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嗜鉻細胞瘤

概述

嗜鉻細胞瘤是起源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或其他部位的嗜鉻組織,這種瘤持續或間斷地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引起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和多個器官功能及代謝失調。嗜鉻細胞瘤是分泌兒茶酚胺的腫瘤,其細胞來自胚胎發育時的神經嵴,臨床表現為陣發性高血壓伴頭痛、心悸、出汗三聯征。

就診科別:
內分泌科
英文名稱:
pheochromocytoma, PCC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具有遺傳傾向
併發疾病:
低血壓、兒茶酚胺性心臟病、電解質不平衡
治療周期:
短期手術治療
臨床症狀:
頭痛、心悸、出汗、面色蒼白、心搏過速、噁心、嘔吐、腹痛、便秘、腸擴張
好發人群:
有嗜鉻細胞瘤家族史者
常用藥物:
酚苄明、酚妥拉明、利多卡因、哌唑嗪、
常用檢查:
血、尿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測定、胰高血糖素激發試驗、CT檢查、磁振造影檢查、激發試驗、抑制試驗、基因突變檢測
疾病分類

良性嗜鉻細胞瘤

嗜鉻細胞瘤只累及腎上腺,其他組織沒有任何病變。

惡性嗜鉻細胞瘤

在手術前或手術時發現腫瘤轉移,並且浸潤周圍器官組織。

根據部位該疾病可分為:

  • 腹部嗜鉻細胞瘤
  • 頭部嗜鉻細胞瘤
  • 骨盆嗜鉻細胞瘤

病因

嗜鉻細胞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複雜,至今未完全闡明。不同類型其病因不盡相同,即使在同一類型中也存在異質性。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應激共同參與其發病。

主要病因

嗜鉻細胞瘤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良性嗜鉻細胞瘤

遺傳因素

與大部分腫瘤一樣,散髮型嗜鉻細胞瘤的病因仍不清楚。家族型嗜鉻細胞瘤則與遺傳有關。目前已知有17個與嗜鉻細胞瘤有關的致病基因,約一半的嗜鉻細胞瘤病人存在各種因素引發的基因突變。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年齡增長、現代生活方式、體力活動不足、激素代謝不同等與嗜鉻細胞瘤的發生密切相關。

惡性嗜鉻細胞瘤

絕大部分嗜鉻細胞瘤發生於腎上腺髓質。腎上腺外的嗜鉻細胞瘤可發生於自頸動脈體至骨盆腔的任何部位,但主要見於脊柱旁交感神經節和腹主動脈分叉處的主動脈旁器,因應激、術前麻醉、分娩、某些藥物等誘發高血壓危象,進而使細胞發生病變並轉移,進而形成惡性嗜鉻細胞瘤。

誘發因素

情緒激動

情緒激動可能直接或間接地通過激發心臟、血管,促進腎上腺素釋放,促進兒茶酚胺釋放,易導致嗜鉻細胞瘤。

吸菸

吸菸可以導致免疫力低下,當年齡增長、體力活動不足、長時期不運動的生活習慣、大部分人群免疫力低下等,易導致嗜鉻細胞瘤。

精神刺激、創傷

在應激狀態下腎上腺糖皮質類固醇、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多,可能誘發或加重嗜鉻細胞瘤。

流行病學

嗜鉻細胞瘤是罕見病、多發病,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嗜鉻細胞瘤的患病率逐年攀升。

  • 嗜鉻細胞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20~50歲最多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
  • 嗜鉻細胞瘤,兒童病人約占10%,男性略高於女性。
  • 嗜鉻細胞瘤絕大多數為良性,約2.4%~14%為惡性。
好發人群

有嗜鉻細胞瘤家族史者

由於該疾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所以有家族史的病人可能發生此病的機率較高。

症狀

嗜鉻細胞瘤的典型症狀為陣發性高血壓、頭痛、心悸、出汗,部分病人伴劇烈頭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等症狀。部分兒童或少年病情發展迅速,呈急進性高血壓過程,表現為眼底損害嚴重,短期內出現視神經萎縮以至失明。

典型症狀

良性嗜鉻細胞瘤

血壓突然升高伴劇烈頭痛,常呈猛烈的敲打性,全身大汗淋漓、心悸、心搏過速、心律失常、心前區及上腹部緊迫感和疼痛感、焦慮、恐懼或有瀕臨死亡之感、皮膚蒼白、噁心、嘔吐、腹痛或胸痛、視物模糊、復視等。

惡性嗜鉻細胞瘤

可致便秘、腸擴張,使胃腸壁內血管發生增殖性或閉塞性動脈內膜炎,致腸壞死、出血或穿孔,使膽囊收縮減弱,Oddi括約肌肉張力增強,可致膽汁瀦留、膽結石等。

其他症狀

嗜鉻細胞瘤可產生多種肽類激素,如舒血管腸肽、P物質、阿片肽、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神經肽Y等,引起面色潮紅、便秘、腹瀉、面色蒼白、血管收縮及低血壓或休克等不典型症狀,部分病人可出現不典型症狀。

併發症

低血壓

腫瘤驟然發生出血、壞死,以致急速停止釋放兒茶酚胺;大量兒茶酚胺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臟衰竭,致心排血量銳減;由於腫瘤主要分泌腎上腺素,興奮腎上腺素能β受體,使外周血管廣泛擴張;大量兒茶酚胺使血管強烈收縮,組織缺氧,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溢,有效血容量嚴重不足,以上原因均可導致低血壓。

兒茶酚胺性心臟病

病人可出現心律不整,如過心室早期收縮動、陣發性心搏過速、心室纖顫。部分病例可致心肌退化性變、壞死、炎性改變等心肌損害而發生心臟衰竭。長期、持續的高血壓可致左心肥厚、心臟擴大、心臟衰竭。

電解質不平衡

少數病例可因大量兒茶酚胺,促使血鉀進入細胞內及腎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排鉀過多而出現低血鉀症,也可因腫瘤分泌副甲狀腺素相關肽而致高鈣血症。

看醫

嗜鉻細胞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極為重要,尤其對於高危人群,要定期進行篩檢。對於有疑似嗜鉻細胞瘤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對於高危人群,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重視體檢中的一般體格檢查。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體檢中出現嗜鉻細胞瘤的症狀,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血壓突然升高、劇烈頭痛、全身大汗淋漓等症狀,高度懷疑嗜鉻細胞瘤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嗜鉻細胞瘤的病人,若出現呼吸困難、心前區疼痛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病人優先考慮去內分泌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什麼時候出現血壓突然升高、劇烈頭痛症狀的?
  • 血壓升高、頭痛持續多久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陣發性高血壓、頭痛、心悸、出汗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心悸、心搏過速、心律失常、嘔吐、腹痛或胸痛等症狀)
  • 家裡是否有嗜鉻細胞瘤的病人?
需要做的檢查

血、尿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測定

為臨床首選生化試驗,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均達到90%以上,是嗜鉻細胞瘤定性診斷的主要方法。持續性高血壓型病人尿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物測定值均升高,表現為陣發性高血壓的病人,平時可能不明顯升高,故需在發作後及時收集血壓升高期間尿液並送檢。

胰高血糖素激發試驗

對於陣發性發作者,如果一直等不到發作,可考慮作胰高血糖素激發試驗。給病人靜脈推注胰高血糖素,觀察血漿兒茶酚胺水平及血壓。如為嗜鉻細胞瘤病人,血漿兒茶酚胺增加3倍以上或升至2000pg/ml,血壓上升。

CT或磁振造影定位診斷

因95%的嗜鉻細胞瘤位於腹腔和骨盆腔,故初次檢查選擇腹部和骨盆腔的橫斷層面成像。如果結果未發現異常,隨後進行頭頸部的掃描。CT和磁振造影具有相似的診斷敏感性,對於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敏感性高達98%~100%,腹部CT對於空間解析度在1公分或以上的腎上腺腫塊的檢查準確度為85%~95%,當病灶小於1公分時,其檢查準確度明顯降低。PHEO/PGL是脈管腫瘤,常包含壞死、囊性變和出血區域。對於腎上腺外嗜鉻細胞瘤,磁振造影優於CT掃描,在大約70%的病人,因為嗜鉻細胞瘤含水量高,所以嗜鉻細胞瘤在T2加權像上顯示典型的高信號圖像。

其他檢查

一旦嗜鉻細胞瘤診斷確立,還應該進行其他檢查,以便排除諸如MEN2A和MEN2B的家族性症候群:

  • 檢查血清副甲狀腺激素水平和同步的血清鈣離子水平,用以排除原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 有條件,對於具有家族性症候群病史的病人或為了鑑別散發性嗜鉻細胞瘤和家族性嗜鉻細胞瘤進行基因突變篩檢。

激發試驗和抑制試驗

Clonidine 抑制試驗

Clonidine 在正常情況下可抑制神經元所釋放的兒茶酚胺,但不能抑制嗜鉻細胞瘤分泌兒茶酚胺,故通常用於兒茶酚胺及代謝產物水平升高的病人以鑑別嗜鉻細胞瘤或假陽性結果。

其他

如胰高糖素試驗、酚妥拉明試驗、組織胺試驗等,由於診斷敏感性較差,目前已較少使用。

診斷標準

診斷嗜鉻細胞瘤主要依靠臨床表現以及生化檢查結果。有典型的嗜鉻細胞瘤症狀,24小時尿兒茶酚胺或其代謝產物增加即可對嗜鉻細胞瘤做出定性診斷。

  • 典型嗜鉻細胞瘤症狀:血壓突然升高伴劇烈頭痛,常呈猛烈的敲打性,全身大汗淋漓、心悸等。
  • 嗜鉻細胞瘤的初期診斷甚為重要,診斷必須建立在24小時尿兒茶酚胺或其代謝產物增加的基礎上。對於兒童和青年人,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發作高血壓,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
鑑別診斷

原發性高血壓

病人血壓波動大,有頭痛、出汗等類似嗜鉻細胞瘤的表現,但是血尿化學測定常正常或輕度升高,藥理試驗均為陰性,普通降壓藥物治療效果較好。

甲狀腺亢進

病人也可伴血壓增高,其高代謝症候群也可與嗜鉻細胞瘤表現相似,但一般為以收縮壓升高為主、脈壓增大,且高血壓增高程度較嗜鉻細胞瘤輕,血甲狀腺功能檢查可鑑別。

冠心病

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急性心肌梗塞等均需與嗜鉻細胞瘤鑑別,一般根據發作時心電圖改變、改善心肌供血治療有效等可以與之區別,最關鍵的還是尿兒茶酚胺的測定。

癲癇

癲癇發作時也類似嗜鉻細胞瘤,有時血兒茶酚胺也可升高,但尿兒茶酚胺是正常的。癲癇發作前有先兆,腦電圖異常,抗癲癇治療有效等以助除外嗜鉻細胞瘤。

神經精神障礙

在焦慮發作尤其是伴有過度通氣時易與嗜鉻細胞瘤發作相混淆,但是焦慮發作時通常血壓是正常的。如果血壓亦有上升,則有必要測定血、尿兒茶酚胺以助鑑別。

治療

由於嗜鉻細胞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療方法,嗜鉻細胞瘤病人可通過藥物以及手術治療。

治療周期
嗜鉻細胞瘤需要短期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酚苄明

屬於α受體拮抗藥,可以使血壓下降,減輕心臟負擔,並使原來縮減的血管容量擴大,且為作用較長,半衰期36小時。

酚妥拉明

主要用於病人驟發高血壓危象時的搶救,立即靜脈緩慢推注酚妥拉明,同時密切觀察血壓,還用於高血壓的鑑別診斷以及手術中控制血壓。

利多卡因

適用於心律失常者,常見不良反應包括皮膚紅疹、瘀斑、搔癢、頭痛、結膜充血等。對醯胺型局麻醉藥過敏者禁用,年齡低於3歲兒童禁用。

選擇性α受體阻斷劑

哌唑嗪、 Terazosin 、 Doxazosin 均為選擇性α受體阻斷劑,可避免全部α受體阻滯引起的不良反應。對嗜鉻細胞瘤非常敏感,藥物作用時間短,能夠更快地調整劑量並減少術後發生低血壓。有研究顯示, Doxazosin 較酚苄明能獲得更好的術前舒張壓水平和術中心率。

α-甲基-L-酪氨酸

α-甲基-L-酪氨酸對兒茶酚胺的生物合成有限速作用,能降低兒茶酚胺合成的速率。用藥後3天左右作用最大,可明顯減少但不完全耗竭兒茶酚胺儲備。通常用於控制高血壓,特別是對腫瘤有廣泛轉移者,或在術前用於腫瘤生化功能活躍的病人。與其他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聯合使用效果更好。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在病人血壓正常時不引起低血壓或姿勢性低血壓,並可預防兒茶酚胺引起的冠狀動脈痙攣。

手術治療
  • 切除腫瘤為本病的根治措施,如為增生則應做次全切除。為了避免在麻醉誘導期、手術剝離、結紮血管和切除腫瘤時的血壓波動,以致誘發高血壓危象和休克,應在術前2週及術中做好準備工作。術前應採用α受體阻滯藥使血壓下降,減輕心臟負荷,並使原來縮減的血管容量擴大,以保證手術的成功。腹腔鏡手術已逐漸替代傳統的開放手術,主要應用於大部分嗜鉻細胞瘤的治療。手術後高兒茶酚胺血症仍可維持數天,應在手術後至少10天以上複查血尿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是否恢復正常。
  • 當巨大嗜鉻細胞瘤無法手術切除、非手術療法無法控制腫瘤生長、藥物難以控制血壓升高時,可採用經導管動脈栓塞術,可有減輕症狀、降低血壓、縮小瘤體及促進腫瘤壞死的作用,且創傷小、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但要求術前將血壓控制在適當水平,並預先制定好抗高血壓危象等應急措施,術中、術後密切監測病人的一般情況及血壓等變化。
化學藥物治療

化療

惡性嗜鉻細胞瘤是指出現遠處轉移的嗜鉻細胞瘤。由於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惡性病人5年生存率不足50%。化療、動脈栓塞治療等方法可以控制病人血壓、緩解腫瘤負荷、延長生期。化療始終是惡性嗜鉻細胞瘤的一線治療方法。目前常用的化療方案為環磷醯胺、 Vincristine 、達卡巴嗪聯合化療方案,以靜脈推注方式給藥,21天為一個周期,根據病人情況調整用藥周期。CVD聯合化療方案是一種可行性。

其他治療

標靶藥物治療

用於惡性嗜鉻細胞瘤的標靶治療藥物還處於研究之中。目前已知,熱休克蛋白是生物體中普遍存在的高度保守的蛋白質,起分子伴侶作用,維持蛋白的摺疊和構造。這些蛋白調節細胞信號傳導通路,引起細胞增生、細胞周期延長和細胞凋亡,在疾病的惡性表型,如浸潤、血管生成和轉移等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17-烯丙胺基-17-脫甲基格爾德黴素是HSP90抑制劑,也是第一個進入臨床試驗的HSP90抑制劑,初步研究結果對惡性腫瘤的治療具有很高的價值,其具有抑制腫瘤血管生成活性作用,可對內皮細胞產生直接作用。

預後

良性嗜鉻細胞瘤可以治癒,但是易復發。惡性嗜鉻細胞瘤非常少見,如果發現嗜鉻細胞瘤轉移,預後不佳,病人多於發現後3年內死亡。

能否治癒

良性嗜鉻細胞瘤可以治癒,但是易復發,惡性嗜鉻細胞瘤難以治癒。

能活多久

良性嗜鉻細胞瘤病人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術後多數病人血壓可逐漸降至正常,復發率低於10%,壽命通常不受影響,但是惡性嗜鉻細胞病人5年生存率僅為45%。

複診

嗜鉻細胞瘤治療剛開始,至少每3個月複查一次,達到治療目標可12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嗜鉻細胞瘤病人主要就是低鹽、低脂、低糖飲食,多進食新鮮的蔬菜、水果,避免暴飲暴食,在食物的種類上可以適當的多吃穀物食品、豆製品,少吃油膩的食物,不要吃肥肉,尤其不要吃含動物油比較多的食物。

飲食調理

高血壓是嗜鉻細胞瘤病人的主要症狀,在飲食注意事項上與高血壓類似:

宜多吃新鮮果蔬

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每日所食新鮮蔬菜量400~500克,水果100~200克,芹菜、香蕉、橘汁等都有好的降壓效果。

多吃鉀、鈣食物

富含鉀的食物進入人體可以對抗鈉所引起的升壓和血管損傷作用,富鉀食物有冬菇、黑棗、杏仁、核桃、花生等,常見的高鈣食物有鮮奶,最好每天喝250毫升,豆類及其製品也富含鈣。

多吃海產品

適當增加海產品攝入,如海帶、紫菜、海產魚類等,尤其是魚,每周吃一次魚的人得高血壓的概率要比不吃魚的人低兩倍。

少吃鹽

飲食宜清淡,食鹽攝入量與高血壓病的發病呈正相關。有輕度高血壓或有高血壓病家族史者,食鹽攝入應逐步減少至每日6克以下,這裡所指食鹽的量包括烹調用鹽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鈉折合成食鹽的總量,如鹹菜、腐乳、鹹肉、醃製品等含鈉均較高,應儘量少吃或不吃。

照護

嗜鉻細胞瘤病人會出現血壓突然升高伴劇烈頭痛,常呈猛烈的敲打性,全身大汗淋漓、心悸等症狀。病人在嗜鉻細胞瘤治療上要保持耐心,要加強飲食調理。

日常護理
  • 術後注意衣服被褥等乾淨整潔,避免引發術後感染。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多做運動,例如慢走,但是要適量,遵醫囑。
  • 調節心態,放鬆心情,不要過於緊張、焦慮,早睡早起,避免壓力過大。
  • 健康合理飲食,不要吃過於油膩以及過咸過甜的食物,戒菸、戒酒。
病情監測

注意監測陣發性高血壓、頭痛、大汗淋漓情況是否有改善,並進行記錄。

特殊注意事項

在腫瘤切除後,病人血壓很快下降。如術後仍存在持續性高血壓,可能是腫瘤未切除乾淨或已伴有原發性高血壓或腎性高血壓。兒茶酚胺在手術後7~10天即可恢復正常水平,因此,在術後一週時要測定兒茶酚胺或其代謝物,以明確腫瘤是否完全切除。

預防

由於嗜鉻細胞瘤病因不明,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初期篩檢

有嗜鉻細胞瘤家族史的病人應注意初期篩檢,如發現自己有陣發性高血壓、頭痛、心悸、出汗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血或尿中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含量是否增加,以此判斷是否發病。

預防措施
  • 注意休息,過度勞累或長期精神緊張可引起血壓增高,因此必須保障足夠的睡眠,中午要有午休。
  • 適當運動,運動可增加機體代謝。堅持每天鍛煉20分鐘,運動強度不宜過大,以散步、慢跑、打拳、羽毛球和桌球等項目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