入鼻腔所致。
單側上頜磨牙痛或鬆動
腫瘤向下侵犯牙槽所致。病人因此常先就診於口腔科,常誤診為牙病,但拔牙後症狀依舊。
篩竇癌
在各個鼻竇中,以篩竇體積最小,初期腫瘤局限於篩房可無症狀,也不易被發現。腫瘤侵入鼻腔,則出現單側鼻塞、血涕、頭痛和嗅覺障礙。當腫瘤增長向各方向擴大時,最易侵犯紙樣板進入眼眶,使眼球向外、前、下或上方移位,並有復視。後組篩竇腫瘤可侵入球後、眶尖,常致突眼、動眼神經麻痹、眼瞼下垂。此外,內毗處可出現腫塊,一般無壓痛。腫瘤侵犯篩板累及硬腦膜或有顱內轉移者,則有劇烈頭痛。淋巴結轉移常在頜下或同側頸上部的淋巴結。
額竇癌
額竇的前後骨壁之間距離很小,後壁骨壁較薄,有時呈自然缺損。原發額竇惡性腫瘤極少見,初期多無症狀。腫瘤發展後,可有局部腫痛、麻木感和鼻出血。當臨床發現腫瘤向外下發展時,可致前額部及眶上內緣隆起,眼球向下、外、前移位,可出現突眼、復視。出現上述體徵,應懷疑腫瘤已有顱內擴展。
蝶竇癌
有原發性和轉移性癌兩種,但皆少見。初期無症狀,待出現單側或雙側眼球移位、運動障礙和視力減退時,多已屬末期。鼻部CT掃描有助於明確腫瘤來源和侵及範圍。
耳部症狀
腫瘤侵犯耳咽管導致耳悶、聽力減退等分泌性中耳炎症狀。
張口困難
當腫瘤侵犯翼齶窩、顳下窩時,可使翼內肌受累,導致張口困難。
磨牙痛和鬆動
位於上頜竇底部的腫瘤,向下侵及牙槽,影響磨牙,可發生疼痛、鬆動。常誤診為牙病,但拔牙後症狀依舊。
惡病質
表現為衰竭、貧血、體質減輕等。此時,常可發生頸部淋巴結和遠處轉移、顱內感染及動脈大出血。
顱內併發症
腫瘤侵犯顱底或術中損傷可以導致術中出現腦脊髓液鼻漏。若術後鼻腔出現大量清亮不凝的水樣分泌物且持續不斷時,應考慮為腦脊髓液鼻漏,需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破損較小時,腦脊髓液鼻漏一般可自愈,不需手術治療,可採用半坐位、降顱內壓、抗感染等保守治療。若保守治療無效,再行腦脊髓液鼻漏修補術。並按醫囑及時大量應用抗生素、脫水等治療,同時觀察是否有頭痛、噴射性嘔吐等顱內感染症狀。
眼部併發症
由於眶底或眶板受損,手術可能累及眼眶、眶內容物,術後病人可出現視物模糊、復視或眶內感染。對於眼眶受侵犯而摘除眶內容物者,應加強局部觀察護理並注意清潔衛生。拆線後,可根據具體情況擇期安裝義眼。
鼻出血
若鼻黏膜破損或腫瘤破潰累及供血血管之後可導致大出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看醫
當發生長時間鼻塞無法緩解並伴有持續頭痛等症狀時需警惕鼻竇癌的可能,病人需到耳鼻咽喉科就診,如有其他身體部位不適,需要到相應科別就診。並向醫生完整講述病史,完善常規檢查,明確診斷,給予合理的治療。
- 病人具有單側進行性鼻塞、血涕、惡臭膿涕、頭脹痛、嗅覺減退或喪失等症狀時,需要及時就診。
- 出現頭痛難忍時,及時就醫。
- 出現反覆出血,且血流不止時,需要及時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耳鼻咽喉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不適反應或全身併發症,可到相應科別就診。
- 症狀出現並持續的時間?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發熱、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平時抽菸、喝酒嗎?
- 有沒有做過什麼檢查?
前後鼻鏡或鼻內鏡檢查
鼻腔中新生物常呈菜花狀,基底廣泛,表面常伴有潰瘍及壞死組織,易出血。還可清晰檢查到雙側鼻腔內是否有相關新生物。
病理檢查
取少許新生物進行病理檢查,且診斷需要依據病理學檢查結果,進而明確病變性質,必要時可多次切片檢查。
影像學檢查
CT和磁振造影檢查可以確定病變大小及範圍,有助於確定治療方案。
- 病人存在相應的臨床症狀,即鼻塞、頭脹痛、臉部麻木、血涕、惡臭膿涕等。
- 前、後鼻鏡檢查鼻腔中新生物常呈菜花狀,基底廣泛,表面常伴有潰瘍及壞死組織,易出血;鼻部CT見鼻腔或鼻竇軟組織腫塊影;病理學檢查發現腫瘤細胞即可明確診斷。
上頜竇良性出血性新生物
包括血管瘤、假性血管瘤、出血性息肉、壞死性上頜竇炎等。其共同特點是病程較長,常有鼻出血,且量較多。鼻部CT掃描,竇內常顯示團塊狀腫物,骨破壞多限於內側壁。而鼻竇癌CT可見鼻腔或鼻竇軟組織腫塊影,可破壞周圍骨質並擴散,一般不難鑑別。
上頜竇囊腫
局限於上頜竇內的小囊腫,面頰多無改變。囊腫增大,可產生面頰隆起,腫塊呈圓形或類圓形,表面光滑,略有彈性,似乒兵球感覺,鼻部CT掃描可顯示囊腫的特有形態,經上頜竇穿刺有黃色液體或黏液。一般不超過2週病期。可經病理檢查與鼻竇癌相鑑別,鼻竇癌病理檢查可發現腫瘤細胞的存在。
治療
鼻竇癌的治療可分為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應根據腫瘤性質、大小、侵犯範圍以及病人承受能力決定,當前多主張初期採用以手術為主的綜合療法,包括術前放射治療、手術徹底切除癌腫原發病灶。必要時可行單側或雙側頸淋巴結清掃術以及術後放療、化學療法等。首次治療是治療成敗的關鍵。
除少數體積小、表淺而局限的惡性腫瘤外,大多數需經臉部作外切口或經口腔切口進行手術,手術的類型較多,術中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換術式。其中鼻側切開術、上頜骨全切除術、擴大上頜骨全切除術為3種基本術式。
鼻側切開術
主要適用於切除鼻腔惡性腫瘤。該術式有利於充分暴露鼻腔,並經適當延長切口可將手術延伸到各鼻竇,但因術野受限,不適於行上頜骨全切除術。
上頜骨全切除術
是處理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常用術式,尤其適用於上頜竇、篩竇癌。但對於腫瘤已破壞上頜竇後外壁侵入翼齶窩或下窩者,較難處理。如果鼻竇癌已侵及眼眶者行上頜骨全切術,同時應行眶內容物摘除術。
擴大上頜骨全切除術
此術式適用於較廣泛的上頜竇癌已侵犯顳下窩者,其優點在於術中可結紮上頜動脈,止血效果好。術中擴大術野同時,可有效預防或解除張口困難。術中上頜骨後方暴露良好,便於處理翼齶窩或顳下窩腫瘤。
單獨根治性放射治療,只適用於對放射線敏感的惡性腫瘤,如肉瘤、未分化癌,但療效並不完全滿意。對末期無法根治的病人,僅能作為單獨的姑息性放射療法。術後復發者也可行放療。
化學療法應酌情予以應用。使用變壓化學療法可提高療效(如烷化劑、蒽環類、鉑類、三尖杉酯鹼、紫杉烷類、長春鹼類)。其原理在於用血管緊張素Ⅱ使癌組織的血流量增高而正常組織不變,此時給予化療藥物可增加癌灶內的藥物濃度,之後再用血管擴張藥降壓,癌組織血流突然減少,使進入癌組織內的藥不被血流帶走,延長了藥物的作用時間。
預後
原發於上頜竇的癌腫預後好於篩竇、額竇、蝶竇癌。癌腫較肉瘤預後好,其中腺樣囊性癌預後最好,惡性黑色素瘤預後最差。綜合療法優於單一療法。
初期病人可以治癒。末期病人雖經積極、規範、有效的治療,但也很難達到預期治療效果。
鼻竇癌5年生存率Ⅰ、第二期達52%~65%,Ⅲ、第四期達20%~25%。
一般每半年複診一次。複診時注意病人鼻腔分泌物及鼻竇黏膜恢復情況,有無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可能。
飲食
對於各種因素致飲食攝入不足而體質較差,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低蛋白血症的病人。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指導其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他命、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必要時予複方胺基酸、脂肪乳等靜脈高營養支持治療,或輸血及血漿,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增加抵抗力及免疫力。
-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易生燥熱,從而使本病症狀加重。
- 多飲水,保證充足水分的攝入,促進代謝。
- 忌煙、忌酒。
- 宜多食用含維他命豐富的食物,例如玉米汁、蜂蜜、豆腐、雞肉、菠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鮮蔬菜。
照護
鼻竇癌護理內容包括病情評估、心理護理、日常護理、術前、術後護理等項目。病人可因擔心術後恢復,是否影響容貌,是否病灶轉移導致死亡,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產生悲觀情緒。通過與病人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況。
- 曾行術前放射治療的病人,需保持局部皮膚清潔、乾燥,防止感染。對需取用帶蒂皮瓣或游離皮瓣者,應注意保護供皮區,防止任何損傷皮膚或血管的操作。術前1天剃淨供皮區的汗毛。
- 注意定期沖洗鼻腔,及時清除分泌物,保持好鼻腔部的衛生。
- 觀察鼻腔滲血情況,如有較多滲血,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 觀察臉部有無腫脹、麻木感,如有異常需及時處理。
- 家人傾聽病人主訴,注意有無頭疼等不適。
- 術後密切觀察生命體徵、血氧飽和度、神志、瞳孔變化等,當出現病情變化時,應及時通知醫生對症處理,必要時於吸氧。
- 頸廓清術病人應注意保持頸部引流管通暢,防止扭曲、受壓等,注意觀察記錄引流液的色、質、量等,當引流液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就醫。
腫瘤惡性程度高,發展迅速,直接影響病人的面容。病人因擔心疾病預後,術後個人形象及功能能否恢復等,常產生失落感、孤獨感,導致焦慮、恐懼、失眠等。家人需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理解並引導病人的正常恐懼、悲哀反應,積極進行心理疏導。
- 防止出血:家人嚴密監測病人傷口情況。鼻腔創面通常不縫合,而以凡士林紗條或碘仿紗條填塞止血。上唇切口縫合後一般暴露,面頻部切口則以加壓敷料包紮止血,齶部缺損以皮瓣、肌瓣或紗球填塞縫合止血及修復。
- 術後注意觀察鼻腔及臉部敷料滲血、滲液情況,口腔吐出物性狀、質量等。病人感覺出現分泌物時勿咽下,輕輕吐出以便觀察出血情況。必要時吸出口內分泌物及滲出物,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預防
鼻竇癌病情複雜,對於病人的鼻部健康極為不利,導致病人的鼻腔部位產生鼻塞、疼痛、水腫、壞死以及復視等表現,還會出現顱內或鄰近器官併發症,預後差、死亡率高,所以要警惕該病的發生。病人需要全面了解該病的知識,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積極治療鼻竇炎。鼻竇解剖位置較為隱蔽,初期症狀少,可疑病人,應及早就醫篩檢。
- 健康生活習慣,膳食均衡,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
- 定期體檢,有鼻部症狀時儘早就醫。
- 出現疑似症狀請及時就醫,尤其是男性高齡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