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牙周病

概述

牙周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類牙齒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牙齦流血、口臭是它的初期症狀,一旦發現應早做治療。牙周病在成年之前很少發生,而在青壯年後發病迅速。隨著年齡的增高,患病的人數增加,而且病情加重。臨床檢查可見全口牙面沉積覆蓋大量黃褐色牙結石,並可延續到齦下刺激牙齦紅腫、出血,形成較深的牙周袋,並分泌炎性物質。X片顯示牙槽骨逐漸吸收,出現牙齒鬆動、移位、脫落,影響咀嚼。

就診科別:
口腔科
英文名稱:
periodontal disease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牙髓炎、牙周組織萎縮、蛀牙
治療周期:
長期間歇性治療
臨床症狀:
牙齦紅腫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的吸收、牙齒鬆動移位
好發人群:
長期吸菸者、口呼吸者、牙齒擁擠者
常用藥物:
Cephalexin 、甲硝唑
常用檢查:
牙周探診、牙齒鬆動度檢查、菌斑檢查
疾病分類

菌斑引起的牙齦病

慢性齦炎

慢性齦炎也稱齦緣炎或單純性齦炎,是菌斑性牙醍病中最常見的疾病。慢性齦炎的患病率高,涉及的人群廣,世界各地區﹑各種族、各年齡段的人都可以發生,幾乎每個人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間段都可發生不同程度和不同範圍的慢性齦炎。

青春期齦炎

青春期齦炎是由於局部的菌斑剌激和全身因素,使中青春期少年體內性激素水平變化導致的牙齦炎。

妊娠期齦炎

妊娠性齦炎指婦女在妊娠期間,由於女性激素水平升高,原有的牙齦慢性炎症加重,使牙齦腫脹或形成齦瘤樣改變。

藥物性牙齦病

藥物性牙齦增生是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苯妥英、鈉、環孢素、硝苯地平、 Verapamil 等,而引起的牙齦纖維性增生和體積增大。

非菌斑牙齦病

是指一組發生於牙齦組織的病變,包括牙齦組織的炎症及全身疾病在牙齦的表現。

白血病牙齦病損

白血病病人大量增殖的不成熟白血球充斥並替代了骨髓,血液中不成熟白血球數量和形態異常,浸潤在牙齦中,發生牙齦腫大。最常見的是急性單核球白血病和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病因

牙周病是由於牙結石、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牙齦紅腫、出血,不斷破壞牙周附著,導致牙槽骨吸收,引起牙齒鬆動、移位,從而影響了咀嚼功能和美觀。

主要病因

牙面或修復體上沉積的食物殘渣、軟垢等,在未及時清除時,會礦化形成結石,從而壓迫牙齦紅腫。細菌附著在牙石表面,加重牙齦炎症,導致牙周組織發生退縮、牙槽骨吸收、牙齒鬆動脫落等。

誘發因素

充填體懸突

容易形成菌斑集聚和細菌繁殖,引起局部牙周組織發炎。

矯正牙齒治療

矯治器周圍黏附的食物殘渣、軟垢等,會造成牙齦炎症以及牙周組織損害。

咬合關係創傷

合創傷能夠破壞牙周支持組織,產生牙周袋,造成牙槽骨吸收等。

全身因素

另一種因素為全身性因素,比如病人的內分泌失調、營養不良以及血液病等,都會造成病人的體質下降,牙周對於外界侵入的細菌喪失抵抗能力,進而引發牙周病。

藥物因素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而引起的牙齦組織纖維性增生和體積增大,臨床表現為牙齦外形的肥大。如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 Phenytoin Sodium 、鈣通道阻斷劑硝苯地平和免疫抑制劑環孢菌素會使牙齦組織受損。

流行病學

國內外調查顯示,牙周病的患病率和嚴重性隨年齡增高而增加,35歲以後患病率明顯升高,50~60歲時到達高峰,此後患病率有所下降。

好發人群

嗜好吸菸者

長期吸菸可使焦油沉積於牙面,黏附牙菌斑及軟垢,形成結石。

口呼吸者

牙齦表面因外露而乾燥,牙面缺乏自潔作用,可使菌斑堆積而產生炎症。

牙齒擁擠者

牙列不齊,不容易進行口腔清潔,導致食物嵌塞而好發牙周病。

症狀

牙周病病人主要表現為牙齦流血,多在刷牙或咬硬物時出現,偶爾自發出血。牙齦慢性炎症擴展到深部牙周支持組織,形成牙周袋,牙齒逐漸鬆動,最終脫落或拔除。

典型症狀

輕度牙周病

牙齦邊緣紅腫,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可能有牙石積聚、牙痛或牙齦疼痛,有口臭。

中度牙周病

牙齦邊緣嚴重紅腫,刷牙時經常出血。牙齦萎縮,部分牙根露出,使牙齒看起來長長了。牙周組織發炎令牙周膜受破壞,導致牙周組織和牙根分離,形成牙周袋。牙石積聚,有口臭,可能有牙痛或牙齦疼痛。

重度牙周病

牙齦邊緣嚴重紅腫,刷牙時經常出血。牙周組織萎縮加劇,牙齒看起來愈來愈長。牙周袋出現,牙齦邊緣有膿液滲出,甚至有牙瘡、牙石積聚,有口臭、牙痛或牙齦疼痛、牙齒變松或移位甚至脫落。

其他症狀

牙根暴露造成牙冠變長,影響美觀。牙周袋的分泌物發出臭味,妨礙交流。

併發症

牙周袋內的細菌會逆行性感染牙髓,引起牙髓炎的發作。牙周組織萎縮後,牙菌斑滯留在牙根面,形成蛀壞。

看醫

牙周病多需進行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等基礎治療,消除牙菌斑、清除牙結石,結合牙周手術,全身輔助應用抗生素。

就醫指征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須及時就醫:

  • 牙齒表面有黃白色牙石,牙齦流血伴有口臭。
  • 牙根暴露,遇到冷熱刺激產生疼痛。
  • 牙齒動度超過生理範圍,影響咀嚼和進食。
就診科別

病人可前往口腔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經常牙齦流血嗎?
  • 目前有牙齒敏感或鬆動嗎?
  • 是否有食物嵌塞或口臭?
  • 有無糖尿病等全身疾病?
  • 做過牙齒相關治療嗎?
  • 近期有一直服用藥物嗎?
需要做的檢查

詢問病史

全面地詢問牙周病的病史,進行仔細的臨床檢查並尋找易感因素(或危險因素),將所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是牙周病診斷的基礎。牙周病與全身疾病關係密切,在檢查和診斷過程中,應通過詢問了解病人的全身情況、口腔其他部位的改變。

牙周探診

牙周探診是牙周病檢查中最重要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有無牙周袋或附著喪失,並探測其深度和附著水平。牙周袋是指齦緣至袋底的距離,附著水平是指釉牙骨質界至袋底的距離,可用普通牙周探針或電子探針進行探測。

牙齒鬆動度檢查

牙周健康的情況下,牙有輕微的生理性動度,主要是水平方向的動度。單根牙的生理性動度略大於多根牙。牙周炎時,由於牙槽骨吸收、咬合創傷、急性炎症及其他牙周支持結構的破壞而使牙的動度超過生理性動度的範圍,出現病理性的牙鬆動。牙鬆動度的檢查常採用牙科鑷或口鏡柄進行,且分為3度。Ⅰ度鬆動指鬆動超過生理動度,但幅度在1mm以內。Ⅱ度鬆動指鬆動幅度在1~2 mm。Ⅲ度鬆動指鬆動幅度在2mm以上。

體格檢查

初診病人,首先要進行口籃衛生狀況的檢查,內容包括牙菌斑軟垢牙石和色洲沉積情況,有無食物嵌塞和口臭等。

菌斑檢查

可採用目測或用2%鹼性品紅榕液作為菌斑顯示劑輔助觀察。臨床上一般只需了解病人口控衛生的好壞,可將每牙的唇、頰側和舌側於面記錄有或無菌班,並計算出有菌斑的牙面占總牙面數的百分比。一般以有菌斑的牙面不超過總牙面數的20%為口腔衛生較好的指標,這種方法可以用作病人自我檢查菌斑控制效果。若菌斑作為臨床研究的觀察指標,則應按菌斑指數分級記錄。

診斷標準

當病人存在以下情況時,即可判斷為牙周病:

  • 牙齦紅腫出血,牙周附著開始喪失。
  • 牙齒出現垂直向、頰舌向、近遠中向的鬆動,動度大於3mm。
鑑別診斷

治療

該病主要去除牙石、肉芽組織、不良修復體等局部刺激,可以進行牙周翻瓣術、引導組織再生術等,結合頭孢類和硝基咪唑類抗生素。

治療周期
本病採取長期間歇性治療,每隔3~6個月,定期口腔檢查,清除牙結石,維護口腔健康。
一般治療
  • 超音波潔牙去除牙面結石,刮除齦下結石、病變骨質及肉芽組織。
  • 使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牙周袋,塗抹優碘促進消炎。
  • 拆除不良修復體,調整咬合,咬合創傷。
  • 輕度鬆動牙齒可以進行松牙固定術,恢復咀嚼功能。
  • 及時修復缺失牙。
藥物治療
  • 含漱0.2%氯己定溶液,控制牙菌斑的數量。
  • 牙周袋內放置四環素緩釋凝膠,維持局部藥物濃度。
  • 口服頭孢類和硝基咪唑類抗生素,可有效抑制口腔細菌繁殖。
手術治療

牙齦切除術

牙齦切除術是指用手術方法切除增生肥大的牙齦組織或後牙某些部位的中等深度牙周袋,重建牙齦的生理外形及正常的齦溝。適用於肥大性齦炎,牙齦增生,深度在5mm以內的淺牙周袋和累及根分叉的牙周袋。病人如有全身系統性疾病或局部有急性炎症應禁忌。

牙周翻瓣術

牙周翻瓣術是用手術方法將部分牙周袋及袋內翻,並翻起牙齦的黏骨膜瓣,在直觀下刮治淨齦下牙石和肉芽組織,必要時可修整牙槽骨,然後將牙齦復位、縫合,達到消除牙周袋,或使牙周袋變淺的目的。翻瓣術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牙周手術方法,也是很多其他手術如骨成形術、植骨術、引導性組織再生術等的基礎。

引導組織再生術

引導組織再生術是用外科的方法,放置一個物理屏障來選擇性地分隔不同的牙周組織,阻止牙齦上皮和牙齦結締組織向根面生長,造成空間。誘導具有牙周組織再生潛力的牙周膜細胞冠向移動並生長分化,實現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質再生,形成牙周新附著。

預後

經過一系列牙周基礎治療和牙周手術,能夠控制牙周病的發展,減輕牙齦流血、牙齒鬆動等,維持口腔健康。

能否治癒

初期發現的輕度和中度牙周病可以治癒,重度牙周病需要定期複查治療,控制病情延緩進展。

複診

一般每6個月定期複查,症狀嚴重的牙周炎可縮短至3個月。

飲食

飲食調理

牙周病病人應多吃富含維他命的蔬菜、水果,含維他命C高的是首選。避免咀嚼過硬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會加重牙齦充血、水腫,過涼、過熱的飲料和食品也會刺激牙齒酸痛,有時激惹牙髓,產生劇烈疼痛。

照護

目前對於牙周病病人的護理即為加強口腔衛生清潔,飯後及時刷牙漱口。還要注意使用軟毛刷沿牙體長軸方向清潔牙面,並使用牙線、牙縫刷、沖牙器清潔牙縫,且睡前不再進食。

日常護理
  • 牙齦切除術術後24小時內進半流質或軟食。保持口腔衛生,暫時不刷牙。但在24小時後非手術區要照常刷牙。如牙周塞治劑脫落、出血,就診查明原因,止血,換置牙周塞治劑。術後1週拆除敷料。
  • 牙周翻瓣術後24小時內在與手術區相應的臉部間斷放置冰袋,以減輕術後組織水腫。術後當天可刷牙,但不刷術區。用0.12%或0.20%氯已定含漱,每日2次,直至可恢復正常刷牙為止。若手術範圍廣,或進行骨形成、植骨等,可預防性口服抗生素4~5天。一般術後1週除去治劑並拆線。
病情監測

複診時進行牙周探查,檢查是否形成結石,拍攝X片檢查有無牙槽骨吸收。

預防

保持牙面清潔,消除牙齦的炎症是預防牙周病的關鍵。可以定期進行潔治和刮治,消除菌斑、牙結石、不良修復體等局部刺激,阻止病損的加重和發展。

初期篩檢

初期出現牙齦紅腫出血應徹底治療,檢查有無懸突形成、咬合創傷等,及時糾正。

預防措施
  • 儘早進行矯治,消除牙列擁擠等,破除口呼吸等不良習慣。
  • 戒菸,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清潔習慣。
  • 定期口腔檢查,及時修復缺失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