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中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數呈良性自限過程。該病主要表現為腮腺腫脹、疼痛、發熱,少數病人可引起睪丸炎,但對生育的影響不大。可通過一般治療、藥物治療以及中醫治療改善,一般預後較好。治療期間病人應注意休息,及時補充水分等。接種麻腮風病毒疫苗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
- 就診科別:
- 感染內科、兒科、心內科、消化內科
- 英文名稱:
- epidemicparotitis
- 疾病別稱:
- 痄腮、腮腺炎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腦膜炎、耳聾、睪丸-副睪丸炎、卵巢炎、胰臟炎
- 治療周期:
- 8~14天
- 臨床症狀:
- 腮腺腫脹、疼痛、發熱
- 好發人群:
- 兒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種疫苗者
- 常用藥物:
- Ribavirin 、 Dexamethasone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血尿澱粉酶、血清學檢查、病原學檢測
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因是感染腮腺炎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人群對該病毒普遍易感。該病好發於兒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種疫苗者等。此外,免疫力低下、疫苗接種效果不理想和人群密切接觸都能誘發流行性腮腺炎。
人類是已知腮腺炎病毒的自然宿主,病程初期可自病人的唾液、尿液、血液、併發腦膜炎者的腦脊髓液等處分離到病毒。感染後無論是否發病都能產生免疫反應,病毒很少發生大的變異,再次感染者少見。
免疫力低下
人體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感染入侵,誘發流行性腮腺炎。
疫苗接種效果不理想
疫苗接種效果不理想,體內未產生足夠的抗體容易感染病毒。
人群密切接觸
人群密切接觸感染病毒的概率升高,可能誘發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於全球內流行,人類普遍易感,1歲以上兒童中廣泛流行和暴發,成人易感者中也會流行。流行性腮腺炎在我國列為丙類傳染病,國家報告流腮發病例數,2012~2015年分別是479518、327759,187500及182833例,發病數在11種丙類傳染病中由第3位降至第6位。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發病,我國呈規律的雙峰分布,第一個發病高峰在4~7月,第二個高峰是10月至翌年1月。2005~2011年全國流腮突發事件,合計報告3122例,73.7%(2302/3122)發生在小學,17.1%發生在中學,發生在幼托機構3.0%,6.1%發生在其他集體機構。
呼吸道傳播
腮腺炎病毒可飛沫經呼吸道進行傳播。
接觸傳播
與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密切接觸,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可傳播。
母嬰傳播
若女性在孕初期感染腮腺炎病毒,病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胚胎,導致胎兒出現畸形。
兒童
兒童的免疫功能尚不健全,易感染腮腺炎病毒。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感染入侵。
未接種疫苗者
未接種疫苗者體內無抗體,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症狀
流行性腮腺炎的典型症狀包括腮腺腫脹、疼痛、發熱等。起病前1~2日內可有非特異性前驅期症狀,包括低熱、食欲不振、乏力、頭痛、肌肉酸痛、咽炎等。流行性腮腺炎的併發症有腦膜炎、耳聾、睪丸-副睪丸炎、卵巢炎、胰臟炎等。
腮腺腫脹
腮腺腫脹最具特徵,一側先腫脹,但也有兩側同時腫脹者。多因耳下部疼痛而發現腮腺腫大,腫大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邊界不清,腮腺四週軟組織也可呈水腫,可上達顴骨弓下至頜部,若伴頜下腺累及,頸部明顯腫脹,胸鎖乳突肌處也可被波及,而使臉部變形。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占75%。
疼痛
腮腺觸之有疼痛,張口咀嚼或食用酸味食品時脹痛加重。
發熱
起病較急,可有發熱,體溫自38~40℃不等,伴畏寒、頭痛和全身不適。局部皮膚緊張,有時表面灼熱感,但多不紅。
腮腺炎潛伏期為12~25天,平均18天。起病前1-2日內可有非特異性前驅期症狀,包括低熱、食欲不振、乏力、頭痛、肌肉酸痛、咽炎等。
腦膜炎
尤其多見於兒童病例,男孩多見於女孩,為最常見的併發症。腮腺炎腦炎的發病率約0.3%~8.2%。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症狀可發生於腮腺腫大前6天至腫脹後2週內,一般多在腫大後一週內出現。腦脊髓液檢查呈無菌性腦膜炎改變,頭痛、嘔吐等急性腦水腫表現較明顯,腦電圖可有改變但不似其他病毒腦明顯,以腦膜受累為主,預後多數良好。
耳聾
因聽神經損害,可發生短暫性高頻耳聾和永久性非對稱性耳聾,後者較少(約1/15000)且多為單側性。耳聾可逐漸或突然發生,通常伴有眩暈但前庭功能正常。
睪丸-副睪丸炎
睪丸-副睪丸是除唾液腺外最易被波及的腺體。13~14歲後發病明顯增多,約占成人男性腮腺炎病人的14%~35%,大多發生於腮腺炎病程一週左右。
卵巢炎
約占成人女性腮腺炎病人的5%~7%,症狀相對較輕,有發熱、下腹部疼痛、月經失調,嚴重的可捫及腫大的卵巢,伴觸痛,很少影響生育。
胰臟炎
兒童少見,成人流腮病人中約占5%,常發生於腮腺腫大後3~7天,上腹劇痛和壓痛,伴嘔吐、發熱、腹脹、腹瀉和便秘。若同時腮腺腫大,則測胰澱粉酶不宜作為診斷依據。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72小時時升高,超過正常值2倍提示最近患胰臟炎。
心肌炎
約3%~4%的病人併發心肌炎,多見於病程第5~10天,可與腮腺腫大同時或恢復期發生。表現為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減慢、心音低鈍、心律不整、有收縮期雜音,心電圖可見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期前收縮等,心肌酵素譜可提示。大多數僅有心電圖改變(3%~12%),而無明顯臨床症狀,偶有心包炎。
看醫
當出現腮腺腫脹、疼痛、發熱應及時就診感染內科、兒科以及其他相應科別,行血液常規、血尿澱粉酶、血清學檢查、病原學檢測等明確診斷。注意和化膿性腮腺炎、頸部或耳前淋巴結炎、其他病毒感染所致腮腺炎、症狀性腮腺腫大、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腫大、其他病毒所致腦膜腦炎相鑑別。
- 當出現腮腺腫脹、疼痛、發熱的情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腫脹嚴重,波及臉部應及時就醫。
-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併發心肌炎的情況應立即就醫。
- 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感染內科就診。
- 兒童病人可到兒科就診。
- 出現胰臟炎症狀去消化內科就診。
- 出現心肌炎症狀去心內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腮腺腫脹、疼痛、發熱)
- 是否還有其他症狀?(如腦膜炎、耳聾、睪丸-副睪丸炎、卵巢炎、胰臟炎)
- 近期有無接觸流行性腮腺炎病人或有人群密切接觸?
- 既往有無其他疾病?
血液常規
白血球計數總數正常或者稍增高,分類淋巴球相對增多,有併發症時白血球計數可增高,偶有類白血病反應。
血清和尿澱粉酶測定
90%病人的胰澱粉酶輕至中度增高,尿中澱粉酶也增高。澱粉酶增高程度往往與腮腺炎腫脹程度成正比。此酶增高也可能與胰臟和小腸漿液造酶腺累及有關。
血清學檢測
中和抗體試驗
低效價1∶2即提示現症感染。
補體結合試驗
病程初期及第2、3週雙份血清效價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價達1∶64即有診斷意義。
血凝抑制試驗
用雞胚受病毒感染,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雞的紅血球凝集,腮腺炎病人恢復期血清有很強的抑制凝集作用,而初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較弱,如兩次測定效價相差4倍以上,即為陽性。
病原學檢測
檢測特異性抗體
測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效價增高是近期感染的診斷依據。腦膜腦炎或腦炎的病例,腦脊髓液可檢測到特異性IgM抗體有助於明確診斷。
分子生物學檢測腮腺炎病毒RNA
此檢查方式具有敏感度和特異性高等優點。
病毒分離
腮腺炎腫大前6天至腫大後9天可從唾液中分離到病毒,併發腦膜腦炎或腦炎病人的腦脊髓液也常可分離到病毒。起病2週內的尿液可檢測到病毒,而血中只在病初2日內可能測到,因病毒血症較短暫。
流行病學史
發病前2~3週有與流行性腮腺炎病人接觸史或當地有本病流行。
症狀、體徵
- 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膿性腫脹。含食酸性食物脹痛加劇。
- 劇烈頭痛、嗜睡、嘔吐、腦膜刺激征陽性。腦脊髓液呈非化膿性改變(與其他病毒性腦炎相似)。
- 噁心嘔吐、伴中上腹部疼痛與壓痛,局部肌緊張。
- 睪丸腫痛(常為單側)。
實驗室檢測
- 1個月內未接種過腮腺炎減毒活疫苗,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
- 雙份血清(間隔2~4週)IgG抗體效價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
- 分子生物學檢測腮腺炎病毒RNA陽性。
化膿性腮腺炎
常為單側性,局部紅、腫、痛、熱明顯,拒按,後期有波動感,擠壓腮腺可見膿性分泌物自腮腺導管口流出。外周血白血球總數和嗜中性白血球增高。
頸部或耳前淋巴結炎
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於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質堅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可活動,常伴有咽峽炎、耳部瘡癤等。血液常規檢查白血球總數和嗜中性白血球數增高。
其他病毒感染所致腮腺炎
副流感病毒、腸病毒、流感病毒A型和單純皰疹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腫大和中樞神經症狀,可進一步作病原學檢查。
症狀性腮腺腫大
在糖尿病、營養不良、慢性肝病、慢性腎病或應用某些藥物如碘化物、激素類等可引起腮腺腫大,為對稱性,無腫痛,觸之質軟,組織檢查主要為脂肪變性。
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腫大
過敏性腮腺炎、腮腺導管阻塞,均有反覆發作時,常突然腫大,消腫也迅速。單純性腮腺腫大多見於青春期男性,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償性腮腺腫大,無其他症狀。
其他病毒所致腦膜腦炎
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腦膜腦炎可發生在腮腺腫大之前或可始終無腮腺腫大,難以與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鑑別。可藉助病原學檢測和結合流行病學資料來確診。
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主要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中醫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療周期一般為8~14天。
治療主要是對症和支持治療。
- 病人需臥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潰瘍。
- 保證每天液體攝入量。可應用解熱鎮痛劑如普拿疼以減輕局部疼痛和降溫。
- 氦氖雷射局部照射對止痛、消腫有一定效果,高熱、頭痛、嘔吐等可給予對症處理包括應用脫水劑。
- 初期應用 Ribavirin 有一定療效。
- 使用干擾素尚無可靠的循證學依據。腮腺炎腦膜炎、腦炎病人治療同其他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 併發睪丸炎者可考慮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胰臟炎大多較輕,可暫時禁食補液,必要時應用阿托品或東莨菪鹼。
該疾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採用內外兼治,以普濟消毒飲方為主隨證加減,局部用紫金錠或青黛散調醋。
預後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多數預後良好,個別伴有嚴重併發症如重型腦炎、心肌炎、腎炎等必須慎重處理,積極搶救。少數可有耳聾和聽力減退等永久性後遺症。流行性腮腺炎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治癒後三週複查病原學檢測。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一般都能治癒。
流行性腮腺炎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聽力損害需引起重視,少數病人可出現耳聾和聽力減退等永久性後遺症。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治癒後三週複查病原學檢測。
飲食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飲食以清淡可口,加強營養為主。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增加蛋白質食物攝入。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菸忌酒。
- 忌辛辣食品:攝入過多辛辣食品易刺激患處。
- 忌菸酒:菸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均屬於有害物質,刺激患處。
- 忌堅硬食物:病人術後咀嚼不便,宜在進食中刺激患處。
- 忌食過燙食物:過燙食物可能破壞口腔黏膜,不利於患處恢復。
- 宜多攝入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即富含高蛋白又易於吞咽。
照護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護理要注意口腔衛生,保持患處清潔。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注意有無腦膜炎、耳聾、睪丸-副睪丸炎、卵巢炎、胰臟炎等併發症,平時注意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流行性腮腺炎屬於傳染性疾病,家屬在護理病人的過程中注意防護,避免發生聚集性感染。
患處護理
注意口腔及患處清潔衛生,還需避免發生感染或在感染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等。患處疼痛嚴重可口服非類固醇類抗炎藥,或冰敷止痛。
注意隔離
極早隔離病人至腮腺腫大完全消退為止,避免對易感者傳播。在集體機構密切接觸,需留觀檢疫3週。由於腮腺炎病毒在腮腺腫大前已存在於唾液中,而且隱性感染者也可排病毒,在照顧病人過程中注意防護。
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注意有無腦膜炎、耳聾、睪丸-副睪丸炎、卵巢炎、胰臟炎等併發症。
流行性腮腺炎屬於傳染性疾病,家屬在護理病人的過程中注意防護,避免發生聚集性感染。
預防
流行性腮腺炎的預防主要是接種疫苗,避免人群聚集和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有一定作用。此疾病可以對未接種過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進行病原學檢測初期篩檢。
可以對未接種過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進行病原學檢測初期篩檢。
- 目前全國各地區18~24月齡兒童必須接種一劑次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減毒活疫苗,疫苗不足時可單獨接種流行性腮腺炎減毒活疫苗和風疹疫苗。
- 流行發生時避免去人員密集區,如商場、旅遊景點、電影院等。
- 養成運動的良好習慣,提高機體免疫力。
- 注意與腮腺炎病人保持距離,避免與其公用餐具以及其他公共用品,同時室內注意消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