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
概述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是青春期前由於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或異常而導致生長發育障礙,患兒表現為身材矮小,患兒成年後最終高度不超過130公分,又稱為垂體性侏儒症,其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垂體功能障礙和繼發性顱內腫瘤或感染等。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可為單一生長激素缺乏,也可伴有垂體其他激素缺乏。主要治療方法為生長激素替代治療,治療越早效果越好。
- 就診科別:
- 內分泌科、兒科
- 英文名稱:
-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
- 疾病別稱:
- 生長激素缺乏症、垂體性侏儒症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低血糖 、顱內腫物
- 治療周期:
- 終身治療
- 臨床症狀:
- 身材矮小、生長緩慢、性器官不發育
- 好發人群:
- 圍產期產傷患兒、鞍區腫瘤患兒、顱內感染患兒
- 常用藥物:
- 重組人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睪固酮、炔雌醇
- 常用檢查:
- 生長激素刺激試驗、X線檢查、核磁共振成像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按病因可分為特發性及器質性,後者又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繼發性)。
特發性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
原因不明,多數病變部位在下丘腦或垂體柄,往往有圍生期病變,包括早產、難產、小於胎齡兒、嚴重窒息等,也可能與遺傳有關。
先天性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
分為垂體發育異常及遺傳性生長激素缺乏症。
獲得性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
可繼發於下丘腦、垂體周圍放療後,鞍區腫瘤、顱內感染等。
病因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的主要病因是垂體生長激素(GH)缺乏或生長激素生物效應不足,導致軀體生長障礙。
特發性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
病因不明,可能由於下丘腦-垂體功能或結構的異常,導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部分病人在接受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治療後,生長激素水平升高,生長加速,從而明確了有些病人的病因在下丘腦。部分患兒有圍生期異常,如臀位產、橫位產、生後窒息等,可能系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導致胎兒宮內轉位障礙。
先天性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
垂體發育異常
包括前腦無裂畸形、視(神經)中隔發育不良、裂顎、下丘腦錯構胚細胞瘤等。
遺傳性單純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
包括3種類型,Ⅰ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Ⅱ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Ⅲ型為X連鎖遺傳,可能與多位點缺陷有關。另外,垂體轉錄因子基因的突變可引起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多種垂體激素缺乏。
獲得性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
可繼發於下丘腦、垂體周圍放療後,鞍區腫瘤(兒童以顱咽管瘤為最常見,其次有視神經膠質癌、無性細胞瘤、錯構瘤、垂體腫瘤、鞍上硬腦膜囊腫等),顱腦外傷(包括難產窒息,約有50%~60%以上出現垂體功能減退),顱內感染性或浸潤性疾病(腦炎、腦膜炎、嗜酸性肉芽腫、地中海性貧血等)。
精神創傷可誘發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的發生,父母及親屬要給以兒童足夠的關愛和關注,避免給孩子造成精神創傷。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的發生率約在20/10~25/10萬。
- 圍生期病變的小兒,包括早產、難產、小於胎齡兒、嚴重窒息等。
- 進行過下丘腦、垂體周圍放療術的小兒。
- 鞍區腫瘤患兒。
- 顱內感染性或浸潤性疾病患兒。
- 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有生長激素缺乏症者。
症狀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病人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軀體生長遲緩、骨骼發育不全,但智力與年齡相稱,部分病人表現為性器官不發育及第二性徵缺如。
軀體生長遲緩
患兒出生時身長、體重往往正常,數個月後身體成長遲緩,但常不被發覺。多在2~3歲後與同齡兒童的身高差別愈見顯著,但生長並不完全停止,只是生長速度緩慢,生長速度低於正常速度1SD(一般指2~4歲低於每年5.5公分、4歲至青春期每年不超過4~5公分)。體態一般尚勻稱,成年後多仍保持童年體形和外貌,營養狀態一般良好。成年身高一般不超過130公分,但最終身高與生長激素缺乏的程度、時間都有關係。
性腺發育障礙
病人至青春期,性器官常不發育,性徵缺如。男性生殖器小,與幼兒相似,睪丸細小,可伴隱睪症,無陰毛和腋毛;女性可表現為原發性閉經,乳房發育差,子宮和附件均小。單一性生長激素缺乏者可出現性器官發育與第二性徵,但往往明顯延遲。
智力與年齡相稱
智力發育一般正常,但在精神方面可因身材矮小而有自卑感、心情憂鬱。
骨發育延遲和骨代謝異常
臨床上通常選用左手腕部進行X線攝片來觀察骨骺骨化中心的成熟程度,即骨齡。未治療過的生長激素缺乏症患兒的骨齡較正常同齡兒童顯著落後兩年或兩年以上。部分患兒甚至出現骨質疏鬆。
Laron症候群
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人有嚴重生長激素缺乏的臨床表現,如身材矮小、藍鞏膜、肘關節活動受限、頭相對較大、鞍鼻、前額凸出、外生殖器和睪丸細小、性發育延遲等。但血漿生長激素水平正常或升高,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3(IGFBP3)和生長激素結合蛋白(GHBP)降低。本病病人對外源性生長激素治療無反應,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療措施是使用重組人ICF-1替代治療。
患兒還可出現頭痛、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等,如因蝶鞍區腫瘤。顱咽管瘤、垂體腫瘤所致者,可有局部受壓及顱內壓升高表現,如頭痛、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等。
低血糖
當下丘腦或垂體受損嚴重時,可出現多發性垂體促激素不足,除GH缺乏外,可有甲狀腺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或)促性腺激素、促黃體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的缺乏,引起甲狀腺功能減低、腎上腺萎縮、性器官發育障礙、低血糖發生率增加。
顱內腫物
顱內腫物較多見的為顱咽管瘤或鞍上和鞍內腫物,可先有生長落後逐漸顯著,繼之顱內壓升高出現頭痛、嘔吐、視力障礙和眼底改變等,有的是在顱腦手術後出現症狀。
看醫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病人出生時身長,體重往往正常,故不易察覺,因此密切關注患兒的生長發育情況較為重要,當家屬發現患兒生長發育落後於同齡兒時,需及早就醫,明確診斷。
- 發現兒童身高遠低於同齡兒童應及時就醫。
- 發現青春期遲遲不發育應及時就醫。
- 高危患兒,如早產、生產過程中有產傷、顱內腫瘤、發生過顱內感染等,應定期監測患兒生長發育情況,發現異常立即就醫。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優先考慮去內分泌科就診,如發現異常時,病人年齡較小,監護人無法判斷病因,可先在兒科就診,聯合內分泌科共同治療。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患兒出生時的身長、體重是多少?
- 患兒出生時是否有難產、早產及產傷?
- 患兒生長發育情況怎麼樣?
- 目前患兒都有什麼表現?(如身高情況,智力發育狀況等)
- 患兒母親妊娠期間是否有接觸有害因素?(如菸酒、放射線、藥品等)
- 家族中是否有人身材矮小?
X線片
可檢測骨齡,如結果較實際年齡落後2年以上,為診斷依據之一。
生長激素(GH)激發試驗
臨床上將GH激發試驗中GH峰值變化作為診斷GHD的一種重要依據。
血IGF-1和IGFBP3水平測定
IGF-1、IGFBP3水平可反映CH的分泌狀態。
CT或磁振造影
蝶鞍CT或磁振造影檢查可除外腫瘤。
- 身材矮小(身高為同年齡、同性別正常人均值-2SD以下),生長速度緩慢,可伴性發育障礙等臨床特徵。
- 骨齡檢查較實際年的落後2年以上。
- 生長激素激發試驗,包括胰島素低血糖、 Levodopa 、精氨酸、 Clonidine 等激發手段。本病病人經兩種試驗興奮後GH峰值常低於5ug/L為完全性GH缺乏,5~10μg/L為部分性GHD。
- 血IGF-1和IGFBP3水平測定,GH刺激肝臟分泌IGF-1,GH的促進生長作用大部分是由循環中的1GF-1介導,因此測定IGF-1水平可反映GH的分泌狀態。已發現6種IGFBP,分別稱為IGFBP1~IGFBP6,其中IGFBP3占92%,可反映CH的分泌狀態。
- 排除其他疾病,如呆小病、染色體畸變、慢性肝腎疾病。
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身材矮小症
兒童期心臟、肝、腎、胃腸等臟器的慢性病病和各種慢性感染,如結核、血吸蟲病、鉤蟲病等,均可導致生長發育障礙,可根據其原發病的臨床表現加以鑑別。
體質性生長發育延遲
生長發育較同齡兒童延遲,16~17歲尚未開始發育,因而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無內分泌系統或全身性慢性疾病的證據,血漿中GH、IGF-1正常。一旦開始發育,骨骼生長迅速,性成熟良好,最終身高可達正常人標準。
呆小病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發生於胎兒或新生兒,可引起明顯生長發育障礙,稱為呆小病。病人除身材矮小外,常伴有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的其他表現,智力常遲鈍低下。
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症候群(Turner症候群)
此症候群是女性病人由於一條X染色體部分或全部的缺乏導致的性染色體疾病,身材矮小,性器官發育不全,常有原發性閉經,伴有頸蹼、肘外翻等先天性畸形,血清GH水平不低。典型病例染色體核型為45,XO。
治療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的治療,首選激素替代療法,患兒治療時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繼發性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應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生長激素替代治療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一旦確診,首選生長激素治療,可有效提高病人的生長速率,改善成年身高。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臨床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效果顯著。用藥過程中需關注過敏、血糖、血壓等相關不良反應的檢測,在使用過程中應當監測甲狀腺功能。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
近年來已用於治療GH不敏感症候群,初期診斷、初期治療者效果較好,不良反應有低血糖等。
性激素治療
同時伴有性腺軸功能障礙的生長激素缺乏症患兒,骨齡達12歲時可開始用性激素治療。
預後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的預後與病因密切相關, 原因不明的特發性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需要長期治療,治療越早預後相對越好,因此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如治療不及時,可能造成病人終身身材矮小。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目前尚不能治癒,需要長期監控、隨訪。
應用生長激素替代療法的患兒,治療初期需要每月進行複診,後期可3個月複診一次,監測生長發育情況及是否有藥物不良反應,如肝腎功能、血糖、甲狀腺功能等,每年檢查一次骨齡。
飲食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日常飲食應注意營養均衡,保證兒童生長發育所需,可適量多攝入優質蛋白和新鮮的蔬菜水果,避免讓患兒攝入過多含添加劑的零食。
- 飲食因營養均衡,可多攝入雞蛋、牛奶、魚蝦、豆製品等優質蛋白,鼓勵患兒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 儘量少吃或不吃有過多添加劑的零食,以免影響病情。
- 避免營養過剩,導致肥胖。
照護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患兒要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堅持適量運動。家長應多鼓勵患兒,幫助患兒積極面對疾病,定期複查。
- 家長觀察患兒注射部位是否有感染跡象。
- 患兒應保持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
- 患兒可適當活動,提高身體抵抗力,並有助於保持樂觀情緒。
患兒因身材矮小,常常自卑、情緒低落,親友應多給予患兒鼓勵和幫助,幫助患兒疏導不良情緒,積極治療。
預防
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的病因多不明確,無有效的預防措施。可在孕期注意優生優育,必要時做產前基因篩檢。家長應密切監測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如發現生長緩慢,應及時明確原因,及時治療。
如有家族史,孕期可進行基因篩檢。
- 注意優生優育,孕期合理膳食,適量運動,不接觸煙、酒、放射線等有害物質,不濫用藥物。
- 預防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避免造成繼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
- 密切監測兒童生長發育情況,如日常做好身高監測,發現兒童身高偏矮,生長速度緩慢,可進行骨齡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