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概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狀明顯,如高熱、頭痛、全身酸痛、軟弱無力等,而呼吸道症狀較輕。流行性感冒主要通過接觸及飛沫傳播,傳染性強,輕症病人病程短,常呈自限性,重症病人需進行藥物治療,一般可治癒。
- 就診科別:
- 急診科、呼吸內科、感染科
- 英文名稱:
- Influenza
- 疾病別稱:
- 流感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肺炎、腦炎、急性壞死性腦病、心肌炎、心包炎、膿毒性休克
- 治療周期:
- 7~14天
- 臨床症狀:
- 高熱、頭痛、寒戰、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食慾減退
- 好發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常用藥物:
- 克流感、瑞樂沙、帕拉米韋、 Amantadine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檢查、病毒分離、血清學檢查、病毒核酸檢測、病毒抗原檢測
A型流感
變異頻繁,變異程度大,可引起全球爆發流行,易在一般人群中造成暴發流行或大流行,病情較重。
B型流感
流行範圍小於A型流感,為中等流行或局部地區和群體的小流行,病情相對較輕。
C型流感
主要以散發形式出現,一般不發生變異,可侵犯嬰幼兒,一般不引起流行,病情較輕。
病因
流行性感冒主要是由於病人被流感病毒感染而引起,主要以空氣、飛沫傳播為主,人群普遍易感,好發於嬰兒、老人、有基礎疾病者、免疫力低下者。
流感病毒進入人體呼吸道,通過HA(血凝素)結合呼吸道上皮細胞含有的唾液酸受體的細胞表面啟動感染,病毒基因組在細胞內進行轉錄、複製,在NA(神經氨酸酶)協助下,新的病毒顆粒被不斷釋放並播散,繼續感染其他細胞,被感染的宿主細胞則發生變性、壞死、溶解或脫落,產生全身炎症反應,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休克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等併發症。
- 流行性感冒的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其次是隱形感染者。病人自發病後3~7日內均可從鼻涕、口涎及痰液等分泌物中排出病毒,傳染期約1週,以病初2~3日傳染性最強。
- 流行性感冒具有突然發生,迅速傳播,發病率高但病死率低的特點,有季節性,北方多在冬春季流行,南方多在夏冬季流行。
流行性感冒的傳播途徑以飛沫傳播為主,其次也可經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此外,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
流行性感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尤其好發於小兒、老人、有慢性基礎疾病者、免疫力低下者。
症狀
流行性感冒的臨床症狀以單純型、腸胃型、肺炎型和中毒型表現為主,單純型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狀為主,可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狀,腸胃型以腹痛、腹瀉、嘔吐症狀為主,肺炎型可出現咳痰、呼吸困難等症狀,中毒型可有全身毒血症、神經系統受損、心血管系統受損等表現。
單純型
單純型流行性感冒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起病急,可有全身中毒症狀,如高熱、頭痛、寒戰、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食慾減退等,體溫在1~2天達高峰,3~4天後逐漸下降,待熱退後全身症狀可有所緩解,乏力症狀可持續1~2周後恢復;單純型流行性感冒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狀相對較輕或不明顯,少數病人可出現咳嗽、流涕、鼻塞、聲音嘶啞、咽干、咽痛等症狀,持續數日後消失。
腸胃型
腸胃型流行性感冒較少見,病人常出現嘔吐、腹瀉、腹痛、食慾下降等症狀,多見於兒童。
肺炎型
肺炎型流行性感冒病人可出現高熱不退、發紺、氣急、咳血、極度疲乏等症狀,病初與單純型流感相似,一般在1~2天後病情加重,病死率高,多因呼吸及循環衰竭而死亡。
中毒型
中毒型流行性感冒極少見,一般可有全身毒血症、神經系統受損、心血管系統受損等表現,如高熱不退、血壓下降、譫妄、驚厥及腦膜刺激征等症狀,嚴重者可發生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循環衰竭,病死率較高。
肺炎
流行性感冒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肺炎,包括原發性流感病毒性肺炎、繼發性細菌性肺炎或混合性肺炎,以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為主,可出現高熱、膿性痰、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
神經系統損傷
流行性感冒也可影響神經系統,併發腦炎、急性壞死性腦病、腦膜炎、脊髓炎等疾病。
心臟損傷
流行性感冒可併發心臟損傷,但不常見,包括心肌炎、心包炎,嚴重時還可出現心臟衰竭。
肌炎和橫紋肌溶解
流行性感冒病人可併發肌炎和橫紋肌溶解,主要表現為肌痛、肌無力、腎功能衰竭等症狀。
膿毒性休克
流行性感冒病人有時可合併膿毒性休克,常表現為高熱、休克及多臟器功能障礙等。
看醫
病人出現全身中毒症狀、上呼吸道卡他症狀時,應到醫院就診,行血液常規檢查、病毒分離、血清學檢查、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此外,流行性感冒需注意與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進行鑑別。
- 出現高熱、頭痛、寒戰、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食慾減退、咳嗽、流涕、鼻塞、聲音嘶啞、咽干、咽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 出現持續高熱、休克、呼吸困難、肌無力、腎衰竭或心臟功能受損表現,應立即就醫。
- 大部分病人優先考慮到急診科或感染科就診。
- 若有併發症的病人,可選擇相應的科別聯合診治,如出現肺炎表現,可到呼吸內科就診。
- 現在身體都有什麼症狀?(高熱、頭痛、寒戰、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食慾減退、腹痛、嘔吐、腹瀉等)
- 不適症狀出現多久了?
- 之前服用過什麼藥物嗎?
- 之前有過疾病史嗎?(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血液常規檢查
白血球總數一般為正常或降低,嗜中性白血球顯著減少,淋巴球相對增加,此種變化在發病最初即出現,往往持續10~15日,合併細菌感染時,白血球和嗜中性白血球會有所增加。
病毒分離
病人在患病後3天內,應行病毒分離,取鼻咽分泌物、下呼吸道分泌物或口腔含漱液,分離出流感病毒,可幫助明確診斷。
血清學檢查
可分別採集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進行補體結合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如有抗體滴度在4倍以上增長則為陽性。其中急性期血清標本的留取時間不應超過病後7天,恢復期血清標本可在發病2周後留取。
病毒核酸檢測
病毒核酸檢測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最好,且能區分病毒類型和亞型。常見的核酸檢測方法是以普通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法檢測呼吸道標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如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氣管抽取物、痰液。
病毒抗原檢測
可通過免疫螢光法進行檢查,在起病3日內鼻黏膜壓片染色找包涵體,或以螢光抗體檢測抗原。
影像學檢查
重症病人胸部X線檢查可顯示單側或雙側的肺內斑片狀、毛玻璃影、多葉段滲出性病灶,少數可伴有胸腔積水。
流行性感冒可通過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相關檢查結果明確診斷。
- 冬春季在同一地區內,1~2日內出現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且有與確診流感病人接觸史。
- 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流感和病毒抗原檢測陽性,病毒分離可培養出流感病毒。
- 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的流感病毒抗體滴度在4倍或4倍以上增長。
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的症狀較輕,一般沒有流行病學史,且流感病原學檢測為陰性。流行性感冒的全身症狀相比較重,一般發生在流感流行季節,有與確診的流感病人接觸史,且流感病原學檢測為陽性。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包括急性咽炎、扁桃腺炎、鼻炎,常見於寒冷季節或氣候驟變之時,無流行史且起病急,局部(呼吸道)症狀明顯而全身症狀較輕,流感病原學檢測為陰性。流行性感冒的全身症狀明顯,呼吸道症狀較輕,有流行史且流感病原學檢測為陽性。
下呼吸道感染
如細菌性支氣管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的引起因素不同,前者病變是沿支氣管發生的散在性肺實質炎症,後者病變則主要在肺間質;前者痰量較多,為黏液漿液痰或有膿痰,排痰時引起咳嗽,後者多為較劇烈的刺激性咳嗽,痰量少;X線診斷前者呈支氣管肺炎,後者則呈間質性肺病病變。
治療
流行性感冒病人可根據自身情況採取一般治療、藥物治療,一般無需手術治療,部分病人不治療也可自愈,接受治療者一般治療周期為1~2週。
- 病人首先應該進行隔離並臥床休息,多飲水,保持鼻、咽以及口腔衛生。
- 出現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的病人,可給予呼吸支持治療,可採用鼻導管、面罩的方式進行氧療。
- 高熱病人可以給予物流降溫或者服用解熱藥物;咳嗽、咳痰嚴重的病人可以給予止咳祛痰藥物進行對症治療。
M2蛋白抑制劑
包括 Amantadine 及金剛乙胺,僅對A型流感病毒有效,可阻斷病毒吸附於宿主細胞,抑制病毒複製,初期應用可減少病毒的排毒量及排毒期,縮短病程,但目前耐藥性嚴重,基本不再應用。
神經氨酸酶抑制劑(NAI)
其代謝產物能競爭性地與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的作用位點結合,選擇性地抑制神經氨酸酶的活性,起到抗病毒作用。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包括克流感、瑞樂沙及帕拉米韋等,對甲、B型流感病毒均有效。
流行性感冒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連花清瘟膠囊
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熱的功效,連花清瘟膠囊對流感病毒具有確切的抑制作用,在治療H1N1A型流感病人時70%~75%顯著緩解流感相關症狀,與克流感組(75%~80%)相當,連花清瘟膠囊的不良反應更少、成本更低。
疏風解毒膠囊
具有良好的疏風清熱、解毒利咽的功效,觀察發現該藥在治療以風熱證為主的呼吸道感染時,具有很好的解熱和止咳效果。
金蓮清熱泡騰片
主要成分是金蓮花和大青葉等,可清熱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對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柴銀類和銀黃類製劑
用於流感治療已有多年,主要是抗病毒及緩解相關症狀,對流感等病毒性感染疾病的療效比較顯著。
預後
流行性感冒病人的預後與病毒毒力、自身健康和免疫狀況有關,單純型流感預後較好,輕症病人可自愈,接受治療者也可以治癒,通常不會影響壽命,而老人以及有慢性基礎病變、抵抗力弱者患有流行性感冒後,預後較差,且容易出現併發症,影響病人的生存時間。
流行性感冒為自限性疾病,部分病人可自行痊癒,症狀較重者經及時對症治療、抗病毒治療可治癒。
流行性感冒病人經過系統治療後,可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大多數可治癒,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流行性感冒病人在治療後的複診時間應遵醫囑而定,若有不適可隨時就醫複診,行血液常規檢查、病毒分離、血清學檢查、核酸檢測、病毒抗原檢測等檢查,明確病情恢復情況。
飲食
流行性感冒病人應注意合理飲食、保持營養均衡,需要多補充水分,可促進身體代謝,同時應清淡飲食,補充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充足的蛋白質和維他命,避免進食對身體有刺激的食物,以免病情加重。
- 病人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易消化、高維他命的食品,可滿足人體營養需求。
- 應注意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同時,應增加病人的飲水量,保證水量充足,避免病人發生脫水問題。
- 病人應多食含維他命C的食物,如番茄、奇異果、橘子等水果,若病人食欲不振,可榨汁飲用。
- 病人在治療期間應儘量選擇半流質飲食,如麵條、米粥、蛋湯等食物,可降低胃腸壓力,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 病人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膩食品,防止脾胃受損,加重病情。
- 咳嗽病人應注意少鹽飲食,因為鹽分過高對口腔及咽喉黏膜可產生刺激作用,加重咳嗽症狀。
照護
流行性感冒病人應注意日常護理以及用藥護理,在治療期間要注意居家休息,室內注意通風,注意保暖,避免外出接觸他人,還需嚴格遵醫囑用藥,做好個人防護,避免飛沫傳播。
- 流行性感冒病人,應保證充足的睡眠,儘量居家休息,減少外出接觸他人。
- 病人應遵醫囑服用藥物,不可擅自增減藥量,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 病人要注意保暖,及時增添衣物,以免受涼加重病情。
- 保持環境清潔,室內要加強通風,用具要與家裡人分開使用。
-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咳嗽、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毛巾遮住口鼻,避免飛沫傳播。
預防
流行性感冒的預防主要是病因預防,避免流感病毒感染,可通過疫苗接種、預防用藥以及加強衛生習慣等措施進行預防,此外,在流行高峰期應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減少傳染。
在流行性感冒爆發期間或接觸了流行性感冒病人後,出現高熱、頭痛、寒戰、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食慾減退、咳嗽、流涕、鼻塞、聲音嘶啞、咽干、咽痛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篩檢,進行病原體檢測,以便明確診斷。
一般預防措施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病人。
- 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或有流感病人接觸史,應居家休息,儘早就醫。
-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髒手接觸口、眼、鼻。
- 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增強體質和免疫力。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目前預防流行性感冒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預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接種者可有效減少患流行性感冒的機率,高危人群建議每年優先接種。我國目前使用的接種疫苗包括全病毒滅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亞單位疫苗,均有較好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
藥物預防
對易感人群,或有流感接觸史但尚未發病者,除接種疫苗外,還可進行藥物預防,常用藥物有 Amantadine 、克流感等,但是藥物預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種,只能作為緊急臨時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