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急性應激反應

概述

急性應激反應是由於突然到來且異乎尋常的強烈應激性生活事件或持續困境的作用下引發的一過性精神障礙。多數病人的發病時間與精神刺激有關,精神症狀在遭受刺激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出現,數日至1週內緩解,部分病人可持續1個月,經及時治療,預後良好,可以完全恢復。急性應激反應的症狀因人而異,最初表現茫然,然後出現分離性木僵或激越性活動過多,常伴有出汗、心慌、面紅等自主神經症狀,對於發病過程可有部分或完全遺忘。

就診科別:
精神心理科
英文名稱:
acute stress reaction
疾病別稱:
急性應激障礙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創傷後壓力症、憂鬱症
治療周期:
1~4週
臨床症狀:
恐懼感、無助感、茫然無措、木僵
好發人群:
有創傷暴露史的人群 、有創傷後壓力症病史的人群、 有精神障礙病史的人群、兒童
常用藥物:
Estazolam 、 Lorazepam 、樂比克、三唑侖、 Chlorpromazine
常用檢查:
精神檢查、體格檢查、頭顱CT、磁振造影、憂鬱量表檢查、焦慮量表檢查

病因

急性應激反應的發病主要來自於三方面要素,分別是應激源、易感素質和心理保護系統。其中重大的創傷性事件作為應激源是急性應激反應發生的直接原因。

主要病因

應激源

嚴重生活事件

如嚴重交通事故、親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婚姻破裂、遭遇歹徒襲擊、家庭財產被搶劫等創傷性體驗。

重大自然災害

如遭受特大洪水、地震、火災、風暴、泥石流等嚴重威脅生命安全和造成財產巨大損失的災難。

戰爭

如經歷過戰爭的退伍軍人、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人群、因戰爭致殘的人群等。

隔絕狀態

如長期被關進集中營身受酷刑虐待,也可發生精神障礙。

易感素質

內在因素有遺傳特徵、神經可塑性差異、精神障礙家族史、不良心理應付方式;外在因素有童年精神創傷、社會支持系統、其他負性生活事件疊加作用等。

心理保護系統

無論是經濟上、人際上還是社會保障體系,都有利於幫助個體降低應激反應,但過多或過少的支持和保護都是不利的,過度保護會降低自身的抗壓因素,缺少保護也是創傷的重要因子。

流行病學

急性應激反應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青年人,男女病人接近,兩性患病率在統計學上無明顯差異。

好發人群
  • 有創傷暴露史的人群。
  • 有創傷後壓力症病史的人群。
  • 有精神障礙病史的人群。
  • 兒童。

症狀

急性應激反應症狀因人而異,最核心的症狀為創傷性重現體驗、迴避與麻木、高度警覺狀態。部分病人在病情嚴重階段可出現幻覺、妄想、焦慮、憂鬱,達到精神病的程度,根據創傷事件發生的階段不同,反應不同。

典型症狀
  • 急性應激反應在臨床上開始可表現為「茫然」狀態,即意識範圍受限、定向錯誤、注意狹窄、不能領會外部的刺激等。
  • 隨後可表現出對周圍環境的逃避或退縮,甚至可達到分離性木僵的程度,也可表現為激越;同時病人可表現為典型的焦慮性自主神經症狀,如出汗、臉紅、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併發症

創傷後壓力症

如果應激反應持續存在一個月以上未愈,可診斷為創傷後壓力症,同時也預示著治療的困難性增加。

憂鬱症

如果應激反應遷延不愈,常會併發焦慮、憂鬱等精神疾患,甚至可能出現自傷、自殺行為。

看醫

急性應激反應病人需到精神科就醫,醫生會詳細了解現病史、既往軀體疾病史和精神病史、個人成長史和家族史,結合精神檢查、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

就醫指征
  • 病人平時容易焦慮、迴避困難,或既往有創傷性經歷、精神疾病史,建議在遭受重大應激事件後及時到醫院進行危機干預。
  • 經歷重大應激事件後,出現意識不清、不語不動、不吃不喝的亞木僵狀態或興奮、暴躁、衝動,或者明顯的憂鬱、焦慮、自傷、自殺行為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以降低對病人自身或對他人的傷害。
  • 對於症狀遷延不愈的病人,應儘早到醫院接受規範治療,防止疾病慢性化。
  • 對於合併憂鬱、焦慮、酒藥依賴、睡眠障礙等精神問題的病人,應及時到醫院接受規範治療。
就診科別

急性應激反應病人應至精神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發病前經歷了什麼重大刺激性事件?
  • 事件發生後多久起病?
  • 主要異常表現有哪些?
  • 有無軀體疾病或精神疾病史?
  • 早年經歷如何?有無童年的創傷事件?
需要做的檢查

精神檢查

了解病人的感知、思維、情感和意志行為等。

輔助檢查

頭顱CT、磁振造影檢查

評估病人目前的身體狀態,排除其他軀體疾病導致的精神異常。

量表檢查

給予必要的量表檢查,評估病人心理狀態,如憂鬱量表、焦慮量表等。

診斷標準

當病人遭受重大災難性事件刺激,且帶來精神痛苦和社會功能損害,症狀在2天到1個月,同時除外其他的異常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即為急性應激反應。具體診斷標準可參考下列幾項:

  • 發病前突然遭受異乎尋常的強烈應激性生活事件刺激或影響。
  • 精神症狀的出現與應激源之間在時間上有緊密聯繫,一般在遭遇精神打擊後幾分鐘或幾小時內發病,症狀表現與應激源之間必須有事件上的明確聯繫。
  • 臨床表現為精神運動性抑制,主要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有的呈木僵狀態;精神運動性興奮,可伴有強烈情緒變化,如有恐懼性情緒,行為有一定的盲目性,並伴有自主神經系統症狀,在情緒障礙中焦慮或憂鬱也較常見。
  • 病程短暫,症狀一般持續時間不長,幾小時或幾天,1週左右完全緩解,很少超過1週,最長不超過4週,預後良好。
鑑別診斷

治療

急性應激反應的治療目標是減少圍創傷期的恐懼,阻止應激反應遷延、惡化,加速復健。心理危機干預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應儘早治療,經干預後大部分病人可恢復正常。對於病情嚴重或者易感素質比較明顯的病人,需要進一步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

治療周期
急性應激反應治療及時,一般在1週到1個月的時間內治癒。
藥物治療

抗焦慮藥或催眠劑

急性應激反應採用藥物治療為對症治療,在急性期是必須採用的措施之一,特別是對那些表現激越興奮的病人,因為應用適當的精神藥物後,可使症狀較快緩解,便於進行心理治療。同時保證病人良好睡眠,減輕焦慮、煩躁不安。常用 Estazolam 、 Lorazepam 、樂比克和三唑侖等抗焦慮藥或催眠劑,藥物劑量以中小量為宜,療程不宜過長。

抗精神病藥

對精神運動性興奮,嚴重憂鬱的病人可酌情選用 Chlorpromazine 、 Haloperidol 等抗精神病藥,選用何種藥物依據病情靈活掌握,病情恢復後不宜長期維持治療。

手術治療

本病無手術治療。

心理治療

本病由強烈的應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因此心理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性心理治療

在病人可接觸的情況下,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相互信賴使之產生共鳴,與病人耐心交談。治療內容為與病人分析發病經過,對症狀表現進行解釋,鼓勵病人發揮個人緩衝作用,避免過大的創傷。指導病人正確對待有關刺激,糾正不正確的看法,消除疑慮。同時給病人最好的社會支持,儘快緩解其應激反應。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擺脫困境,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重新恢復正常社會生活。對生活或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應設法予以解決。

認知治療

有人格缺陷者可予以認知治療,對認識自身的性格弱點和改變不良行為模式有所幫助。

環境調整及生活指導

當病人處於發病創傷環境中,為了減輕或消除引起發病的應激處境不良刺激的作用,應儘可能脫離或調整當時誘發疾病的環境,以便消除病人的創傷性體驗,加快症狀緩解,對整個治療有積極作用。對病人復健後生活和工作進行幫助、指導和安排,重新調整好病人的生活。必要時調換工作崗位,改善人際關係,建立新的生活規律,培養生活樂趣,重視社會及家庭支持系統,以利於病人儘快復健。

其他治療

對處於精神運動性抑制狀態病人,若不能主動進食,要給予輸液、補充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保證每天的熱量攝入。有嚴重自殺企圖者或興奮躁動者,可做電痙攣治療2~4次。

預後

急性應激反應經及時治療,預後良好,精神狀態可完全恢復正常。如果應激性環境消除,症狀可在2~3天內(常可在幾小時內)迅速緩解。如果應激源持續存在或具不可逆轉性,症狀一般可在2~3天後開始減輕,通常在1週內可緩解,部分可至1個月。

能否治癒

急性應激反應的病人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一般能夠治癒。

能活多久

急性應激反應經及時治療,預後良好,精神狀態可完全恢復正常,不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根據醫囑定期複診。

飲食

飲食調理

急性應激反應病人需注意合理健康飲食,不要暴飲暴食,按時吃飯。飲食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多飲水即可。

照護

日常生活中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放鬆心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合理釋放不良情緒。

日常護理
  • 保證規律、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消除疲勞、緩解焦慮。
  • 適當進行有氧運動,釋放壓力,舒緩心情。
  • 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形成積極的心理調節機制,勇敢面對各種困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尋求支持。
  • 學習合理的放鬆方法,如聽輕音樂、做瑜伽,緩解焦慮。
  • 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娛樂活動,轉移注意力、提高情趣,增強適應能力。

預防

急性應激反應的預防,主要是注意培養健康的心理、自我保護意識和提高抗壓能力。

預防措施
  •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自尊、自信,培養獨立性、主動精神以及幽默感等。
  • 病人在經歷重大應激性事件後需儘早就醫,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增加心理支持,必要時多找朋友談心,取得他們的支持、信任。
  • 加強體育鍛煉,強健的體魄是抗擊應激反應的生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