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憂鬱性神經症

概述

憂鬱性神經症是以情緒或心境低落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性障礙,常會反覆發作。憂鬱性神經症的年患病率為1.5%,終身患病率為3.1%。憂鬱性神經症可分為破壞性心境失調憂鬱性神經症、重性憂鬱憂鬱性神經症、持續性憂鬱性神經症、經前期煩躁憂鬱性神經症、物質或藥物所致的憂鬱性神經症等。本病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一般以心理疏導為主。

就診科別:
精神心理科
英文名稱:
depressive neurosis
疾病別稱:
神經症性憂鬱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消化不良、睡眠障礙、記憶力下降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心境低落、思維障礙、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受損
好發人群:
性格缺陷者、精神受刺激者、有家族史者
常用藥物:
異丙肼、 Fluoxetine 、 Paroxetine
常用檢查:
神經電生理檢查、腦影像學檢查
疾病分類

破壞性心境失調憂鬱性神經症

此型表現為嚴重而反覆的脾氣爆發,主要體現在言語和(或)行為上,其強度或持續時間與所處情境或激怒原因完全不成比例。

重性憂鬱憂鬱性神經症

此型的主要表現包括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內情緒低落、對活動的興趣或樂趣顯著下降、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運動性激越或遲滯、日間疲乏或精力不足、出現無價值感或過度的不恰當的內疚。

持續性憂鬱性神經症

此型表現為至少2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情緒低落、食慾下降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精力不足或疲勞、自尊心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難以做決定及感到絕望。

經前期煩躁憂鬱性神經症

此型憂鬱障礙病人常在月經開始前一週出現以下症狀

  • 明顯的情緒不穩定,易激惹、易怒或人際衝突增加,情緒低落、絕望感或自我否定,焦慮、緊張和(或)感到煩躁。
  • 對日常活動的興趣下降,主觀感覺注意力集中困難,萎靡不振、易疲勞或明顯的精力下降,明顯的食慾變化、暴食或對特定食物的渴求,嗜睡或失眠,感到不知所措或失控;
  • 軀體症狀,如乳房壓痛或腫脹、關節或肌肉疼痛、「腫脹」感或體重增加。月經開始後的幾天內症狀開始好轉,月經後的一週症狀逐漸減輕或消失。

物質或藥物所致的憂鬱性神經症

此型病人常常在物質中毒或戒斷的過程中或之後不久,或接觸某種藥物後,表現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失調,以情緒低落和對幾乎所有活動的興趣和樂趣顯著下降為主要特徵。

由於其他軀體疾病所致的憂鬱性神經症

此型病人所表現的憂鬱症狀與軀體疾病明顯相關,突出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和對幾乎所有活動的興趣和樂趣顯著下降。

病因

憂鬱性神經症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涉及生物、心理與環境等諸多因素,生物學因素主要包括遺傳、神經生化和神經內分泌等方面。此外,軀體因素、精神活性物質的濫用和依賴以及藥物因素等也與發病有關。

主要病因

遺傳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一級親屬患病概率約高出一般人群2~4倍,並且憂鬱性神經症家系遺傳具有發病年齡逐代減小和疾病嚴重程度逐代增加的特徵。初次發病年齡小、反覆發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等的憂鬱性神經症先證者,其家族遺傳性更明顯。雙生子研究提示抑

神經生化

憂鬱性神經症的神經生化機制主要涉及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三個主要的神經遞質,且這三個單胺能神經遞質系統協同發揮作用。

神經內分泌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可能有HPA軸功能障礙,表現為血漿、腦脊髓液、尿液中皮質醇水平升高,其晝夜節律也發生變化,晚間自發性皮質醇分泌抑制功能喪失。此外,憂鬱性神經症病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量也有升高。

下丘腦-垂體-甲狀腺(HPT)軸

研究發現,約25%的憂鬱性神經症病人血漿甲狀腺刺激素的含量顯著降低,而游離T4水平顯著升高。部分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甲狀腺刺激素的分泌對甲狀腺刺激素釋放激素反應不敏感,該反應可隨症狀緩解而逐漸恢復正常。

下丘腦-垂體-性腺(HPG)軸

女性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雌激素水平較同齡健康女性低。產後性激素水平的急劇下降可能是憂鬱性神經症發病的危險因素。男性憂鬱性神經症病人可出現睪固酮水平下降,睪固酮替代療法雖有抗憂鬱效果但會增加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下丘腦-垂體-生長激素(HPGH)軸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生長激素系統對 Clonidine 刺激的反應顯著低於正常人。部分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生長激素系統對地昔帕明和胰島素的反應性下降。

社會心理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憤怒情緒受到壓抑會導致憂鬱,被壓抑的憤怒導向內部,進而轉為自責和自我怨恨。

社會環境

已婚者的憂鬱性神經症發生率較低,但離婚後憂鬱性神經症發生率會大大增加。喪偶、婚姻不和諧、失業等負性生活事件均可增加患憂鬱性神經症的風險。在老人中喪偶與憂鬱性神經症的關係尤為密切,特別是在親人喪失後的2~3個月內,患憂鬱性神經症的風險大大增加。兒童期的負性生活事件是成年期發生憂鬱性神經症的重要危險因素,例如兒童期雙親的喪失、缺乏雙親的關愛、受到虐待(特別是性虐待)、長期生活於相對封閉的環境、失去朋友或不能與成年人保持良好關係和進行正常交流等。

軀體因素

惡性腫瘤、甲狀腺機能低下、糖尿病、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帕金森氏症、癲癇、腦中風、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性潰瘍、慢性腎病、愛滋病和慢性疼痛等常常導致憂鬱性神經症。

藥物因素

某些藥物可以成為憂鬱性神經症發病的危險因素,常見的有合成類固醇、皮質固醇類、洋地黃、抗帕金森氏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癲癇藥物、降壓藥和抗腫瘤藥等。在常規治療量下,這些藥物即可導致部分病人出現憂鬱性神經症的症狀。停用中樞興奮劑可引起憂鬱。

誘發因素

性別

憂鬱性神經症在女性中的患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這可能與激素水平、心理社會應激以及應激應對模式的差異有關。造成女性患憂鬱性神經症風險增加的因素包括生育控制和懷孕、工作與養育孩子間的衝突、婚姻衝突、性虐待、身體虐待以及貧窮等。

年齡

憂鬱性神經症的發病年齡多在21~50歲,平均30歲左右。近年來憂鬱性神經症的發病有低齡化趨勢。

社會經濟地位

一般低社會階層者患憂鬱性神經症的風險比高社會階層者高,城市比鄉村高。

人格特徵

焦慮、強迫、衝動等特質較明顯的個體易發生憂鬱性神經症。

流行病學

憂鬱性神經症的年患病率為1.5%,終身患病率為3.1%。憂鬱性神經症的發病依國家和地區不同存在差異,在美國的年患病率大約為7%,歐洲為2.2%~5%,非洲為1%~7%,我國約為2.1%。

好發人群

性格缺陷者

尤其好發於性格內向、敏感者。

精神受刺激者

未成年時受到精神創傷者發生憂鬱性神經症的概率升高。

有家族史者

研究顯示遺傳也可能是憂鬱性神經症的發病原因,有家族史者發病率升高。

症狀

憂鬱性神經症的典型症狀包括心境低落、思維障礙、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受損等,部分病人也可出現人格解體、現實解體及強迫症狀。常見的併發症包括消化不良、睡眠障礙、記憶力下降等。

典型症狀

心境低落

心境低落是憂鬱性神經症的核心症狀,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和悲觀。輕度憂鬱病人會悶悶不樂,缺乏愉快感,興趣缺失,做事沒有幹勁,重度憂鬱病人可感到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

思維障礙

主要表現為思維聯想障礙和思維內容障礙。

思維聯想障礙

思維聯想活動量方面,病人往往感覺思維受抑制、考慮問題和聯想困難,與人交往時,常覺得無話可說或不知該說什麼好。思維速度方面,主要表現為思維遲緩、反應遲鈍;交談時,主動言語較少,語速較慢,對答困難,嚴重者無法進行正常交流。

思維內容障礙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思維內容多悲觀消極,與其憂鬱情緒明顯相關。病人自我評價過低,覺得自己無能力、無作為、無價值;並認為凡事都對自己不利,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不會有好事降臨。病人常對過去不重要的、不誠實的行為產生罪惡感,對將來則感到前途渺茫、無希望,並預見自己工作失敗、經濟崩潰、家庭不幸和健康惡化等。嚴重時病人可因軀體不適而疑病,懷疑自己患有癌症等;亦可出現關係、貧窮、被害等妄想;部分病人還可能有幻覺,常為聽幻覺。

意志活動減退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意志活動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抑制。臨床可見生活被動、疏懶,行為遲緩,常獨坐、疏遠親友、迴避與人接觸和交往;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不想工作或外出,不願參加以前喜歡的活動和業餘愛好。嚴重時病人可能不顧吃、喝和個人衛生,甚至不語、不動、不食,發展為木僵狀態(「憂鬱性木僵」),其痛苦憂鬱情緒需經仔細的精神檢查發現。

認知功能損害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認知損害主要表現為記憶力異常,包括近事記憶力降低,如忘記剛剛發生的事情、剛放下的東西等;也可能表現出負性記憶增強,如難忘既往讓自己難過的事情等。其次是注意力障礙,如注意力下降、反應時間延長、注意事物很難持久,導致學習、生活和工作效率下降;或表現為注意固定,常將注意力固定於病態觀念或妄想而難以自拔。認知功能損害影響病人的社會功能和遠期預後。

軀體症狀

此類症狀在憂鬱發作時較為常見。病人的睡眠障礙以早醒常見,早醒時間一般為2~3小時,且醒後難以再入睡,是憂鬱發作的典型表現之一;有些病人出現入睡困難、睡眠淺或多夢;少數病人可能出現睡眠過多。病人的體重下降與食慾減退不一定成比例,部分病人也可表現為食慾增強、體重增加。

其他症狀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也可出現人格解體、現實解體及強迫症狀。人格解體表現為病人的自我關注增強,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遙遠或虛假的,因而常常自我否定。現實解體時,病人會覺得周圍環境變得不真實、陌生,看待周圍的事物就像看電影,自己像在夢中。病人的強迫症狀多以強迫性思維為主,反覆想一些不好的事,明知不必要,但無法控制。

併發症

消化不良

部分病人消化系統出現失調。進食後感到腹部飽脹、噯氣,常有便秘或腹瀉,伴有消瘦。

睡眠障礙

病人的睡眠障礙以早醒常見,早醒時間一般為2~3小時,且醒後難以再入睡。有些病人出現入睡困難、睡眠淺或多夢,少數病人可能出現睡眠過多。

記憶力下降

包括近事記憶力降低,如忘記剛剛發生的事情、剛放下的東西等。

看醫

當出現心境低落、思維障礙、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受損的情況應立即就診精神科,行神經電生理檢查和腦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注意和軀體疾病相關的憂鬱、痴呆等疾病鑑別。

就醫指征
  • 當出現心境低落、思維障礙、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受損的情況下需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憂鬱性神經症症狀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時,應及時就醫。
  •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有自殺傾向的情況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多數病人優先考慮去精神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心境低落、思維障礙、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受損)
  • 心境低落出現多久了?
  • 既往有無精神創傷史、精神疾病家族史?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神經電生理檢查

睡眠腦電圖

絕大多數憂鬱性神經症病人有早醒、入睡困難和夜間易醒等睡眠障礙,多出現睡眠結構改變和高覺醒,發生睡眠片段化,導致睡眠質量下降。其睡眠腦電異常主要表現為總睡眠時間減少,入睡潛伏期延長,入睡後覺醒時間增加及早醒。有15%~20%的憂鬱障礙病人出現嗜睡。有證據表明,具有這些睡眠結構改變的病人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好於心理治療。

腦電圖(EEG)

約30%的憂鬱性神經症病人EEG存在異常,主要出現在右側大腦半球,表現為右半球α波相對降低、激活性增加,這種激活性增加主要出現在額區,可能與憂鬱情緒有關。

腦影像學檢查

腦磁振造影

研究發現,憂鬱性神經症病人海馬體積顯著縮小,並與疾病的慢性化程度和病人脫離治療時間呈負相關。抗憂鬱藥治療一年後仍未達到臨床緩解的病人,左右側海馬體積均比基線水平進一步減小。背外側前額葉皮層損傷、黑質神經元變性均可能導致憂鬱症狀的出現。老年憂鬱性神經症病人中,眶額葉皮層灰質、腦室旁白質均發生變化,並伴有腦室體積擴大。

腦部血流圖

研究顯示,憂鬱性神經症病人左側額葉和前扣帶回的局部腦血流量降低,而且前額葉區活動的降低程度與憂鬱嚴重程度具有正相關關係;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憂鬱性神經症病人腦血流灌注的降低情況更為嚴重。

診斷標準
  • 病人出現憂鬱性神經症典型症狀:心境低落、思維障礙、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受損。
  • 病人的憂鬱症狀至少持續1年以上。
  • 神經電生理檢查和腦部影像學見到憂鬱性神經症表現。
鑑別診斷

治療

憂鬱性神經症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憂鬱性神經症一般需要長期持續性治療。

治療周期
憂鬱性神經症一般需要長期持續性治療。
藥物治療

三環類及四環類抗憂鬱藥物

這類藥物因為其副作用相對較大而目前均作為二線抗憂鬱藥使用。常用的三環類抗憂鬱藥有 Imipramine 、 Clomipramine 、 Amitriptyline 和 Doxepin ,主要用於憂鬱發作的治療,對環性心境障礙和惡劣心境障礙療效較差。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主要包括異丙肼、苯乙肼和反苯環丙胺等,曾用於不典型憂鬱症的治療,因其肝臟毒性目前極少使用。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

目前用於臨床的有 Fluoxetine 、 Paroxetine 、 Sertraline 、氟伏沙明、 Citalopram 和 Escitalopram 。療效與 Imipramine 或 Amitriptyline 相當,但起效慢,約需2~4週。不良反應明顯少於三環類抗憂鬱藥物,常見的有噁心、嘔吐、厭食、便秘、腹瀉、口乾、顫抖、失眠、焦慮及性功能障礙,偶爾出現皮疹,在少數病人中可能誘發躁狂。耐受性好,使用安全方便。

手術治療

本病無手術治療。

物理治療

電痙攣治療

給予中樞神經系統適量的電流刺激,引發大腦皮層的電活動同步化,引起病人短暫意識喪失和全身抽搐發作,對精神症狀有治療作用的一種方法。電刺激前給予靜脈麻醉並注射適量肌肉鬆弛劑,可使抽搐發作不明顯,稱為改良電痙攣治療(MECT),是目前使用的主要形式。MECT可改善病人的情緒,可快速有效地治療重性憂鬱性神經症,並可明顯降低病人自殺死亡率,其療效可達86.7%~94%,優於三環類藥物。治療後,病人能夠正常工作,對生活影響較小。

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

通過線圈產生高磁場,在腦內特定區域產生感應電流,使神經細胞發生去極化,從而產生功能改變。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是憂鬱性神經症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其無創性而得到逐步推廣。

深部腦刺激(DBS)

通常用來治療難治性憂鬱症,有效率為40%~70%。對於多種藥物、心理和ECT治療效果均差的慢性憂鬱性神經症者,DBS可使三分之一此類病人的症狀得到緩解。雖然DBS給難治性憂鬱障礙病人帶來希望,但目前尚處於試驗性治療階段。

心理治療

支持性心理治療

通過傾聽、安慰、解釋、指導和鼓勵等幫助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自身疾病,使病人能夠主動配合治療。通常由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員實施。具體包括:

  • 積極傾聽:給予病人足夠的時間述說問題,通過耐心的傾聽,讓病人感受到醫生對自己的關心和理解;
  • 引導病人覺察自己的情緒,並鼓勵病人表達其情緒,以減輕苦惱和心理壓抑;
  • 疾病健康教育,使病人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身的心理或精神問題,從而積極、樂觀的面對疾病;
  • 增強病人的信心,鼓勵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自我調節,幫助病人找到配合常規治療和保持良好社會功能之間的平衡點。

人際心理治療

識別憂鬱的促發因素,處理病人當前面臨的人際交往問題,使病人學會把情緒與人際交往聯繫起來,通過適當的人際關係調整和改善來減輕憂鬱,提高病人的社會適應能力。該療法起效較慢,可能需經過數月的治療甚至治療結束後數月,病人的社會功能才得以改善。

認知行為治療

通過幫助病人認識並矯正自身的錯誤信念、緩解情感壓力,達到減輕症狀、改善病人應對能力、最終降低疾病復發率的目的。對於症狀相對較輕的重性憂鬱障礙病人,CBT可有效緩解其急性期症狀。

婚姻治療和家庭治療

憂鬱障礙病人常有婚姻和家庭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後果,也可能是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因素,還可能延誤病人的復健。婚姻治療以促進良好的配偶關係為目標,重點為發現和解決夫妻之間的問題;治療原則是積極主動、兼顧平衡、保持中立、重在調試和非包辦。家庭治療是以家庭為對象實施的團體心理治療,目標是改善家庭的應對功能,幫助病人及其家屬面對憂鬱發作帶來的壓力,並防止復發。

預後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預後較差,部分輕症患可以治癒。憂鬱性神經症疾病本身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但病人的自殺率約為10%~15%,其中15%~25%自殺成功。憂鬱性神經症一般無後遺症。

能否治癒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預後較差,部分輕症患可以治癒。

能活多久

憂鬱性神經症疾病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自殺率約為10%~15%,其中15%~25%自殺成功,首次發作後5年間自殺率最高。

後遺症

憂鬱性神經症一般無後遺症。

複診

憂鬱性神經症注意每年定期複查神經電生理學和頭部影像學檢查。

飲食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飲食應以清淡、營養為主。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海鮮、燒烤、火鍋等刺激性食物,戒菸忌酒。

飲食調理
  • 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辣椒和生薑之類,容易導致身體上火的食物,也不能吃羊肉和狗肉等溫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很容易導致身體上火,就會影響病人的情緒。
  • 儘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和燒烤類的食物,這些食物也是會出現上火症狀,而且會影響腸胃的吸收消化功能。
  •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不要吸菸、喝酒,吸菸、喝酒只能緩解一時的症狀。長期吸菸、喝酒只會形成惡性循環,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 宜多吃含糖類食物:糖類食物有一定的安定作用,多吃糖類可以提高腦部是氨酸的含量,具有安定的效果。在平時可以多吃葡萄糖和麥芽糖等食物,這些糖類一般在薯類和豆類食物中。
  •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在平時多吃一些含鈣的食物,就可以增進食慾,可以促進腸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夠讓人保持愉快的精神面目,特別是應該多喝一些牛奶。
  • 宜補充鎂元素,鎂元素能夠起到抑制神經應激性的作用,當人體缺鎂的時候,很容易導致人出現鬱鬱寡歡的情緒,而且情緒比較消極,甚至會發生驚厥的現象,所以在平時有心情鬱郁的時候應該多吃雜糧和粗糧,粗糧和雜糧搭配食用能夠補充鎂元素。

照護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護理應以促進症狀恢復、減輕不適症狀為主,日常生活中注意與人溝通和適度運動。平時關注病人情緒、思維及認知活動有無變化。同時也要注意對病人心理疏導。

日常護理

與人溝通

日常可以與家人多溝通,說出心情狀態、身體不適。在交流談話的過程中,對放鬆心情、轉變思維有一定的益處。

日常運動

平時適度的運動有助於轉移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對提高機體免疫力也有一定好處。

病情監測

平時關注病人情緒、思維及認知活動有無變化。

心理護理

在生活中,病人家屬應多關心病人的感受,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鼓勵病人說出其不適感以對症治療。

特殊注意事項

憂鬱性神經症病人的自殺傾向嚴重,家屬在看護病人時要多留意其有無自殺意圖,及早制止。

預防

憂鬱性神經症的預防主要從避免應激事件刺激、改變不良習慣、培養興趣愛好等方面入手。對於有憂鬱傾向的高危人群應作精神心理評估初期篩檢。

初期篩檢

對於有憂鬱傾向的高危人群應作精神心理評估初期篩檢。

預防措施
  • 保持心情開朗,多參加一些集體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等。多增加一些愛好,儘量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讓自己充實起來。多與家人交談,傾訴心中的煩惱。
  • 做最感興趣的事,如果事業上沒有獲得成功,想辦法增進自己的技能,從最感興趣的事入手;或者再尋找其他成功的機會。有計劃地做些能夠獲得快樂和自信的活動,尤其在周末,譬如打掃房間、騎賽車、寫信、聽音樂、逛街等。
  • 積極參加運動,每天都應適當的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散步、踢毽、體操等,堅持1-2個小時,可以排解陰霾的心情。
  • 保證睡眠充足、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等規律的作息,這樣可以避免憂鬱情緒帶來更多的生理失調。
  • 戒菸、忌酒,酗酒、吸菸都與憂鬱症有緊密的關聯。一方面酗酒、吸菸都有可能引發憂鬱,另一方面憂鬱症病人比普通人更容易酗酒和吸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