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鼻腔及鼻竇異物

概述

鼻腔及鼻竇異物是指由於各種原因,使外來物質進入鼻腔、鼻竇或內生物質滯留於鼻腔、鼻竇。異物種類雖然繁多,但主要可分為外生性和內生性兩大類,前者又可分為非生物類及動、植物類異物。病人可出現流膿涕、鼻塞、涕中帶血、呼出氣有臭味等症狀,需及時到醫院就診,取出異物。

就診科別:
耳鼻喉科、急診科
英文名稱:
Foreign bodies in nasal cavity and sinuses
疾病別稱:
鼻異物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鼻竇炎、貧血、氣管異物
治療周期:
1~7天
臨床症狀:
黏膿涕、涕中帶血、鼻塞、呼出氣有臭味
好發人群:
兒童、從事爆破的工人、露營愛好者
常用藥物:
麻黃鹼滴鼻液
常用檢查:
鼻內窺鏡檢查
疾病分類

外生性異物

非生物類異物

如小玩物、塑料珠、玻璃球、橡皮頭、金屬彈片、碎石丸、小飾物及紐扣等。

動物類異物

如水蛭、昆蟲、蛆、蟲及毛滴蟲等。

植物類異物

如花瓣、花蕊、果仁、果殼及豆粒類等。

內生性異物

如鼻石、鼻腔及鼻竇牙、死骨、凝血塊及痂皮等。

病因

導致鼻腔及鼻竇異物的外生性異物可通過前、後鼻孔或外傷而進入鼻腔、鼻竇,內生性異物可為先天性異常或外傷所致。

主要病因

自塞入鼻

以兒童為多見,常因好奇玩耍,誤將細小物品塞入鼻內。有的因怕家長斥責,當時不說,日久遺忘,症狀出現後才被警覺。

爬行入鼻

尤其是在熱帶地區,昆蟲和水蛭較多,可爬入露宿者鼻內。

飲吸入鼻

如在不潔淨的水域捧飲生水或捧水洗臉時吸水洗鼻,致使水中生物進入鼻內。

彈射入鼻

工礦爆破、電動刨鋸、狩獵玩槍時發生意外,使石塊、木片、鐵屑及彈片等進入鼻腔、鼻竇。戰傷亦可併發鼻腔或鼻竇金屬異物。

嘔逆入鼻

嘔吐、噴嚏、嗆咳時,可迫使食物、昆蟲等逆行入鼻。

誤遺於鼻

行鼻部手術時不慎將棉片、紗條、小器械或其斷端遺留於鼻腔、鼻竇內,造成醫源性異物。

內生於鼻

如鼻石,鼻腔及鼻竇額外牙等內生性異物。

誘發因素

塞進異物

兒童玩耍時自己或他人將豆類、果核、紙卷、塑料玩物等塞入鼻孔內又難以自行去除,造成鼻腔異物。

露營

熱帶地區水蛭和昆蟲較多,可爬入野浴或露宿者的鼻內。

外傷

工礦爆破、器物失控飛出、槍彈誤傷等使石塊、木塊、金屬片、彈丸經臉部進入鼻竇、眼眶及翼齶窩等處進入鼻腔。

流行病學

外生性異物在兒童時期發病率較高,約0.1%,而內生性異物好發於成年人。

好發人群
  • 多見於兒童,受到外傷或戰傷的人群及有鼻部手術史的人群。
  • 露營愛好者。
  • 從事爆破的工人。
  • 鼻內有異常生物者。

症狀

兒童鼻腔異物多有單側鼻腔流黏膿涕、涕中帶血和鼻塞症狀,呼出氣有臭味。臉部外傷性異物除有外傷表現外,隨異物大小、性質、滯留時間和所在位置不同症狀有所不同。若是動物性異物滯留在鼻內多有蟲爬感,日久可有鼻竇炎。

典型症狀
  • 若異物光滑,刺激性小,初期可無症狀。
  • 兒童鼻腔異物多有單側鼻塞、流涕或涕中帶血含膿,或伴有前鼻孔下方潮紅等。
  • 鼻內有水蛭、昆蟲或蠕蟲者常有蟲爬感。
  • 鼻腔異物併發鼻竇炎或鼻竇異物併發感染者,可有流膿涕、頭昏、頭痛等症狀。
  • 病程較長者可有貧血症狀。
併發症

鼻竇炎

繼發鼻竇感染所致,臨床主要表現為畏寒、發熱、食慾減退、便秘等全身症狀,還有鼻塞、流鼻涕、頭痛或局部疼痛的症狀。

貧血

病程較長者可併發,引起併發症的可能是因為異物未及時取出和異物取出有遺漏,臨床表現為頭暈、耳鳴、面色蒼白等。

氣管異物

誤吸入氣管所導致,病人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喘鳴和患側呼吸音減弱。

看醫

依據病史,結合病人自身症狀,及時到醫院系統檢查,明確診斷,給予手術治療。

就醫指征

病人有反覆鼻出血,伴同側鼻塞、鼻腔有臭味、流膿涕、頭昏、頭痛等症狀表現時,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就診科別

當病人出現鼻塞、流鼻涕、出血,鼻部發紅、腫脹、有臭味時,應去耳鼻喉科或急診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症狀持續的時間?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鼻塞、流鼻涕、出血等)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出現症狀自己採取過什麼緩解措施嗎?
需要做的檢查

鼻內窺鏡檢查

可以發現位置較淺的鼻腔異物。

藉助探針檢查

以確定異物位置。

影像學檢查

對透光性差的異物可行鼻竇X線拍片檢查,對較大較深異物可藉助CT定位,磁振造影檢查可診斷周圍部位是否受到損害。

實驗室檢查

判斷有無感染,通過檢查血中白血球數、紅血球等,對後續治療進行指導。

診斷標準

兒童自訴單側鼻塞或流膿血涕且伴有惡臭者,應首先考慮鼻腔異物。如異物存留過久,感染較重,鼻腔分泌物較多,甚至有肉芽組織形成者,有時需吸除分泌物後,以探針探查方可發現異物。對透光性差的異物可行X線拍片檢查。對於較大較深的異物,可藉助CT定位。

鑑別診斷

鼻腔鼻竇囊腫

鼻竇囊腫為鼻竇口黏膜的長期閉塞,竇內分泌瀦留而形成。X線攝片見囊腫鼻竇腔擴大,竇壁變薄或消失、囊腫陰影邊緣光滑、密度均勻,囊腫在上頜竇內有局限性邊界清晰的半圓形陰影,可有助於鑑別,而鼻腔及鼻竇異物為鼻腔或鼻竇有異物存在,X線可見異物,陰影形狀不一定。

出血壞死性息肉

比較少見,鼻息肉表面光滑、充血,觸之軟而易出血,鼻腔及鼻竇異物無鼻息肉。

上頜竇惡性腫瘤

是指發生在上頜竇區域的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包括上頜竇癌、上頜竇的骨肉瘤等惡性病變,病理切片檢查可見腫瘤組織;鼻腔及鼻竇異物病理檢查無腫瘤組織。

治療

對於鼻腔及鼻竇異物,首先應取出異物。根據異物的種類、性質、大小、形狀、所在部位及停留時間,判斷其取出的難易程度。一般多在無麻或表麻下以直視方式取出。

治療周期
根據病人病史及病情程度不同治療時間不固定,一般治療1~7天。
藥物治療

麻黃鹼滴鼻液

屬於減充血劑,可防止鼻腔沾黏,可改善鼻腔通氣情況,但要注意鼻腔減充血劑使用時間不能超過一週,防止誘發藥物性鼻炎,高血壓病人慎用。

抗生素

常用阿奇黴素、青黴素、頭孢菌素等,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用於預防術後感染。

手術治療

鼻內鏡微創手術,對於鼻竇異物,可採用在鼻內鏡下取出異物,避免了傳統鼻內進路手術的盲目性、局限性,減少了手術的顱、眼併發症。

其他治療
  • 對於無生命的形狀不規則之鼻腔異物,如紙團、木片、紗條等可用鑷子取出。
  • 對表面光滑堅硬的圓形異物,如珠子、圓石等,可用小刮匙或異物鉤自上方超越異物自後向前鉤出,不能用鑷子,以防推入後鼻孔或鼻咽部,甚至誤吸入喉腔或氣管內,危及生命。
  • 若鼻甲腫脹,分泌物較多或有肉芽時,宜用血管收縮劑充分收縮鼻黏膜,吸淨分泌物,發現異物後用合適器械取出。
  • 有生命的異物,如水蛭等,可用1%丁卡因滴入鼻腔將其麻醉再取出。

預後

鼻腔及鼻竇異物經有效治療一般預後良好。經過正規治療後,異物取出並控制感染,可完全治療,使病人恢復正常生活。

能否治癒

鼻腔及鼻竇異物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鼻腔及鼻竇異物積極治療,且無併發症發生,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一般每周后複診一次,持續3~4週。根據病人恢復情況,可改為两週一次,持續三個月。

飲食

鼻腔及鼻竇異物病人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為主,高熱量飲食,保證水分的攝入。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煙、酒及刺激性食物。

飲食調理
  •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易生燥熱,從而使本病症狀加重。
  • 多飲水,保證充足水分的攝入,促進代謝。
  • 忌煙忌酒。
  • 宜多食用含維他命豐富的食物,如玉米汁、蜂蜜、豆腐、雞肉、菠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鮮蔬菜。

照護

鼻腔及鼻竇異物病人除了要積極進行治療,術後還要注意規範用藥,做好個人防護,注重術後護理可以加快病情恢復。

日常護理

調整心情

病人要增強治病的信心,配合治療,保持樂觀心態,不要過度擔憂。

用藥注意

術後遵醫囑按時應用鼻腔或靜脈抗生素等藥物,觀察用藥後效果,注意用藥後反應。

個人管理

做好個人防護,避免鼻部受到外傷,影響恢復。不要用力擤鼻、挖鼻,讓鼻腔分泌物自然流出,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病情監測
  • 若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病人清醒後觀察無異常方可離去。術後注意觀察有無鼻涕、眼球活動異常,注意觀察臉部有無腫脹、麻木感,如有異常需及時就診。
  • 全麻病人術後3小時可進溫涼普食,避免辛辣、刺激和過熱飲食。
特殊注意事項
  • 病人要學會正確擤鼻方法,要注意休息,注意生活環境衛生,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多開窗通風。
  • 注意觀察術後鼻腔滲血情況,如有較多滲血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 預防感冒,注意增減衣物,適當運動,少去人員密集的地方。

預防

鼻腔及鼻竇異物可發生於各年齡層。以兒童、成人工傷或誤傷較多見。因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要格外注意,工作時做好防護,兒童玩耍時要有家長陪護,同時要注意外出露宿注意防蟲驅蚊。

初期篩檢

有鼻部外傷或手術史的人群,要進行鼻部檢查,明確有無異物滯留。若發現異物,要及時處理。

預防措施
  • 在爆破工作環境中應戴面罩防護,避免意外傷害的發生。
  • 外出旅行儘量避免水源,不可用野外的水洗臉和飲用,睡覺時注意防蟲驅蚊。
  • 家屬勿將小物件單獨讓小孩玩耍,做好對小孩的監護,糾正小孩將小物件塞入鼻腔、耳朵、口腔的不良習慣。
  • 積極治療鼻腔及鼻竇額外牙疾病,防止內生異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