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潰瘍
概述
十二指腸潰瘍是一種局限性圓形或橢圓形的局限性黏膜缺損,累及黏膜、黏膜下層和肌層,治癒後不留疤痕。近年來認為病因是多因素的,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主要表現為周期性疼痛,即空腹時上腹部疼痛,進食後緩解,部分緩解期病人可無明顯症狀。
- 就診科別:
- 消化內科、胃腸外科
- 英文名稱:
- duodenal ulcer,DU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大出血、急性穿孔、疤痕性幽門阻塞
- 治療周期:
- 4~6週
- 臨床症狀:
- 上腹部疼痛、反酸、噯氣、噁心、嘔吐
- 好發人群:
- 青壯年男性、幽門桿菌感染者、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藥物人群
- 常用藥物:
- Omeprazole 、 Rabeprazole 、 Hydrotalcite
- 常用檢查:
- 胃鏡、X線鋇餐檢查、胃液檢查、糞便檢查、幽門桿菌檢測
病因
80%~90%的十二指腸潰瘍與幽門桿菌(Hp)感染有關,部分與非類固醇類藥物的應用有關。過量的胃酸分泌、胃排空速度過速以及十二指腸的酸中和排除能力減弱,也是引發潰瘍的主要原因。
幽門桿菌感染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自身消化的產物,是胃液的消化能力超過胃和十二指腸黏膜防禦能力的結果,即經典的「無酸則無潰瘍」,此學說一直被視為消化性潰瘍的理論基礎。質子泵抑制劑(如 Omeprazole 等)強力抑酸劑的出現增強了潰瘍的治療效果,潰瘍的治癒已不困難,但潰瘍癒合後復發率居高不下,即使藥物長期治療,一旦停藥仍可能復發。80%~90%的本病病人被發現存在幽門桿菌感染,根除此菌後潰瘍可癒合。
胃酸分泌過高
大量臨床試驗和研究證明胃酸的病理性升高是潰瘍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胃液酸度過高,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十二指腸黏膜自身消化,可能是潰瘍形成的重要原因。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的基礎酸分泌和最大胃酸分泌量均高於健康人,除與迷走神經的張力及興奮性過度增高有關外,也與壁細胞數量的增加有關。
胃十二指腸運動功能異常
一些十二指腸潰瘍病病人,胃排空速度較正常人快。液體排空過快使十二指腸球部與胃酸接觸的時間較長,黏膜易於發生損傷。
遺傳因素
研究發現消化性潰瘍具有遺傳素質。O型血者患十二指腸潰瘍比其他血型者顯著為高。另外,高胃蛋白酶血症Ⅰ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在十二指腸潰瘍病人中比較常見,但具體機制不清。
飲食因素
如酒精、咖啡、濃茶、辛辣調料等,以及不良飲食習慣,如不規則飲食、暴飲暴食等,都可使胃腸黏膜受到物理和化學損傷,導致黏液和黏膜屏障功能的下降,使潰瘍的易感性增加。
吸菸
吸菸可抑制胰液和碳酸氫鹽的分泌,從而減弱十二指腸液對胃酸的中和作用,並通過降低幽門括約肌的功能促進十二指腸液的逆流;另外,吸菸能增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和減少攝護腺素E的分泌,從而增加潰瘍病的發病率並影響潰瘍的癒合。
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可使胃酸分泌增加,應激狀態還可使胃排空率下降,使胃、十二指腸運動發生改變,尤其慢性情緒波動及恐懼刺激與潰瘍的發生明顯相關。
十二指腸潰瘍發病年齡多為35~45歲,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的4倍,秋冬季發病率高於其它季節。
- 青壯年男性。
-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藥物的人群。
- 直系親屬有相關疾病者。
- 幽門桿菌感染者。
症狀
十二指腸潰瘍主要表現為周期性空腹時上腹部疼痛,進食後緩解,部分緩解期病人可無明顯症狀。
- 多呈鈍痛、灼痛或飢餓樣痛,一般較輕而能耐受,持續性劇痛提示潰瘍穿透或穿孔。
- 疼痛部位多出現於中上腹部,或在臍上方,或在臍上方偏右處,疼痛範圍約數厘米直徑大小。因為空腔內臟的疼痛在體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確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準確反映潰瘍所在解剖位置。
- 疼痛特點為慢性過程,可自發緩解,但緩解後又好復發,為周期性、節律性發作。
- 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好在飯後2~4小時或午夜發生,多為進食或服制酸藥物後緩解。疼痛常因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不慎、藥物影響、氣候變化等因素誘發或加重,可因休息、進食、服制酸藥等方法而減輕或緩解。
本病除中上腹痛外,尚可有反酸、噯氣、上腹脹、噁心、嘔吐等其他症狀。部分病人無上述典型疼痛表現,僅表現為無規律性的上腹隱痛或不適,或以出血、穿孔等併發症為首發症狀。全身症狀可有失眠等精神官能症的表現,或有緩脈、多汗等自主神經系統不平衡的症狀。
大出血
指引起明顯出血症狀(出血量>1000ml),並有失血性休克表現的大出血,表現為大量嘔血、便血並伴有皮膚蒼白、尿少等低血容量休克表現,約有5%~10%的大出血需外科手術。
急性穿孔
潰瘍穿透漿膜層達游離腹腔即可致急性穿孔,是十二指腸潰瘍嚴重併發症,也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症。急性穿孔的發生率約為消化性潰瘍病的5%~10%,其中男性占90%。通常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比胃潰瘍多見。一旦潰瘍穿孔,就有致命危險,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死亡率為5%~13%,並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和穿孔時間的延長,死亡率也相應增高。
疤痕性幽門阻塞
因幽門管、幽門潰瘍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反覆發作形成疤痕狹窄,合併幽門痙攣、水腫可以造成幽門阻塞。
看醫
一旦出現周期性上腹部疼痛,且空腹時疼痛,進食後緩解,需高度懷疑十二指腸潰瘍,應積極就醫。
- 病人出現空腹時疼痛,應積極前往醫院就診,明確診斷,防止併發症出現。
- 長期服用非類固醇類藥物的人群,一旦出現腹部不適時需高度警惕潰瘍,及時就醫。
病人通常就診於消化內科、胃腸外科。
- 腹痛發生的時間是飯前還是飯後?
- 腹痛進食後能否緩解?
- 除了腹痛之外,還有其他的症狀嗎?(如反酸、噁心、腹脹、噁心等)
- 有無吸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和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史?
胃鏡
胃鏡下可以直接觀察十二指腸內黏膜的各種病理改變,對潰瘍進行分期(活動期、癒合期和疤痕期),根據不同分期決定不同治療策略,並可進行快速尿素酶的幽門桿菌檢測、活組織病理檢查,對良惡性潰瘍的鑑別很有價值。
X線鋇餐檢查
X線鋇餐檢查對發生於十二指腸的病變也是一種主要診斷方法,大多數十二指腸病變可通過X線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檢查得到明確的診斷。十二指腸潰瘍多發生在球部,龕影是十二指腸潰瘍病典型的X線表現。
胃液檢查
對潰瘍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有參考價值。基礎酸排出量>10mmol/h,常提示胃泌素瘤的可能。
糞便檢查
大便隱血試驗可以明確病人是否出血。
幽門桿菌檢測
大部分胃潰瘍病病人存在幽門桿菌感染,且量較高,故需做此檢測,可反映口腔到十二指腸幽門桿菌的總量,以幫助臨床確定用藥。
- 依據慢性、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痛,可作出初步診斷。
- 依據X線檢查出現龕影或十二指腸球部激惹現象和變形等,或胃鏡檢查作出確診。胃鏡檢查對鑑別良、惡性潰瘍具有重要價值。
胃潰瘍
胃潰瘍是發生在胃內壁的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多表現為胃部疼痛,有灼燒感、食欲不振、腹脹等,可出現胃出血和胃穿孔,與十二指腸發病部位不同。可通過超音波、內鏡檢查鑑別。
胃泌素瘤
本病又稱Zollinger-Ellison症候群,有頑固性多發性潰瘍或有不典型部位潰瘍,多伴有腹瀉和明顯消瘦,具有難治性,是胰臟非β細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引起高酸分泌所致,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200pg/ml,常>500pg/ml)。通過輔助檢查可以鑑別。
胃癌
胃癌是指發生於胃部的癌症,初期病人可無明顯症狀或出現輕微的胃部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可發生進展,出現上腹痛、體重下降等,可通過內鏡檢查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可鑑別。
治療
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目的是緩解臨床症狀、促進潰瘍癒合、防止潰瘍復發、減少併發症。
注意生活規律、避免過度緊張與勞累,飲食規律,戒菸、酒,並避免咖啡、濃茶、刺激性食物,避免使用水楊酸鹽及非類固醇抗炎藥。
抗(制)酸藥
抗酸藥能中和胃酸,並有胃、十二指腸黏膜的保護作用,可以快速緩解疼痛症狀,對潰瘍癒合意義不大,多作為輔助用藥,具體有氫氧化鋁、 Hydrotalcite 等。
抑制胃酸分泌藥物
主要有H2受體阻斷劑和質子泵抑制劑兩類,對潰瘍癒合有效。質子泵抑制劑可明顯減少任何刺激激發的酸分泌,質子泵抑制劑比H2受體阻斷劑抑酸作用強而持久,如 Omeprazole 、 Rabeprazole 。H2受體阻斷劑選擇性競爭H2受體,從而使壁細胞內環磷酸腺苷產生及胃酸分泌減少,可抑制基礎及刺激胃酸分泌,尤其以前者為主,如 Ranitidine 和 Famotidine 。
胃黏膜保護劑
包括 Sucralfate 、膠體鉍和攝護腺素類藥,可促進黏膜分泌黏液和碳酸氫鹽,促進黏膜修復。膠體鉍尚有較強的抑制幽門桿菌的作用,但不可長期使用,避免因過量蓄積導致神經毒性。攝護腺素類藥主要用於非類固醇抗炎藥相關潰瘍的預防,因會引起子宮收縮,故孕婦忌服。
幽門桿菌治療
治療上採用三聯療法,兩種抗生素,加上質子泵抑制劑,四聯療法是在上述藥物基礎上加上鉍劑,一般用阿莫西林、克拉黴素、 Omeprazole ,鉍劑一般用枸櫞酸鉍鉀。如果有食道逆流,還需要使用促胃動力藥,比如 Domperidone 和 Cisapride 。
擇期手術
極為少見,唯一指征是Hp雖已根除,並已經過多個療程的藥物治療,但潰瘍仍頑固未愈,而且相關臨床症狀對病人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者。
急症手術
相對較為多見,主要包括穿孔、出血和胃出口梗阻經內科治療無效者。
- 部分藥物及手術治療均無效者,可行內鏡下氣球擴張。
- 部分出現併發症,如出血病人,可進行內鏡下治療。
預後
十二指腸潰瘍與病人飲食習慣、吸菸、飲酒等均有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及有效且規範的治療,對潰瘍的恢復、防止併發症等均有重要作用。一般情況下,積極治療十二指腸潰瘍可被治癒,但需注意此病可能復發。
十二指腸潰瘍可治癒,但存在一定復發可能。
十二指腸潰瘍若控制良好,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療程結束後1月複查。
飲食
消化性潰瘍的病人生活要規律,避免勞累和精神刺激,注意保暖。飲食規律,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菸、酒。
- 忌食粗糙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酸辣、油炸食品、豆類食物。
- 可進食蜂蜜,其內含有葡萄糖、果糖、有機酸,可以對腸胃黏膜的潰瘍起到保護作用,能夠有效緩解十二指潰瘍。
- 建議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羹、豆腐腦、小米粥、麵條等。
- 戒菸、忌酒。
照護
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的發生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故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促進疾病復健,其護理主要包括調整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及嚴格遵醫囑服藥。
- 保持心情舒暢,排解精神壓力,避免出現不良情緒。
- 定時、定量進餐,細嚼慢咽,禁食機械性、化學刺激性強的食物。
- 增強運動,加強體質。
- 吃飯時用公筷,定期對餐具進行消毒。
需特別注意各種藥物的服用時間,嚴格遵醫囑服用,發揮藥物的最佳療效。
預防
目前無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 合理膳食,三餐規律,定時、定量進餐,保護腸胃。
- 平時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經常運動,增強體質。
- 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戒菸、戒酒。
- 對於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的人,需及時調整,保持心情愉悅。
- 定期體檢,如發現幽門桿菌感染,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