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
概述
褥瘡又稱壓瘡、壓力性潰瘍,是由於身體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皮膚和皮下組織營養缺乏,而出現損傷、潰瘍甚至壞死,好發於受壓的骨骼突出部位。褥瘡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尤其好發於長期臥床、體質虛弱的病人,常好發於受壓的骨突起部位,如骶尾椎骨、坐骨結節、股骨粗隆、足外踝及足跟處等。
- 就診科別:
- 皮膚科、骨科、內分泌科
- 英文名稱:
- pressure ulcers
- 疾病別稱:
- 壓力性潰瘍、壓瘡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敗血症、蜂窩性組織炎、皮膚癌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皮膚顏色改變、水泡、潰瘍、壞死
- 好發人群:
- 長期臥床者、營養不良者、糖尿病病人
- 常用藥物:
- 生長因子、抗生素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細菌培養、藥敏試驗
第一期
皮膚完整、血管受損、受壓部位出現持續性紅斑、局部疼痛。
第二期
表皮和部分真皮受損出現水泡,淺表性潰瘍,無腐肉。
第三期
表皮和真皮完全受損,潰瘍深達皮下組織,可出現壞死組織、腐肉和竇道。
第四期
潰瘍傷口深至筋膜、肌肉和骨頭,傷口穿透皮下組織,有壞死組織或焦痂。
無法分期的褥瘡
損傷累及全層組織,只有去除足夠多的腐肉或焦痂,暴露出傷口床的底部才能確定實際深度。
可疑深部組織損傷期的褥瘡
深度未知。
病因
褥瘡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其中皮膚長期受壓是最主要的病因,影響血液循環使皮膚及皮下組織缺乏營養而發生潰瘍、壞死。褥瘡常好發於長期臥床者、營養不良者、糖尿病病人等,年齡大、抵抗力下降、吸菸等都能誘發褥瘡。
力學因素
壓力
垂直壓力是造成壓瘡的最主要因素,局部組織持續受壓可導致微血管血液循環障礙造成組織缺氧,持續超過2小時就可能引起組織不可逆的損害,導致壓瘡的發生。
摩擦力
病人在床上活動或搬運病人時皮膚受到床單和衣服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易損傷皮膚角質層。當皮膚被擦傷後再受到汗漬、尿液、糞便等的浸漬時,更易發生壓瘡。
剪切力
剪切力是兩層組織相鄰表面間的滑行產生進行性的相對移動所引起,由摩擦力和壓力相加而成。
理化因素刺激皮膚
經常受潮濕、摩擦、排泄物等理化因素的刺激,極易致皮膚損傷。
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
營養不良者缺乏熱量、蛋白質、維他命,抵抗力弱,一旦受壓缺血、缺氧更為嚴重,易導致皮膚破損。
器械使用不當
使用石膏繃帶、夾板及牽引時鬆緊不適、襯墊不當,均可致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
合併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多發性硬化、帕金森氏症等疾病會影響皮膚供血,造成皮膚缺血壞死。
肢體活動障礙
術後或截癱病人長期臥床,肢體固定不動局部壓迫部分肌肉易出現壞死。
藥物
長期服用血管收縮劑、鎮痛藥、糖皮質類固醇等藥物,可能會造成皮膚血液循環差、免疫力下降。
年齡大
老人皮膚抵抗力下降、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易出現皮膚壞死可誘發褥瘡。
抵抗力下降
抵抗力弱,皮膚一旦受壓缺血、缺氧更為嚴重,易誘發褥瘡。
吸菸
吸菸使血管收縮,皮膚供血差易誘發褥瘡。
褥瘡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好發於長期臥床、體位固定、體質虛弱的病人。褥瘡在我國醫院的發生率為2.5%~8.8%,部分地區高達11.6%,住院老人發生率為10%~25%,脊髓損傷病人的發生率在25%~85%,且8%威脅到生命,手術病人發生率為4.7%~6.6%。
長期臥床者
長期臥床者體位固定不動,身體局部受壓迫易出現褥瘡。
營養不良者
營養不良者缺乏熱量、蛋白質、維他命,抵抗力弱,一旦受壓缺血、缺氧更為嚴重,易導致皮膚破損出現褥瘡。
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會影響皮膚供血,造成皮膚缺血壞死出現褥瘡。
老齡病人
超過70歲的老人更有可能出現運動機能的問題,皮膚也變得更薄,更干且彈性降低,因此更易受到損傷從而出現褥瘡。
症狀
褥瘡好發於受壓的骨骼突出、肌肉組織薄弱部位,受壓局部初期出現皮膚顏色改變、水腫,繼而可出現水泡、糜爛、潰瘍,嚴重者出現皮膚壞死,可深達肌肉、骨骼。
瘀血紅潤期
受壓部位皮膚出現輕度水腫性紅斑或顏色改變不明顯,皮膚完整,解除壓力後皮損可逐漸好轉,自覺麻木或觸痛。
炎性浸潤期
受壓部位未能有效解除壓力,受損皮膚顏色轉紫紅色或紫黑色,局部皮膚出現水泡,破潰後形成潰瘍,潰瘍基底相對乾淨。表明皮膚的表皮及部分真皮受損,疼痛明顯。
淺度潰瘍期
潰瘍繼續發展深度可達皮下組織,全層皮膚受損。潰瘍基底有壞死組織或腐肉,疼痛加劇。
壞死潰瘍期
潰瘍繼續向更深層發展可深及肌肉、肌腱或關節腔,潰瘍基底覆蓋壞死組織和腐肉形成壞疽。易繼發感染引起膿毒血症、敗血症、骨髓炎,嚴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
無法分期的褥瘡
表現為全層組織缺失,潰瘍底部有黃色、黃褐色、灰色、綠色或褐色腐肉覆蓋,或有碳色、褐色或黑色焦痂附著在傷口表面。
可疑深部組織損傷期褥瘡(深度未知)
表現為在完整且褪色的皮膚上出現紫色或栗色,或形成充血的水泡,可迅速暴露深層組織。
褥瘡多數是由於原發疾病導致,病人通常會伴有原發病的表現,如神經損傷病人肢體無知覺、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等。
敗血症
嚴重感染者毒素入血會導致敗血症,病人出現高熱、昏迷、譫妄等,危及生命。
蜂窩性組織炎
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或腐生性細菌,引起皮膚和皮下組織廣泛性、瀰漫性、化膿性炎症。
皮膚癌
褥瘡傷口遷延不愈、反覆破潰、細胞異常增生可能導致皮膚癌。
骨和關節感染
潰瘍感染可深入骨骼和關節導致骨骼炎、感染性關節炎,會降低關節和四肢的功能。
看醫
當出現皮膚顏色改變、水泡、潰瘍等症狀應及時就診外科,行血液常規、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等明確診斷,注意和單純皰疹、過敏性皮疹、糖尿病足、靜脈潰瘍等疾病鑑別。
- 當出現皮膚顏色改變、水泡、潰瘍的情況,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褥瘡症狀加重可影響病人生存質量,應及時就醫。
- 褥瘡病人合併敗血症出現高熱、譫妄的情況,應立即就醫。
- 當出現皮膚改變、潰瘍、疼痛等症狀,應及時前往皮膚科就診。
- 當出現深大潰瘍累及骨和關節,可於骨科就診。
- 伴有糖尿病者還需到內分泌科診治。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皮膚顏色改變、水泡、潰瘍)
- 皮膚破潰出現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 皮膚破潰出現多久了?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
- 是否近期長期臥床?
- 臥床的姿勢是什麼樣的以及多久改變一次體位?
血液常規檢查
血液常規可明顯指出有無合併其他病原體感染。
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
通過皮膚組織病理學可明確有無其他皮膚疾病。
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檢查
若合併細菌感染,通過培養及藥敏試驗對指導用藥有重要意義。
體格檢查
仔細觀察患處皮膚以確定是否患有壓瘡及嚴重程度。
- 褥瘡典型症狀,如皮膚顏色改變、水泡、潰瘍等。
- 病人多合併其他病史,需長期臥床。
糖尿病足潰瘍
有糖尿病史多年,好發於足部邊緣、足尖,足溫低、足部動脈搏動不能觸及,存在外周神經病變。而褥瘡多發於骨骼突出部位,如尾椎骨、腳後跟、股骨粗隆等部位,可根據發病部位進行鑑別。
靜脈性潰瘍
由於靜脈血不能充分回流導致,一般為紅色肉芽面,傷口周圍不規則,周圍皮膚色素沉澱伴有大量液體滲出。褥瘡發展到炎性浸潤期,受損皮膚顏色轉紫紅色或紫黑色,局部皮膚出現水泡,破潰後形成潰瘍,潰瘍基底相對乾淨。根據臨床表現可鑑別。
動脈性潰瘍
為下肢動脈粥狀硬化閉塞所致,多見於下肢表現,為病損處皮溫降低、顏色蒼白、潰瘍處有劇痛,可在夜間加重。而褥瘡多發於骨骼突出部位,如尾椎骨、腳後跟、股骨粗隆等部位,皮溫多正常,可根據發病部位及表現鑑別。
神經性潰瘍
由神經病變導致,好發於足部受壓部位,潰瘍一般較深、沒有疼痛感、足部皮膚溫暖。而褥瘡多發於骨骼突出部位,如尾椎骨、腳後跟、股骨粗隆等部位,皮溫多正常,可根據發病部位及表現鑑別。
治療
鑑於褥瘡的複雜特性,單一治療方法不能獲得有效結果,必需採用不同手段以解決不同的問題。褥瘡主要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手術治療。
- 主要是去除危險因素,避免壓瘡加重。可採用濕熱敷、局部按摩等方法,但按摩力量要輕柔防止造成新的皮膚損害。
- 增加翻身次數,避免局部過度受壓。因疾病所採取的被迫體位應每0.5~2小時改變體位一次,減輕皮膚受壓時間。可以使用特殊的床墊,如充氣床墊、泡沫床墊等有助於減輕壓力。
- 對褥瘡的創面進行清創換藥非常重要,可進行傷口的評估。
外用敷料
對瘀血時間過長難以恢復的病人,可以應用凡士林油紗布保護創面。水膠體敷料可作為治療保護創面,但必須在皮膚充分清潔前提下使用,因為容易造成過於潮濕的環境導致出現新的皮膚損害,常用的敷料還有水膠體敷料、矽膠敷料、含碘敷料、紗布敷料等。
止痛藥
病人疼痛嚴重時可以應用非類固醇類藥物抗炎、止痛,如布洛芬、 Naproxen 鈉,局部止痛外用貼紙也可以應用。
抗生素
合併細菌感染的病人可以應用,可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擇合適的抗生素。
生長因子
有促進皮膚組織生長的作用。
殺菌劑
如磺胺嘧啶銀軟膏、碘化合物等,可以有效的消毒傷口,避免感染。
清創術
對於症狀嚴重、壞死組織多的褥瘡,可以在局部麻醉後用手術刀、高壓水噴射、超音波等方式去除壞死組織,有助於傷口癒合。
皮膚修復術
對於面積大不易癒合的傷口,可以在清創術後移植其他部位健康皮膚做皮膚修復術。
超音波治療
超音波作用於人體組織產生機械作用、熱作用和空化作用,導致人體局部組織血流加速,血液循環改善,血管壁蠕動增加,細胞膜通透性加強,離子重新分布,新陳代謝旺盛,組織中氫離子濃度減低,pH值增加,酶活性增強,組織再生修復能力加強,肌肉放鬆,肌肉張力下降,疼痛減輕或緩解。
負壓創傷治療
促進創面癒合的作用確切,涉及到增加局部血流、消除局部水腫、減少創面滲液的積聚、抑制創面細菌生長、促進細胞增生和肉芽組織生長以及保持創面及創周組織的濕潤環境、調節膠原酶及明膠酶活性、減輕創傷後免疫抑制等多個方面的綜合作用。
紅外線光療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腫脹消退、鎮痛,降低肌肉張力,緩解肌痙攣及乾燥滲出性病變。
預後
褥瘡在治癒全身疾病、解除長期受壓的條件下一般都能治癒,預後較好不影響自然壽命。注意每年定期到外科複診有無皮膚改變,對於原發疾病也要定期複查。
褥瘡一般都能治癒。
褥瘡預後較好,不影響自然壽命。
注意每年定期到外科複診有無皮膚改變,對於原發疾病也要定期複查。
飲食
本病無需特殊飲食調理,平時多攝入優質蛋白質,合理搭配營養元素,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即可。
照護
褥瘡病人的護理應注意定期改變病人體位,保持皮膚清潔,定期觀察皮膚的變化。同時也要注意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控制原發疾病,有助於傷口癒合。
- 增加翻身次數,避免局部過度受壓。應每半小時至2小時改變體位一次,減輕皮膚受壓時間。
- 保持患處清潔、乾燥,選擇柔軟、透氣的內衣。對大小便失禁者、嘔吐或出汗多者,應及時擦洗乾淨、更換衣服和床單,使用尿片者必須保持尿片清潔、乾燥,及時更換。
- 在病人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儘早進行復健鍛煉,從而直接減少對皮膚的壓迫,避免發生褥瘡。
- 對受壓部位可經常輕柔拍打或按摩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少褥瘡的形成。
- 家屬定期觀察患處皮膚顏色、潰瘍大小變化、滲出液的量和顏色、有無合併感染等。
- 若两週內看不出有癒合跡象,病人應及時就診,讓醫生對癒合能力重新進行評估並制定新的護理計劃。
在生活中病人家屬應多關心病人的感受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鼓勵病人說出其不適感以對症治療。
- 褥瘡病人原發病的控制和治療十分重要,尤其是糖尿病病人要注意血糖控制。
- 使用藥物治療的病人應監測壓瘡創面的癒合情況,評估創面是否有好轉,症狀是否有減輕,止痛劑是否發揮作用等。
預防
對於長期臥床或體位固定者仔細、精心的護理,可以避免形成褥瘡。受壓部位保持皮膚乾燥、清潔,並可塗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藥物可加以預防。
對於有原發疾病可能導致褥瘡的高危人群,應每年定期複查皮膚狀況做初期篩檢。
- 保持正確的體位,增加翻身次數,避免局部過度受壓。因疾病所採取的被迫體位,應每半小時至2小時改變體位一次減輕皮膚受壓時間,可以使用氣墊床、泡沫床墊等。
- 避免局部皮膚刺激,內衣柔軟、透氣,保持清潔、乾燥。床單整潔、平整,無皺摺、碎屑。
- 使用便器時應選擇無破損便器,不要強塞、硬拉,必要時在便器邊緣墊上軟紙或布墊以防擦傷皮膚。翻身時動作輕柔,避免擦傷皮膚。
-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搭配膳食、規律三餐,忌食辛辣、魚、蝦、濃茶、咖啡、煙、酒等。
- 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避免每日高度緊張、焦慮不適,易誘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