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進
概述
脾功能亢進簡稱脾亢,是一種臨床症候群,由各種不同的疾病致脾臟腫大,引起一種或多種血球減少,產生相應的臨床症狀。脾亢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指原因不明的脾亢,臨床以後者多見,臨床表現為脾臟大和血球減少。
- 就診科別:
- 血液科、一般外科
- 英文名稱:
- hypersplenism
- 疾病別稱:
- 脾亢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部分遺傳
- 併發疾病:
- 機械性腸阻塞、暈厥
- 治療周期:
- 病情不同治療周期不同
- 臨床症狀:
- 脾臟大、頭暈、乏力、牙齦流血、鼻出血
- 好發人群:
- 肝病病人、血液病病人、心臟衰竭病人
- 常用藥物:
- 紅血球生成素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血液常規、肝功能、骨髓象檢查、CT檢查
原發性脾亢
原發性脾亢病因不明,或者與先天性家族遺傳相關,發生的原因可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先天性溶血性貧血、原發性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原發性全血球減少症。
繼發性脾亢
繼發性脾亢是因為某些疾病引起,如瘧疾、血吸蟲病、白血病等,以及門脈高壓引起脾臟腫大後導致的脾亢相應症狀。
病因
脾功能亢進與脾臟腫大有關,脾臟腫大往往是全身性疾病的一個表現。原因多種多樣,比如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淤血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脾臟本身疾病以及某些不明的原因,均可引起脾臟腫大,最終導致脾功能亢進。
原發性脾功能亢進
原發性脾功能亢進極為少見,原因不明,可能和部分先天疾病有關。
繼發性脾功能亢進
繼發性脾功能亢進臨床上較多見,病因可見於多種疾病,如慢性感染如病毒性肝炎、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充血性脾臟腫大如各種原因所致的肝硬化、門靜脈、脾靜脈栓塞形成;造血系統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增生症如戈謝病、尼曼匹克病;結締組織病如幼年型類風濕病、Felty症候群等。
當機體受到感染後會應激性激發機體免疫系統,使脾產生大量的細胞來抵抗細菌和病毒,便會出現脾臟腫大。
本病尚無詳細的流行病學數據,在我國B型肝炎導致的肝硬化及門脈高壓症是脾功能亢進的最常見原因。
肝病病人
病人患有肝炎、肝硬化,在非代償性易發生脾功能亢進。
血液病病人
溶血性貧血、白血病、淋巴瘤等,易引起脾功能亢進。
脾疾病病人
如脾囊腫、脾淋巴瘤等,容易造成脾臟大,導致脾功能亢進。
心臟衰竭病人
心臟衰竭病人容易出現脾功能亢進。
症狀
多數脾功能亢進病例屬於繼發性,臨床症狀、體徵包括脾功能亢進症狀以及原發病症狀。慢性病人多數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和脾臟腫大,感染與出血也很常見。
脾臟腫大
幾乎所有病例均有脾臟腫大,但是脾臟腫大程度與脾亢程度並不一定成比例。輕度脾臟腫大無明顯體徵,常在體檢時發現;末期可出現明顯腫大,常有腹部牽拉感和飽脹感。
血球減少症狀
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可以單獨或同時減少。初期病例可只有白血球或血小板減少,末期病例可發生全血球減少。血紅血球減少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蒼白、 頭暈乏力等貧血症狀。血小板減少常導致出血傾向,表現為皮下瘀點瘀斑、牙齦流血、鼻出血等。白血球減少可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易發生感染。
繼發性脾功能亢進可同時伴有原發病症狀,如肝硬化病人可伴有腹水、嘔血、黑便,瘧疾病人可出現發熱、消瘦等症狀。
機械性腸阻塞
脾臟顯著增大可對鄰近器官和組織產生壓迫,如壓迫胃可影響消化和食慾,壓迫小腸可造成機械性腸阻塞。
暈厥
脾功能亢進時可出現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中單一或全部細胞減少,進而發生貧血,病人可能出現面色蒼白等症狀,嚴重者會頭暈甚至暈厥。
看醫
病人出現頭暈、面色蒼白等貧血症狀以及發熱、牙齦頻繁出血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切勿自己濫用藥物。另外,還需注意與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紅斑性狼瘡、惡性淋巴瘤相鑑別。
- 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及牙齦頻繁出血等情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肋下可觸及脾臟時應及時就醫。
- 出現貧血症狀如口唇蒼白、乏力等可去血液內科就診。
- 觸及脾臟腫大伴有牙齦流血等,去一般外科就診。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頭暈、面色蒼白等貧血症狀)
- 出現症狀多久了?
- 脾臟是否腫大?
- 既往有無其他基礎疾病?
- 是否做過手術?
體格檢查
對病人進行體格檢查,通過視、觸、叩、聽來診斷脾臟是否腫大,也可通過聽診脾區了解血流情況,判斷脾臟是否血供豐富。
超音波檢查
可觀察脾臟的大小,即脾臟腫大程度,有助於臨床醫師診斷以及疾病治療方案的制定。
血液常規檢查
觀察血液常規顯示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的數目,白血球、血紅素以及血小板數目減少的程度就是脾功能亢進的程度。
骨髓檢查
當某系血球減少時,骨髓象有相應系列的細胞增生,可出現成熟障礙。
CT檢查
可幫助測定脾臟大小,發現脾臟深部病變。
磁共振成像檢查
對探查門靜脈及脾靜脈有一定意義。
放射性核素檢測
適用於測定脾臟容量、紅血球壽命,通過脾顯象確定脾臟大小、位置、病變性質及有無副脾。
肝功能檢查
檢查是否是肝臟疾病導致的脾臟腫大。
超音波心動圖
檢查心臟大小和功能,明確是否是心功能異常導致的脾功能亢進。
專業醫師根據病人的典型臨床症狀,如面色蒼白、乏力等貧血症狀和發熱等感染症狀,以及體格檢查時肋下觸及腫大的脾臟,血液常規發現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三者中單一或全部減少等檢查結果,可明確脾功能亢進的診斷。
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起病較緩慢,表現為發熱、乏力、多汗、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與脾功能亢進相似,也可出現脾臟腫大,但是一般無脾功能亢進。通過超音波心動圖以及血液常規可以鑑別。
紅斑性狼瘡
紅斑性狼瘡可出現多系統的症狀,乏力、貧血等症狀與脾功能亢進類似,可導致脾臟腫大,但是無功能亢進,通過其他的症狀以及特異性抗體檢查可以鑑別。
惡性淋巴瘤
發生骨髓浸潤的病人,需與脾功能亢進導致的血球減少作鑑別,病人可能早就有惡性淋巴瘤的症狀,後來才逐漸出現血球減少的貧血和出血等症狀。通過骨髓穿刺檢查可以鑑別。
治療
脾臟腫大程度不同,臨床症狀的輕重均可影響治療周期與治療方法的選擇。有脾切除指征的病人,脾切除術後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癒。無指征的病人,可不予處理,或針對相應症狀進行對症治療。
對於繼發性脾功能亢進,需要進行原發疾病的治療,如病毒性肝炎病人應進行抗病毒治療,以防止肝硬化引起脾亢;心臟疾病應積極治療,以免出現心臟衰竭而引起脾亢。
- 貧血可使用紅血球生成素皮下注射,必要時可靜脈輸注紅血球。
- 感染病人應及時予抗生素治療,可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敏感的抗生素。
- 出血可考慮輸注血小板治療。
脾切除術
病人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沒有很好的效果,並且原發疾病允許的情況下,應儘快進行脾切除,將會有很好的成效。但在切脾前,必須權衡利弊。以免脾臟切除會對人體免疫功能、血球新陳代謝造成一定影響,產生一系列併發症,如繼發性血小板增多,可引起起血栓危險。感染是最嚴重的併發症,一般發生於術後2~3年,可迅速進展為感染性休克,兒童患病高於成人,死亡率可達50% ,極為兇險,故5歲及以下兒童應慎重選擇脾切除術。
氣滯血阻
理氣活血,通絡消積,可用金鈴子散或失笑散加減。金鈴子疏肝理氣,元胡活血止痛,五靈脂、蒲黃活血祛瘀,若氣滯血阻較甚兼有寒象者,可酌加丹參、桃仁、紅花、赤芍等活血祛瘀之藥,以攻除其積。
氣結血瘀
祛瘀軟堅,兼調脾胃。膈下逐瘀湯合六君子湯加減,即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五靈脂、丹皮、玄胡活血化瘀,香附、烏藥、枳殼行氣止痛,甘草益氣緩中。
正虛瘀結
大補氣血,活血化瘀。八珍湯合化積丸為主。若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疲倦乏力等以氣虛為甚者,可加黃耆、山藥以健脾益氣;若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脈細等以血虛為甚者,可加首烏、阿膠以養血補血。
介入治療
也可叫作脾動脈部分栓塞術,不用開腹,局部麻醉下就可以進行手術。由於是脾臟的部分切除,術後還有脾臟部分保留,也就是保留部分脾臟的免疫功能,不會對病人的免疫系統造成太大損害。術後恢復的很快,肝功能和腹水都能得到很好的緩解,也不會發生嚴重併發症,所以介入治療對於沒有脾切除指征的病人是優選。
預後
大多數脾功能亢進病人經介入治療或切脾治療後疾病可得到治癒,不影響生存壽命。但少數脾切除病人,因機體的免疫功能減弱,抵禦感染的能力下降,易發生脾切除後兇險感染。如若治療不及時,死亡率較高。脾功能亢進病人需要按醫囑定期複查。
大多數脾功能亢進病人經治療後疾病可得到治癒。
脾功能亢進病人治療及時,方案合理,將不影響病人自然壽命。但治療不當如脾切除未按照明確指征,將會影響病人免疫功能,發生切脾後兇險性感染,影響病人生命。
脾臟無明顯腫大,且病人無明顯臨床症狀,或者是脾亢病人術後,均可按醫囑定期複查,觀察血液常規等是否有異常。
飲食
病人應遵照醫囑進行合理的飲食搭配,如多吃軟食,少吃硬的食物,適當減少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
- 多吃軟食、少吃硬食,脾亢時如出現血小板降低的現象,病人可能有出血的風險。所以應多吃軟食,帶刺或者骨頭等儘量不要吃,以防稜角劃傷小血管,造成出血不止。
- 多吃易消化的瓜果、蔬菜,少吃難以消化的食物,脾臟受損可能會影響脾胃的消化,所以消化功能可能不如從前,病人應吃些易消化的飲食,減少脾胃負擔,幫助病情的恢復。
照護
脾功能亢進病人的護理主要是調整生活方式,如適當的體育運動,避免熬夜勞累等,以及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尋找適合自己的減壓方法,適當緩解情緒。脾功能亢進病人要定期進行複查,家屬平時也要開導病人。
- 保持健康體重,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
- 避免熬夜、勞累。
- 避免外力撞擊腹部。
- 避免過量飲酒以及忌煙。
-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口腔清潔,防治牙齦流血與鼻出血。
脾亢病人應定期複查,通過體格檢查或超音波等方法觀察脾臟是否腫大。
對病人定期進行心理輔導,尤其是無脾臟腫大以及脾亢症狀的脾亢病人,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不要因為憂思過度,而加快疾病的演變,出現難以控制的不良後果,如不可控制的感染。
預防
病人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如肝硬化、感染等,以免疾病遷延造成脾臟損傷,脾功能亢進。還需調整生活方式如適當的體育運動,改善飲食結構、少吃硬食物等來預防脾功能亢進的發生和進展。
- 調整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勞累,適當的體育鍛煉。
- 積極治療原發病,及時抗感染治療和肝硬化等疾病的積極治療。
- 調整飲食結構,多吃軟的易消化的食物。
- 原發性脾功能亢進由於病因尚末明確,較難採取措施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