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急性間質性肺病

概述

急性間質性肺病為肺的急性損傷性病變,起病急劇,在數日至數周內即可起病,表現為發熱、咳嗽和氣急,繼之出現呼吸衰竭,常規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病死率極高,超過60%,多數病人在1~2個月內死亡。初期、大量、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控制病情。

就診科別:
呼吸內科
英文名稱:
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AIP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呼吸衰竭
治療周期:
1年左右
臨床症狀:
發熱、咳嗽、氣急
好發人群:
病毒感染者、長期接觸有害物質者
常用藥物:
普賴鬆、 Methylprednisolone
常用檢查:
血液常規、血氣分析、胸部X線、胸部CT

病因

急性間質性肺病無明顯發病病因,雖然目前已將之歸入特發性間質性肺病範疇,但由於其臨床表現及病理表現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幾乎一致,而其發病時又無明確病因,因此推測其發病與病毒急性感染密切相關。

主要病因

推測其發病與病毒急性感染密切相關,病毒感染會激活肺泡上皮細胞的Ⅰ型膠原基因,病毒基因是活化因子,可調節RNA蛋白轉錄和修改細胞的生物特性,從而導致急性間質性肺病的發生。

誘發因素
  • 職業和環境的影響,如長期接觸有毒氣體煙霧、粉塵等,可誘發急性間質性肺病。
  • 藥物的影響,如使用抗腫瘤藥物、抗癲癇藥物等,容易誘發急性間質性肺病。
流行病學

急性間質性肺病暫無明確的流行病學,為一種罕見的、發展迅速的暴發性肺損傷,類似於原因不明的特發性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絕大多數病人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平均發病年齡49歲,無明顯性別差異。本病死率極高(>60%),多數病人在1~2個月內死亡。

好發人群
  • 免疫力低下者以及老人。
  • 長期接觸高危因素,如粉塵、苯等有害物質的人群。

症狀

多數急性間質性肺病病人既往體健,起病突然,突然出現發熱、乾咳、咳膿痰、胸悶、乏力等,病情進展迅速,可迅速出現呼吸功能衰竭,多需要機械通氣維持,平均存活時間很短,大部分在1~2個月內死亡。

典型症狀

呼吸困難

當病人突發急性間質性肺病時,表現為呼吸困難,隨著時間推移,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

紫紺

當病人呼吸困難時,吸入的氧氣減少,可出現嘴唇紫紺,指甲呈青紫色。

胸悶

病人可出現胸悶的現象,可伴有胸部緊迫或束帶感。

咳嗽

急性間質性肺病病人主要表現為乾咳,繼發感染時可有膿痰。

發熱

超過一半的病人因為炎症反應可導致體溫升高。

乏力

病人因呼吸困難,全身感到不適,身體消耗過大而感到乏力。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還會有脈搏快等症狀。

併發症

呼吸衰竭

急性間質性肺病常併發呼吸衰竭,可出現口唇發紺、脈搏減弱、意識障礙等症狀,呼吸衰竭是急性間質性肺病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看醫

病人出現發熱、乾咳等症狀應該積極就診,及時查明原因,避免急性進展至呼吸衰竭的階段。急性間質性肺病可通過血液常規檢查、生化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主要需要與其他相關疾病進行鑑別。

就醫指征
  • 病人出現發熱、乾咳、胸悶、乏力等症狀應該積極就診,查明原因。
  • 當病人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等症狀時,需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當病人有發熱、咳嗽、胸悶、乏力、發紺、喘鳴等症狀,應於呼吸科就診;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等症狀時,需到急診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
  • 工作、居住環境如何?
  • 是否有接觸粉塵、有害煙霧等?
  • 是否有基礎疾病?
  • 是否服用其他藥物?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通過觀察病人臉部是否發紫,以及呼吸狀態、精神狀態,結合病史等做初步判斷。

血液常規

醫生可通過血液常規檢查,判斷病人是否有感染,以及感染的類型。

血氣分析

醫生可以通過血氣分析,判斷病人是否有呼吸衰竭。

胸部CT

肋膜下玻璃樣變不常見,有滲出、增殖、纖維化改變。

血生化

醫生可通過血液生化結果,觀察某些指標是否有異常,協助診斷。

X線胸部X光片

胸部X光片可以幫助醫生觀察肺部病變情況。

診斷標準

本病並沒有特異性的臨床診斷指標,通常是結合症狀、體徵,如發熱、咳嗽、胸悶、乏力、發紺、喘鳴等症狀,及輔助檢查,如血液常規白血球升高、血培養發現病原微生物陽性、血氣分析發現通氣換氣障礙進行診斷。

鑑別診斷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本病注意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相鑑別,後者往往有比較明確的誘因。若要明確診斷,需要依賴臨床診斷和肺組織切片檢查,尤其是開胸肺切片檢查,病理上證實有機化性瀰漫性肺泡損害時,可診斷急性間質性肺病。

治療

急性間質性肺病是一種具有潛在逆轉可能的急性肺損傷性疾病,如在病變初期及時治療,可能會復健而不遺留肺部陰影或僅有少許條索狀陰影。本病對腎上腺皮質激素反應尚好,應該初期、大量和長期應用。

治療周期
急性間質性肺病需治療一年以上。
藥物治療

腎上腺皮質激素

常用藥物有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普賴鬆,應該初期、大量和長期應用,病情穩定後方逐漸減量,持續時間視病情發展而定,但療程不宜短於一年。如果減量過程中病情復發,應當重新加大劑量以控制病情。如果病情兇險,可使用衝擊療法,即靜脈注射 Methylprednisolone 持續3~5天,病情穩定後再改為口服。

免疫抑制藥

激素可聯合免疫抑制劑,如 Methylprednisolone 加環磷醯胺加 Vincristine ,可取得滿意療效。

抗纖維化藥

可使用抗纖維化的藥物吡非尼酮,當病人肺部因損傷後機體呈纖維性修復,修復後的肺組織不具備肺泡功能,可使用吡非尼酮抑制肺部纖維化,改善肺功能。

手術治療

該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對於特發性肺纖維化,或疾病進展的結締組織系統性硬化相關間質性肺病等病人,可以使用氣管插管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或體外膜肺氧合(E公分O)治療。

預後

急性間質性肺病的平均死亡率為78%,極易反覆發作,雖然尚無能夠預示存活率的組織病理指征,但存活者多有嚴重的肺實質損害。

能否治癒

急性間質性肺病不能治癒,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都能改善症狀,但是本病極易反覆發作。

能活多久

急性間質性肺病死亡率較高,少數病人在病變初期及時治療可完全復健,而不影響正常自然壽命。

複診

急性間質性肺病病人需每月複查,行血清學檢查,如血液常規、血氣分析等,以及胸部CT檢查。

飲食

飲食調理

急性間質性肺病病人應注意膳食多樣化,避免不規律進食、暴飲暴食。注意少食用刺激、生冷食物,多進食新鮮水果、蔬菜及優質蛋白質等。

照護

急性間質性肺病病人應注意居住、工作環境的通風,避免長期接觸有害物質及氣體,注意補充營養。同時調整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的情緒,保證充足睡眠。

日常護理
  • 了解相關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遵醫囑正確服藥。
  • 日常注意休息,保持室內通風。
  • 注意戒菸戒酒。
  • 可適當活動,避免劇烈運動,外出時注意保暖。
病情監測

病人定期返院檢查血液常規、血氣分析、胸部CT,定期返院調整藥物用量。

特殊注意事項

注意激素藥物使用的規範性與持續性,不可隨意用藥和停藥,需遵醫囑服用。

預防

急性間質性肺病病因不明,因此無明確的預防方法,日常應加強運動,增強營養,避免病毒感染,避免長期處於有害環境,避免接觸有害物質、有害氣體。

初期篩檢

長期接觸有害物質者、工作居住環境不佳者應定期到醫院進行體檢,主要檢查血液常規、痰培養、胸部X線片等。

預防措施
  • 注意增強抵抗力、增加營養,避免長期接觸有害物質。
  • 注意飲食衛生安全,有呼吸困難、咳嗽等症狀者應及時就診。
  • 年齡大的老人應注意清淡飲食,日常多戴口罩外出走動,保持身體活力。定時體檢,監測肺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