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臍炎
概述
因新生兒出生時斷臍或出生後臍部處理不當,細菌從臍殘端侵入並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細菌進入血循環可致敗血症。正常新生兒生後臍部可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鏈球菌等定植,臍分泌物培養陽性並不表示存在感染,必須有臍部臨床表現。
- 就診科別:
- 兒科
- 英文名稱:
- Neonatal omphaliti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敗血症、化膿性腦膜腦炎
- 治療周期:
- 一般7天左右
- 臨床症狀:
- 臍周紅腫、膿性分泌物
- 好發人群:
- 邊遠山區、農村、在家分娩的新生兒
- 常用藥物:
- 3%過氧化氫溶液、優碘、75%酒精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CRP、臍分泌物細菌培養、血培養
病因
臍炎系因斷臍時或出生後處理不當,臍殘端被細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亦可由於臍血管置保留導管或換血時被細菌污染而導致發炎,可由任何化膿菌引起,但最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大腸埃希菌、綠膿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等。
- 斷臍或出生後對臍端的處理不當:新生兒出生時斷臍或出生後臍部處理不當,以及尿布替換不勤會導致細菌從臍殘端侵入並繁殖,引起炎症表現。
- 局部皮膚感染侵及臍部:如果局部皮膚感染不及時治療,會擴散到其他部位引起紅腫等炎症表現。
新生兒的抵抗力低下
細菌能導致人體疾病需要三個元素:細菌毒力、細菌的數量及機體的免疫力,當患兒的免疫力下降時,機體被細菌侵入會引起疾病。
家長不注重嬰兒的個人衛生
日常未及時更換尿布以及未及時清理排泄物而導致。
其他
臍帶處理手法不當,天氣高溫、潮濕等可誘發。
由於普遍對臍部消毒、護理的重視,臍炎在城市中已較少見,但在邊遠山區和農村仍不少。在醫院出生的新生兒臍炎發生率小於2%,而在家分娩的新生兒則高達21%。
- 邊遠山區、農村的新生兒:斷臍時臍部結紮不善,臍圈鬆動或過早脫落,以及斷臍過程消毒不嚴格,尤其在一些衛生條件較差的邊遠農村、山區及私人診所都可發生新生兒臍炎,甚至有新生兒破傷風的可能。
- 在家分娩的新生兒:斷臍帶時或出生後處理不當,可導致細菌入侵而引起急性炎症。
- 不注意臍部衛生:日常未及時更換尿布,還有未及時清理排泄物而導致污染。
症狀
新生兒臍炎主要是臍部症狀,輕者臍輪與臍周皮膚輕度紅腫,有少量渗出性分泌物。重者臍部及臍周明顯紅腫發硬,膿性分泌物量多,有臭味,部分患兒可有發熱等症狀。
紅腫
輕者臍輪與臍周皮膚輕度紅腫,重者臍部及臍周明顯紅腫、發硬。
分泌物
輕者臍部少量渗出性分泌物,重者膿性分泌物量多,有臭味。
肉芽腫
慢性臍炎常形成肉芽腫,表現為小的櫻紅色腫物,膿性溢液,經久不愈。
- 輕者患兒精神尚可,無發熱。
- 重者精神萎靡,可有發熱,可有黃疸加劇或持續不退,肝脾臟腫大,還可伴有敗血症等表現。
- 重者可向周圍皮膚或組織擴散,引起腹壁蜂窩性組織炎、皮下壞疽、腹膜炎、敗血症等。
敗血症
新生兒臍炎如果控制不好,臍帶斷端經久不愈,病原體就會通過臍帶間隙進入到血液中引起敗血症。
化膿性腦膜腦炎
病原體隨血液循環進行腦部形成感染灶,可能會引起化膿性腦膜腦炎。
看醫
新生兒臍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極其重要。對於有疑似新生兒臍炎臨床表現的病人,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 新生兒的免疫力不完善,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感染,一旦家人發現新生兒的臍部有紅腫,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發現患兒有臍部紅腫、發熱等症狀,高度懷疑新生兒臍炎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新生兒臍炎的患兒,若見臍部有膿性分泌物滲出,應立即就醫。
患兒優先考慮去兒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發熱、煩躁等症狀)
- 症狀持續多久了?
- 是否有其他症狀?(比如咳嗽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血液常規、CRP
會有白血球計數增高、快速C反應蛋白增高,提示有炎症。
臍部分泌物細菌培養
會培養出具體的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鏈球菌等定植菌,根據致病菌來選擇抗生素治療本病。
血培養
會培養出具體的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鏈球菌等定植菌,根據致病菌來選擇抗生素治療本病。
- 臍部的炎症表現,如紅、腫、分泌物。
- 臍部分泌物培養出致病菌。
卵黃管未閉
卵黃管是在胚胎發育時連接原腸與卵黃囊底的管狀組織,5~17週應漸縮窄、閉塞,如果未閉則形成臍腸瘺。口服活性炭後若出現於臍孔即可確診。
臍竇
乃上述卵黃管的迴腸端已閉合,但臍端未閉所致。臍部常有較小的圓形紅色黏膜突出,用探針可發現有竇道,也可注人顯影劑後做X線檢查,可見其盲端。如無竇道形成,僅有球狀黏膜塊,則稱為臍茸或臍息肉。因常有黏液分泌且易感染,應手術切除。
臍尿管瘺
因臍尿管未正常閉合退化成一纖維索引起,其臨床表現為臍部漏尿,臍部瘺口可為皮膚或黏膜所覆蓋。
臍帶炎
為臍帶血管的炎症,表現為與絨毛膜羊膜炎相伴隨的臍帶急性滲出或亞急性壞死,常常由革蘭陰性菌感染所致,如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假單胞菌等,革蘭陽性菌有鏈球菌和葡萄球菌,念珠菌也偶見。
治療
發現新生兒臍炎時應及時治療,避免多種併發症及慢性臍炎的發生。對於有疑似新生兒臍炎臨床表現的病人,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維持患兒的正常體溫及內環境穩定。
- 輕者臍周炎症無擴散者,局部用3%過氧化氫溶液、優碘、75%酒精清洗,每日2~3次。
- 膿液較多,有局部紅腫或全身症狀者,可根據細菌培養結果選擇適當抗生素靜脈給藥。
- 對於較小的肉芽腫,一般會選擇10%硝酸銀溶液局部塗搽,每天2次,並予以油膏,每天更換輔料,直到癒合為止。
有膿腫形成需切開引流,慢性大肉芽腫可用電灼、雷射或手術切除。
供給足夠熱量及液體,維持血糖、水、電解質、酸鹼平衡。
預後
預防新生兒臍炎的關鍵在於保持臍部清潔、乾燥,避免細菌入侵、繁殖。新生兒臍炎通過藥物治療後可獲得治癒,保持臍部清潔、乾燥,復發率較低。
新生兒臍炎一般通過藥物治療可獲得治癒。
新生兒臍炎經過及時、積極的治療,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新生兒期是人生長發育過程中生長速度最快的階段,需要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如新鮮乾淨的母乳或者配方奶粉。新生兒期的免疫力還未發育完善,需保證食物的乾淨、衛生、無菌。
母乳餵養
母乳是新生兒的最佳飲食,能提供許多其他嬰兒食品中沒有的免疫因子、激素、酶和活性肽,在新生兒期應儘可能地給新生兒提供母乳。
人工餵養
在不能提供母乳時,應提供理想的配方乳,理想的配方乳可以滿足嬰兒的正常營養需要。
飲食衛生
母乳是乾淨、衛生的,如若需要保存,需無菌保存,因為新生兒的免疫系統還未發育完善,食物不衛生會引起新生兒的感染。
照護
新生兒臍炎的護理應以調整生活方式、注意臍部衛生為主,患兒家長應遵醫囑定時清洗患處,塗搽藥膏或更換敷料等。
- 保持臍部清潔、乾燥,尿布不宜遮蓋臍部,避免刺激和感染。
- 穿著棉質衣物和寬鬆的衣物,保持臍部乾燥、透氣,避免壓迫患處。
- 患兒家長應遵醫囑定時清洗患處,隨後輕輕擦乾,保持臍部乾燥。
- 注意勤換尿布,不能將尿布蓋住臍部的敷料。
- 給寶寶洗澡時,避免敷料污染。
- 要每日檢查臍部的情況,看有無紅腫、出血等症狀。
- 注意關注患兒的全身情況,避免出現全身感染。
- 按照醫生的處方塗搽藥膏,更換敷料,不要隨意增減藥物,尤其不要用紫藥水。
預防
關鍵在於斷臍時應嚴格無菌操作,斷臍的用具和結紮臍帶的線均要嚴格消毒,同時調整生活方式也有助於新生兒臍炎的預防。
- 斷臍應嚴格無菌。
- 新生兒出生後勤換尿布,保持臍部清潔、乾燥。
- 護理臍端時應注意無菌操作,尤其是做臍血管插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