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鱗癌
概述
肺鱗癌是肺癌的組織病理學分類中的一種,是非小細胞肺癌中的病理學分類,發病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肺鱗癌是我國最主要的肺癌類型,好發於老年男性,嚴重危害人類健康。通常中初期病人可行手術治療,末期病人死亡率較高。
- 就診科別:
- 呼吸內科、胸外科、腫瘤科
- 英文名稱:
- squamouscelllungcarcinoma
- 疾病別稱:
- 肺鱗狀上皮細胞癌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存在一定的遺傳易感性
- 併發疾病:
- 上腔靜脈症候群、胸腔積水、癌性發熱、骨轉移疼痛
- 治療周期:
- 初期病人可短期治癒,中末期病人需要終身治療
- 臨床症狀:
- 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咳血、胸痛
- 好發人群:
- 老年男性、長期吸菸者
- 常用藥物:
- Cisplatin 、 Gemcitabine 、 Paclitaxel 、多西他賽、培美曲塞
- 常用檢查:
- 胸部X線影像學檢查、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體層顯像(PET-CT)、支氣管鏡檢查、針吸細胞學檢查、開胸肺切片檢查
按照分化程度進行分類:
角化型
角化型肺鱗癌惡性度比較高,而高低分化主要與正常成熟組織的細胞形態相比較。形態越接近正常組織細胞,分化程度越高,惡性程度越低。
非角化型
非角化型鱗癌是鱗狀細胞癌的一種組織類型,屬於中度分化,比角化型鱗癌的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低,惡性程度高。
按照解剖學分類:
中央型肺癌
肺鱗癌以中央型肺癌多見,並有向管腔內生長的傾向,初期常引起支氣管狹窄導致肺不張或阻塞性肺炎。癌組織易變性、壞死,形成空洞或癌性肺膿腫。鱗癌最易發生於主要支氣管內,發展成息肉或無蒂腫塊,阻塞管腔引起阻塞性肺炎。
周圍型肺癌
肺鱗癌有時也可發展成周圍型,傾向於形成中央性壞死和空洞。
按照疾病分期進行分類:
- 第一期屬於初期,腫瘤位於肺組織中,尚未轉移。
- 第二期屬於中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肺門附近淋巴結。
- 第三期屬於中末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縱隔或肺外淋巴結。
- 第四期屬於末期,腫瘤出現肋膜轉移、胸腔積水或全身多處轉移,如肝、腦、骨等。
病因
肺鱗癌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臨床認為可能與吸菸、職業致癌因子、空氣污染、電離輻射、遺傳與基因突變等多種因素有關。
吸菸
大量研究表明,吸菸是肺癌死亡率進行性增加的首要原因。煙霧中的尼古丁、亞硝胺和少量放射性元素等均有致癌作用,尤其易致鱗狀上皮細胞癌和未分化小細胞癌。與不吸菸者比較,吸菸者發生肺癌的危險性平均高9~10倍,重度吸菸者至少可達10~25倍。吸菸量與肺癌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量效關係,開始吸菸的年齡越小,吸菸累積量越大,肺癌發病率越高。
職業致癌因子
已被確認的致人類肺癌的職業因素包括石棉、鉻、鎳、煤焦油、芥子氣、三氯甲醚、菸草的加熱產物以及鈾、鐳等放射性物質衰變時產生的氮和氮子氣,電離輻射和微波輻射等。這些因素可使肺癌發生危險性增加3~30倍,接觸石棉者的肺癌、肋膜和腹膜間皮瘤的發病率明顯增高,潛伏期可達20年或更久。
空氣污染
包括室內小環境和室外大環境污染。室內被動吸菸、燃燒燃料和烹調過程中均可產生致癌物。有資料表明,室內接觸煤煙或其不完全燃燒物為肺癌的危險因素,特別是對女性腺癌的影響較大。烹調時加熱所釋放出的油煙霧也是不可忽視的致癌因素。
電離輻射
大劑量電離輻射可引起肺癌,不同射線產生的效應也不同,如在日本廣島原子彈釋放的是中子和α射線,長崎則僅有α射線,前者患肺癌的危險性高於後者。
飲食與營養
一些研究已表明,較少食用含胡蘿蔔素的蔬菜和水果,肺癌發生的危險性升高。血清中,胡蘿蔔素水平低的人,肺癌發生的危險性也高。流行病學研究也表明,較多地食用含β胡蘿蔔素的綠色、黃色和桔黃色的蔬菜和水果,可減少肺癌發生的危險性,這一保護作用對於正在吸菸的人或既往吸菸者特別明顯。
遺傳和基因改變
經過長期探索和研究,現在已經逐步認識到肺癌可能是一種外因通過內因發病的疾病。與肺癌關係密切的癌基因主要有ras和myc基因家族、c-erbB-2、bcl-2、c-fos以及c-jun基因等。
美國癌症學會將結核列為肺癌的發病因素之一,有結核病者患肺癌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10倍,其主要組織學類型是腺癌。此外,病毒感染、真菌毒素等,對肺癌的發生可能也起一定作用。
目前肺鱗癌是常見的肺癌類型,既往在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其發病男性高於女性,城市高於農村,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存在地域差異,我國東部最高,其中中部、西部相對較低。
- 長期抽菸的人,尤其是每天抽菸超過一包,也就是20支,連續20年人群。
- 老年男性,老年男性機體免疫力弱,體內對於癌變基因的清除能力弱,且男性吸菸人數高於同齡的女性。
- 常年生活在二手菸環境下、空氣不好,經常接觸霧霾,這部分人群也是容易得肺病,尤其是肺癌。
症狀
肺鱗癌的臨床表現與腫瘤大小、發展階段、所在部位、有無併發症或轉移有密切關係。5%~15%的病人無症狀,僅在常規體檢、胸部影像學檢查時發現。其餘的病人可或多或少表現與肺癌有關的症狀與體徵,分為初期症狀和末期症狀。
初期肺鱗癌一般無症狀,又稱無症狀期,短則數月,長則幾年,因人而異,此時病人一般很少就醫,所以臨床上較難發現。部分病人初期症狀為乾咳,常為無痰或少痰的刺激性乾咳。胸痛、低熱、咳血等一般呼吸道症狀,與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容易混淆,很難引起注意。
咳嗽
肺鱗癌因長在支氣管、肺組織上,通常會產生呼吸道刺激症狀而發生刺激性咳嗽。
低熱
腫瘤堵住支氣管後,往往有阻塞性肺葉存在,肺鱗癌的中期程度不一,輕者可能僅有低熱,重者可出現高熱,用藥後可暫時好轉,但很快復發。
胸痛
初期肺鱗癌病人胸痛症狀較輕,中期病人症狀加重,主要表現為悶痛、隱痛、部位不一定,與呼吸活動關係並無一致性。
痰中帶血
腫瘤炎症導致組織壞死、微血管破損時會有少量出血,往往與痰液相混,呈間歇性或斷續性出現。
呼吸困難
腫瘤向支氣管內生長,或轉移到肺門淋巴結致使腫大的淋巴結壓迫主支氣管或隆突,或引起部分氣道阻塞時,可有呼吸困難、氣短、喘息,偶爾表現為喘鳴,聽診時可發現局限或單側哮鳴音。
體重下降
消瘦為惡性腫瘤常見症狀之一。腫瘤發展到末期,由於腫瘤毒素和消耗以及感染、疼痛所致食慾減退,可表現消瘦或惡病質。
胸水
約10%的病人有不同程度胸水,通常提示腫瘤轉移累及肋膜或肺淋巴回流受阻。
聲音嘶啞
癌腫直接壓迫或轉移至縱隔淋巴結壓迫喉返神經,可發生聲音嘶啞。
咽下困難
癌腫侵犯或壓迫食道,可引起咽下困難,尚可引起氣管-食道瘺,導致肺部感染。
肥大性肺性骨關節病
常見於肺癌,也見於局限性肋膜間皮瘤和肺轉移癌。多侵犯上、下肢長骨遠端,發生杵狀指和肥大性骨關節病。
男性輕度乳房發育和增生性骨關節病
合併異位促性腺激素的肺癌不多,大部分是大細胞肺癌,導致男性輕度乳房發育和增生性骨關節病。
厭食、噁心、嘔吐和體重減輕及精神變化
不適當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可引起厭食、噁心、嘔吐等水中毒症狀,還可伴有逐漸加重的神經併發症。高鈣血症可由骨轉移或腫瘤分泌過多副甲狀腺素相關蛋白引起,常見於鱗癌。病人表現為嗜睡、厭食、噁心、嘔吐和體重減輕及精神變化,切除腫瘤後血鈣水平可恢復正常。
上腔靜脈症候群
臨床常見的急症,可呈急性或亞急性發作。腫瘤侵犯或壓迫是引發上腔靜脈症候群的主要原因,其中肺癌占70%左右。
胸腔積水
肺癌病人如果出現胸腔積水大多表明其病情已經進入中末期,並且直接影響肺癌病人的心肺功能和生存期,預後較差。
癌性發熱
癌性發熱是與肺癌有直接關係的一種非感染性發熱,病人應用抗生素治療往往無效,如果不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可能加重病人體能消耗以及全身衰竭,加重病情,加速死亡。
骨轉移疼痛
約30%~70%的肺病人在病情發展過程中發生骨轉移,其所引起的疼痛症狀將直接影響到肺癌病人的生活質量。
看醫
肺鱗癌病人初期無症狀,很難初期就診,易引起各種併發症。因此,當病人出現刺激性乾咳、低熱、胸痛,甚至痰中帶血時,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會進行胸部影像學、核磁共振等檢查項目,以進行判斷。另外,還需與肺炎、肺結核、肺膿腫進行鑑別。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須及時就醫:
- 出現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咳血、乏力和發熱等症狀。
- 不明原因、反覆出現喘鳴,不斷加重的胸悶、憋氣等症狀。
- 除外減肥等個人因素外,短期內體重下降。
- 體檢時疑似腫瘤的情況。
- 當病人出現咳嗽、咳痰、咳血、胸痛等可疑症狀時,應及時到呼吸科就診。
- 當確診為肺癌時,可到胸外科、腫瘤科及相關科別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發熱、咳嗽、咳痰、痰中帶血、胸痛、喘息等)
- 症狀發現了多長時間?
- 是否定期體檢,上一次行胸部影像學檢查是多久前?
- 是否有吸菸史?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是否有腫瘤家族史?
胸部影像學檢查
是發現腫瘤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可通過正側位X線胸部X光片和胸CT發現肺部陰影。
磁共振顯像
與CT相比,在明確腫瘤與大血管之間的關係上有優越性,而在發現小病灶(<5mm)方面則不如CT敏感。
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SPECT)
利用腫瘤細胞攝取放射性核素與正常細胞之間的差異,進行腫瘤定位、定性和骨轉移診斷。常用方法為放射性核素腫瘤陽性顯像和放射免疫腫瘤顯像。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體層顯像(PET-CT)
PET-CT掃描對肺癌的敏感性可達95%,特異性可達90%,對發現轉移病灶也很敏感,但對肺泡細胞癌的敏感性較差,評價時應予考慮。
痰脫落細胞檢查
如果痰標本收集方法得當,3次以上的系列痰標本可使中央型肺癌診斷率提高到80%,周圍型肺癌診斷率達50%,但是有很多因素可影響其準確性。
支氣管鏡檢查
對診斷、確定病變範圍、明確手術指征與方式有幫助。可見的支氣管內病變,其刷檢診斷率可達92%,切片檢查診斷率可達93%。
針吸細胞學檢查
可經皮或經支氣管鏡進行針吸細胞學檢査,還可在超音波、X線或CT引導下進行。目前常用的主要為淺表淋巴結和經超音波引導針吸細胞學檢查。
縱隔鏡檢查
縱隔鏡檢査是一種對縱隔轉移淋巴結進行評價和取切片檢查的創傷性手術。它有利於腫瘤的診斷及TNM分期。
胸腔鏡檢查
主要用於確定胸腔積水或肋膜腫塊的性質。
開胸肺切片檢查
若經痰細胞學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和針刺切片檢查等項檢查均未能確立細胞學診斷,則考慮開胸肺切片檢查,但必須根據病人的年齡、肺功能等仔細權衡利弊後決定。
腫瘤標記物檢查
目前研究表明,一些特異性腫瘤標誌物聯合檢查時,對肺癌的診斷和對某些肺癌的病情監測有一定參考價值。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綜合評價即可做出診斷。
主要病因
存在吸菸、職業致病因子、電離輻射等病因。
臨床表現
出現咳嗽、痰中帶血、發熱、胸痛、短時間內體重減輕等臨床症狀。
實驗室檢查
- 胸部X線或CT存在肺部占位,且排除胸部感染性炎症的可能。
- PET-CT掃描結果提示肺癌,PET-CT對肺癌的敏感性可達95%,特異性可達90%,對發現轉移病灶也很敏感。
- 肺癌相關的腫瘤標誌物指標升高明顯,其具有提示作用。
- 病理學是診斷肺鱗癌的金標準,可以根據腫瘤的情況選擇相適應的方法,例如在CT引導下,經肺穿刺切片檢查,若存在淋巴結轉移,行淋巴結的切片檢查或者穿刺。存在胸水的病人可行胸腔穿刺術,確認是否為癌性胸水;中央型肺鱗癌可行支氣管鏡檢查,支氣管鏡下取病理,送檢病理,可明確診斷。
肺結核
肺結核球
多見於年輕病人,病灶多見於結核好發部位,如肺上葉尖後段和下葉背段。一般無症狀,病灶邊界清楚、密度高,可有包膜,有時含鈣化點,周圍有纖維結節狀病灶,多年不變。
肺門淋巴結結核
易與中央型肺癌相混淆,多見於兒童、青年,多有發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症狀。結核菌素試驗常陽性,抗結核治療有效。肺癌多見於中年以上成人,病灶發展快、呼吸道症狀比較明顯,抗結核藥物治療有效。
急性粟粒型肺結核
應與瀰漫性肺泡細胞癌鑑別。通常栗粒型肺結核病人年齡較輕,有發熱、盜汗等全身中毒症狀。X線影像表現為細小、分布均勻、密度較淡的栗粒樣結節病灶。
肺炎
若無毒性症狀,抗生素治療後肺部陰影吸收緩慢,或同一部位反覆發生肺炎時,應考慮到肺癌可能。肺部慢性炎症機化,形成團塊狀的炎性假瘤,也易與肺癌相混淆。但炎性假瘤往往形態不整、邊緣不齊、核心密度較高,易伴有肋膜增厚,病灶長期無明顯變化。
肺膿腫
起病急,中毒症狀嚴重,多有寒戰、高熱、咳嗽、咳大量膿臭痰等症狀。影像學可見均勻大片狀炎性陰影,空洞內常見較深液平。血液常規檢查可發現白血球和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癌性空洞繼發感染,常為刺激性咳嗽、反覆痰中帶血,隨後出現感染、咳嗽加劇。
治療
對於肺鱗癌的治療,建議早發現、早診治,且遵循科學化和個體化原則進行,即根據病人的狀態、腫瘤分期進行。如肺鱗癌中初期病人主要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末期病人以化療為主,輔以放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
化學藥物
- 聯合化學藥物治療可增加生存率、緩解症狀以及提高生活質量,可達30%~40%的部分緩解率,近5%的完全緩解率,中位生存期為9~10個月,1年生存率為40%。因此,若病人行為狀態評分W2分,且主要器官功能可耐受,可給予化療。
- 常見的藥物有 Cisplatin 、 Carboplatin 、長春瑞賓、 Gemcitabine 、 Paclitaxel 、多西他賽和培美曲塞等。目前一線化療推薦治療方案為含鉑兩藥聯合化療,如 Paclitaxel + Carboplatin 、多西 Paclitaxel + Cisplatin ,或長春瑞賓+ Cisplatin 、 Gemcitabine + Cisplatin 等。
分子標靶藥物
是以腫瘤細胞具有的特異性(或相對特異)的分子為靶點,應用分子標靶藥物特異性阻斷該靶點的生物學功能,從分子水平來逆轉腫瘤細胞的惡性生物學行為,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甚至腫瘤消退的目的。
對於可耐受手術的Ⅰa、Ⅰb、Ⅱa、Ⅱb期病人首選手術。對於Ⅲa期,若病人的年齡、心肺功能和解剖位置合適,也可考慮手術。術前化療可使許多原先不能手術者降期而可以手術,胸腔鏡電視輔助胸部手術主要適用於第一期肺癌病人,也可用於肺功能欠佳的周圍型病變的病人。
如果病人的原發瘤阻塞支氣管引起阻塞性肺炎、上呼吸道或上腔靜脈阻塞等症狀,應考慮放療。也可對無症狀的病人給予預防性治療,防止胸內病變進展。
祖國醫學有許多單方及配方,在肺癌的治療中可與西藥治療起協同作用,減少病人對放療、化療的反應,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在鞏固療效、促進、恢復機體功能中起到輔助作用。
轉移灶治療
伴顱腦轉移時可考慮放療。術後或放療後出現的氣管內腫瘤復發,經纖維支氣管鏡給予雷射治療,可使80%~90%的病人緩解。
預後
肺鱗癌的預後取決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初期病人及時治療,預後較好,末期病人治療不及時,預後較差。
少數中初期病人可通過手術治療結合根治性放療及根治性綜合治療得到治癒,但是有一定的復發風險。多數病人發現為末期,無法治癒,故存活率較低。
由於初期診斷不足致使肺鱗癌預後差,86%的病人在確診後5年內死亡,只有15%的病人在確診時病變局限,5年生存率可達50%。隨著以手術、化療、標靶治療和放療為基礎的綜合治療進展,近30年肺癌總體5年生存率幾乎翻了一倍。
1.手術治療結束後前3年,3~6個月複查一次。
2.手術治療結束後第4~5年,每年複查一次。
3.治療結束5年以上,每年複查一次。
飲食
肺鱗癌病人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也需要注意飲食,維持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給予病人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食物。對於一些不利於復健的食物,肺鱗癌病人應該避免食用,以防造成健康隱患。
- 宜吃富含維他命的食物,含維他命C豐富的食物有油菜、番茄、小白萊、韭萊、山楂、奇異果及檸檬等。
- 忌吃辛辣、油膩食物,忌吃冷、硬食物。
- 食用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肉等,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照護
目前對於肺鱗癌病人的護理主要在於對症,如咳嗽者需要保證水分攝入,多喝水;如長期臥床者需要在受壓處墊氣圈,以防褥瘡的發生。另外,病人還需要注意皮膚衛生,以防加重皮膚破潰,進而感染。
- 保證水分攝入,每天飲水1500ml以上。其可以保證呼吸道黏膜的濕潤,有利於病變黏膜的修復,也有利於痰液的稀釋和排出。
- 褥瘡預防:肺癌末期病人營養狀況一般較差,有時合併全身水腫,極易產生褥瘡,且迅速擴展、難以治癒,預防褥瘡發生尤為重要。需要減輕局部壓力,按時更換體位,可在身體易受壓部位用氣圈、軟枕等墊起,以避免長期受壓。
- 保持皮膚清潔,尤其對於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保持床鋪清潔、平整。對已破潰皮膚應用烤燈照射,保持局部乾燥。
積極監測病情變化,如有任何不適,積極就診。
- 肺鱗癌病人一般會出現恐懼、焦慮等心理症狀,也常常會出現孤獨、冷漠等情緒。這時家屬一定要用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給其創造出一個溫暖的環境。需要多多鼓勵、關心病人,時刻關注肺鱗癌的治療方法。
- 家人或者朋友在生活中一定要隨時關注病人情緒,及時開導,防止病人出現不良情緒。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在生活中要做好護理。
病人關注自身病情變化,如有不適,及時隨診,積極學習肺癌相關知識,調整心態。
預防
避免接觸與肺鱗癌發病有關的因素,如吸菸和大氣污染,加強職業接觸中的勞動保護,可減少其發病危險。由於目前尚無有效的肺鱗癌化學預防措施,不吸菸和及早戒菸可能是預防肺鱗癌的最有效方法。
40歲以上長期重度吸菸者或有危險因素接觸史者應該每年體檢,特別是低劑量CT篩檢。對有任何可疑肺癌症狀的病人及時進行排除檢查,應重點排查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或有下列可疑徵象者:
- 無明顯誘因的刺激性咳嗽持續2~3週,治療無效;
- 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咳嗽性質改變;
- 短期內持續或反覆痰中帶血或咳血且無其他原因可解釋;
- 反覆發作的同一部位肺炎,特別是肺段性肺炎;
- 原因不明的肺膿腫,無中毒症狀、無大量膿痰、無異物吸入史,抗炎治療效果不顯著;
- 原因不明的四肢關節疼痛及杵狀指(趾);
- 影像學提示局限性肺氣腫或段性、葉性肺不張;
- 孤立性圓形病灶和單側性肺門陰影增大;
- 原有肺結核病灶已穩定而形態或性質發生改變;
- 無中毒症狀的胸腔積水,尤其是呈血性、進行性增加者。
- 增強體質、積極鍛煉、避免勞累、防止感冒。
- 戒菸、保持良好的作息、健康飲食。
- 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可以預防感染的發生。
- 改善生活衛生環境,出門佩戴口罩。
- 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中老人增強防癌意識、積極學習相關健康知識、定期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