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疹
概述
玫瑰疹是一種紅斑丘疹鱗屑性急性炎症性皮膚病,皮損以被覆糠秕狀鱗屑的玫瑰色斑丘疹為特徵。開始為一片母斑,1~2周後分批出現分布廣泛的繼發斑,易發病於青少年及青年人,病程呈自限性,一般約經4~6週皮疹即自行消退,遺留暫時性色素減退或色素沉澱斑。少數病程可延長至半年以上才能痊癒。治療主要是減輕症狀,縮短病程。
- 就診科別:
- 皮膚性病科
- 英文名稱:
- Pityriasis Rose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紫斑症、水泡
- 治療周期:
- 3~8週
- 臨床症狀:
- 皮疹、脫屑、搔癢
- 好發人群:
- 青年人或中年人
- 常用藥物:
- 紅黴素、葡萄糖酸鈣、維他命B12、爐甘石洗劑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檢查、皮膚病理組織檢查
反向型玫瑰疹
皮損主要集中在臉部和四肢遠端等外周部位,軀幹部受累極少,嚴重的病人可伴有發熱。
巨大型玫瑰疹
母斑形狀巨大,可達掌心或更大,繼發皮疹數量少,常在母斑周圍出現,一般局限於軀幹,可為環狀或融合成大斑片。
丘疹型玫瑰疹
也稱毛囊型,軀幹為主,大量紅色毛囊性微小丘疹,1~2mm,質硬,分布廣泛,仔細觀察丘疹間仍有小的橢圓形紅斑,中央有細小鱗屑,有利於診斷。
水泡型玫瑰疹
常發生於兒童及青年人,一般在新發的皰疹區域內同時存在或稍後出現典型皮疹,可有滲出及結痂,掌跖可受累,其表現類似汗皰疹或脫皮,可有嚴重的搔癢。
蕁麻疹型玫瑰疹
表現為輕度蕁麻疹樣,小的風團主要局限在軀幹並傾向於融合,也可表現為丘疹型蕁麻樣,皮損的長軸與皮紋相平行,僅個別皮損中央有細小鱗屑。
紫斑症型玫瑰疹
皮膚上出現微小的紫斑症,可有小丘疹或紅斑,不一定伴有鱗屑形成。
銀屑病樣玫瑰疹
皮損除少數橢圓型小紅斑,中央有少許鱗屑外,大部分皮損為浸潤性紅斑,鱗屑較厚,很像銀屑病,因此常被誤診為副銀屑病。
黏膜型玫瑰疹
本病口腔黏膜受累較少見,發生率<16%,已報告的有口腔黏膜點狀出血、潰瘍、紅斑、水泡、大皰等,常不對稱,其病程與皮膚受累相似。
復發性玫瑰疹
一般不復發,復發者非常少見,有報告約為2.8%的病例治癒後可復發,復發性糠疹皮損較廣泛,病程也較長,該類型可能與藥物引起有關。
其他型
頓挫型母斑為本病的僅有表現,之後並無繼發斑發生;局限型皮損局限於下腹、乳房、頸部、腋窩、頭皮、腹股溝或掌跖等部位;不對稱型皮損僅限於身體的一側,本型罕見。本病尚可出現膿皰型、多形紅斑樣型、色素型、扁平苔蘚樣型等。
病因
玫瑰疹病因尚不明確,目前有感染、藥物因素、自身免疫、遺傳性過敏等各種學說,其中以病毒感染學說可能性最大。
感染因素
玫瑰疹的發病與季節性變化有關,以春秋季好發,可先有前驅症狀和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在皮疹泛發前常先有母斑,典型的疾病過程傾向於終身免疫。本病可能是一種弱傳染病,很可能與病毒等感染有關。
藥物因素
藥物誘發的玫瑰疹可以為典型皮疹,但常表現為玫瑰疹樣不典型特徵,損害較廣泛,皮損較大。治療較難,病程也較長,愈後留下暫時性明顯色素沉澱斑,也可演變為苔蘚樣皮膚炎。
其他因素
患玫瑰疹的病人顯示特應性較常見,患脂漏性皮膚炎、尋常性痤瘡、頭皮屑的病人及孕婦中玫瑰疹的發病率較高,骨髓移植後可見玫瑰疹樣疹反應,處於應激狀態或精神高度緊張狀態的人中患玫瑰疹更為多見,但玫瑰疹不是心身性疾病。
感染與自身免疫
玫瑰疹母斑有時可出現在不久之前皮膚損傷部位,如較小的皮膚感染、外傷、蟲咬、接種卡介苗和B型肝炎疫苗後發疹,認為可能是病菌的入侵處,也疑為真菌、螺旋體、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寄生蟲感染引起過敏性反應。
藥物過敏
許多藥物可誘發玫瑰疹或玫瑰疹樣疹,包括砷劑、鉍劑、金劑、有機汞、巴比妥酸鹽、干擾素、異維A酸、 Ketotifen 、甲硝唑、 Terbinafine 、卡托普利、 Clonidine 、 Omeprazole 、羥氯奎寧、秋水仙素、鹽酸曲吡那敏、卡介苗、B型肝炎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等。
精神緊張
玫瑰疹與病人的個性、情感及緊張、煩惱、憂慮等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氣候因素
春秋季節氣候乾燥也會誘發玫瑰疹的發生。
不良生活習慣
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是導致玫瑰疹發生和復發的重要因素,如吸菸、飲酒、熬夜、缺乏運動等。
- 玫瑰疹是一種常見疾病,世界各地區及各種族都有發病。
- 據統計本病在人群中兩性發病率女性略高,男性為0.13%,女性為0.14%,約占皮膚科門診就診者的2%或0.3%~3%。
- 發病年齡大多在10~40歲,發病高峰在20~29歲之間,幼兒與老人少見,但也見於3個月的嬰兒至80歲以上老者。
- 本病有季節性變化,溫帶地區、春秋季多發。因本病多在春秋季節發病,病程有自限性,較少復發,因此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但至今未分離出病毒,也有人認為與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感染以及過敏因素有關,但都未被證實。
- 好發於青年、中年人,少見於幼兒、老人。
- 對砷劑、鉍劑、金劑、有機汞、巴比妥酸鹽、干擾素、異維A酸、 Ketotifen 、甲硝唑、 Terbinafine 、卡托普利等藥物過敏者。
- 群居人群。
- 皮膚科醫生、耳鼻喉科醫生。
- 患脂漏性皮膚炎、尋常性痤瘡、頭皮屑的病人及孕婦等。
症狀
玫瑰疹初起皮損常是一片玫瑰色淡紅斑,有細薄的鱗屑,被稱為先驅斑,往往發生於軀幹、頸部或四肢,這個往往不被重視。經過幾天或2~3週以後,形態相似的皮疹迅速分批出現,往往先發生於軀幹,後發生於頸部、上臂及股部,偶爾蔓延到臉部、頭部或手足部,有時頸部、股部、腹股溝或腋窩的損害較多。
典型玫瑰疹
- 5%的病例在發疹前可出現前驅症狀,如全身不適、噁心、食欲不振、發熱、關節痛和淋巴結腫大等。2/3的病人先出現「母斑」,母斑多為一個或數個,開始為孤立的丘疹,迅速增大形成圓形或橢圓形橙紅色斑,略隆起,並覆蓋有細小鱗屑,直徑2~10公分,中央部略呈黃色,有自愈傾向。前胸部多見,很少有自覺症狀,容易被忽略。
- 母斑出現2~21天(多為2週)後,繼發疹成群發生,對稱分布,主要位於軀幹、頸部及四肢近端。可類似於母斑樣,但一般<2公分,多數為指甲大的橢圓形斑疹或丘疹,色淡紅,邊緣清楚,其表面附有細糠樣薄鱗屑或呈細皺紋紙樣,皮疹長軸與皮紋方向一致。或為小的紅色丘疹,無鱗屑。皮疹癒合時有領圈狀脫屑,可有不同程度的搔癢。病程一般為急性經過,具有自限性,全病程為4~8週,極少復發。
不典型玫瑰疹
反向玫瑰疹
反向玫瑰疹繼發疹只累及臉部、掌跖等外周部位。
巨大型玫瑰疹
巨大型玫瑰疹皮疹數量少,常在母斑周圍出現,外形巨大,一般局限於軀幹。
丘疹型玫瑰疹
丘疹型玫瑰疹也稱毛囊型。大量紅色毛囊性微小丘疹,質硬、分布廣泛,軀幹為主。
水泡型玫瑰疹
水泡型玫瑰疹常發生於兒童及青年人,非洲多見。一般在新發的水泡疹區域內同時存在或稍後出現典型皮疹,可有滲出及結痂,掌跖可受累,其表現類似汗皰疹。
蕁麻疹型玫瑰疹
發病的前幾天內,酷似急性蕁麻疹,隨後風團主要局限在皮疹邊緣,並傾向於融合。皮損為隆起性結節或風團,隨後出現典型的鱗屑。搔癢劇烈,皮膚劃痕征陽性。
紫斑症型玫瑰疹
好發於兒童,皮膚上出現微小的紫斑症,不一定伴有鱗屑形成。
復發性玫瑰疹
玫瑰疹一般不復發。復發性玫瑰疹非常少見。
其他型
本病尚可出現黏膜型、膿皰型、多形紅斑樣型、銀屑病樣型、扁平苔蘚樣型等。
本病口腔黏膜損害罕有發生,發生率<16%,分布在口腔黏膜和舌部,散在或融合成斑片,呈白色改變,尚有出血、糜爛、大皰或潰瘍等損害,其病程經過與皮損相似,玫瑰疹後期可出現甲營養不良和指甲凹痕。
看醫
玫瑰疹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人在6~8週左右可自行消退,如果病人病程較長,症狀較為嚴重,或者糠疹反覆發作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處理。
- 對於高危易感人群在接觸可誘發玫瑰疹或玫瑰疹樣疹藥品後,包括鹽酸曲吡那敏、卡介苗、B型肝炎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等,應及時就診。
- 在出現單個淡紅色的丘疹或斑疹時,應及時就診。
- 在出現前驅症狀時,包括全身不適、輕度發熱、頭痛、咽喉痛、關節痛、胃腸道不適和淺表淋巴結腫大等,應及時就診。
- 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皮膚性病科就診。
- 當出現前驅症狀時可考慮去神經內科或者消化科就診。
- 最近有接觸過易過敏的東西嗎?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搔癢、皮膚區域性變紅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發熱、頭痛、咽喉痛、關節痛、胃腸道不適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最近有沒有接受過治療?
- 最近有沒有吃過一些藥物或打過疫苗?
血液常規
通過血液常規可以更直觀的看到淋巴球升高、嗜中性白血球降低以及其他指標的異常情況,血液常規是用來輔助診斷玫瑰疹的一個方法。
皮膚病理組織檢查
皮膚病理組織檢查是診斷玫瑰疹較為準確的方法。
- 根據本病皮損為軀幹和四肢近端為主的分散性、泛發性、橢圓形、玫瑰色斑疹,其外周邊緣有細薄鱗屑,皮疹長軸與皮紋平行,病程有自限性和不易復發等特點來診斷。
- 血液常規檢查顯示血象正常或嗜酸性粒細胞與淋巴球可稍增多,紅血球沉降率可輕度增加。
- 皮膚病理組織檢查提示非特異性炎症改變。
點滴狀銀屑病
為浸潤性丘疹及斑丘疹,境界更清楚,刮除表面銀白色鱗屑可見點狀出血,病程更長。
二期梅毒疹
斑疹性梅毒疹為大小一致的銅紅色斑疹,分布更廣泛,數目更多,無或少鱗屑,常累及掌跖及黏膜,梅毒血清學檢查陽性。
脂漏性皮膚炎
皮疹好發於頭臉部、鼻唇溝、耳廓後、軀幹中線部皮脂腺分泌旺盛處,斑片和丘疹有油膩性鱗屑,皮損排列無特殊性。
體癬
皮損邊緣除鱗屑外並有小丘疹或小丘皰疹圍繞,真菌檢查陽性。
治療
因玫瑰疹能自愈,故治療的目的是減輕症狀、縮短病程、消除病人的顧慮,出汗及熱水與肥皂過度擦洗可引起刺激皮損,故在急性期應該避免。
內用藥治療
- 抗組織胺藥物、維他命C、維他命B12、葡萄糖酸鈣及硫代硫酸鈉等均可應用。
- 紅黴素每日口服,共2週,73%的病例皮損可全部消退。
- 本病一般不需要用糖皮質類固醇,對於嚴重全身泛發性病例可短期使用此類藥,但部分玫瑰疹病人中也有可能加重病情,常用方法是口服普賴鬆,以後每7天減量,病程為21天,或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一次肌內注射。
- 氨苯碸口服,對嚴重水泡型玫瑰疹有效。
- 複方青黛丸,共服3週,療效較好。
- 雷公藤多苷,每日口服,愈後遞減,用於治療急性廣泛型玫瑰疹,注意其不良反應。
- 因考慮到病毒在玫瑰疹發病中的作用,可應用 Ganciclovir 或萬乃洛韋等抗病毒藥物治療。
外用藥治療
根據皮損變化可選用爐甘石洗劑或糖皮質類固醇洗劑、霜劑、噴霧劑,可迅速減輕症狀,對皮膚乾燥者可外用潤膚劑。
玫瑰疹一般不採取手術治療。
用紫外線紅斑量或亞紅斑量分區交替照射,隔日1次,或急性炎症期過後用紅斑量或亞紅斑量的中波紫外線(UVB)照射治療,1週連續5天,共2週,能加速皮損的消退,用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也有效。
中藥治療
以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為治則,可選用紫草、生地、麥門冬、防風、荊芥、白鮮皮、黃芩、生石膏,加水煎服,每日1劑,具體需要諮詢中醫師。
針灸治療
針刺取穴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及風池。
預後
玫瑰疹是一種紅斑丘疹鱗屑性急性炎症性皮膚病,皮損以被覆糠秕狀鱗屑的玫瑰色斑丘疹為特徵,易發病於青少年及青年人,病程呈自限性,3~8周後可自愈。
玫瑰疹病程呈自限性,3~8週可自愈,預後良好。
玫瑰疹屬於自限性疾病,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飲食
玫瑰疹病人飲食以清淡為主,注意衛生,注意營養,合理搭配膳食。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食物都是可以吃的,但是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飲食,避免喝酒,少吃發物,因為發物能誘發或者加重某些疾病。
- 可多吃富含維他命B和維他命C的水果、蔬菜,如梨、蘋果、橙子等,蔬菜可以吃生菜、西蘭花、黃瓜、冬瓜等。
- 食用富含鈣質的食物,如豆類及豆製品、乳類及乳製品。
- 禁海鮮食品,主要包括海魚、大蝦、海帶、螃蟹以及蚌肉,這類食物很容易造成過敏反應,對病人的病情恢復和治療不利。
- 忌致敏水果,雖然多半水果病人可以吃,但有一些水果不能吃,包括芒果、鳳梨、楊梅、荔枝、榴槤等,這些水果很容易導致過敏。
- 忌部分蔬菜,包括香椿頭、芥菜、倭瓜、茄子、韭菜、竹筍、茨菇等。
- 忌肉類食物,包括豬頭肉、雞肉、驢肉、牛肉、羊肉、狗肉等,這些肉類食用後容易加重病情。
- 忌辛辣的食物,比如生蔥、生薑、生蒜、辣椒、芥末、胡椒等,酒類也不能接觸。
照護
玫瑰疹的病人應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局部避免搔抓、熱水洗燙。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抗組織胺藥、糖皮質類固醇類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
皮膚保養
用爐甘石洗劑或糖皮質類固醇可迅速減輕症狀,對皮膚乾燥者可外用潤膚劑。玫瑰疹病人的皮膚較為脆弱,皮膚搔癢時切記不可用力揉搓、抓撓等。
應用激素期間要注意如下事項:
- 正規用藥也就是遵循足量應用、逐漸減量的原則,有些年輕女性怕服用糖皮質類固醇後身體發胖,影響體形美,不按正規服藥,延誤了治療,其實這種肥胖在停用糖皮質類固醇後會逐漸消退,恢復正常。
- 有肝功能損害的病人可在醫生指導下更換為普賴鬆。
- 注意防治高血壓,初期使用大量普賴鬆有瀦鈉、瀦水作用,有的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可適當加強利尿治療,必要時加服降壓藥。
- 預防骨質疏鬆,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類固醇,部分病人可出現骨量減少、骨質疏鬆,因此可給予鈣劑及活性維他命D進行預防。
- 少數應用糖皮質類固醇的病人可出現應激性消化道潰瘍,甚至出血,需加強監測,及時處理。
預防
玫瑰疹發病原因目前不是很明確,有人認為是由感染引起,但是臨床上也查不出有細菌、病毒具體的感染原,所以在平時應該加強皮膚保養,儘量不要接觸易引起玫瑰疹的物品,但玫瑰疹是自限性疾病,治療預後良好。
- 預防玫瑰疹的出現應加強防護,尤其是在春秋玫瑰疹的高發季,注意公共場所戴好口罩、手套。
- 注意不要用髒手觸摸眼睛、鼻子等部位。
- 注意改善自我的生活方式、調整生活節奏。日常應注意好飲食的合理搭配,適當鍛煉、放鬆心情,保持充分的休息,提高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