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
概述
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從而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這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病理改變,可表現為乏力、噁心、嘔吐或右上腹不適等。
- 就診科別:
- 消化內科、肝病科
- 英文名稱:
- fatty liver
- 疾病別稱:
- 脂肪性肝病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有
- 併發疾病:
- 動脈硬化、膽囊炎、肝硬化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疲乏感、食欲不振、噁心、嘔吐
- 好發人群:
- 肥胖者、酗酒者、糖尿病病人
- 常用藥物:
- 多烯磷醯膽鹼、干擾素、秋水仙素
- 常用檢查:
- 肝臟超音波檢查、腹部CT檢查、肝組織病理學檢查
酒精性脂肪肝
由於長期大量酗酒,導致慢性肝臟損傷,每天飲酒超過80~160克,則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率增長5~25倍。
非酒精性脂肪肝
由於營養過剩或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等疾病帶來的副作用,導致肝臟的慢性損傷。
急性妊娠脂肪肝
急性妊娠脂肪肝是一種罕見的主要發生於妊娠後期的重症急性脂肪肝,臨床呈暴發性經過,可發展為急性肝衰竭和肝性腦病變。若不進行及時診治,孕婦和胎兒均有極高的病死率。
病因
脂肪肝主要是由於脂肪浸潤到肝細胞中,引起肝臟的慢性損傷。還可有其他多種因素共同參與其中導致病變的發生發展,如長期大量酗酒、快速減肥、營養不良等。
長期大量酗酒
由於長期大量的酗酒,導致慢性肝細胞損傷,初期可表現為酒精性脂肪肝。隨著病變的進展,逐漸由酒精性脂肪肝演變為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進而導致肝硬化,加重病情。
快速減肥
禁食、過分節食或其他快速減輕體重的方法均可引起脂肪分解短期內大量增加,消耗肝內穀胱甘肽,使肝內丙二醛和脂質過氧化物大量增加,損傷肝細胞,導致脂肪肝。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導致蛋白質缺乏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見於攝食不足或消化障礙,不能合成載脂蛋白,以致三酸甘油脂積存肝內,形成脂肪肝。
妊娠
發病機制還不完全明確,目前多認為胎兒和胎盤內脂肪酸β氧化缺陷形成有毒的脂肪酸中間代謝產物有關,這些產物進入母體引起肝損害。
- 某些藥物或化學毒物通過抑制蛋白質的合成而致脂肪肝,如四環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普林黴素、環已胺、吐根鹼以及砷、鉛、銀、汞等。降脂藥也可通過干擾脂蛋白的代謝而形成脂肪肝。
- 急性妊娠脂肪肝多在第一胎妊娠34~40周時發病,病情嚴重,預後不佳,母嬰死亡率分別達80%與70%。
- 病毒性肝炎病人若過分限制活動,加上攝入高糖、高熱量飲食,肝細胞脂肪易堆積,接受皮質激素治療後,脂肪肝更容易發生。
- 長期吸菸、酗酒,肥胖或營養不良,有糖尿病、脂肪肝家族史易誘發脂肪肝。
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我國患病率高達25%以上,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發病率在不斷升高,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
- 肥胖、酗酒、糖尿病病人的人群易發生脂肪肝。
- 短期內快速減肥的人易發生脂肪肝。
- 營養不良的人、營養過剩的人群易發生脂肪肝。
症狀
脂肪肝病人初期可多無症狀,一般為體檢時發現。初期不嚴重時,可能僅表現為疲乏無力,當病變進一步加重時,可能表現出一些消化道症狀,如食欲不振、厭食、噁心、嘔吐、肝區疼痛等表現。
脂肪肝病人臨床初期表現不明顯,可能僅表現為疲乏無力感,隨著病變的進展,可能表現出類似肝炎的症狀,如肝區疼痛、嘔吐、厭食等。當肝內脂肪沉積過多時,可使肝被膜膨脹、肝韌帶牽拉,而引起右上腹痛或壓痛。重度脂肪肝肝硬化病人可以有腹腔積水和下肢水腫、電解質不平衡,如低鈉、低血鉀症等。
- 舌炎、口角炎、皮膚淤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覺異常等。
- 少數病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齦流血、鼻衄等。
動脈硬化
體內的脂肪堆積過多,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窄。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其規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至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男性較女性多,近年來本病在我國逐漸增多,成為老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膽囊炎
膽囊炎是較常見的疾病,發病率較高,疼痛常突然發作,十分劇烈,或呈絞痛樣,最常見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處。
肝硬化
脂肪肝末期由於肝臟長期瀰漫性損傷導致肝硬化。病理組織學上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殘存肝細胞結節性再生、結締組織增生與纖維隔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肝臟逐漸變形、變硬而發展為肝硬化。肝硬化初期由於肝臟代償功能較強可無明顯症狀,後期則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並有多系統受累,末期常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變、繼發感染、脾功能亢進、腹水、癌變等併發症。
看醫
由於脂肪肝初期不易發現,因此定期的體檢是非常有必要的,早發現、早治療,對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非常重要。尤其對於肥胖、糖尿病、長期酗酒的人來說,更應該及時檢查以確定診斷,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下一步的診療計劃。
- 肥胖病人出現厭食、疲乏無力感、噁心等症狀時,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 長期酗酒的人突然出現肝區疼痛,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下一步的治療計劃。
- 短期內減肥的人突然出現四肢麻木、下肢腫脹等情況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脂肪肝病人需要到消化內科或肝病專科就診。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噁心、疲乏無力感、厭食、肝區疼痛等)
- 這樣的症狀持續多長時間了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 是否有以下症狀?(四肢麻木、牙齦流血、下肢腫脹)
- 肝區疼痛是鈍痛還是刺痛感?
肝臟超音波
肝臟超音波根據肝內血管走行、清晰度,包膜及膈的回聲等對脂肪肝進行診斷,是脂肪肝的比較常用方法,但它的準確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設備是否準確、檢驗師的操作水準以及病人的配合度。
腹部CT
可以對肝臟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判斷肝臟的基礎情況以及脂肪肝的累及範圍、嚴重程度,同時可以排除肝臟的惡性腫瘤。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液常規、血糖相關檢查、肝功能檢查、腎功能檢查等,這些檢查方法可以對脂肪肝的嚴重程度、發展狀況以及病人身體基本情況進行評估,之中異常指標主要有轉胺酶輕、中度增高(AST/ALT>1),膽紅素增高、血小板計數降低、凝血功能指標時間延長、低血糖症、腎功能異常、血氨增高和高尿酸血症等。
組織學檢查
組織學檢查是一項有創新性的檢查,可對肝臟病變的微觀情況進行觀察,了解肝臟內細胞的病變情況,同時對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損傷原因進行確定特徵性表現是肝細胞腫脹,胞質內含有大量脂肪微小囊泡,以肝小葉內中帶為主,可伴有肝小葉排列失調,出現多形性肝細胞,匯管區通常有輕度炎症和膽汁淤積。
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檢查的準確率比CT檢查高,可以檢測出肝臟內非常微小的病變,雖然有方便快捷、準確度高等的優點,但因為其價格比較昂貴,臨床應用較少。
- 有高危因素的病人,出現厭倦無力感、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表現。
- 肝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肝細胞內大量脂肪浸潤。
- 需要根據病史、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改變做出診斷。
藥物性肝病
是由於某些藥物對肝臟損傷造成的肝臟的損害,常有發熱、黃疸、右上腹痛等,可根據服藥史、血象、肝功能試驗以及停藥的效應進行鑑別。
肝豆狀核變形
屬於一種遺傳疾病,是由於銅代謝障礙引起,臨床表現為舞蹈症狀、小腦萎縮症、步態異常、流涎、講話困難等,根據青少年起病、典型的錐體外症狀、肝病體徵、角膜K-F環和陽性家族史等診斷不難。如果CT及磁振造影有雙側豆狀核區對稱性影像改變,血清銅藍蛋白顯著降低和尿銅排出量增高則更支持本病。
病毒性肝炎
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噁心、食慾減退、乏力、倦怠以及皮膚、鞏膜黃染等症狀,無飲酒史,肝炎標誌物陽性,臨床上不少情況二者可以合併存在,可以通過生化檢查以及病原學檢查進行鑑別。
非酒精性肝硬化
初期可出現發力、消化不良等非特異性症狀和體徵,隨著病情發展逐漸變現腹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營養不良、蜘蛛痣等症狀,通過詢問病史並注意各種不同病因所致肝硬化的特點不難鑑別,但亦應注意臨床上常可合併存在。
治療
由於脂肪肝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應遵循早發現、早治療、綜合治療,且治療措施個體化等原則,同時應針對病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如戒酒,停用有肝臟損害的藥物等,同時對病人的體重進行檢測,督促病人減重。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
- 減輕體重。
- 應用藥物改善胰島素抵抗、糾正代謝失調、防治心血管疾病。
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
- 戒酒,對於已成功戒酒的酒精成癮者,為降低復飲的可能性,除諮詢醫師外,還可以聯合應用納曲酮或阿坎酸。
- 評估營養狀態,建議補充B群維他命複合物,確保每日蛋白質攝入量達到1.5g/kg,補充脂溶性維他命。
- 末期肝硬化者在必要情況下可行擴容和初期治療肝腎症候群。
- 針對末期肝硬化者,建議進行系統的體液培養和密切的臨床監測,以儘早發現感染,這對重症ASH病人尤為重要,因為四分之一的重症ASH病人入院時可能已存在感染。重症ASH病人在住院期間發生臨床和生化指標惡化,提示感染風險很高,需重複進行感染篩檢。
急性妊娠脂肪肝
本病病因還不完全清楚,無特異性療法。疑似本病應立即住院治療並進行胎兒監護,明確診斷應儘快終止妊娠。經產科醫師評估,病情輕者可行經陰道分娩,病情嚴重者行剖腹產手術,如果胎兒已經死亡,應予以引產。同時要給予綜合支持治療,如糾正低血糖、補充凝血因子、保持水及電解質平衡等。
- 日常可以使用維他命C及B群維他命、維他命K和葉酸等藥物。
- 適當使用抗炎保肝藥,包括甘草酸製劑、多烯磷醯膽鹼、水飛薊賓和雙環醇。
- 應用干擾素、秋水仙素及中藥桃仁、丹參、當歸等可抑制肝纖維化。
- 對於重症酒精性肝炎病人,如深度黃疸、發熱、凝血酶原顯著延長者可用普賴鬆30mg,每日一次,用2~3周後減量。
- 口服內源性大麻素受體阻斷劑對於減輕體重、改善纖維化、抑制脂肪生成都有好處,還可應用中樞類大麻受體(CB-1)阻斷劑、抗胰島素抵抗及其相關因素的藥物,如GLP-1激動劑等。
肝移植手術
- 酒精性肝硬化病人應囑病人戒酒3~6個月後進行肝移植手術,可以預防其併發症。
- 可以評估重症酒精性肝炎併發慢加急性肝功能病人的身體狀況,若病人通過積極的內科保守治療後效果不佳,應及時進行肝移植手術。
- 如果病人出現肝細胞癌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相關的終末期病人,應考慮肝臟移植手術。
- 在手術之前穎進行控制體重,以及應注意糖代謝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降低肝臟移植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
減肥手術
又稱肥胖症手術,減重與糖尿病手術能顯著解決或改善第二型糖尿病和其他肥胖合併症,但就目前而言,並沒有足夠的實驗數據表明減肥手術可以治療脂肪肝,但這並不是手術的禁忌症。
預後
脂肪肝的病人經過長期持續的治療,可以有效緩解脂肪肝的程度,有的甚至可以逆轉脂肪肝,使病人恢復正常的肝功能。
經過長期持續有效的治療,初期病人可以治癒,末期合併肝硬化者難以治癒。
脂肪肝的病人治癒後,將恢復正常的肝功能,不會對長期生存率產生影響。
病人在治癒後,可每年一次進行定期體檢,首選超音波檢查。
飲食
脂肪肝要促進病人肝功能恢復正常,並保持穩定,創建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限制飲酒等,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 應忌食油炸、油煎的食物,尤其是動物的肝臟等,少吃甜食,多吃蔬菜、水果。
- 限制飲酒,特別是長期酗酒的人,要控制每日的飲酒精攝入量。
- 飲食應營養均衡,多吃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等,同時可以多吃一些粗糧。
照護
脂肪肝的發生與病人的飲食、日常的體育鍛煉均有關係,因此要從多方面入手。合理調控病人的日常生活安排、牢記需要注意的事項,避免疾病再次復發。
- 每天堅持體育鍛煉,可視自己體質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如慢跑、打桌球、羽毛球等運動。要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達到適當的運動量,以加強體內脂肪的消耗。
- 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堅持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原則,合理規劃每日攝入量。
- 每日檢測膳食是否過量。
- 平時經常檢測三圍是否有變化。
- 自查肝區是否有壓痛,如有不適,及時到醫院就診。
- 肥胖者要定期到醫院進行體檢。
預防
脂肪肝的預防應合理膳食,積極進行體育運動,限制飲酒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對預防疾病或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肥胖病人、糖尿病患、長期酗酒的人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定期篩檢體檢,定期複查超音波,檢測肝區是否有變化。
- 合理搭配飲食,少食多餐,儘量減少油炸食品的攝入,限制飲酒,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
- 積極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 謹慎使用各種藥物,必要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