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扭轉
概述
腸扭轉是一段腸管及其繫膜沿其繫膜長軸扭轉360~720度而造成的閉袢型腸阻塞,常是腸袢及其繫膜過長導致,腸扭轉後腸腔受壓,既有腸管梗阻,更有腸繫膜血液循環受阻。主要分為小腸扭轉、乙狀結腸扭轉、盲腸扭轉,好發於發育畸形的兒童、便秘的老人、飽飯後劇烈運動者等,常會引起腹部劇烈絞痛、嘔吐、腹脹等,腸扭轉一般都能治癒。
- 就診科別:
- 胃腸外科、一般外科、急診科
- 英文名稱:
- volvulus
- 疾病別稱:
- 絞窄性腸阻塞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腸阻塞、腸壞死、休克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急性腹痛、惡性、嘔吐
- 好發人群:
- 術後腸沾黏者、乙狀結腸冗長者、先天性中腸旋轉不全者
- 常用藥物:
- 抗感染藥物、止痛藥
- 常用檢查:
- 腹部X線、CT、鋇劑造影檢查
按照腸扭轉發病部位分類:
小腸扭轉
指小腸袢沿其腸繫膜縱軸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扭轉超過180度,使扭轉腸袢的兩端及腸繫膜血管均受壓,腸管發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閉塞和血運障礙,從而形成閉袢性絞窄性腸阻塞。
乙狀結腸扭轉
結腸袢以其繫膜為固定點沿繫膜的長軸旋轉,所致的腸腔部分或完全閉塞,稱為腸扭轉。扭轉一般呈順時針方向,扭轉在180度以上時即可發生梗阻。輕度扭轉可以不到一週,重者可達2~3週,發病後一方面可以出現腸腔狹窄和梗阻,另一方面可因繫膜血管受壓而發生絞窄。
盲腸扭轉
當盲腸的移動度過大,回盲部的腸襻發生扭轉時,即稱盲腸扭轉,初期即可發生腸管血循環障礙,危險性大,急性扭轉未經手術治療者死亡率高。
按照腸扭轉發生原因分類:
原發性腸扭轉
病因不清,但無解刨結構異常。
繼發性腸扭轉
由於某些確切疾病因素,導致腸道繞某一點進行扭轉。
病因
腸扭轉的病因包括解剖因素、病理因素、動力學因素,常見於飽飯後劇烈運動、體力勞動或腸道等疾病。
小腸扭轉
小腸繫膜較長而其附著點相對較窄,致使小腸軸相對不穩定;中腸道轉位異常時,小腸繫膜未與後腹壁固定而較游離地懸掛於腸繫膜易發生小腸扭轉。存在促使扭轉發生的外因如飽飯後劇烈的運動,體位突然發生改變等,容易發生小腸扭轉。劇烈的反常腸蠕動,也是導致小腸扭轉的因素之一。
乙狀結腸扭轉
乙狀結腸扭轉好發於40~70歲的中老年,多見於乙狀結腸冗長、有便秘老人,以往可有多次發作經排氣、排便後緩解的病史。腸壁或腸繫膜內有腫大淋巴結、息肉、腫瘤及囊腫等,可能是形成扭轉的誘因。飽餐食物內纖維殘渣過多、大便乾結、腸內蛔蟲團、先天性巨結腸等,可使腸袢的本身重量增加,由於重力關係,體位姿勢突然改變,容易發生扭轉。
盲腸扭轉
比較少見,好發於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盲腸扭轉的解剖因素。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盲腸的固定及其繫膜退化不全,導致盲腸和升結腸的繫膜過長,活動度過大,可引起盲腸扭轉,飲食過多、過度用力、腹瀉、腹腔沾黏、腹部手術、骨盆腔腫瘤等可引起盲腸扭轉。
- 飽飯後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
- 腹腔內沾黏、腹部手術。
- 腹瀉、便秘。
大多數腸扭轉發生於小腸,見於20~40歲青壯年。乙狀結腸扭轉好發於40~70歲的中老年,多見於乙狀結腸冗長、有便秘老人。盲腸扭轉比較少見,好發於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
小腸扭轉
腸道發育畸形的兒童、飽飯後劇烈的運動者、腹腔手術沾黏的人群。
乙狀結腸扭轉
乙狀結腸過長、有長期便秘的老人。
盲腸扭轉
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盲腸的固定不全可移動的病人群。
症狀
腸扭轉是閉袢性腸阻塞加絞窄性腸阻塞,發病急驟,發展迅速。起病時腹痛劇烈且無間歇期,初期即可出現休克。
小腸扭轉
突發劇烈腹部絞痛,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
乙狀結腸扭轉
腹部持續脹痛,逐漸腹脹,下腹部墜痛但無排便排氣。
盲腸扭轉
急性盲腸扭轉
不常見,起病急,劇痛伴嘔吐。
亞急性盲腸扭轉
起病稍緩,右下腹絞痛,腹部很快膨隆、不對稱。
小腸扭轉
嘔吐頻繁、腹脹、腸鳴音減弱,可聞及氣過水聲。
乙狀結腸扭轉
左腹部膨脹,可見腸型,叩診鼓音。
盲腸扭轉
急性盲腸扭轉
右下腹有腫塊、壓痛,可產生盲腸壞死或穿孔,可出現毒血症和感染中毒性休克。
亞急性盲腸扭轉
病情可持續數天。
腸阻塞
肛門停止排便、排氣,噁心、嘔吐。
腸管壞死
劇烈腹痛、噁心、嘔吐、便血、嘔血等。
休克
病人出現心慌、胸悶、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心率加快、意識不清、發熱等。
看醫
腸扭轉屬於急腹症,在飽餐劇烈活動後出現劇烈腹痛,應及時就醫。
- 在飽餐劇烈活動後出現劇烈腹痛,應及時就醫。
- 有便秘的老人,腹部持續脹痛病逐漸膨隆,無排便、排氣,應及時就醫。
- 右下腹絞痛,起病急,劇痛伴嘔吐,腹部很快膨隆、不對稱,應及時就醫。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急診科就診。
- 若病人明確腸扭轉診斷後,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胃腸外科、一般外科等。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腹痛是持續性還是間歇性疼痛?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等)
- 腹痛和飲食有無關係?有沒有劇烈運動?
- 有沒有排便、排氣?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如便秘、大便性狀改變)
腹部平片
- 小腸扭轉腹部X線檢查符合絞窄性腸阻塞的表現,可見空腸和迴腸換位。
- 乙狀結腸扭轉見腹部偏左明顯充氣的巨大、孤立腸袢自骨盆腔達中上腹部,甚至可達膈下,占據腹腔大部形成所謂「彎曲管」征,可見不同平面的液氣平面。
- 盲腸扭轉X線可見巨大的充氣腸袢,伴有多個腸管內氣液平面。
鋇劑造影檢查
- 乙狀結腸扭轉碘水在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受阻,鋇柱尖端呈錐形或鳥嘴形且灌腸之容量往往不及500ml(正常可灌入2000ml以上),並向外流出。
- 盲腸扭轉可見鋇劑在結腸肝曲部位受阻。
腹部CT檢查
腸扭轉在CT中有特異性表現,可作為疾病診斷首選檢查。病人小腸可呈現典型的「漩渦征」,梗阻部位之後腸管可有擴張表現,可出現「靶環征」。腸壁可有充血壞死,且通過CT檢查還有助於判斷腸扭轉原因。
實驗室檢查
通過抽血檢查可輔助病情判斷,評估身體情況。初期各指標變化不明顯,後逐漸白血球、血紅素、血球比容可升高。同時會查血氣分析,判斷病人是否因大量嘔吐出現酸鹼和電解質不平衡,指導治療。
- 小腸扭轉以急性完全性腸阻塞為特點,於體位改變後出現突發性劇烈腹部絞痛可伴腰背部牽涉痛。隨時間的推移,腹脹明顯並逐漸加劇,有時呈不對稱性腹脹,腹部壓痛和肌緊張,強迫體位。X線檢查符合絞窄性腸阻塞的表現,CT檢查可見「漩渦征」。
- 乙狀結腸扭轉多見於慢性便秘老人,多次出現腹痛,起病急驟,有典型的低位腸阻塞表現,如左下腹絞痛腹脹、嘔吐等。X線平片見巨大脹氣的扭轉乙狀結腸袢,碘水灌腸示在扭轉處受阻,或呈「鳥嘴」樣畸形,或為錐形狹窄即可明確診斷。
- 盲腸扭轉根據右下腹痛等低位腸阻塞表現的病史,右下中腹捫及脹氣的盲腸,壓痛,腹平片顯示盲腸顯著擴張且有液氣平面,鋇劑通過升結腸顯示受阻徵象可明確診斷。
腸阻塞
病人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肛門停止排便、排氣,腹部平片可見液氣平。
急性上消化道穿孔
多有上消化道潰瘍病史,發病急,疼痛劇烈,很快遍及全腹,腹膜炎體徵。肝濁音界消失,腹透多可見膈下游離氣體影。
急性腸胃炎
本病有飲食不潔或受涼史,腹部軟,觸痛範圍遍及全腹,腹部無肌緊張及固定壓痛點。
急性闌尾炎
腹痛多先出現劍突下或臍周疼痛,後固定於右下腹,如發生腹膜炎或穿孔多在發病後10小時以上,且以右下腹腹膜刺激為主,腹部超音波提示右下腹腫塊或右下腹有液性暗區。可疑時,右下腹穿刺,闌尾炎可抽出稠厚膿液。
輸尿管結石
突然發作腹部劇烈疼痛,向腰部及會陰部放射,伴噁心、嘔吐、肉眼血尿。查體見腹部輸尿管行徑區深壓痛,腎區叩痛,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可見泌尿系陽性結石影。
治療
腸扭轉確診後應按腸阻塞治療原則積極進行胃腸減壓、補液和使用有效抗生素,同時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或低血容量。
禁食水
急性期禁食禁水,可通過靜脈輸液的方法補充人體所需營養。
胃腸減壓
因腸扭轉發生腸阻塞者,需通過胃腸減壓治療,將胃管插入胃中吸出胃內容物。
輸液
病人可通過適當輸注生理鹽水、氯化鉀溶液等方式糾正電解質不平衡,如酸鹼失衡嚴重,還可適當輸入碳酸氫鈉溶液,同時需要通過靜脈輸脂肪乳等營養液提供身體所需。
物理降溫
部分病人可出現發燒情況,此時可用酒精擦拭、冰敷等方法退熱。部分高燒不退者,也可服用退熱藥物治療。
對年老體弱不宜接受手術無絞窄的扭轉也可以試行顛簸療法和推拿療法,使小腸回位解除扭轉。但治療24小時後,當發現症狀體徵不減輕反而加重時,應及時手術探查。
纖維大腸鏡檢復位
病人膝胸臥位,將乙狀大腸鏡由肛門插至扭轉處此時對黏膜應仔細地檢查。排除腸壁壞死的情況後,可將一根滑潤的胃管或直腸管,小心地通過扭轉處進入擴張的乙狀結腸閉袢內,使大量的氣體和腸內容物順利地排出,使膨脹大的腸管排空。排空氣體和內容物後,扭轉可能自行復位。
灌腸療法
對乙狀結腸扭轉的病人,可試用溫熱高滲鹽水或肥皂水500ml緩慢灌入直腸和乙狀結腸,通過水壓促使乙狀結腸復位為了達到安全地處理急症的目的,灌腸壓力不可過高,不可重複使用,以免扭轉腸管發生壞死穿孔。
抗感染藥物
腸扭轉時間較長時,容易使細菌或其毒素侵入腹腔,因此需初期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注意病人的腹部體徵變化,肛門排氣、排便情況。
止痛藥
腹痛難忍或影響睡眠時可適當應用止痛藥,但因止痛藥可能掩蓋病情,因此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小腸扭轉手術治療
小腸扭轉復位術
復位前先行減壓,復位後應仔細觀察血液循環情況。一方面可避免膨脹的腸袢在復位時發生破裂,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腸內容物中毒素吸收,復位時將扭轉的腸袢按其相反方向迴轉復位。
腸切除吻合術
明確有壞死腸段應切除,希望保留較長的小腸,如有疑問應24小時後再次觀察。確定腸袢已壞死,應先阻斷已壞死腸管的血管,再行復位切除以阻止腸腔內毒性物質吸收。腸切除術後所留小腸過短時將會出現短腸症候群。如病人情況尚好,可做一期腸切除吻合。
乙狀結腸扭轉手術治療
- 對複雜的乙狀結腸扭轉合併有腹膜炎、腸壞死、休克者。
- 非手術療法無效,病程超過48小時,有腸壞死趨勢者。
- 手術復位後再次復發,或非手術治療復位後,由於乙狀結腸冗長,為了防止復發施行根治性乙狀結腸切除術。
盲腸扭轉手術治療
盲腸扭轉復位加盲腸固定術
適用於無腸壞死的病人,盲腸扭轉復位後,應將盲腸與側腹壁縫合固定,亦可切開後腹膜形成瓣狀,縫合於盲腸和升結腸前,形成一腹膜後囊袋,但復發率較高。
扭轉復位、盲腸內插管造口
適用於無腸壞死者、高齡者和一般情況差者。盲腸扭轉復位後,可在盲腸處切一小口,插入蕈狀導尿管,從右下腹引出。盲腸內插管引流,不僅可讓腸管術後減壓,而且讓造口部位盲腸壁與腹膜形成沾黏,達到固定盲腸的目的,以防復發。術後2週可拔除導尿管,造口處自行癒合。
右半結腸切除、迴腸末段橫結腸吻合
如果病人一般情況較好,扭轉腸襻無壞死,可行右半結腸切除、迴腸末段橫結腸吻合的根治性治療方法。病人術後痛苦少,護理簡單,吻合口可一期癒合,且復發少。此術有一定的危險性,術中應仔細操作,保護腸管血運通暢。
壞死腸管切除、近端迴腸造瘺、遠端橫結腸關閉
適用於病情嚴重、有穿孔或瀰漫性腹膜炎者,3~6個月後再行腸吻合術繼續治療。
預後
腸扭轉屬於急腹症,確診後應積極治療,可治癒,初期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解除梗阻,出現壞死腸管應予以切除。
腸扭轉經過積極有效治療後,可以治癒。
腸扭轉確診後積極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不及時處理可出現腸壞死,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腸扭轉在積極治療後,復發率較小。如需二期手術,需3-6個月後複診。
飲食
病人應先暫禁飲食,逐漸改為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逐步恢復正常飲食。老年便秘病人應注意膳食多樣化,多食用粗纖維食物,如穀物、麥片等,避免反覆便秘。
- 切勿暴飲暴食,飲食過多,飽食後禁止劇烈活動。
- 多食用粗纖維食物,少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照護
對行手術治療,留有造瘺口的病人,應注意保持清潔,及時更換造瘺袋。
- 飽飯後避免劇烈活動。
- 有便秘的老人,應注意保持大便的通暢。
- 出現飽餐活動後出現腹痛應及時就醫。
飽食後避免劇烈活動,積極治療腸道腫瘤、腸道蛔蟲或巨結腸疾病。
預防
腸扭轉是各類腸阻塞中較嚴重的一種腸阻塞,飽飯後活動出現劇烈腹痛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初期診斷和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重要關鍵。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對有蛔蟲病及腸道腫瘤病人應及時初期診斷治療。
- 合理膳食,三餐規律,切勿暴飲暴食、飲食過多,飽飯後避免體力勞動及劇烈活動。
- 有便秘的老人應多食用粗纖維食物,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減少便秘。
- 對腸蛔蟲症、巨結腸症、腸道腫瘤等,應予以初期治療。乙狀結腸冗長病人應擇期切除冗長腸管,以預防扭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