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心臟精神官能症

概述

心臟精神官能症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種特殊類型,臨床以心血管系統功能失常為主要表現,可兼有精神官能症的其他症狀。常因情緒激動,持續過度興奮,長期憂慮,導致中樞神經正常活動發生失調,受自律神經調節的心血管系統繼而失調。臨床上以心悸、心前區痛、呼吸憋悶,全身乏力、易激動、多汗、顫抖、失眠為特點。

就診科別:
心血管內科
英文名稱:
Cardiovascular neurosis
疾病別稱:
功能性心臟不適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恐怖症
治療周期:
長期間歇性治療
臨床症狀:
心悸、心前區痛、全身乏力、易激動、多汗、失眠等
好發人群:
更年期婦女
常用藥物:
咪達唑侖、β受體阻斷劑
常用檢查:
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運動負荷試驗
疾病分類

輕度

心悸、失眠等症時作時止,可自行緩解。

中度

心悸不安經常發作,服藥治療後可緩解。

重度

心悸、怔忡等症頻繁發作,程度加重,即使服藥後有時也難以控制,影響生活和工作。

病因

心臟精神官能症病因尚不清晰,考慮可能與家族遺傳、神經類型、環境因素、性格以及β受體過敏有關。尤其女性好發心臟精神官能症,需要引起注意。

主要病因

遺傳性

家族中患有焦慮障礙和神經症。病人往往同一家族父母、兄弟、姐妹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症表現,易患有此病。

個性特點

病人往往情感較為脆弱、容易憂鬱、好強、愛面子、要求完美,生活上壓力大,遇事容易較緊張,即可誘發本病。

對心臟疾病認識不足

病人一旦聽到某位親人或同事因心臟病猝死,便整日惶恐不安,緊張擔心自己也患有此病,經常反覆進行心臟檢查,也易誘發本病。

心理因素

病人不幸的婚姻生活、不良的家庭成員關係、人際交往能力差都會是風險因素。童年負性生活事件都有可能成為易感因素。

其他

某些症狀如心慌、心悸可能與β受體過敏症候群(β受體功能亢進)相似,故有人認為機體對β受體過敏是引起本病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學

心臟精神官能症是神經症的一種特殊類型,在有心臟血管症狀的病人中,心臟精神官能症約占10%。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大多數發生於青壯年,女性病人以35歲以下及更年期較多見。

好發人群

女性易發生心臟精神官能症,尤其是更年期婦女。

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是心悸、心前區痛、氣短或過度換氣,運動後或情緒激動時症狀明顯。主要特徵是主觀感受的心血管症狀與神經系統失調錶現並存,時輕時重,病程長達數年至10餘年之久。

典型症狀

心悸

是心臟神經症中比較常見的臨床表現。病人主觀常感覺心搏過速或心跳有力,安靜或獨處時明顯,活動後減輕。這與心血管疾病所致的心悸症狀不相符,客觀檢查不能發現異常或有時可表現為竇性心搏過速。

胸痛

大多病人自認為心絞痛,但往往疼痛描述為針刺樣、位置相對不固定,常休息時明顯,活動後減輕,大多不能被硝酸甘油、速效救心挖等等擴血管藥物緩解。

胸悶

病人時常感覺空氣不足、呼吸費力,在人多擁擠室內或者通風不良的地方較易發作,嘆氣式呼吸後自覺症狀會有所減輕。

伴有其他症狀

如焦慮憂鬱狀態、失眠、多思多慮、緊張害怕、注意力不集中等。

併發症

關於本病的併發症非常少見,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病人因對本病缺乏正確的了解,因本病的種種症狀而產生焦慮、憂鬱的症狀,隨著時間的延長,症狀逐漸加重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對本病的治療極為不利,甚至出現典型的精神官能症,如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等。

看醫

當病人存在心理障礙及軀體不適的症狀使病人感到很痛苦時,即使未發現明確的器質性的心臟疾病也應及時入院治療,以免嚴重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

就醫指征

病人出現以下臨床表現時應及時就醫,如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胃腸不適、出汗多、情緒憂鬱、睡眠障礙、疲乏無力、憋悶或氣短、瀕死感等。

就診科別

多數病人可至心血管內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是否出現心慌心悸、情緒低落、入睡困難等情況?
  • 既往有無甲狀腺疾病、心臟疾病、高血壓病病史?
  • 近期有無情緒激動、焦慮、精神創傷或過度勞累等誘因?
  • 症狀發作時,若服用急救藥物能否緩解,服藥多久會緩解?
  • 發生什麼情況會造成症狀加重?
需要做的檢查

心電圖

通過心電圖檢查觀察病人是否存在竇性心搏過速。

動態心電

幫助發現心電無法發現的心律失常、心肌缺氧等,幫助排除是否存在陣發性室上性心搏過速、非持續性室速等器質性心臟疾病。

心臟超音波

檢查可排除心臟、大血管和瓣膜的結構異常。

運動負荷試驗

對於存在冠心病危險因素,但心臟症狀不典型,無法鑑別診斷是否存在冠心病心肌缺氧的病人,可幫助尋找心肌缺氧心絞痛的證據,篩檢是否存在冠心病等器質性心臟疾病。

診斷標準

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主要根據下列表現:

  • 心血管失調的症狀較多,而又缺乏陽性體徵,同時有神經症表現。
  • 儘可能排除器質性心臟病。
  • 已證實有器質性心臟病,但症狀多與心臟情況不相稱,應考慮二病並存。
鑑別診斷

心絞痛

冠心病心絞痛病人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多數有冠心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吸菸史。心絞痛常發生在體力活動、運動或情緒激動過程時,疼痛部位較固定,多為胸骨後,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3~5min,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疼痛。如果僅從症狀表現難以鑑別時,可做運動心電圖、核素心肌顯像檢查,必要時做冠狀動脈造影。

甲狀腺功能亢進

典型表現有甲狀腺腫大、頸部血管雜音、雙手細顫動、突眼、怕熱與消瘦等,鑑別不困難。不典型表現時與心臟精神官能症較難區別,測定血清T3、T4、TSH可做出診斷。

心肌炎

通常在起病前1~2週有明確感染(病毒或細菌)病史,典型表現有心臟擴大、心音減弱、奔馬律、心電圖P-R間期延長,各種類型心律失常等。不典型或輕症者較難鑑別。病原學檢查,例如血清病毒中和抗體滴定度,以及動態觀察心肌酵素、肌鈣蛋白、心臟核磁有輔助診斷價值。

二尖瓣脫垂症候群

二尖瓣脫垂可以有很多症狀酷似心臟精神官能症,而且在以往被診斷為心臟精神官能症的病人中有一小部分是二尖瓣脫垂而被誤診。仔細聽診在二尖瓣脫垂常可聽到收縮期喀喇音和收縮期雜音,而超音波心動圖檢查常可做出確切的診斷。

治療

首先要正確認識心臟精神官能症是一種功能性疾病,醫生和病人應建立相互信任的醫患關係,共同詳細分析發病的因素,必要時進行包括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恩特來試驗等檢查,向病人仔細解釋病情,讓病人解除不必要的顧慮。一般不必臥床休息,應生活有規律,去除不良生活習慣,適當參加體力活動。適當使用減輕症狀的藥物。

治療周期
心臟精神官能症是一個慢性、易復發的疾病,需要全病程長期治療。
藥物治療
  • 焦慮症狀較明顯病人可選用各種安定類製劑,三環類抗憂鬱藥 Doxepin 、百優解等。
  • 失眠嚴重病人酌情使用咪達唑侖或樂比克;停經期婦女可以短階段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療。
  • 對有心率加快或高動力循環狀態症狀者,可給予β受體阻斷劑。
手術治療

本病一般無需進行手術治療。

心理治療

心臟精神官能症的治療方法可分為心理動力學療法以及行為療法。

心理動力學療法

主要通過運用自由聯想法和釋夢挖掘病人「潛意識」中創傷性體驗;利用人本主義治療,以病人為中心,讓病人暢所欲言。

行為療法

利用暴露法、厭惡法、技能訓練法等治療手段,看到自己生理變化以及臟器活動情況,學會控制這些變化活動,維持在理想和所需要的水平上。

中醫治療

辨證論治該症多因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調,氣滯血瘀,心脈閉阻所致。症狀以心悸、胸痛、胸悶氣短為主,辨證可分心虛膽怯、心血不足,陰虛火旺、血瘀痰阻四型論治。

預後

心臟精神官能症大多不是心臟器質性疾病,只要積極治療一般都能恢復,預後良好,但長期症狀嚴重的病人可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能否治癒

此病經過積極治療可以治癒。

飲食

飲食調理

心臟精神官能症飲食上並無需特殊注意,健康飲食,合理膳食即可。

照護

日常護理

心臟神經官症以心理治療為主,所以其護理尤為重要。幫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可以培養良好的心境,還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特殊注意事項

心臟神經官症病人不宜住院治療,當確定好治療方案以及調整好病人心態後,可使病人在家或門診治療,住院治療反而容易使病情惡化。

預防

此病的預防包括消除誘因,如憂慮、緊張、煩惱,糾正失眠;保證一般意義上正常人規律的生活;避免過度勞累、環境嘈雜不良等因素的影響。

預防措施
  • 經常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打太極拳等,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 生活有規律,合理安排生活,儘量做到勞逸結合。
  • 避免過度緊張,不宜從事持續時間過長、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
  • 嚴重失眠者可選用安定、利眠寧、健腦合劑、谷維素、多種維他命、參松養心膠囊等,或者辨證選用中成藥歸脾湯、硃砂安神丸、黃連阿膠湯、交泰丸等,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