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肘管症候群

概述

肘管症候群是因各種原因導致肘部尺神經受壓,從而出現的尺神經支配區感覺異常。本病男性多於女性,多與肘部慢性反覆勞損及軟組織退化性改變有關。尺神經來源於臂叢C7~T1是內側束的主要延續,尺神經內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比例接近,它在肘管內下行,肘管是尺側腕屈肱肌、肱骨頭、尺骨鷹嘴之間的纖維性筋膜鞘和肱骨課後溝形成的骨性纖維鞘管。

就診科別:
骨科、手外科
英文名稱:
elbow tunnel syndrome
疾病別稱:
遲發性尺神經麻痹、遲發性尺神經炎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手術後病人可併發肘關節僵硬、肘關節不穩
治療周期:
3~6個月
臨床症狀:
小指及環指尺側半皮膚感覺麻木或刺痛,小指無力、不靈活,手部肌肉萎縮
好發人群:
成年人,男性多於女性
常用藥物:
甲鈷胺
常用檢查:
X線檢查、磁振造影、肌電圖檢查
疾病分類

輕度

尺神經纖維支配區感覺異常或減退,病人主觀兩點辨別覺無異常,無肌肉萎縮現象。

中度

病人的捏力和抓握力減弱,但無肌肉萎縮,夾紙力可能出現異常,McGowan 2B級可有3/5的病人會出現肌肉萎縮和肌肉無力現象。

重度

病人兩點辨別覺異常(大於6mm ),出現嚴重的肌肉萎縮和感覺障礙,夾紙力異常。

根據病因進行分類可分為

  • 急性和亞急性外部壓迫。
  • 占位性病變或尺骨軸外移(肘外翻)引起的慢性內部壓迫。

病因

肘管的各種結構和形態異常均可使尺神經受到卡壓,肘管症候群多見於成年人,15歲以下兒童非常少見,男性多於女性,數月或數年前可有創傷史。多發於睡眠習慣不良、長期伏案工作、長期體力勞動者。

主要病因

肘外翻

是最常見的原因,幼時肱骨髁上骨折或肱骨外髁骨骺損傷,均可發生肘外翻畸形。此時尺神經呈弓弦狀,被推向內側使其張力增高,肘關節屈曲時張力更高,如此在肘管內反覆摩擦,即可產生尺神經慢性創傷性炎症或變性。肘外翻程度輕者可在數十年後發病,故稱為遲發性尺神經炎,而程度重者1~2年內即可發病。

尺神經半脫位

因先天性尺神經溝較淺或肘管頂部的筋膜、韌帶結構鬆弛,在屈肘時尺神經易滑出尺神經溝外,這種反覆滑移使尺神經受到摩擦和碰撞而損傷。

肱骨內上髁骨折

如骨折塊向下移位,可壓迫尺神經。

創傷性骨化

肘關節創傷後極易產生骨化性肌炎,若發生在尺神經溝附近,可致尺神經受壓。

誘發因素

睡眠習慣不良、長期伏案工作、長期體力勞動

尺神經在肘管內受到機械性卡壓和磨損,出現慢性缺血、缺氧,從而誘發肘管症候群的發生。

流行病學

肘管症候群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類疾病之一,每10萬人中約有25人患有該病,肘管症候群是最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症候群之一,其發病率僅次於腕隧道症候群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好發人群

成年人

男性多於女性,由於成年人的工作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容易導致肘部受傷,壓迫了肘部尺神經。

症狀

肘管症候群主要症狀是小指及環指尺側半皮膚感覺麻木或刺痛,小指無力、不靈活,手部肌肉萎縮。肘管症候群手術後病人可併發肘關節僵硬、肘關節不穩。

典型症狀
  • 首先表現手背尺側、小魚際、小指及環指尺側半皮膚感覺異常,通常為麻木或刺痛。
  • 繼發生感覺異常一定時間後,可出現小指對掌無力及手指收、展不靈活。
  • 查體可見手部小魚際肌、骨間肌萎縮及環、小指呈爪狀畸形,前述區域皮膚痛覺減退。夾紙試驗陽性及尺神經溝處Tinel征陽性、Froment征陽性。
併發症

肘管症候群手術後病人局部血腫機化、肌肉沾黏,可併發肘關節僵硬,如採用肱骨內上髁切除術,可出現肘關節不穩。

看醫

肘管症候群病人需及時就診,初期準確地做出診斷,避免誤診和漏診,合理地選擇適當的治療和復健方案,最大程度地減少後遺症對病人的影響。需要行常規X線片及電生理檢查,注意與胸廓出口症候群、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鞘膜瘤相鑑別。

就醫指征

病人出現小指及環指尺側半皮膚感覺麻木或刺痛,小指無力、不靈活,手部肌肉萎縮等情況,應及時就診。

就診科別

骨科、手外科。

醫生詢問病情
  • 肘部有無受到撞擊傷?
  • 感覺這種情況多長時間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小指及環指尺側半皮膚感覺麻木或刺痛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下小指無力、不靈活,手部肌肉萎縮等症狀)
  • 有沒有肱骨髁上骨折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常規X線片

肘外翻程度,局部有移位骨塊或骨質異常增生。

電生理檢查

發現肘下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小魚際肌及骨間肌肌電圖異常。

Tinel征檢查

肘部尺神經溝內可觸及變硬、滑動的尺神經,叩擊尺神經出現放射痛及麻木感為陽性,提示尺神經病變。

屈肘試驗檢查

病人兩臂自然下垂,然後患側屈肘120度,持續3分鐘,出現尺側半掌和手指麻木或疼痛加劇為陽性,提示尺神經損傷。

肌電圖檢查

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或潛伏期延長,可出現失神經自發電位。

診斷標準
  • 有肱骨髁上骨折外傷史或慢性勞損病史。
  • 臨床查體,手部小魚際肌、骨間肌萎縮及環、小指呈爪狀畸形,手背尺側、小魚際、小指及環指尺側半皮膚感覺異常。
  • 輔助檢查,常規X線片可見肘外翻程度,局部有移位骨塊或骨質異常增生。
  • 電生理檢查發現肘下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小魚際肌及骨間肌肌電圖異常。
鑑別診斷

胸廓出口症候群

Adson試驗陽性症狀以針刺樣和燒灼樣疼痛開始,疼痛範圍廣泛可達腋下、前臂內側及手掌。上肢伸展、外旋運動均可使疼痛加重,手臂內收和屈肘時可使疼痛減輕。

神經根型頸椎病

屈頸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出現項強、頸椎棘突旁有壓痛、伸屈肘關節不能使症狀加重、肘管部Tinel征陰性,這些都可與肘管症候群相鑑別。

神經鞘膜瘤

肘部尺神經鞘膜瘤與肘管症候群有同樣的表現,檢查時多可觸摸到節段性增粗的尺神經,Tinel征陽性,而無肘部骨關節病變。有時鑑別困難,需在手術中或經病理檢查來明確診斷。

治療

對於病程短、症狀輕的肘管症候群病人可先行保守治療,治療周期大約3個月。當保守治療無效時需行手術治療,目的在於解除卡壓等病因,避免新的卡壓形成。治療周期大約3個月,老人及重症病人治療周期需要延長。

治療周期
對於病程短、症狀輕的肘管症候群病人可先行保守治療,治療周期大約3個月。手術病人治療周期大約3~6個月,老人及重症病人治療周期需要延長。
保守治療

肘管症候群確診後可先行保守治療,應指導病人不要在工作中屈肘過久,在睡眠時應使伸展位夾板,也可將毛巾或枕頭固定在肘部限制睡眠時肘關節屈曲,一般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後再考慮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甲鈷胺

具有修復和營養神經的作用,適用於病程短、症狀輕病人的保守治療和手術後病人的復健治療,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手術治療

尺神經松解前移術

當系統保守治療無效時或反覆發作者需行手術治療,手術探查尺神經,如術中發現該段尺神經較硬或有狹窄,應行神經外膜或束間松解,並將尺神經移出尺神經溝,置於肘內前方。術後感覺恢復較快,但已萎縮的手內在肌肉較難恢復到正常體積。

單純肘管切開松解術

該術式將尺側腕屈肌肱骨頭和尺骨鷹嘴間的纖維筋膜組織切開,並松解尺神經外膜,尺神經不再前置,這是一種簡單術式,可以緩解部分病人的症狀。但不能解決肘關節屈曲時對尺神經的急性牽拉所致的神經張力增高,故許多病人症狀仍然存在,目前已經很少有人使用此術式治療肘管症候群。

肱骨內上髁切除術

該術式在骨膜下顯露肱骨內上髁,切開屈肌旋前肌總腱起點,用骨鑿或咬骨鉗去除整個內上髁和部分髁上嵴,將骨膜與屈肌旋前肌總腱縫合,以防尺神經與粗糙的松質骨面接觸,任尺神經自然地回到貼近肱骨內側髁的位置。但內上髁切除後,骨斷面易造成尺神經的損傷。另外,骨斷面出血也可造成血腫機化形成疤痕,再次卡壓尺神經。

其他治療

儘可能終止對肱三頭肌的運動,避免對肘部內側直接施加壓力,肘關節屈曲45度左右支具外固定,使用甲鈷胺營養神經,促進神經恢復。

預後

肘管症候群一般不影響壽命,但可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大多數病人治療後可以控制或經過手術治療獲得治癒,其治療剛開始,病人至少每一個月複查一次,後續複診時間遵醫囑。

能否治癒

肘管症候群經過系統規範的治療,大多數病人可以控制或經過手術治療獲得治癒。

能活多久

肘管症候群一般不影響病人壽命,但可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複診

肘管症候群治療剛開始,病人至少每一個月複查一次;達到治療目標,病情控制穩定後,每兩個月複診一次,病情痊癒停止複診。

飲食

飲食調理

該疾病一般與飲食無太大關係,病人平常高熱量、高蛋白、高維他命飲食即可,以提供機體能量,促進傷口癒合。

照護

日常護理
  • 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佩戴支具。
  • 加強手部的功能鍛煉,減輕手部肌肉萎縮。
  • 熟悉甲鈷胺藥物治療的作用,使用劑量。
  • 手術治療中後期,加強肘關節功能鍛煉,防止肘關節僵硬。
病情監測

電生理檢查

主要目的是觀察神經恢復情況。

預防

肘管症候群的病因是肘管的各種結構和形態異常,使尺神經受到卡壓,預防措施主要是減輕肘管的壓迫。

初期篩檢
  • 對於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小指及環指尺側半皮膚感覺麻木或刺痛,小指無力、不靈活,手部肌肉萎縮等。
  • 平常可以多做體檢,通過X線或者其他檢查來觀察肘關節出有無退化性病變。
預防措施
  •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避免肘部長時間受壓。
  • 長時間伏案人員肘部使用軟墊,減輕肘管刺激。
  • 肘部骨折,尤其是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時復位良好,避免形成肘關節外翻內翻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