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
概述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症性皮膚病,臨床上急性期皮損以丘皰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期以苔蘚樣變為主,皮疹呈多形性。慢性期則局限,而且有浸潤、肥厚、搔癢劇烈等現象,容易復發,病因複雜。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Eczem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皮膚感染
- 治療周期:
- 長期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皮疹、皮膚搔癢、小水泡
- 好發人群:
- 過敏體質者、長期在刺激環境工作和生活者、患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人群
- 常用藥物:
- Chlorpheniramine 、 Levocetirizine 、 Loratadine
- 常用檢查:
- 血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測定、變應原檢查
- 按照皮損表現分為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慢性濕疹三期。
- 按照發病部位分為耳部濕疹、乳房濕疹、陰囊濕疹、手部濕疹、肛周濕疹、小腿濕疹等。
- 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濕疹,如自體敏感性濕疹、乏脂性濕疹、錢幣狀濕疹等。
病因
濕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濕疹的病因複雜,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常是多方面的。從發病機制上看,濕疹主要是由複雜的內外激發因子引起的一種遲髮型變態反應。
外在因素
外部因素本病的發生可由食物(如魚、蝦、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屋塵蟎等)、生活環境(如炎熱、乾燥等)、動物毛皮、各種化學物質(如化妝品、肥皂、合成纖維等)所誘發或加重。
內在因素
內部因素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膽囊炎、扁桃腺炎、腸寄生蟲病等)、內分泌及代謝改變(如月經失調、妊娠等)、血液循環障礙(如小腿靜脈曲張等)、神經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後者與個體易感性有關。
飲食習慣與吸入物
如長期生活不規律、酗酒、偏食辛辣食物、吸入動物皮毛、蟎蟲、花粉等均可引起或加重濕疹。
化學製品
如人工色素、防腐劑等食品中天然或合成物質、食品添加劑等可能會誘發濕疹加重。
局部因素
創傷和有皮膚感染病灶可發生濕疹樣改變,一些皺褶或不易暴露部位,如外陰、肛周等可能與局部分泌物過多有關。
精神因素
反覆使用香皂、沐浴液等擦洗皮膚或精神受到巨大創傷者,以及長期焦慮、失眠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者等均可誘發或加重濕疹。
濕疹是常見病、多發病,我國一般人群的患病率約3%~5%,兒童患病率達10%~20%。
- 易患過敏性疾病的人群。
- 患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人群。
- 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者。
- 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有過敏性疾病病史者。
- 長期在刺激環境工作或生活的人群,如油漆工。
- 長期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人群。
症狀
根據病程和臨床特點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代表炎症動態演變過程中的不同時期。 臨床上,濕疹可從任一個階段開始發病,並向其他階段演變。
不同病程濕疹
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好發於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嚴重者可瀰漫全身,常對稱分布。皮損多形性,常表現為紅斑基礎上的針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皰疹,嚴重時可出現小水泡,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損周邊丘皰疹逐漸稀疏,常因搔抓形成點狀糜爛面,有明顯渗出性滲出。自覺搔癢劇烈,搔抓、熱水洗燙可加重皮損。如繼發感染則形成膿皰、膿痂、淋巴結腫大,可出現發熱等;如合併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可形成嚴重的皰疹性濕疹。
亞急性濕疹
亞急性濕疹因急性濕疹炎症減輕或不適當處理後病程較久發展而來。表現為紅腫及滲出減輕,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皰疹,皮損呈暗紅色,可有少許鱗屑及輕度浸潤,仍自覺有劇烈搔癢。再次暴露於致敏原、新的刺激或處理不當可導致急性發作,如經久不愈則可發展為慢性濕疹。
慢性濕疹
慢性濕疹由急性濕疹及亞急性濕疹遷延而來,也可由於刺激輕微持續而一開始就表現為慢性化。好發於手、足、小腿、肘窩、股部、乳房、外陰、肛門等處,多對稱發病。表現為患部皮膚浸潤性暗紅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鱗屑,局部皮膚肥厚、表面粗糙,有不同程度的苔蘚樣變、色素沉澱或色素減退。自覺亦有明顯搔癢,常呈陣發性,病情時輕時重,延續數個月或更久。
不同發病部位濕疹
耳部濕疹
多發在耳後皺襞處,表現為紅斑、滲出、皸裂及結痂,對稱分布。
乳房濕疹
發生於乳頭、乳暈及其周圍,棕紅色斑片,糜爛明顯,可覆有鱗屑或薄痂、皸裂,病人自覺搔癢、疼痛感。
陰囊濕疹
局限於陰囊皮膚,有時延及肛門周圍、陰莖,臨床多表現為慢性濕疹改變,皮膚皺紋深、闊,浸潤肥厚,有薄痂及鱗屑,多有色素沉澱。當有滲出時,陰囊皮膚水腫性腫脹、結痂及皸裂。搔癢劇烈,呈慢性經過。
手部濕疹
皮損呈亞急性或慢性濕疹表現,多發生指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及手腕部,境界不清或呈小片狀皮損。甲周皮膚腫脹,指甲可出現不規則變厚。
女陰濕疹
發生於大小陰唇及其附近皮膚,患處浸潤肥厚,可見糜爛抓痕,境界清楚,可繼發色素減退,有時呈水腫性,搔癢劇烈。
肛周濕疹
局限肛門周圍皮膚,少數可累及會陰部,皮膚浸潤肥厚,可有皸裂,奇癢難忍。
小腿濕疹
多發於脛前或側面,呈亞急性或慢性濕疹改變,常對稱分布。
特殊類型濕疹
自身敏感性濕疹
自體敏感性濕疹是由於病人對自身內部或皮膚組織所產生的某些物質過敏而引起。發病前在皮膚某部位常有濕疹病變,面積大小不定,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生的散在丘疹、丘皰疹及小水泡,群集性,可相互融合,泛發或對稱分布,搔癢劇烈。
錢幣狀濕疹
多發生於手足背、四肢伸側、肩部、臀部、乳房等處。臨床表現為直徑1~3公分境界清楚的圓形斑塊,為紅色小丘疹或丘皰疹密集而成,滲出明顯。慢性者皮膚肥厚,表明有結痂及鱗屑。皮損周圍散在丘疹、水泡,常呈衛星狀,自覺搔癢劇烈。
乏脂性濕疹
又稱裂紋性濕疹,可發生於身體多處,多見於四肢,特別是老人的脛前部。臨床表現為皮膚由粉色到淡紅色縱橫交叉的淺表皸裂及裂隙,皮膚乾燥,有細小糠狀鱗屑。
汗皰疹
多見於青中年,好發於春秋季。汗皰疹好發於手掌、手指或趾側面,表現為粟粒至綠豆大小深在性半球狀水泡,皰壁緊張而厚,皰液清,周圍皮膚顏色正常或輕度潮紅,常成批出現,自覺搔癢。
急性濕疹
可繼發感染形成膿皰,膿液滲出結膿痂,感染嚴重時可伴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
亞急性濕疹
如遇誘因可再次急性發作,呈急性濕疹表現。
慢性濕疹
如果遇到誘因可再次急性發作,出現急性濕疹的表現。
如反覆搔抓刺激或護理不當可繼發皮膚感染,表現為皮膚炎症明顯,膿皰、膿液、膿痂形成,嚴重可出現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等全身表現。
看醫
當皮膚出現對稱性皮損、紅斑、丘疹、水泡、滲出甚至糜爛,且伴有搔癢等,需要及時就醫,根據病人臨床表現以及必要的檢查,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
- 對於嬰幼兒皮膚反覆出現搔癢性、滲出性紅斑時,建議及時就醫。
- 對於有創傷和皮膚感染性疾病的病人,如出現傷口或感染灶周圍皮膚發紅、明顯搔癢時,應及時就醫。
- 對於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病人,如皮膚出現反覆發作的搔癢性、滲出性、對稱分布的紅斑,應立即就醫。
- 對於反覆出現的搔癢性紅斑、丘疹、滲出、糜爛時,應及時就醫。
病人通常就診於皮膚科。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搔癢、疼痛等)
- 皮疹什麼時候加重?(如是否隨季節變化、有無接觸使用致敏物質等)
- 這種情況出現了多久?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是否自行採取了一些措施?
查體
通過觀察病人症狀,詢問病情,對疾病有一個大致了解,初步診斷疾病,有助於後續診斷及治療。
血分析
血分析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多提示存在過敏反應,排查病因,對於後期治療有所幫助。
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測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升高提示存在過敏反應,有助於排查病因,對後續治療有一定的幫助。
變應原檢測
變應原檢測有助於查找引起濕疹可能的致敏原,明確病因。
斑貼試驗
斑貼試驗有助於查找引起濕疹可能的接觸性致敏原或進行鑑別診斷,有助於疾病的治療。
其他檢測
如真菌抹片檢查、疥蟎檢查、病理活組織檢測等,用於與其他疾病進行鑑別。
主要根據病史、皮損形態及病程判斷:
- 病因複雜,有內外因素引起的免疫炎症反應。
- 臨床表現皮疹多形,常對稱分布,一般境界不清。
- 有滲出傾向,有時呈不同程度浸潤。
- 搔癢。
- 常反覆發作。
接觸性皮膚炎
急性濕疹病因複雜,多屬內因,很難查清,臨床表現為多形性皮損,對稱分布,無大皰和壞死,炎症較輕,皮損境界不清楚,可有搔癢,大都不痛,病程較長,容易復發,斑貼試驗多陰性。急性接觸性皮病因多屬外因,有接觸史,主要表現為單一形態皮損,可有大皰和壞死,炎症較重,皮損境界清楚可有搔癢、灼熱或疼痛,病程較短,去除病因後很快自愈,不接觸、不復發斑貼試驗多陽性。
慢性單純性苔蘚
慢性濕疹由急性濕疹發展得來,有反覆發作的亞急性史,急性期先有皮損後有搔癢感,由各種內外因素引起,多表現為圓錐狀皮損,米粒大小的灰褐色丘疹,可急性發作,有滲出傾向。慢性單純性苔蘚大多先有癢感,搔抓後出現皮損,由神經精神因素為主,多表現為頸項、肘膝關節伸側或腰骶部出現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發生苔蘚樣變,邊緣見扁平發亮丘疹。
手足癬
手足濕疹好發於手、足背多表現為多形性皮損,易滲出,境界不明,分布多對稱;真菌檢查為陰性。手足癬好發部位為掌跖或指趾間,皮損性質為深在性水泡,無紅暈,領圈狀脫屑,境界清楚,常單發,真菌檢查為陽性。
治療
由於濕疹病因複雜,臨床形態和部位又各有特點,故濕疹的治療大多為對症治療。治療的目的是控制症狀、減少復發、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病人應留意觀察生活中有可能導致自身出現過敏反應的過敏原,並注意遠離,避免過度搔抓和清洗患處,以免症狀加重。還應注意皮膚的護理,避免皮膚屏障進一步被破壞,應適當應用保濕潤膚劑,若出現繼發感染應及時抗感染處理。
局部治療
以下各類可單用或聯合應用(兩種或三種),對每一病人藥物的恰當選擇,取決於濕疹的類型、皮損特點及分布位置等因素,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不同的外用藥物及劑型。
急性期
皮損表現為紅斑、丘疹、水泡、糜爛、滲液,自覺有灼熱及搔癢感,可用溶液濕敷,如3%硼酸溶液、5%醋酸鉛溶液、達里波氏(硫酸銅、硫酸鋅)溶液等。
亞急性期
僅有紅斑、丘疹的皮損可選用皮質類固醇霜劑、糊劑外塗。對伴有細菌感染者,可加用抗生素藥膏。
慢性期
常出現浸潤增厚斑片,表面乾燥、粗糙、脫屑及色素沉澱,邊緣清晰,有陣發性劇癢,病程長、肥厚性、範圍較小的皮損可選用軟膏、硬膏或塗膜劑;對一些頑固性局限性皮損可用皮質類固醇局部封閉的方法。
系統治療
抗組織胺藥物
如 Chlorpheniramine 、 Ketotifen 、 Cyproheptadine 、羥嗪、 Diphenhydramine 等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主要應用於晚間搔癢者,第二代較少鎮靜作用的抗組織胺藥( Cetirizine 或 Levocetirizine 、 Loratadine 或 Desloratadine 、 Mizolastine 等)具有抗過敏、抗炎作用,目前臨床常用。他汀類藥物有心臟方面的毒副作用,主要為可能延長Q-T間期,在使用時要注意。
抗生素
對於繼發感染的病人,可選用適宜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糖皮質類固醇類
一般不主張常規口服,對於疾病嚴重、泛發全身者等,為迅速控制症狀,可短期使用。當症狀控制後,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減量、停藥。
免疫抑制劑
用於對糖皮質類固醇或其他療法反應不佳或不適宜應用糖皮質類固醇的濕疹病人。目前臨床應用的有 Tacrolimus 、 Pimecrolimus ,均屬於大環內酯類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具有較強的免疫調節和抗炎、止癢作用。
其他
如維他命C、葡萄糖酸鈣等有一定抗過敏作用。5% Doxepin 霜、辣椒鹼、氟芬那酸丁酯軟膏等外用均有減輕搔癢作用。
本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紫外線治療,如窄譜UVB(310~315nm)照射,對慢性頑固性濕疹有較好療效。
濕疹,中醫稱為「濕瘡」、「浸淫瘡」等,認為多由先天稟賦不耐,後天失養,或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或久臥濕地,淋雨涉水,使脾為濕困,水濕停滯,侵淫肌膚而發病,應根據臨床症狀進行辨證治療,常用方劑如龍膽瀉肝湯、除濕胃苓湯、當歸飲子等。對於急性期滲出糜爛的皮損,可用馬齒莧、龍膽、苦參等煎湯冷濕敷,亞急性期可選用黃連膏外塗,慢性期肥厚皮損,可用青黛膏、黑豆餾油軟膏外塗,也可採用針灸輔助治療。
預後
濕疹目前還無法治癒,但是有效且規範的治療,能夠緩解症狀,減少復發,提高生活質量。但濕疹容易復發,需積極治療,防止復發。
濕疹病程較長,目前很難達到治癒,但可通過積極治療,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般不影響正常生活。
濕疹病人如果治療及時,用藥得當,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本病易復發,建議病人定期複診。急性濕疹病人最好在治療後1週、亞急性濕疹病人在治療後1~2週、慢性濕疹病人在治療後2~4週複診一次。複診時醫生根據病人病情變化、治療效果等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飲食
濕疹病人應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忌食用辛辣刺激物,戒菸、戒酒,對於有明確過敏的食物需忌口,儘量遠離刺激、潮濕環境。
- 避免吃辛辣和冰冷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加劇皮膚的不適症狀,造成皮膚搔癢。
- 減少食用難消化的食物,例如豆類。
- 減少脂肪類食物的攝入,例如五花肉等。
- 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少飲用濃茶、咖啡、酒水。
- 過敏體質的人要減少易過敏食物的攝入,如海產品等。
照護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非傳染性、過敏性皮膚病,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應該注意日常護理,避免生活和工作環境潮濕,儘量避免接觸可能的過敏原。
- 了解各類治療濕疹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
- 適當沐浴,不要使用過熱的水燙洗或過度清潔皮膚,洗完後及時擦乾皮膚,塗抹保濕潤膚劑;避免暴力搔抓患處皮膚;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或天然纖維材料製成的衣物。
- 控制室內的溫度和濕度,夏季保證空氣流通,冬季維持室內相對濕度。
- 保持愉悅心情,避免負面情緒。
根據皮疹變化,及時複診。
保護患處皮膚,避免長時間日曬、避免暴力搔抓、過度洗拭,加強保濕潤膚劑的使用。
預防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夏秋之交是濕疹高發的時節,生活中要注意預防濕疹的病發,避免濕疹帶來的危害。
- 查找過敏原,如抽血檢測特異性抗體或進行斑貼試驗。
- 避免接觸可能的過敏原,避免過敏的反覆發作。
- 避免經常熬夜、精神緊張,精神緊張會導致免疫系統發生失調,加重濕疹。
- 注意個人衛生,及時打掃房間,保持室內通風,避免室內環境悶熱潮濕,導致真菌、細菌等滋生。穿著棉質衣物,出汗及時清洗,勤換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