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白色糠疹

概述

白色糠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病因不明確,主要表現為皮疹,好發於臉部,也可見於頸部、上臂及肩部,也可見於身體的其他部位。白色糠疹可自行消失,一般無需治療,預後很少留疤痕,但極易復發。

就診科別:
皮膚科
英文名稱:
pityriasis alba
疾病別稱:
單純糠疹、桃花蘚、臉部乾性糠疹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2~3週
臨床症狀:
皮疹、色素減退、糠狀鱗屑
好發人群:
兒童、青少年
常用藥物:
硫磺軟膏、B群維他命
常用檢查:
鱗屑鏡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疾病分類

泛髮型白色糠疹(EPA)

EPA更趨向於發生在年齡較大的兒童或成年人,病程更長。皮損呈泛發性、對稱性,可累及軀幹及四肢伸側,而臉部受累較少,皮損表面鱗屑較少,常無症狀,合併異位性皮膚炎者,搔癢則較為明顯。

色素沉澱型白色糠疹(PPA)

PPA幾乎全部發生於臉部,分布類似經典型PPA,皮損中央為淺藍色的色素沉澱區,周圍繞以上覆鱗屑的色素減退性暈環,暈環寬度不定。

病因

白色糠疹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微生物感染或腸道寄生蟲感染有關,維他命缺乏、日曬、營養不良可促進本病的發生。

主要病因

白色糠疹病因至今未明,目前有以下學說:

  • 中醫學稱為「蟲斑」。因兒童多患腸寄生蟲病,認為與腸寄生蟲感染有關。目前看來缺乏充分的臨床證據,一是病人驅蟲治療後皮損未得到改善,二是鏡檢病人糞便蟲卵陽性與否,在發病中並不具實際意義。
  • 風吹、日曬、肥皂等可能為誘發因素,病人多發於春秋季節,可能與該季節濕度低,紫外線照射強度大有關,還可能因空氣乾燥和對流強度大,隨風飄散的塵埃、風媒花粉等具有抗原或半抗原性物質,誘發延遲性變態反應,曾有文獻認為是一種非特異性皮膚炎或亞型濕疹。
  • 近年來的研究還表明可能與糠秕馬拉色菌的感染相關,所以與脂漏性皮膚炎、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銀屑病和皮膚垢著病等皮膚病的關係較密切。
  • 特異性體質,有研究提示曾患過嬰兒濕疹或濕疹家族史的病人易患此病。
誘發因素

維他命缺乏

維他命缺乏容易使機體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現代謝異常等問題,因此易引起白色糠疹。

日曬

過度太陽光下暴曬,皮膚受損,所以引起白色糠疹。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時,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白色糠疹的發生。

流行病學

白色糠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發病率高,好發於兒童、青少年。男女均可發病,春季發病率高。

好發人群

兒童

兒童免疫力低下,抵抗力減弱,可能會發生白色糠疹。

青少年

青少年機營養不良或維他命缺乏時,可能會造成白色糠疹的發生。

症狀

白色糠疹主要表現為臉部、上臂、頸部及肩部出現皮疹,皮疹部位色素減退,皮疹表面可覆蓋鱗屑,病人一般無自覺症狀,少數病人可伴隨皮膚搔癢。

典型症狀

皮疹

好發於臉部、頸部、上臂及肩部,也可發生於身體的其他部位,初發為少數孤立圓形或橢圓形蒼白色錢幣大小斑片,表面乾燥,附有少量細小灰白色鱗屑,基底炎症輕微或缺如,邊界清晰。損害逐漸擴大,鄰近者可相互融合呈不整型,有時可呈輕微淡紅色,自覺微癢或不癢。

色素減退

皮損部位皮膚顏色較身體其他部位正常皮膚顏色減退。

無症狀

病人通常沒有任何自覺症狀,有的病人只有輕微的癢感。

看醫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白色糠疹、改善症狀,極其重要,尤其對於高危人群兒童、青少年人群等,出現臉部、頸部等部位的皮疹時,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體檢中出現臉部皮疹,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臉部皮疹,高度懷疑白色糠疹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白色糠疹的病人,若出現皮膚搔癢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病人優先考慮去皮膚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症狀出現多久了?
  • 以前是否也有類似情況?
  • 是否進行過治療?
  • 有沒有其他疾病?
  • 最近有沒有長期暴曬?
需要做的檢查

wood燈檢查

用於鑑別白色糠疹和白斑症。

真菌鏡檢

用於排除汗斑或其他真菌感染。

電子顯微鏡檢查

可以直接觀察患處黑素細胞變化。

組織病理檢查

組織學變化為表皮輕度海綿形成,輕、中度角化過度,灶性角化不全。可見毛囊角質栓,皮脂腺略萎縮。

診斷標準
  • 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
  • 任何季節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較明顯。
  • 皮損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斑疹、邊緣模糊,直徑1~4公分,先為淡紅色斑,後變為淺色斑。表面覆有少量糠秕狀鱗屑。
  • 好發於臉部,少數亦發生於頸、軀幹及四肢。
  • 一般無自覺症狀,偶爾有癢感。
鑑別診斷

白斑症

指蓋大小,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瓷白色色素減退斑,界線清楚,周圍繞以素帶,表面光滑無鱗屑。

花斑糠疹

皮損多數為灰黃色、褐色或淺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斑疹逐漸增大,數目增多,可互相融合,好發於胸背、頸、肩胛等部位,亦可侵及頭皮髮際部。皮損邊緣清楚,表面微微發亮,症狀減輕或處於不活動狀態則呈淺色斑。真菌鏡檢陽性。

貧血痣

用手摩擦皮損局部,皮損周圍的皮膚發紅,而白斑不紅。好發於軀幹,終生不消退。

治療

白色糠疹多數病人一般無需治療,可自行緩解,伴有不適症狀的病人,可局部用藥緩解症狀,減少病情進展。

治療周期
白色糠疹一般2~3週可好轉。
藥物治療

口服給藥

B群維他命,如維他命B、綜合維他命B和維他命C等。有腸道寄生蟲感染時可做驅蟲治療。

外用藥物

主要以潤膚為主的對症治療,如凡士林油維他命B軟膏、2.5%~5%硫磺軟膏、1%~2%唑類霜劑、海普林軟膏等。對於臉部的皮膚損害,局部可外用不含有氯或氟的低效糖皮質類固醇軟膏,如1%氫化可的鬆軟膏。另外,A酸類藥膏也可局部外用。

手術治療

本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風熱型

治法

疏風清熱,養血除斑。

方藥

防風通聖散加減。防風、荊芥、當歸、白芍、連翹、梔子、大黃(後下)、生石膏(先煎)、桔梗、蟬蛻、甘草。

按語

風熱偏盛加金銀花、菊花,肺胃熱盛加黃連、天花粉,搔癢時作加地膚子。

蟲積型

治法

健脾利濕,驅蟲消積。

方藥

使君子散加減,使君子肉、苦速皮、陳皮、白朮、焦榔片、甘草。

按語

若蟲擾腹痛者加川椒、烏梅,食慾缺乏者加焦三仙、雞內金。

預後

白色糠疹治療後,預後效果良好,大多數病人預後不留疤痕,少數症狀嚴重的病人預後可出現疤痕。本病可自行痊癒,但極易復發。

能否治癒

白色糠疹一般可以治癒,皮損症狀容易復發。

能活多久

白色糠疹一般不影響壽命。

複診

白色糠疹極易復發,出現臉部皮疹症狀時,應及時就醫。複診需攜帶病歷資料及檢查報告單,醫生可能會做體格檢查。

飲食

病人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減輕病情進展,緩解疾病症狀。合理、均衡的分配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入,合理控制食物熱量,合理的餐次分配,禁食油膩、辛辣食物。

飲食調理
  • 宜吃新鮮水果、蔬菜,多飲水,有利於提高免疫力。
  • 忌吃辛辣食物、油膩食物,少吃高熱量食物,避免加重病情。

照護

病人應注意患病皮膚的清潔,不抓、撓患病皮膚,以免加重病情。保持心情愉快,緩解壓力,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有利於病情的減輕。

日常護理
  • 注意飲食均衡,少攝入辛辣食物。
  • 充分休息,保障規律的生活作息。
  • 不吸菸、不飲酒、不熬夜。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保持皮膚清潔,不抓、撓患處皮膚。
  • 加強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
  • 用溫水清洗皮損部位,保持皮損部位濕潤。
病情監測

白色糠疹病人應注意觀察皮疹顏色、面積、脫屑情況、用藥後的反應,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就醫。

心理護理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激動,學會緩解壓力。

特殊注意事項
  • 發病期間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患處皮膚清潔。
  • 個人注意觀察皮疹面積、顏色、脫屑情況。

預防

白色糠疹病因尚不明確,針對誘因可採取一定的措施,降低發病的風險。

初期篩檢

病理學檢查可以確診是否為白色糠疹,兒童及青少年應定期半年一次篩檢。

預防措施
  • 補充維他命,加強營養,提高身體抵抗力。
  • 避免日曬,出門做好防曬工作。
  • 避免皮膚乾燥,適當應用潤膚霜。
  • 平時注意保持皮膚清潔,但是不要用鹼性過強的肥皂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