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高泌乳激素血症

概述

高泌乳激素血症又稱高催乳素血症,是一類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血清泌乳激素升高及其相關臨床表現為主的、下丘腦-垂體軸功能異常活垂體疾病,導致生殖系統靶器官內分泌功能失調症候群,是臨床上常見的、可累及生殖、內分泌和神經內分泌系統的一類疾患的統稱。高泌乳激素血症病人血清泌乳激素(泌乳激素)水平升高大於1.14nmol/L(25ug/L),因檢測方法不一,各單位的正常值參考範圍略有差異。病人在臨床上常可表現為閉經、泌乳、月經失調、不孕、性功能減退、頭痛、肥胖等症狀。

就診科別:
內分泌科、神經內科
英文名稱:
hyperprolactinemia,HPRL
疾病別稱:
高催乳素血症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不孕症
治療周期:
不同疾病類型治療周期不同
臨床症狀:
閉經、溢乳、性功能減退、頭痛頭暈
好發人群:
育齡期女性、泌乳激素瘤家族史者
常用藥物:
溴隱亭、 Cabergoline
常用檢查:
血清基礎泌乳激素測定、垂體激素測定、頭顱蝶鞍區磁振造影
疾病分類

根據病因的不同,高泌乳激素血症可分為以下四大類:

生理性

正常人的血清泌乳激素基礎濃度一般<29μg/L,生理性增幅可至正常高值的3倍。

病理性

下丘腦-垂體損傷(炎症、腫瘤、創傷等),其血清泌乳激素水平輕度升高,一般<100μg/L,但常伴有閉經、溢乳和性腺功能減退;垂體損傷(泌乳激素瘤、炎症、占位性壓迫、手術、外傷等),臨床上泌乳激素瘤是引起PRL水平>200ug/L的最常見病因;系統性疾病(慢性腎衰竭、肝硬化、加減、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

藥理性

應用某些藥物可導致泌乳激素水平升高,如抗憂鬱藥、抗組織胺藥、口服避孕藥等。

特發性

特發性高泌乳激素血症是指在沒有可見的垂體微腺瘤或神經系統疾病及其他疾病引起泌乳激素分泌的情況下,病人出現血清泌乳激素水平升高。血清泌乳激素水平升高可能與抑制因子(多巴胺)的降低或促泌乳激素釋放因子(PRF)升高有關。特發性高泌乳激素血症的垂體泌乳激素細胞對多巴胺常有抵抗,可能是細胞上的多巴胺受體數目減少或親合力降低所致。

病因

高泌乳激素血症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主要包括生理性、藥理性、病理性及某些未找到原發灶的特發性高泌乳激素血症。在生理情況下,泌乳激素的調控以抑制性調節占優勢。任何干擾下丘腦多巴胺合成與向垂體輸送以及多巴胺與其受體作用的因素均可減弱抑制性調節,而引起高泌乳激素血症。其發病機制較為複雜,主要與促泌乳激素釋放因子的升高和泌乳激素釋放抑制因子的降低有關。

主要病因

生理行為

常見的情況包括應激、睡眠、劇烈運動、哺乳、妊娠、性生活、進食初期、月經黃體期等,血清泌乳激素水平一般不超過200μg/L。

疾病

下丘腦疾病

腫瘤(顱咽管瘤、生殖細胞瘤、轉移瘤等)、浸潤性疾病(結節病、結核、組織細胞增多症X等)、炎症(腦炎、腦膜炎)、假腦瘤、顱腦損傷、頭部創傷、放射性損傷。

垂體疾病

垂體腫瘤(泌乳激素瘤、生長激素瘤、ACTH瘤、無功能腺瘤等)、其他腫瘤(垂體轉移瘤、腦膜瘤、鞍內生殖細胞瘤)、空泡蝶鞍症候群、手術或頭部外傷或垂體柄離斷、浸潤性疾病(結節病、結核、巨大肉芽腫)。由於泌乳激素瘤直接分泌泌乳激素,導致血清泌乳激素升高;或是腫瘤、其他疾病壓迫垂體柄或下丘腦,導致泌乳激素釋放抑制因子不能到達垂體,泌乳激素分泌增加。

其他內分泌、全身疾患

原發性和(或)繼發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如假性副甲狀腺功能減退、橋本氏甲狀腺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腎上腺瘤、GH腺瘤、ACTH腺瘤等,可導致泌乳激素分泌增加,如未分化支氣管肺癌、胚胎癌,子宮內膜異位症、腎癌可能有泌乳激素升高。腎功能不全、肝硬化影響到全身內分泌穩定時也會出現泌乳激素升高。乳腺手術、乳腺假體手術後、長期乳頭刺激、婦產科手術如人工流產、引產、死胎、子宮切除術、輸卵管結紮術、卵巢切除術等泌乳激素也可異常增高。

藥物影響

長期服用多巴胺受體阻斷劑如酚噻嗪類鎮靜藥: Chlorpromazine 、奮乃靜。兒茶酚胺耗竭劑抗高血壓藥: Reserpine 、 Methyldopa 。甾體激素類:口服避孕藥、雌激素。鴉片類藥物:嗎啡。抗胃酸藥:H2-R阻斷劑―― Cimetidine (甲氰咪胍)、 Domperidone ( Motilium )。均可抑制多巴胺轉換,促進泌乳激素釋放。藥物引起的高泌乳激素血症多數血清泌乳激素水平在100g/L以下,長期服用一些藥物使血清泌乳激素水平升高達500g/L,而引起大量泌乳、閉經。

胸部疾患

如胸壁的外傷、手術、燒傷、帶狀皰疹等也可能通過反射引起泌乳激素升高。

特發性高催乳激素血症

催乳素多為60~100ug/L,無明確原因。此類病人與妊娠、服藥、垂體腫瘤或其他器質性病變無關,多因病人的下丘腦一垂體功能失調,從而導致泌乳激素分泌增加。其中大多數泌乳激素輕度升高,長期觀察可恢復正常。血清泌乳激素水平明顯升高而無症狀的特發性高泌乳激素血症病人中,部分病人可能是巨分子泌乳素血症,這種巨分子泌乳激素有免疫活性而無生物活性。臨床上當無病因可循時,包括磁振造影或CT等各種檢查後未能明確泌乳激素異常增高原因的病人可診斷為特發性高泌乳激素血症,但應注意對其長期隨訪,對部分伴月經失調而泌乳激素高於100g/L者,需警惕潛隱性垂體微腺瘤的可能,應密切隨訪,腦部CT檢查發現許多此類疾病病人數年後常發展為垂體微腺瘤。

誘發因素

刺激乳頭及乳腺周圍神經

常見的有吸吮乳頭、慢性乳腺炎、帶狀皰疹、胸腔胸壁及心臟外科手術、乳腺腫瘤等胸壁病變。通過脊髓、腦幹而影響下丘腦功能,解除其對垂體泌乳激素的抑制作用而導致溢乳,但升高泌乳激素的水平作用有限(女性一般升高血泌乳激素10~20ug/L,男性無升高)。

服用某些藥物

主要見於麻醉劑、抗驚厥藥、抗憂鬱藥( Amitriptyline )、抗組織胺藥( Cimetidine )、降壓藥( Verapamil )、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藥、神經肽、多巴胺通路藥( Metoclopramide 、 Methyldopa )、阿片製劑。治療攝護腺腫瘤藥物、治療雄激素過多的脫髮用藥均有乳腺發育泌乳激素增加可能。

流行病學

高泌乳激素血症是年輕女性常見的下丘-腦垂體軸內分泌失調,不同人群高泌乳激素血症發生率不盡相同。在未經選擇的正常人群中,約有0.4%有高泌乳激素血症;在計劃生育門診人群中,高泌乳激素血症發生率為5%;在單純性閉經病人中,約15%存在高泌乳激素血症;在非哺乳期閉經伴有溢乳的病人中,高泌乳激素血症達70%。約15%無排卵婦女同時有高泌乳激素血症,43%無排卵伴有溢乳者存在高泌乳激素血症。3%~10%無排卵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病人有高泌乳激素血症,約8%陽痿和5%不育男性有高泌乳激素血症。

好發人群

育齡期女性

育齡期婦女的發病率高達5%~17%,妊娠期間泌乳激素可升高10倍以上。

泌乳激素瘤家族史者

家族性泌乳激素瘤呈家族性發病,伴有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者可能是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症候群第一型的變異類型。

症狀

高泌乳激素血症的臨床表現因年齡、性別、持續的時間、原發病的不同而各異,多於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表現症狀,如女性病人最常見的閉經-溢乳症候群。部分病人可症狀不典型,在體檢時偶然發現。

典型症狀

女性症狀

月經改變

高泌乳激素血症可引起女性月經失調,出現排卵障礙,臨床表現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月經稀少或者閉經。

溢乳

高泌乳激素血症在非妊娠期及非哺乳期出現溢乳的病人為27.9%,同時出現閉經溢乳者占75.4%,這些病人血清泌乳激素水平一般都顯著增高。

其他

高泌乳激素血症通常伴有體重增加。長期高泌乳激素血症可因雌激素水平過低導致進行性的骨痛、骨密度減低、骨質疏鬆。少數病人可出現多毛、脂溢及痤瘡,這些病人可能伴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其他異常。

男性症狀

男性勃起功能障礙

高泌乳激素血症是導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之一,同時勃起功能障礙常常是高泌乳激素血症最早的臨床表現之一。若病人血泌乳激素水平不能降低至正常,單純補充睪固酮不能明顯改善勃起功能障礙。不能排精和性高潮障礙等也是高泌乳激素血症常見的性功能障礙的表現。

性慾減退

高泌乳激素血症是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頻率和幅度均明顯減低,垂體分泌促黃體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也減低,睪丸合成雄激素的量明顯下降,引起性慾減退。主要表現為對性行為興趣下降甚至消失。

第二性徵減退

表現為鬍鬚生長速度變慢、髮際線前移、陰毛稀疏、睪丸變軟、肌肉鬆弛等,尚有不少病人出現男性乳房發育。

其他

長期高泌乳激素血症導致雄激素水平減低,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

其他症狀

泌乳激素瘤是病理性高泌乳激素血症最常見原因。腫瘤壓迫的臨床表現包括:頭痛、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其他腦神經壓迫症狀、癲癇發作、腦脊髓液鼻漏等。15%~20%的病人存在垂體腺瘤內自發出血,少數病人發生急性垂體中風,表現為突發劇烈頭痛、嘔吐、視力下降、動眼神經麻痹等神經系統症狀,甚至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昏迷等危象。男性垂體泌乳激素瘤病人,常因血泌乳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的症狀輕微,未能及時就診,導致病程延長,直到腫瘤體積較大,壓迫視交叉引起視力視野障礙或垂體腫瘤中風出現劇烈頭痛時就診。

併發症

男性高泌乳激素血症可導致生精作用減退、不育症。女性病人泌乳激素輕度升高時(<200~300μg/L)可引起黃體功能不足,發生反覆自然流產;隨著血清泌乳激素水平進一步升高,可出現排卵功能障礙、不孕症。

看醫

高泌乳激素血症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對於控制症狀、預防併發症,改善疾病的預後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有閉經、溢乳、垂體腫瘤壓迫症狀,不孕症病人應常規篩檢血清泌乳激素水平。

就醫指征
  • 對於好發人群,應注意體檢性激素六項,關注血清泌乳激素的水平,一旦發現有泌乳激素增高的情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對於存在月經失調、溢乳、性功能減退、男性勃起功能障礙、不孕症等症狀的病人,疑為高泌乳激素血症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垂體腫瘤、高泌乳激素血症的病人,出現劇烈頭痛、嘔吐、視力下降、動眼神經麻痹等神經系統症狀,甚至腦出血、昏迷的表現時,應儘快就醫或撥打119。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內分泌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劇烈頭痛、嘔吐、視力下降等,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急診科、神經外科等。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症狀來就診?
  • 目前月經情況如何,有沒有閉經、經期縮短、月經延遲、經量稀少或經量過多?
  • 目前都有什麼其他症狀?(如溢乳、乳腺萎縮或不孕症)
  • 是否有以下生殖系統症狀?(如性慾或性腺功能減退、陰毛脫落、外陰萎縮、陰道分泌物減少等症狀)
  • 是否有以下視力方面症狀?(如頭痛伴視覺異常、視力減退、視物模糊或視野缺損)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如高血壓、潰瘍病、精神障礙、睡眠失調)
  • 近期有沒有服用過某些藥物(如 Amitriptyline 、 Cimetidine 、 Verapamil 、阿片類止痛藥、口服避孕藥等),如有服用,開始服用和終止服用的時間是什麼?
  • 是否有男性激素依賴性腫瘤治療史和抗雄激素脫髮治療史
  • 生育情況如何,近期有沒有哺乳?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重點是乳腺、生殖器、眼部)

醫師仔細檢查乳腺有無溢乳、生殖器有無萎縮,並常規做視力、視野及眼底檢查。

實驗室檢查

測定血清基礎泌乳激素水平:清晨安靜狀態下,上午10~11點取血測定,泌乳激素水平大於正常上限值的3倍者,1次檢查即可確定;泌乳激素未大於正常上限3倍者,至少重複測定2次。泌乳激素≤25μg/L時,注意隨訪症狀,每年複查泌乳激素水平。泌乳激素>25μg/L者,確診為高泌乳激素血症,需詳細詢問病史,確定病因,判斷是否有藥物性或生理性原因存在。若通過病史不能確定病因,應注意完善血HCG、甲狀腺功能、胰島素水平、血尿素氮、血肌酸酐、肝功能檢查,以明確是否有引起疾病的病理因素存在。

影像學檢查

對於血清泌乳激素>100μg/L的情況,應注意完善影像學檢查如磁振造影加增強檢查,明確是否有泌乳激素腺瘤或其他蝶鞍區病變。影像學檢查陰性者考慮特發性高泌乳激素血症。對於泌乳激素細胞增生和小於2mm的泌乳激素微腺瘤影像學多不能查出,因此陰性不能排除泌乳激素瘤的可能,如果2次泌乳激素≥300μg/L,排除妊娠、藥物的情況,可以確定垂體腫瘤的診斷。

鞍區磁振造影

可以很好的觀察垂體腫瘤內部結構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係,了解病變是否侵犯視交叉、頸靜脈竇、蝶竇以及侵犯的程度。當懷疑有微腺瘤存在時,可選擇冠狀位的增強掃描。對於垂體柄是否有被占位性病灶壓迫的情況、斷裂的細微觀察效果也明顯優於其他檢查。磁振造影還可以發現一些非垂體性的鞍內占位性病變如腦膜瘤及頸內動脈瘤。

CT

清晰度、特異性較磁振造影差,但可顯示鞍底骨質被破壞的徵象。垂體腫瘤病人一般表現垂體形態改變,左右不對稱,腺體密度不均勻,垂體柄不居中。

診斷標準

臨床症狀

對出現月經失調及不育、溢乳、閉經、多毛、青春期延遲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血液學檢查

血清催乳素>1.14nmol/L(25μg/L)可確診為高催乳素血症,檢測時間最好在上午9~12點。

影像學檢查

血清催乳素>4.45nmol/L(100μg/L)時,應進行垂體磁共振檢查,明確是否存在垂體微腺瘤或腺瘤。

眼底檢查

由於垂體腺瘤可侵犯或壓迫視交叉,引起視乳頭水腫;也可因腫瘤壓迫視交叉致使視野缺損,出現此兩種檢查結果可輔助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該病診斷明確,無需與其他病相鑑別。

治療

高泌乳激素確診後應明確病因,對於存在系統性疾病如腎衰竭、肝硬化等病人,通過積極治療原發病,部分可使泌乳激素水平恢復正常;對於泌乳激素輕度升高的者應注意排除生理原因所致,做好激素水平監測,當誘發因素接觸後,激素往往降至正常;對於有明顯臨床症狀如閉經溢乳、不孕症、頭痛者,應首選藥物;對有明顯腫瘤壓迫症狀可考慮手術治療。

治療周期
不同的疾病類型導致的高泌乳激素血症,其治療周期不同,目前80%以上的疾病多採用藥物治療,在泌乳激素水平正常的最小維持劑量2年後可以停藥。
藥物治療

甲磺酸溴隱亭

多肽類麥角生物鹼,可選擇性的激動多巴胺受體,能有效降低催乳素,對功能性或腫瘤引起的泌乳激素水平升高均能產生抑制作用。溴隱亭治療後能縮小腫瘤體積,使得婦女月經和生育能力得到恢復。主要副作用包括噁心、頭痛、眩暈、疲勞、嗜睡、便秘、姿勢性低血壓,在用藥數天後可自行消失。新型的溴隱亭長效注射劑可克服口服造成的功能性腸胃障礙。為女性不孕病人備孕的首選治療用藥,用藥時注意監測,避免孕初期用藥過量。

Cabergoline

對多巴胺D2受體有高度的選擇性和親合力,其作用時間比溴隱亭長,每周給藥1~2次,不良反應比溴隱亭小,耐受性優於溴隱亭。

Quinagolide

作用於多巴胺D2受體的多巴胺激動劑,多用於甲磺酸溴隱亭副作用無法耐受時。

維他命B6

和甲磺酸溴隱亭同時服用,可起到協同作用。

手術治療

當垂體腫瘤產生明顯的壓迫及神經系統症狀或藥物治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時,可採取手術治療;術前可短期服藥,使垂體腫瘤體積縮小,以減少術中出血風險。如果術後有腫瘤殘留,仍需遵醫囑服藥或配合放療。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主要適用於大的侵襲性腫瘤、術後殘留或復發的腫瘤;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藥物治療副作用的病人;有手術禁忌或拒絕手術的病人以及部分不願長期服藥的病人。多巴胺激動劑具有放射保護作用,建議放射治療泌乳激素腫瘤的同時最好停用多巴胺激動劑。放射治療後2~10年,有12%~100%的病人出現垂體功能減退,1%~2%的病人可能出現視力障礙或放射性顳葉壞死,另外可能出現對生育的影響。

預後

高泌乳激素血症經過全面合理的治療,一般可以使泌乳激素水平恢復正常。部分病人隨著誘發因素和原發病的好轉,預後較好。疾病原發於下丘腦和垂體的病人復發率偏高,可能需要藥物長期維持治療。

能否治癒

生理、藥物原因導致者,解除誘發因素往往可以自愈。病理性高泌乳激素血症,部分輕症病人可以治癒,但腫瘤導致高泌乳激素血症者復發率較高。

能活多久

一般不影響壽命,某些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如生殖細胞瘤、轉移癌的病人5年生存率稍低。

複診

病人出院一月後需門診複查泌乳激素水平,調整藥物用量。當使用最小維持劑量兩年,泌乳激素水平正常,無明顯臨床症狀,微腺瘤無增大時,考慮停藥。每年需複查兩次泌乳激素水平,1~2年檢查一次垂體磁振造影。

飲食

高泌乳激素血症病人應三餐定時定量、合理搭配、加強營養;飲食有節,避免暴飲暴食,減少高蛋白、高脂肪飲食的攝入,可適當多食新鮮的蔬菜、水果,不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增加日常飲水量,禁食生冷的瓜果。

飲食調理
  • 中醫建議可適當進食海帶、海藻、金桔、山楂、香櫞等食物,可調理氣鬱體質,促進肝臟的疏泄功能。
  • 睡前避免飲用咖啡、濃茶等提神醒腦的飲料。
  • 避免辛辣、刺激、過於油膩的食物,如川椒、肥肉。

照護

日常生活中應加強對高泌乳激素血症病人的護理,病人應增加對疾病的了解,積極參與疾病相關宣講,採取合適的措施,減輕臨床症狀、加強病情監測,達到臨床治癒的目的。對於疾病的特殊類型應提高警惕,遵醫囑按時體檢,避免漏診、誤診,延誤病情。

日常護理

健康教育

病人應主動學習疾病的診斷和臨床危害,各種治療方法的利弊,提高病人治療的依從性。

藥品護理

病人應學習詳細的用藥注意事項、可能的不良反應,停藥後有疾病復發的風險,不能隨意自行停藥、減藥。

注意穿著合適的內衣

減輕溢乳的症狀,及時清理、滋潤乳房。

病情監測

在用藥控制泌乳激素期間,病人需定期醫院隨訪,抽血複查血清泌乳激素水平,開始治療時每月複查1次,後逐漸調整為3~6個月1次,及時遵醫囑調整藥物用量。

預防

高泌乳激素血症的誘發因素複雜多樣,預防較為困難,建議從多方面包括作息、飲食、精神狀態、運動、用藥、衣物選擇等著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育齡期女性和配偶及高危人群應做好初期篩檢,堅持定時體檢或隨訪。

初期篩檢

育齡期婦女和配偶、有泌乳激素瘤家族史者、長期服用某些藥物者、患有有肝硬化等基礎疾病者,應初期篩檢血清基礎泌乳激素水平,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預防措施
  • 合理作息,避免睡眠失調。
  • 穿著合適的內衣,避免束胸過緊。
  • 避免憂鬱、緊張、焦慮等急性應激性情緒。
  • 適當運動,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過度劇烈運動。
  • 如需長期使用某些抗憂鬱、抗胃潰瘍等藥物時,注意監測泌乳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