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炎
概述
腎炎是一組以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和不同程度腎功能損害等為臨床表現的腎臟疾病,是我國慢性腎衰竭的主要病因。腎炎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常原因不明;繼發性腎小球疾病是指繼發於全身性疾病的腎小球損害,如狼瘡性腎炎、糖尿病腎病變等;遺傳性腎小球疾病是指遺傳基因突變所致的腎小球疾病,如(遺傳性腎炎)Alport症候群等。
- 就診科別:
- 腎內科
- 英文名稱:
- nephritis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部分遺傳
- 併發疾病:
- 貧血、高血壓腦病、心臟衰竭、腎功能不全、腎功能衰竭
- 治療周期:
- 長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乏力
- 好發人群:
- 有腎臟病家族史者、已有某些基礎病變者
- 常用藥物:
- 甲強龍、環磷醯胺、卡托普利
- 常用檢查:
- 尿液檢查、腎功能檢查、腎切片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
原發性腎炎
急性腎小球腎炎
簡稱急性腎炎(AGN),以急性腎炎症候群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其特點為急性起病,病人出現血尿、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並可伴有一過性腎功能不全。多見於鏈球菌感染後,而其他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感染亦可引起。
急進性腎小球腎炎
也稱新月體腎炎,是以急性腎炎症候群、腎功能急劇惡化,多在初期出現少尿性急性腎衰竭的臨床特徵。
慢性腎小球腎炎
簡稱慢性腎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基本臨床表現。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遷延,病變緩慢進展,可有不同程度腎功能減退,最終發展為慢性腎衰竭的一組腎小球病。
腎病症候群
可因遺傳、免疫等多種因素所導致,最基本的特徵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腫和高脂血症。
繼發性腎炎
繼發性腎炎指腎外疾病,特別是系統性疾病,如狼瘡腎炎、糖尿病腎病變、血管炎以及病毒性肝炎等導致的腎損害。近年來由於生活方式改變、人口老齡化及環境因素等,繼發性腎病患病率有增加趨勢。
遺傳性腎炎
Alport症候群(Alportsyndrome,AS),又稱遺傳性腎炎、眼-耳-腎症候群,由編碼基底膜IV型膠原鏈基因突變所致。臨床主要表現血尿、進行性腎衰竭,伴或不伴感音神經性聽障、眼病變。
病因
不同類型的腎炎病因不同,其中原發性腎炎機制不明確,可能與免疫系統功能異常有關。而繼發性腎炎多繼發於一些疾病,此疾病好發於青少年、有腎臟病與風濕病家族史者、過敏體質與過度肥胖者等。有時受感染、某些藥物影響,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誘發腎炎。
原發性腎炎
原發性腎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免疫系統、炎症反應等因素有關,但一般認為免疫反應是腎小球疾病的始動機制,在此基礎上炎症介質如補體、細胞因子、活性氧等參與,最後導致腎小球損傷並產生臨床症狀,在腎小球疾病的慢性進展過程中也有非免疫、非炎症機制參與。
免疫系統功能異常
- 體液免疫中,循環免疫複合物沉積以及原位免疫複合物的形成導致腎小球腎炎。
- 細胞免疫也在腎炎的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T淋巴球與腎小球的抗原相互作用,導致大量炎症因子釋放引起免疫炎症反應過度激活,從而發揮細胞毒作用。如鏈球菌感染腎炎後,其致病抗原A型溶血性鏈球菌胞質蛋白中的成分可先植入於腎小球基底膜,形成上皮下免疫複合物沉積。
炎症反應
炎症介導系統可分成炎症細胞和炎症介質兩大類,炎症細胞可產生炎症介質,炎症介質又可趨化、激活炎症細胞。炎症介質可通過收縮或舒張血管影響腎臟局部的血流動力學,分別作用於腎小球及間質小管等不同細胞,通過影響細胞的增殖、自分泌和旁分泌,從而介導炎症損傷及其硬化病變。
非免疫因素
在慢性進展過程中存在著非免疫機制參與,主要包括腎小球微血管內高壓力、蛋白尿、高脂血症等,這些因素有時成為病變持續、惡化的重要原因。腎實質損害後,剩餘的健存腎單位可產生血流動力學變化,導致腎小球微血管內壓力增高,促進腎小球硬化,導致腎炎的發生。
繼發性腎炎
繼發於紅斑性狼瘡、糖尿病、過敏性紫斑症等相關疾病。免疫複合物形成與沉積是引起繼發腎炎,造成腎臟損害的主要機制。循環或者原位免疫複合物沉積於腎小球,激活補體,引起炎性細胞浸潤,凝血因子活化,炎症介質釋放導致腎臟損傷。
遺傳性腎炎
遺傳性腎小球疾病是指已明確遺傳基因突變導致遺傳缺陷,主要累及腎臟的一類疾病,如Alport症候群,可以遺傳。
長期憋尿
經常憋尿會嚴重損害人的腎臟,並且加重腎臟的負擔,長期以來就極容易使人出現腎病問題。
感染
最常見於鏈球菌感染,原發性腎炎常見誘因。腎炎病人大多數都有咽炎、急性扁桃腺炎或重感冒等病毒病史。人在出現炎症、感染時極易引發免疫系統的失調,假如控制不及時,就可能損害腎臟,誘發腎炎的問題。
私自濫用藥物
在日常生活中,因亂服藥物而導致藥物性腎損傷的案例屢見不鮮。尤其對一些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病人來說,私自亂服用藥物很可能會損害腎臟,導致藥物性腎損傷出現。
過度疲勞
很多腎炎病人在發病之前長期處於疲勞狀態,使身體的各個器官不能夠得到充足的休息,這樣會逐漸加重腎臟的排毒負擔,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就會使腎臟出現病變,引起腎炎的發病。
酗酒
腎臟是人體最重要的代謝器官,當人攝入大量酒精時就需要經過腎臟代謝,無疑加重了腎臟的負擔。另外,長期大量飲酒,導致潛血酸顯著增高,從而形成尿酸性多囊腎臟結石,可導致腎臟梗阻,使腎臟受到損害。
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顯示,1990~2013年間我國成人慢性腎臟病死亡率升高48.1%,其中由原發性腎小球腎炎導致的慢性腎臟病死亡率卻下降41.2%,提示我國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下降,而繼發於高血壓、糖尿病的腎臟疾病發病率迅速上升。
已有某些基礎病變者
腎臟已有感染、梗阻,機體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以及各種感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結核病、愛滋病、寄生蟲病等,引起的腎炎發病率較高。
有腎病家族史者
在臨床上發現部分病人有腎病家族史,其親人也有腎病。
不遵醫囑、濫用藥物者
進入體內的藥物大多數是通過腎臟排泄出體外,有些藥物可能對腎臟造成嚴重傷害,如解熱鎮痛藥、某些抗生素、含馬兜鈴酸或青木香的中草藥、某些中成藥等。
症狀
腎炎病人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水腫、高血壓、血尿、蛋白尿,而不同類型的腎炎,腎功能減退後引起各系統併發症的表現其症狀不盡相同,有時可以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亦會出現低血鉀、低血鈉等。貧血是腎炎最常見併發症,除此之外,還可出現心臟衰竭、高血壓腦病等併發症。
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水腫、高血壓、血尿、蛋白尿,呈急性腎炎症候群表現,重症者可發生急性腎損傷。臨床均有腎小球源性血尿,約30%為肉眼血尿,可伴有輕、中度蛋白尿,急性腎小球腎炎80%的病人可有晨起眼瞼及下肢水腫、一過性高血壓。
繼發性腎炎
表現為蛋白尿、血尿、高血壓、腎病症候群、急性腎炎症候群等,輕重不一。蛋白尿最為常見,大量蛋白尿乃至腎病症候群可見於瀰漫增生性、膜性狼瘡腎炎。多數病人有鏡下血尿,肉眼血尿主要見於袢壞死和新月體形成的病人。
遺傳性腎炎
血尿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往往與感染或勞累有關。蛋白尿在發病初可無或少量,隨病程進展可加重。
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少數重症病人可發生充血性心臟衰竭,常與水鈉瀦留有關。急進性腎小球腎炎病人可伴有不同程度貧血,部分有發熱、乏力、體重下降等系統性血管炎的表現。
繼發性腎炎
病情可逐漸進展為慢性腎臟病,末期發生尿毒症。
遺傳性腎炎
聽力以及眼改變,主要表現為感音神經性聽障以及前錐形晶狀體,其他改變有角膜內皮大皰、反覆角膜潰瘍等。
腎炎病人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腰酸痛,可有低熱或無發熱。末期可因腎功能損害而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尿毒症症狀,亦可出現多尿、夜尿增多、低血鉀、低血鈉或慢性腎小管性酸中毒,部分病人病情隱襲或不典型。
貧血
貧血是最為常見的併發症。慢性腎炎末期出現腎實質損害,可併發血液系統多種異常,如貧血、血小板功能異常、淋巴球功能異常和凝血機制障礙等。
高血壓腦病
由於血壓和舒張壓急劇升高,腦血管系統自動舒張和收縮調節功能失控,導致腦充血和腦水腫,重者會抽搐、昏迷。
心臟衰竭
急性腎炎症候群期嚴重水鈉瀦留和高血壓為重要誘發因素,病人可有頸靜脈怒張、奔馬律心率和肺水腫症狀。
腎功能不全
急性腎功能衰竭病人可能有腎功能不全,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氮質血症,重者可導致腎衰竭。
看醫
對於急性以及急進性腎炎病人,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需要及時就醫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當出現血尿、蛋白尿等就醫指征時,應及時到醫院做腎小球濾過率測定、尿液檢查等。
- 對於高危人群,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重視尿液檢查。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體檢中出現血尿、蛋白尿,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發現肉眼可見血尿或體檢中發現血尿、蛋白尿時,並出現眼瞼水腫、血壓增高等症狀,高度懷疑腎炎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腎炎的病人,若出現頭暈眼花等腦血管症狀,以及少尿、無尿等腎功能衰竭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 大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腎內科就診。
- 若出現嚴重併發症,如心臟衰竭、重度高血壓時,可到心內科就診。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肉眼血尿、泡沫尿、血壓高、眼瞼水腫等)
- 肉眼血尿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乏力、食欲不振、腰酸痛等)
- 有在其他醫院治療過嗎?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尿液檢查
常為診斷有無腎臟疾病的主要依據,包括尿液外觀、理化檢查、尿沉渣檢查、生化檢查、腎小球濾過率測定、血肌酸酐、血尿素氮檢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150mg,尿蛋白/肌酸酐>200mg/g可診斷為蛋白尿。
腎功能檢查
應具體結合內生肌酸酐清除率、血肌酸酐以及腎小球濾過的檢測,來評估腎功能損害的具體情況。腎小球濾過功能是腎臟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也是臨床最常用的評估腎功能的參數。腎小球濾過率(GFR)成人靜息狀態下男性約為120ml/(min·1.73m2),女性約低10%。急性腎小球腎炎起病較急,部分病人可出現一過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小球腎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表現為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最終可發展為腎衰竭;急性間質性腎炎常為急性腎損傷,可見血清肌酸酐的升高;慢性間質性腎炎主要為腎小管功能損害。
影像學檢查
可通過腹部超音波、CT以及磁共振等檢查來明確腎臟極其臨近組織器官的變化,判斷病變程度以及波及範圍等。
腎切片檢查
腎臟疾病所需的病理學檢查標本多來自經皮腎穿刺切片檢查術,這是一種有創檢查,但是對多種腎臟疾病的診斷、病情評估、判斷預後和指導治療非常有價值。腎切片檢查的指征為少尿一週以上或進行性尿量減少伴腎功能惡化者;病程超過兩個月而無好轉趨勢者;急性腎炎症候群伴腎病症候群者。
根據病人的典型臨床表現,如腎源性眼瞼水腫、高血壓,以及相關的實驗室、病理學檢查來確診。
全身系統性疾病腎臟受累
過敏性紫斑症、紅斑性狼瘡、溶血尿毒症候群、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疲等可導致繼發性腎臟損害,臨床表現與急性腎小球腎炎類似,但原發病症狀明顯,且伴有其他系統受累的典型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不難加以鑑別診斷。若臨床診斷存在困難,應考慮及時進行腎切片檢查以協助診斷。
多發性骨髓瘤腎損害骨髓瘤
可通過輕鏈沉積(即輕鏈腎病)或伴發澱粉樣變而導致腎小球疾病,同時,該病還可因大量輕鏈管型阻塞腎小管,而導致腎小管損傷,造成血尿、蛋白尿、水腫等症狀,病人血清蛋白電泳出現「M」成分,骨髓穿刺抹片顯示增生活躍,有異形漿細胞增生,一般均在10%以上,有時可成堆存在。X線檢查多有骨骼受累,呈大小不等、穿鑿樣溶骨性損害,常見於顱骨、骨盆、脊椎等處,腎切片檢查也可明確診斷。
原發性高血壓腎損害
鑑別原發性高血壓腎損害與慢性腎炎所致高血壓,病史很重要,前者高血壓病史在先,而後者則先有尿液檢查異常。高血壓腎損害先有較長期高血壓,其後再出現腎損害;臨床上遠端腎小管功能損傷(如濃縮功能減退、夜尿增多)較腎小球功能損傷早;尿沉渣改變輕微,尿蛋白定量較少,僅微量至輕度蛋白尿,可有鏡下血尿及管型,罕有持續性血尿及紅血球管型;一般無貧血及低蛋白血症;常伴有高血壓其他靶器官(如心、腦等)損傷的臨床表現。腎穿刺切片檢查病理檢查常有助於進行鑑別診斷。
治療
腎炎的治療原則包括去除誘因、一般治療、針對病因和發病機制的治療,合併症及併發症的治療和腎臟替代治療。平時也應該避免過度勞累,去除感染等誘因。
激素與免疫抑制劑
屬於糖皮質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腎臟疾病尤其是免疫介導的原發性和繼發性腎小球疾病,如狼瘡腎炎和系統性血管炎等,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異常的免疫反應,所以可用糖皮質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
控制高血壓、降低尿蛋白
治療過程中應力爭把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應選擇能延緩腎功能惡化、具有腎臟保護作用的降壓藥,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劑(ARB)、長效鈣通道阻滯藥(CCB)、利尿藥、β受體阻斷藥等。降低尿蛋白目前研究證實ACEI和ARB的應用可減少尿蛋白且治療作用並不單純依賴於降壓作用。因此,有蛋白尿的慢性腎小球腎炎病人可使用ACEI和(或)ARB治療以減少蛋白尿,但應注意這類藥物治療蛋白尿和保護腎臟作用在一定範圍內與藥物劑量相關,往往需要較大劑量才會有較好的降低蛋白尿和腎臟保護作用。常見ACEI藥物有苯那普利、卡托普利等,常見的ARB藥物有氯沙坦、纈沙坦等。
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
對某些類型的腎炎,如lgA腎病,抗凝藥和抗血小板藥有一定的穩定腎功能和減輕腎臟病理損傷的作用,對有明確高凝狀態和容易發生高凝狀態的病理類型,糖皮質類固醇治療效果不佳病人可較長時間應用,具體藥物有可邁丁。
終末期腎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通過透析或腎移植來替代失去功能的原位腎。而與透析相比,腎移植可以明顯提高受者的生活質量和存活率。但感染、移植腎功能延遲恢復(DGF)、排斥反應、腫瘤等併發症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中藥辨證論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涼血止血、利水消腫、滋補腎陰等治療急性腎炎療效良好。在辨證論治基礎上,應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治法,包括雷公藤多苷等,治療慢性炎蛋白尿、血尿也有較好療效。而應用中藥包括蟲草製劑、大黃製劑等,更可保護腎功能,延緩慢性腎衰竭病程進展。另外,中藥配合激素與免疫抑制劑,更可減毒增效,發揮協同作用。
腎臟替代治療
儘管積極治療,仍然有部分慢性腎臟病(CKD)病人進展至終末期腎衰竭。當病人發生嚴重的急性腎損傷(AKI)或發展至終末期腎病階段,則必須依靠腎臟替代治療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腎臟替代治療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移植。
免疫吸附、血漿置換
即血液淨化治,能有效清除體內自身抗體和抗原-抗體複合物。可用於治療危重的免疫相關性腎病,尤其是重症狼瘡腎炎和血管炎相關性腎損害等。
預後
預後主要取決於腎炎的病理類型以及腎臟的損害嚴重程度。一般認為老年病人、有基礎病變如持續高血壓、大量蛋白尿或腎功能不全者預後較差。
急性腎炎病人一般經臨床規範治療後一般可以治癒,慢性腎炎病人一般不能根治。
腎炎病人如果治療及時,血尿、蛋白尿、高血壓控制良好,部分病人可不影響自然壽命。慢性腎炎病人,腎功能損害不斷加重,會逐漸演變為腎衰竭尿毒症,危及病人生命。
反覆發作的腎炎可以造成腎臟纖維化、腎小球硬化,最終發生尿毒症。
病人需要在痊癒後一年內,到醫院及時複查尿液常規及腎功能。
飲食
由於腎炎病人有水腫、高血壓等水鈉瀦留、血容量過多的臨床表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限制鈉鹽的攝入,可適量進食低蛋白、低磷等飲食。避免服用腎毒性的藥物等,需採用健康的飲食習慣。
- 宜低蛋白、低磷飲食。對腎炎病人而言,表現為少尿、水腫症狀或食慾不好時,蛋白質的攝入要適當進行控制。否則可能會影響到機體的免疫力,不利於疾病的復健,一般以每日每千克體重給1g蛋白質為宜。當大量利尿後水腫消退,病人症狀好轉時,就要及時增加蛋白質攝入量,以補充大量利尿時丟失的蛋白質。
- 充足的碳水化合物。由於限制蛋白質攝入,熱能主要由碳水化合物來供給。所以飲食中的糖類應適當提高,以滿足機體對熱能的需求。
- 限制鈉鹽攝入。當病人有嚴重水腫、出現心臟衰竭甚至高血壓腦病時,就要嚴格限制鹽的攝入。不僅不能攝入食鹽,也不能食用含鈉的其他食品,如蘇打餅乾、鹼面饅頭、肉鬆等。
- 不濫用藥物,尤其是具有腎毒性的藥物。
照護
腎炎病人應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菸、限制飲酒、休息與鍛煉相結合、控制情緒等。儘量避免會誘發腎臟功能減退的因素,積極防治併發症,定期檢測尿液。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去醫院就診。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心情舒暢,儘量避免產生消極情緒。
- 加強對腎炎的重視,戒菸、限制酒精的攝入,遠離可引發腎炎的危險因素。
- 保持規律的生活方式,若無症狀,尿中僅有少量蛋白、紅血球,而無明顯腎功能的損害,可正常活動。
- 注意避免過度疲勞,防止鏈球菌感染,引起肺炎加重。
- 當急性發作期出現肉眼血尿、高血壓、水腫嚴重時,應及時臥床休息。
定期監測自己的尿液,一旦發生肉眼血尿,及時去醫院就診,警惕復發的可能。
對病人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避免其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對治癒腎炎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所以病人在平時一定要重視調節自己的情緒,避免焦慮、負罪、羞愧等不良情緒的干擾,導致病情遷延難治。
預防
原發性腎炎的誘因主要是鏈球菌感染,所以需要增加機體抵抗力來預防此類疾病。而對於繼發性腎炎,就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病,來預防腎炎的發生。日常應積極參加有氧運動,適當鍛煉身體,生活也要有規律,也應注意定期檢查尿液,早發現、早診斷。
一旦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肉眼血尿或者泡沫尿、眼瞼水腫等情況,還有血壓高時,應該及時去醫院就診。
- 合理飲食,控制飲食結構,避免酸性物質攝入過量,加劇酸性體質。避免濫用腎毒性藥物,要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 參加有氧運動,適當鍛煉身體。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增強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相關病菌,從而預防腎炎的發生。
- 生活要規律,避免勞累過度使機體抵抗力下降。
- 積極治療可能會引發腎炎的相關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等。
- 定期體檢查尿液常規,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