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濕疹
概述
外耳濕疹是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的變應性炎症。藥物或其它過敏物質刺激以及濕熱、毛織品、化妝品、噴發劑、魚、蝦、牛奶等均可成為致敏因素,外耳道長期膿液刺激也可以誘發。
- 就診科別:
- 耳鼻喉科、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eczema of external ear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外耳道狹窄、輕度傳導性聽障及耳鳴
- 治療周期:
- 外耳濕疹可能反覆發作,治療周期長
- 臨床症狀:
- 皮膚搔癢、燒灼感、紅腫,有散在紅斑、粟粒狀小丘疹,皮膚增厚、有脫屑
- 好發人群:
- 兒童、先天性過敏體質者
- 常用藥物:
- Diphenhydramine 、 Loratadine 、爐甘石洗劑、3%硼酸溶液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血液常規、分泌物檢查
急性外耳濕疹
患處奇癢,多伴燒灼感、紅腫,有散在紅斑、粟粒狀丘疹、小水泡,挖耳後流出黃色水樣分泌物,凝固後形成黃痂。
亞急性外耳濕疹
多由急性濕疹未經治療、治療不當或久治不愈遷延所致。局部仍搔癢,滲液比急性外耳濕疹少,但有結痂和脫屑。
慢性外耳濕疹
急性和亞急性外耳濕疹反覆發作或久治不愈,變為慢性,外耳道內劇癢,皮膚增厚,有脫屑。
病因
外耳濕疹是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受藥物、膿液刺激及過敏因素等因素致病。可能與變態反應、精神因素、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等有關,先天性過敏體質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刺激因素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流出的膿液、汗液或耳局部應用藥物等刺激耳部皮膚,可引起外耳濕疹。
過敏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花粉、塵蟎、動物羽毛和皮屑、化學纖維、絲毛織物等因素。
精神因素
長期的精神緊張有可能會導致出現內分泌失調的情況,從而使人體出現免疫力下降,最終導致出現外耳濕疹。
外力因素
由於長期的不良挖耳的習慣,可能或導致耳部出現炎症現象,可能會導致出現外耳濕疹的情況。
- 潮濕和高溫是誘發因素。
- 體質易過敏者接觸毛織品、化妝品、噴發劑等致敏物質,也會誘發外耳濕疹。
外耳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嬰幼兒,一般2~3歲嬰幼兒外耳濕疹多見,可以逐漸減輕或自愈,可反覆發作。
- 好發於嬰幼兒:一般2~3歲有先天性過敏體質者易患。
- 近年來由於環境問題和生活壓力增大,青壯年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
- 長期居住在潮濕地方的人:由於潮濕的環境,可能會使人出現外耳濕疹,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全身濕疹的情況。
症狀
外耳濕疹可以引起搔癢,導致皮膚病變,濕疹外形可以為斑點狀的紅斑,也可以是丘疹、水泡、糜爛、渗出性滲出、黃色結痂等,慢性濕疹經久不愈還會引起外耳道狹窄,甚至耳廓畸形。
急性濕疹
極癢,伴有燒灼感,多見於嬰幼兒。皮膚呈紅斑或粟粒狀小丘疹,進一步進展可有小水泡,潰破後可流出黃水樣分泌物,表面糜爛,有時為黃色痂皮覆蓋。若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則病損擴大,滲液增多,還可出現小淺潰瘍。
亞急性濕疹
常因急性濕疹久治未愈遷延所致,仍覺搔癢,但症狀比急性濕疹輕,紅腫和滲液不劇,可出現鱗屑、結痂。
慢性濕疹
除搔癢外,外耳皮膚增厚,表皮脫屑、皸裂、結痂,局部顏色加深,表面粗糙不平,可致外耳狹窄。耳膜表面受累者,可有輕度傳導性聽障及耳鳴。
外耳狹窄
慢性外耳濕疹致外耳皮膚增厚,表皮脫屑、皸裂、結痂,局部顏色加深,表面粗糙不平,可致外耳狹窄。
輕度傳導性聽障及耳鳴
慢性外耳濕疹如因搔抓導致感染,會引起表面破潰引發潰瘍,可出現輕度傳導性聽障及耳鳴
看醫
外耳濕疹症狀典型,初期易發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進展、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防止轉變為慢性濕疹及其重要。
- 耳廓、耳道等處出現多形性,且伴有搔癢和滲出液的皮疹,要及時就醫。
- 如果出現耳周圍淋巴結腫大,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 如果出現聽力障礙,且外耳因搔抓導致破潰,應立即就醫。
- 大多數病人首選耳鼻喉科就診。
- 也可以選擇皮膚科就診。
- 最近有無不良的挖耳朵的習慣?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外耳搔癢、破潰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丘疹或脫屑等症狀)
- 是否長期處於高溫、潮濕的環境中?
- 是否易過敏體質?對什麼過敏?
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可見外耳道散在紅斑、粟粒狀丘疹、小水泡,或表皮脫屑、結痂等,可以初步判斷病情。
血液常規
通過血液常規檢測可判斷是否存在細菌感染及過敏反應。
分泌物檢查
收集耳部皮疹滲出液體進行抹片和培養,可判斷有無細菌、真菌感染,並明確是什麼類型的微生物感染。
純音測聽檢查
對表現出聽力下降的病人,或者由於化膿性中耳炎導致外耳濕疹的病人進行聽力檢查,可以明確聽力下降的程度,並為疾病的鑑別提供依據。
- 典型外耳濕疹症狀,即外耳搔癢。
- 體格檢查可見外耳道散在紅斑、粟粒狀丘疹、小水泡,或表皮脫屑、結痂等。
- 伴有聽力下降,且耳部因搔抓導致潰破感染者,可以綜合上述症狀進行診斷。
神經性皮膚炎
神經性皮膚炎先有搔癢後發皮疹;苔蘚樣變明顯,皮損乾燥,一般無滲出、色素沉澱。好發於頸項、骶部及四肢伸側。可耐受多種產品及理化等刺激,二者通過體表特徵即可鑑別。
慢性中耳炎
長期流膿是慢性中耳炎的主要表現,嚴重者可有聽力下降。慢性中耳炎不易治癒,遇感冒、中耳進水、過度疲勞等因素可反覆急性發作,時間長了還可引起耳周或顱內合併症,重者可危及生命。外耳濕疹時耳部流黃水,耳道入口及耳外結痂,其滲液也可流人外耳道,但耳膜沒有穿孔。
治療
外耳濕疹的治療儘快找出病因,去除可能致病的過敏源,口服抗過敏藥物,進行局部治療。此病可能反覆發作,治療周期一般比較長。
- 儘可能找出病因,去除或避免接觸過敏源。
- 病因不明者,停止進食辛辣、刺激性或有較強變應原性食物。
- 口服抗過敏藥物,如 Diphenhydramine 、 Loratadine 。
- 若繼發感染,也可用抗生素。
- 洗劑與濕敷:滲液多時,可用3%硼酸溶液或15%氧化鋅溶液濕敷。干痂較多或有膿性分泌物者,先用3%過氧化氫清洗,再用後述藥物。
- 塗藥與敷藥:滲液較少或已干水時,可塗用氧化鋅糊劑,或各種類固醇軟膏。如繼發感染,出現膿性分泌物,則應配合應用抗生索軟膏。
紅外線治療
可以通過紅外線直接照射濕疹部位,可以有限緩解症狀。
- 用蒼朮、白鮮皮、黃柏、苦參,或黃柏、馬齒莧、敗醬草等分,煎水外洗或濕敷患處。
- 局部清洗之後,視滲液多少,可分別選用青黛散、黃連粉撒於創面,或麻油加上述藥粉調敷。
- 煙燻療法:以蒼朮、黃柏、苦參、防風、白鮮皮、五倍子適量研末,放在較厚草紙內製成紙卷,或將藥末置於特製熏爐內點燃,煙燻患處,每日一次,每次15~30分鐘。
久治不愈或反覆發作者, 若能查出致敏原,可試用脫敏治療。
預後
外耳濕疹治療後的效果與病因、治療是否得當等因素有關。一般2~3歲外耳濕疹可以逐漸減輕或自愈,但可反覆發作,時輕時重。
經過正規治療,一般外耳濕疹可以逐漸減輕或自愈,但可反覆發作,病情時輕時重。
外耳濕疹病人如果治療及時,通常不會影響病人自然壽命。如果病情延誤,可繼發感染,甚至出現癌變,影響病人壽命。
一般情況較重的外耳濕疹,需病人用藥後一週需要來院複診。
飲食
外耳濕疹病人的護理應該避免食用易致敏的食物,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建立平衡、健康的飲食習慣。
- 飲食應清淡,避免食用變應原物質。
- 少吃辛辣、油煎的食品及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飲料,多吃蔬菜、水果等豐富纖維素的食物,多喝水。辛辣、刺激等食物食用後會導致搔癢加重,難以痊癒。牛肉、蔥、生薑少吃為好。
- 少吃鹽制蔬菜:高鹽飲食會導致體內的積水太多,容易發生變態反應,宜低鹽飲食。
- 少吃甜食:血糖高容易導致皮膚感染、潰爛,並且很難治癒,少吃糖為好。
照護
外耳濕疹病人的護理,應促進病人身體放鬆、心情舒暢,還需避免發生感染,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遠離變應原。
- 首先要做到情緒穩定,情緒不要波動太大。
- 避免食用或接觸變應原物質,及時治療中耳炎及頭部的濕疹,改掉挖耳等不良習慣。
- 避免受熱出汗,保持皮膚清潔、乾爽。
- 小兒衣服要寬鬆、柔軟,面料最好是棉織品。
病人要觀察自身症狀,要經常觀察局部濕疹復發的徵狀等,如有外耳是真的症狀出現,及時就醫。
病人要放鬆心情,學會轉移注意力來緩解搔癢,不要過分緊張,對於疾病的治療一定要有信心。
預防
外耳濕疹病因複雜,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反覆發作有一定的益處。
- 避免食用或接觸變應原物質,及時治療中耳炎及頭部的濕疹,改掉挖耳等不良習慣。
- 避免受熱出汗,保持皮膚清潔、乾爽。
- 小兒衣服要寬鬆、柔軟,面料最好是棉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