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糜爛性胃炎

概述

臨床上並無糜爛性胃炎這一疾病名稱,往往是內鏡醫生肉眼觀察後的一種描述性常用語,其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胃黏膜糜爛,有急性糜爛胃炎和慢性糜爛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是內鏡下以胃黏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徵的急性胃炎,又稱急性胃黏膜病變(急性胃黏膜損傷)或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一般僅見飯後飽脹、反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狀,少數可無任何不適。一部分病人有應激史,如外傷、燒傷、手術、全身性疾病、嚴重感染和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類固醇激素等藥物史,本疾病多預後較好。

就診科別:
消化內科
英文名稱:
Erosive gastritis
疾病別稱:
急性胃黏膜病變、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胃穿孔、胃潰瘍、萎縮性胃炎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上腹隱痛、嘔血、黑便
好發人群:
嗜酒人群、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類固醇激素等藥物的人群
常用藥物:
Cimetidine 、 Ranitidine 、 Omeprazole 、胃膜素膠囊
常用檢查: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幽門桿菌檢測、胃腸道鋇餐檢查、血液常規、糞便隱血試驗
疾病分類

急性糜爛性胃炎

起病較急,在原發病的病程中突發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常為間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暈厥或休克、貧血,出血時有上腹隱痛不適或有觸痛。

慢性糜爛性胃炎

慢性糜爛性胃炎又稱疣狀胃炎或痘瘡性胃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胃糜爛,其形態特徵是糜爛處有黏膜隆起,呈疣狀外觀,具有再發性或持續性多發糜爛的特點。病人多以慢性上腹部不適、疼痛、反酸和噯氣為主要症狀,但亦可無任何症狀,常與消化性潰瘍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並存。

病因

糜爛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其病因包括內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兩種。內源性因素主要為各種應激狀態,而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服用藥物導致胃黏膜損傷。好發於嗜酒的人群、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的人群等,藥物因素和精神因素都可誘發本疾病。

主要病因

急性糜爛性胃炎

· 化學物質、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細菌毒素:前述引起急性單純性胃炎的各種外源性刺激因子均可破壞胃黏膜屏障,而導致胃黏膜急性糜爛。外源性病因可嚴重地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胃蛋白酶的逆向擴散,引起胃黏膜的損傷而發生糜爛、出血。

· 應激狀態:一些危重疾病,如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嚴重應激狀態亦是常見病因。應激狀態時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內臟血管收縮,胃血流量減少,缺血、缺氧使黏膜上皮的線粒體功能降低,影響氧化磷酸化過程,使胃黏膜的糖類抗原貯存減少,故黏膜易受損傷。

· 藥物:常見的有非類固醇類藥及含有這類藥物的各種感冒藥等,激素類、抗生素類、組織胺類、咖啡因、奎寧、鹵素類、抗腫瘤化療藥、洋地黃、氯化鉀、鐵劑等,尤其隨著小劑量阿斯匹靈的較多應用,其引起的急性胃炎也增多。阿斯匹靈主要可直接損害胃黏膜上皮細胞,也可以通過阻斷胃黏膜內源性攝護腺素的合成,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影響胃黏液和碳酸氫鹽屏障,使胃黏膜屏障作用減弱。

· 危重疾病,如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敗血症、顱內病變、休克等嚴重應激狀態是急性糜爛性胃炎的常見病因。

慢性糜爛性胃炎

慢性糜爛性胃炎的病因仍不太清楚,Suno認為隆起的形成是由於急性胃黏膜的深度糜爛破壞或損傷了腺頸部細胞,結果幽門腺或胃小凹上皮孤立增生,形成黏膜隆起。Andre發現病人胃黏膜內IgE免疫細胞增多,部分病人血清內IgE增高,提示本病可能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上病人可以出現慢性上腹痛、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上消化道症狀,也可能引起上消化道出血。X線鋇餐檢查,約1/4的病例可顯示中央有一鋇點的圓形充盈缺損。本病是否會轉變為胃息肉或胃癌,目前尚無定論。

誘發因素

藥物因素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類固醇激素,因藥物長期作用於胃黏膜,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屏障,導致胃酸長期腐蝕胃黏膜。

精神因素

精神刺激、創傷和手術應激等,會使病人在應激狀態下腎上腺糖皮質類固醇等分泌增多,這些激素會損傷胃黏膜。

流行病學

糜爛性胃炎較常見,近年來有上升趨勢,老年和男性多見,與季節變化無明顯關係。糜爛性胃炎造成的消化道出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

好發人群

嗜酒人群

長期飲酒會損傷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爛、出血。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人群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抑制胃黏膜保護因子的分泌,導致胃黏膜屏障受損。

類固醇激素長期服用人群

這是類固醇激素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類固醇激素抑制COX-2,從而抑制腎上腺素分泌,而腎上腺素是胃黏膜的保護因子。因此,長期服用類固醇激素的人群要注意保護胃黏膜。

症狀

糜爛性胃炎的典型症狀是上腹部疼痛,反覆嘔血可出現貧血、暈厥及失血性休克等嚴重應激狀態。其次表現為腹脹、納差、上腹飽脹感。本病可能會併發胃潰瘍、胃穿孔、萎縮性胃炎等疾病。

典型症狀

急性糜爛性胃炎

起病較急,在原發病的病程中突發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及黑便,單獨黑便者少見,出血常為間歇性。

慢性性糜爛性胃炎

主要表現為胃黏膜出現多個疣狀、膨大皺嬖狀或丘疹樣隆起,直徑5~10mm,頂端可見黏膜缺損或臍樣凹陷,中心有糜爛,隆起周圍多無紅暈,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紅斑,以胃竇部多見,可分為持續型及消失型。

伴隨症狀

上消化道出血

嚴重胃黏膜糜爛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出現嘔血和(或)黑便或便隱血陽性,嚴重者甚至出現失血性休克。

缺鐵性貧血

胃黏膜糜爛長期持續或反覆少量出血,或突發性大出血可引起缺鐵性貧血,表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嚴重者可發生休克。

其他症狀

大量出血可引起暈厥或休克,出血時有上腹隱痛不適或有觸痛。

併發症

胃潰瘍

糜爛性胃炎若沒有及時治療,胃黏膜的炎症逐漸侵襲胃壁,破壞胃黏膜的酸鹼平衡,胃酸也逐漸腐蝕胃黏膜和血管,導致胃潰瘍的產生。胃潰瘍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節律性的飯後痛,胃鏡檢查可以確診。

胃穿孔

糜爛性胃炎在併發胃潰瘍之後若沒有及時發現、治療,潰瘍進一步加深就會併發胃穿孔。病人突然發生劇烈腹痛,疼痛最初開始於上腹部或穿孔的部位,常呈刀割或燒灼樣痛,一般為持續性,疼痛很快擴散至全腹部,可擴散到肩部呈刺痛或酸痛感覺。

萎縮性胃炎

糜爛性胃炎若沒有及時治療,炎症加重,逐漸發展為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也稱慢性萎縮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為特徵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常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食欲不振或消瘦、貧血等,無特異性,其是一種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變。

上消化道出血

這是該疾病最常見的併發症,由於胃黏膜糜爛導致病人出現出血的表現,一般表現為嘔血或者便血,嘔吐物為咖啡色樣,常排黑色便。

看醫

對於糜爛性胃炎來說,及時發現異常症狀,如嘔血、黑糞等,要早日去消化內科就診,進行相關檢查、診斷等,及時進行治療,可避免病情延誤,促進疾病恢復。本病要與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臟炎等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就醫指征
  • 對於出現一定症狀,如上消化道症狀,如出現嘔血及黑糞的人群,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如果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為多發性點狀或瀰漫性充血、糜爛、出血等,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為糜爛性胃炎的病人,若因大量出血引起暈厥或休克、貧血,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消化內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休克、昏迷等要到急診科。
醫生詢問病情
  • 最近有無常喝酒或者吃過阿斯匹靈?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嘔血、黑便、腹痛等)
  • 一次嘔血量為多少?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服藥史?
  • 什麼時候開始發病?
  • 發病以來飲食情況有改變嗎?
需要做的檢查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胃黏膜常為多發性點狀或瀰漫性充血、糜爛、出血等。

幽門桿菌檢測

最常見的就是碳13和碳14呼氣試驗。碳13、碳14呼氣試驗就是在空腹的狀態下,或者是飯後兩個小時以後,在護士指導下吹完氣留樣(作為對照樣本),然後用涼開水口服一粒尿素碳13碳或碳14膠囊,靜息30分鐘以後就吹氣留樣,吹完氣以後就把樣本交給醫生做檢測。如果檢查是陽性的,就證明有幽門桿菌感染,如果是陰性的就證明沒有感染。

胃腸道鋇餐檢查

鋇餐檢查往往不能發現糜爛性病變,但可對其有無併發症,如消化道潰瘍等可做出診斷。

血液常規

血液常規可見白血球數正常或增多,嗜中性白血球或淋巴球比例上升,合併全身感染者血培養細菌可陽性。

糞便隱血試驗

檢查糞便中隱匿的紅血球或血紅素,糞便隱血試驗陽性是消化道出血的指標。

胃鏡和組織切片檢查

此檢查為確診該疾病的主要手段,通常會通過胃鏡來觀察病人胃內的情況,同時還可以利用胃鏡取胃內組織做切片檢查,同時還可以排除胃癌的診斷。

診斷標準
  • 內鏡顯示胃黏膜常為多發性點狀或瀰漫性充血、糜爛,出血等。
  • 幽門桿菌檢測陽性。
  • 血液常規可見白血球數增多,嗜中性白血球或淋巴球比例上升,合併全身感染者血培養細菌可為陽性。
  • 糞潛血試驗陽性。
鑑別診斷

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伴有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常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食欲不振,或消瘦、貧血等,無特異性。而糜爛性胃炎胃鏡下為多發性點狀或瀰漫性充血、糜爛、出血,胃鏡檢查可明確鑑別。

消化性潰瘍

常因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不慎、藥物影響,周期性上腹痛呈反覆周期性發作,胃鏡檢查可確診。而糜爛性胃炎的腹痛不會呈現周期性,也沒有潰瘍史,胃鏡檢查可以明確鑑別。

急性胰臟炎

急性胰臟炎主要表現為伴有噁心、嘔吐的腹痛,吐後疼痛不會緩解,其多見於暴飲暴食或飲食油膩食物後。急性胰臟炎病人血、尿澱粉酶升高,是與糜爛性胃炎鑑別的重要標誌。

治療

糜爛性胃炎首先要去除發病誘因,積極治療原發病。還要注意此病可併發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部分病例出血量大,病情兇險,需積極搶救治療。總的來說糜爛性胃炎主要採取藥物治療、內鏡治療等方式進行干預。

治療周期
糜爛性胃炎需要短期治療,主要採取藥物、內鏡方式治療。
藥物治療

H2受體阻斷劑

包括 Cimetidine 、 Ranitidine 、 Famotidine 等,用於胃酸分泌過多的胃炎病人。

質子泵抑制劑

如 Omeprazole 、 Lansoprazole 、 Pantoprazole 、 Rabeprazole 等,主要用於胃酸分泌過多的胃炎病人。

胃黏膜保護劑

如胃膜素膠囊、枸櫞酸鉍鉀顆粒、氫氧化鋁凝膠等,保護胃黏膜屏障。

抗生素

可以選用抗幽門螺旋二聯或三聯療法,抗生素可選用阿莫西林膠囊、甲硝唑或者克拉黴素等,再加上一種胃黏膜保護劑或者質子泵抑制劑,可根治幽門桿菌。

手術治療

本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如伴有消化道出血經過藥物治療和胃鏡止血無效是可以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內鏡治療

可經胃鏡切片檢查孔道局部噴灑凝血酶等止血劑,或進行電凝止血。但有嚴重心肺疾病、精神疾病病人不宜行胃鏡治療。另外,懷疑有休克、消化道穿孔的病人不宜行胃鏡治療。

預後

急性糜爛性胃炎多數可自愈,若發展為潰瘍,多數治療後即可好轉。慢性糜爛性胃炎伴有幽門桿菌感染,常持續存在,但多數病人沒有症狀。本病總體而言預後較好,病人可定期複診。

能否治癒

糜爛性胃炎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糜爛性胃炎的病人經積極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對於幽門桿菌感染病人,以及有消化道症狀的病人,可以定期做幽門桿菌檢測或胃鏡檢查。

飲食

糜爛性胃炎病人應以容易消化、軟質飲食為主,比如麵條、饅頭、米粥等。建議平時飲食清淡,忌生冷、油膩、辛辣、刺激飲食。

飲食調理
  • 忌食用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長期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利於胃黏膜損傷的修復。
  • 宜多食用含維他命B豐富的食物,例如小麥、高粱、雞肉、韭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鮮蔬菜。
  • 忌茶葉、咖啡等引起胃酸分泌增加的食物,胃酸過多會將胃壁腐蝕。

照護

糜爛性胃炎病人的護理以抗幽門桿菌和保護胃黏膜為主,還需避免發生大量出血導致的休克、昏迷,要保證病人在休克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

日常護理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抑胃酸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指導病人正確服用。

運動

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開展運動,循序漸進,並長期堅持。

飲食

日常使用或者吃的食物或者其他東西應洗乾淨以後在服用,避免引起體內螺旋桿菌的感染。

特殊注意事項
  • 使用抗幽門桿菌三聯療法,病人一般堅持服用2~3周後去複查幽門桿菌,根據治療效果採取下一步治療。
  • 對高齡、有潰瘍病史、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的高危病人,可給予質子泵抑制劑和 Misoprostol 預防。

預防

糜爛性胃炎的預防重點在於胃鏡初期篩檢疾病和改善生活規律,包括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菸戒酒等。

初期篩檢

糜爛性胃炎的初期篩檢主要依靠胃鏡檢查,對於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類固醇激素的人群,建議定期行胃鏡檢查,若發現胃黏膜多發性點狀或瀰漫性充血、糜爛、出血,即可診斷。

預防措施
  • 飲食習慣的規律性,切不可飢一頓飽一頓的,一定要吃早餐,否則胃部中空,胃部的蠕動會給胃黏膜造成一定的危害。已使用一些清淡的食品,切忌不可暴飲暴食。
  • 禁忌抽菸、酗酒,菸草之中的尼古丁對胃黏膜有很大的傷害,所以最好戒菸,大量的引用烈酒即造成胃出血的病人比比皆是。
  • 時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生活起居有序規律,做一些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