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疝氣
概述
臍疝氣是指腹腔內容物由臍部薄弱區突出的腹外疝。臍位於腹壁正中部,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是腹壁最晚閉合的部位。臍部缺少脂肪組織,使腹壁最外層的皮膚、筋膜與腹膜直接連在一起,成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疝囊通過臍環突出的疝叫做臍疝氣。嬰兒臍疝氣可採取物理治療和手術治療的方法,成人臍疝氣幾乎均需手術治療。臍疝氣經過規範的物理或者手術治療,可以治癒,復發者極少,預後較好。
- 就診科別:
- 兒外科、肛腸外科、一般外科
- 英文名稱:
- Umbilical hernia
- 疾病別稱:
- 氣肚臍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腸穿孔、腸壞死
- 治療周期:
- 物理治療周期較長,手術治療周期較短
- 臨床症狀:
- 臍部無痛性隆起
- 好發人群:
- 1歲內嬰幼兒、中老年女性、肥胖者
- 常用藥物:
- 頭孢地尼
- 常用檢查:
- 腹部都卜勒超音波
新生兒臍疝氣
也稱先天性臍疝氣,是由於胚胎初期脫出的腸曲未能完全回復到腹腔內造成。
嬰兒臍疝氣
嬰兒剛出生時臍環較大且纖維組織柔弱,當腹腔內壓力增大時,腹腔內臟器合併腹膜穿過韌帶間的空隙突出到臍環外引起臍疝氣。
成人臍疝氣
由於腹腔壓力過大導致,常見的如腹水、腹部手術、長期腹膜透析、懷孕等。
病因
嬰兒臍疝氣和成人臍疝氣的發病原因不同,嬰兒臍疝氣的病因大多是先天性因素所致,主要是先天發育不完善;成人臍疝氣主要是後天因素所致,疾病導致的結構薄弱或者疾病引起的腹腔壓力增高。
嬰兒臍疝氣
臍是宮內聯繫母嬰臍帶的交通口,具有先天解剖薄弱的特點。如果胎兒末期兩側腹直肌及前後鞘在中央位置的纖維癒合較差,則會致使生後腹壓增高時腹內臟器疝出。
成人臍疝氣
由於疾病等原因需要腹部手術或腹膜透析治療、腹水、多胎妊娠等,導致腹壓過大,腹內臟器疝出,也可能是由於嬰兒時期的臍疝氣繼續或再次復發所致。
早產
早產兒臍部肌肉發育不完善,可導致臍疝氣的發生。
疾病
劇烈咳嗽、腹水等引起腹內壓增高,導致腹內臟器疝出。
新生兒1歲內發病率極高,有資料統計高達31%,約80%出生時低體重嬰兒會有臍疝氣,男女發病比例基本相同,隨年齡增長發病率急劇下降。特別要注意的是腹壓增高患兒、腹水患兒或有肝膽系統異常時,常伴有臍疝氣發生。成人臍疝氣較少見,占腹壁疝的6%~14%,女多於男,多見於中年肥胖經產婦,可能與臍環處疤痕組織變弱有關。
- 新生兒到1歲以內嬰幼兒。
- 腹壓增高、腹水的患兒。
- 膽道系統異常的病人。
- 中老年女性。
- 肥胖者。
- 經產婦。
症狀
臍疝氣主要表現為臍部柔軟的突起,用手可還納,無疼痛;但是當發生嵌頓時,臍部的腫塊不僅不能還納,還會出現劇烈疼痛和嘔吐等症狀。
嬰兒臍疝氣
多屬易復性疝,較常見,嵌頓少見。當啼哭、站立和用勁時,臍部膨脹出腫塊,直徑1~2公分,無其他症狀,常在洗澡、換衣時無意中發現,多呈半球形或圓柱狀,腫物頂端有一小疤痕,是為臍痕。腫物特點為可復性,即哭鬧、咳嗽、直立時腫物飽滿增大,而且腫物觸之較堅實;小兒安靜或者家長用手按壓時,腫物縮小或回納人腹腔,伴有腸鳴音,腫物縮小或還納後局部留有鬆弛皮膚皺褶,以上為典型臍疝氣。
成人臍疝氣
多見於中年肥胖經產婦女,主要症狀是臍部有半球形疝塊,可回納,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適和隱痛。疝環通常較小,周圍疤痕組織較堅韌,較易發生嵌頓和絞窄,巨大的臍疝氣呈垂懸狀。
臍炎
臍疝氣部位長期摩擦導致破潰,細菌侵入後可能引起感染,導致臍炎。
腸穿孔、壞死
極少數臍炎病人腹腔臟器向外突出後不能還納,導致出現嵌頓,如果嵌頓時間比較長,臍環較緊,壓迫腸管可以導致腸管缺血壞死,出現穿孔。
難復性疝
臍疝氣病情嚴重時可能會發展成難復性疝,導致臍部的腫塊不能還納。
看醫
當發現嬰兒臍部有柔軟性隆起或突出時,伴或不伴嘔吐等症狀時,需及時就醫;當發現成人臍部發現異常隆起腫塊,也應當立即就醫,通過腹部都卜勒超音波和腹部立臥位X線平片及時進行診斷。
- 對於小兒臍疝氣,如果出現嵌頓的情況,腫塊無法還納,出現疼痛,甚至嘔吐,一定要立即到兒外科或者急診處理。
- 對於成人臍疝氣,建議儘早手術治療,如果出現腫塊無法還納、疼痛等症狀,應立即至肛腸外科、一般外科或者急診就診。
小兒臍疝氣可就診兒外科或者急診,成人臍疝氣可就診肛腸外科、一般外科或者急診。
- 什麼時候發現的?
- 腫塊有增大或者縮小嗎?
- 孩子有哭鬧不止嗎?
- 臍疝氣的顏色有變化嗎?
- 按壓臍部腫塊有疼痛感嗎?
體格檢查
進行腹部查體,觸摸腹部及臍部突出物,可初步了解情況。
腹部都卜勒超音波
可以觀察腹部情況,了解疝囊位置、內容物,以及是否發生嵌頓。
腹部立臥位X線平片
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存在腸阻塞等情況。
典型的臨床表現如臍部有柔軟的突起,腹部超音波及腹部立臥位X線平片可觀察到腹腔內臟器合併腹膜穿過韌帶間的空隙,突出到臍環外,即可作出診斷。
腹股溝疝氣
腹股溝疝氣發生在腹股溝管,即大腿根部上方,而臍疝氣發生在臍環,即臍孔處,根據發病位置的不同不難鑑別。
臍膨出
指先天性腹壁中心(臍環)缺損,腹腔內臟膨入臍帶,凸出體外為特徵的先天性畸形,屬於更大的組織缺損,比臍疝氣危險,通過臨床症狀和影像學檢查可以與臍疝氣相鑑別。
脂肪瘤
脂肪瘤和臍疝氣都可出現向外突出的腫塊,脂肪瘤觸診相對較韌,臍疝氣觸診腫塊較軟,如果體格檢查難以鑑別,可以使用超音波檢查進行有效的鑑別。
腹壁切口性疝氣
腹壁切口性疝氣病人既往有腹部手術史,根據病史、體格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可以與臍疝氣相鑑別。
治療
對於嬰兒臍疝氣,年齡小於2歲或腫塊較小,可首先採取物理治療的方法,若年齡超過2歲,疝環仍較大者需手術治療,而成人臍疝氣幾乎均需手術治療。
當病人突然出現腹痛時,應及時就診,如發生嵌頓,需要進行急診手術治療。
臍疝氣藥物治療一般無效,但術後可以選擇頭孢地尼等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新生兒臍疝氣
新生兒確診臍疝氣後應立即進行手術,手術是唯一避免新生兒死亡的方法。
嬰兒臍疝氣
大多數臍疝氣通過臍部筋膜環的逐步收縮而在1歲內自愈,因此2歲前除非嵌頓,可觀察等待,採用非手術療法促使自愈。如滿2週歲,臍疝氣直徑超過1.5公分者,宜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主要有兒童臍疝氣手術或者梅氏手術法。
成人臍疝氣
確診後,如無禁忌證均宜早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主要有單純縫合修補、開放補片修補和腹腔鏡手術等,發生嵌頓時應緊急手術。
一般臍疝氣不需任何治療,任其自然癒合,生後6月嬰兒轉為直立位生活時臍疝氣可以自愈,個別拖延至1歲者也屬正常,更有超過2歲仍能不治自愈者,局部壓迫、加壓包紮固定,減少疝出,可有利於臍環的儘早閉合。但小嬰兒皮膚細膩嬌嫩,應注意保護皮膚,防止受壓不勻、摩擦,導致發炎、破潰,甚至局部壞死。
預後
對於小兒臍疝氣,物理治療有效者,臍環隨生長發育自然關閉,大多不會復發,但若腹壓突然增高,仍有復發的可能;手術治癒後復發者極少,療效滿意。
臍疝氣經過規範的物理或者手術治療,可以治癒。
臍疝氣規範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物理治療每3個月複查一次都卜勒超音波,手術治療後每個月複診1次,半年後無異常則無需複診。
飲食
臍疝氣病人儘量進食含較多纖維素的蔬菜、水果等,少吃容易引起便秘的肉食、精米、精面等,以免便秘後腹腔壓力增大,是臍疝氣容易變大甚至嵌頓。
- 不要吃太涼和辛辣的食物,容易刺激腸道蠕動,腸蠕動活躍容易發生嵌頓。
- 少食產生氣體過多的食物,如豆製品,產生氣體過多,腸道內氣體過多則腹壓增大,臍疝氣會變大。
- 注意多飲水,多進食水果和蔬菜,避免飲食過於精細。
照護
物理治療的患兒,日常生活要注意觀察臍疝氣的顏色、大小等,若顏色有變化或臍疝氣突然增大,需及時就醫。病人生病期間,腹壓會因咳嗽、腹脹原因突然增大,需積極治療基礎疾病,避免臍疝氣的進一步增大。
- 家長要給孩子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每日規律排便,不要因便秘引起腹壓增高。
- 儘量避免劇烈運動,以免臍疝氣嵌頓。
- 如果使用疝氣帶,注意皮膚顏色,避免因為幼兒皮膚嬌嫩而破損。
- 保持臍部清潔乾燥,避免幼兒發生感冒,造成劇烈咳嗽而導致臍疝氣膨出。
- 成人臍疝氣病人需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物理治療的患兒,日常生活要注意觀察臍疝氣的顏色、大小等,定期至醫院複查都卜勒超音波,明確臍疝氣發展情況。
孩子出現突然哭鬧,注意嵌頓的情況,臍疝氣表面的顏色改變,提示嵌頓後組織缺氧性壞死,需要立刻就醫。另外,要劇烈摩擦,引起皮膚的破潰甚至發炎。
預防
臍疝氣沒有直接的預防措施,但可進行孕期的常規查體,儘量避免孩子早產;也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防止疾病的加重,例如在生活中避免腹壓過大,如劇烈哭鬧、劇烈咳嗽,同時要保持臍部的清潔乾燥。
- 對於早產的孩子,注意觀察臍部有無隆起等異常情況。
- 孩子生病期間,腹壓加時,臍部出現異常隆起,及時行都卜勒超音波檢查以早發現。
- 多吃富含纖維的飲食、多飲水,保持大便的通暢、規律排便,減少便秘引起腹壓增高的情況。
- 避免過於肥胖,保持體重在合適數值。
- 孕婦在懷孕時,注意避免吸菸、飲酒,避免接觸化學物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