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小兒口炎

概述

小兒口炎是指小兒口腔黏膜由於各種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變限於局部,如舌、齒齦、口角,亦可稱為舌炎、齒齦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多見於嬰幼兒,可單獨發生,亦可繼發於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瀉、營養不良、久病體弱和維他命缺乏等。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細菌引起。若發現病人口腔黏膜出現水腫、水泡會潰瘍等情況,應及時就醫,明確具體病因後予以治療。平時應注意科學餵養,提高孩子的抵抗力,重視孩子口腔的衛生,避免該病的發生。

就診科別:
兒科
英文名稱:
Pediatric stomatiti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消化道念珠菌病、肺念珠菌病
治療周期:
1~2週
臨床症狀:
口腔黏膜充血、水腫、潰瘍、小皰疹、疼痛
好發人群:
嬰幼兒、久病體弱兒童、維他命缺乏兒童、營養不良兒童
常用藥物:
西瓜霜、冰硼散、2%利多卡因、2%碳酸氫鈉溶液、 Nystatin
常用檢查:
血液常規檢查、組織病理檢查
疾病分類

皰疹性口炎

起病時發熱,1~2天後口腔黏膜出現小皰疹,小皰疹迅速破潰後形成潰瘍,有白色分泌物覆蓋,疼痛劇烈,患兒拒食,流口水、煩躁。體溫在3~5天後恢復正常,病程約1~2週。

鵝口瘡

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引起的真菌病,表現為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形似奶塊的白色斑膜。

細菌感染性口炎

口腔黏膜普遍充血、水腫,表面出現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爛面,並有纖維素滲出形成的假膜。患處疼痛或極痛,流口水增多,體溫升高,白血球增多,有時有寒戰。

卡他性口炎

口腔黏膜普遍充血、水腫,有大量黏稠液分泌,有燒灼感和疼痛。表皮易剝脫,不形成潰瘍。

手足口病

是因柯薩奇病毒感染導致的一類小兒傳染病,好發於3歲以下的兒童。

慢性唇炎

即慢性非特異性唇炎,該病容易反覆發作。

口角炎

主要是發生在上下唇兩側的感染性炎症,病人可出現破裂、紅斑、口角腐爛、結痂等特徵。

地圖舌

可觀察到病人的舌頭呈類似地圖標示的過節,常見於學齡前兒童,是一種淺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

病因

小兒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由於各種感染引起的炎症,可單獨發生,亦可繼發於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瀉、營養不良、久病體弱和維他命B、C缺乏等。常由病毒、真菌、細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衛生,以及各種疾病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均可導致小兒口炎的發生。

主要病因

皰疹性口炎

小兒皰疹性口炎為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見於1~3歲嬰幼兒,在公共場所容易傳播,發病無明顯季節差異。

鵝口瘡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是由於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引起的真菌病,表現為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見於新生兒和嬰幼兒。白色念珠菌有時也可在正常人的口腔中找到,當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效性抗生素或類固醇激素時常有此症。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因哺乳時污染的奶頭和乳具獲得感染。

細菌感染性口炎

細菌感染性口炎主要是口腔內常駐菌在全身抵抗力降低時所引起口腔黏膜的急性損害,常以球菌為致病菌,包括鏈球菌和葡萄球菌,多見於兒童。

卡他性口炎

卡他性口炎是口腔黏膜在全身感染或局部刺激下發生的炎症反應,多與急性上呼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或某些全身性感染同時發生。口腔不潔也是發病的條件。卡他性口炎又常是其他口炎的最初表現。

手足口病

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16型、腸病毒71型導致,一般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觸等進行傳播。

慢性唇炎

目前病因尚不明確。根據研究發現可能與寒冷、氣候乾燥多風等長期持續性刺激因素有關。

口角炎

主要因不良習慣導致唾液分泌過多造成口角區濕潤刺激局部黏膜與皮膚所致,如舔口角、口唇、咬手指、咬鉛筆等。部分疾病也可誘發口角炎,如維他命 B2、B12的缺乏、免疫疾病、缺鐵性貧血等。

地圖舌

發病原因尚不清楚。與遺傳、免疫、某些全身疾病等多種因素有關。

誘發因素

不注意食具及口腔衛生,或各種疾病導致機體免疫系統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可誘發小兒口炎的發病。

流行病學

本病目前暫無權威流行病學調查。

傳播途徑

小兒皰疹性口炎可以通過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觸傳染,主要通過接觸患兒的唾液傳染。手足口病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密切接觸進行傳播。

好發人群

小兒口炎好發於嬰幼兒人群、久病體弱兒童、維他命缺乏兒童、營養不良兒童,嬰幼兒口腔黏膜薄嫩,血管豐富,唾液腺不夠發達,口腔黏膜易受損傷和發生局部感染。如果再久病體弱、營養不良,導致對病菌的防禦能力降低,更易發生小兒口炎。

症狀

小兒口炎患兒表現為口腔黏膜充血、水腫,表面出現潰瘍、小皰疹,口腔黏膜表面見白色斑膜。因口腔內疼痛,會導致患兒哭鬧、流口水、進食減少、睡眠不安。

典型症狀

皰疹性口炎

皰疹性口炎多見於1~3歲嬰幼兒,常好發於頰黏膜、齒齦、舌、口唇內、口唇及鄰近口周皮膚。起病時發熱可達38℃~40℃,1~2天後上述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約2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後形成潰瘍,有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軟齶、舌和咽部。由於疼痛劇烈,患兒可表現拒食、流口水、煩躁,常因拒食、啼哭才被發現。體溫在3~5天後恢復正常,病程約1~2週。所屬淋巴結常腫大和壓痛,可持續2~3週。

鵝口瘡

鵝口瘡多見於新生兒和嬰幼兒,患兒的口腔黏膜表面覆蓋乳白色小點或小片狀微高起斑膜,形似奶塊,周圍無炎症反應,可出現在頰黏膜、舌、齶或唇黏膜上,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強行擦除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不引起疼痛,不流口水。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症狀。久病體弱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常出現重症,重症則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道、氣管、肺等處,此時可危及生命。重症患兒可伴低熱、拒食、吞咽困難。使用抗生素可加重病情,促其蔓延。

細菌感染性口炎

細菌感染性口炎多見於兒童,其臨床表現主要有假膜,故又稱膜性口炎。口腔黏膜普遍充血、水腫,表面出現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爛面,並有纖維素滲出形成的假膜。剝脫假膜則呈現出血面,不久又有假膜覆蓋。少數情況有時出現淺潰瘍。由於致病菌不同,假膜的顏色也稍有區別,一般多為暗灰白色。患處疼痛或極痛,流口水增多,伴有輕微口臭。所屬淋巴結腫大,體溫升高,白血球增多,有時有寒戰。全身症狀數日即可消退,但口腔黏膜症狀一般仍持續一定時間。

卡他性口炎

卡他性口炎表現為口腔黏膜普遍充血、水腫,有大量黏稠液分泌,有燒灼感和疼痛,表皮易剝脫,嚴重時所屬淋巴結腫大,對刺激和食物敏感,不形成潰瘍。

手足口病

患兒可有低燒、口咽疼痛等表現,在其手掌、足底、臀、臂等處可觀察到水泡及丘疹的存在。口腔黏膜處可出現有散在的紅斑及小水泡,患兒還可出現流涎、拒食、煩躁等情況。

慢性唇炎

患兒主要表現為唇紅乾燥、脫屑、滲出、結痂等,症狀時輕時重,可反覆發作,患兒還可自覺唇部搔癢明顯。

口角炎

患兒的口角區皮膚出現潮紅、脫屑以及破裂等症狀,還可出現血痂、膿痂等,口角區皮膚也可表現為乾燥增厚。

地圖舌

顧名思義病人的舌頭呈現地圖樣,因舌背絲狀乳頭剝脫導致。病損可不斷變換,所以也稱遊走性舌炎。

併發症

小兒口炎引起併發症少見。鵝口瘡治療不及時或患兒免疫力極度低下,可出現重症鵝口瘡,患兒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道、腸道、氣管、肺等處,引起併發症。免疫功能極度低下時,鵝口瘡可能為消化道、呼吸道念珠菌病的局部表現,或是播散型念珠菌病的初期徵象。

消化道念珠菌病

念珠菌食道炎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拒食、吞咽困難、流口水。年長兒訴胸骨下疼痛、燒灼感和吞咽痛。X線檢查見食道狹窄,蠕動改變。食道胃鏡可見白色厚膜。念珠菌腸炎常伴低熱,發生在腹瀉基礎上,大便為稀便、水樣便或豆腐渣樣便,多泡沫,有發酵氣味,每日三次至十餘次不等。嚴重者出現腸黏膜潰瘍而出現便血。

呼吸道念珠菌病

念珠菌肺炎起病緩慢,表現為支氣管肺炎的症狀體徵,常咳出無色膠凍樣痰,有時帶血絲,可聞及濕羅音。X線表現與支氣管肺炎相似。抗生素治療無效,病程遷延。

播散性念珠菌病症候群和念珠菌菌血症

主要表現為長期發熱,在白血病、惡性腫瘤等原發病的基礎上體溫升高,症狀加重,全身情況惡化。念珠菌播散時往往侵犯多個器官,常見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腦膜炎、骨膜炎、眼炎和肺炎等。

看醫

小兒口炎應及時就診,因口腔內疼痛,患兒會出現哭鬧、流口水、進食減少、睡眠不安,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鵝口瘡擴散到口腔後部,則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道、氣管、肺等處,此時可危及生命。

就醫指征

患兒出現哭鬧、睡眠不安、流口水、進食減少、發熱,看到口腔內有白色斑膜附著,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就診科別
  • 大多數患兒優先考慮去兒科就診。
  • 若患兒主要表現為牙齦紅腫、牙齒鬆動、黏膜潰瘍、出血、口腔黏膜局部反覆出現厚壁皰疹等,需到口腔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患兒因為什麼情況來就診的?
  • 有哭鬧、流口水、發熱、咳嗽、腹瀉等表現嗎?
  • 飲食睡眠情況怎麼樣?
  • 起病以來用過什麼藥物?劑量是多少?效果怎麼樣?
  • 既往有過什麼病史?既往用過什麼藥物?
  • 平時體質如何?
需要做的檢查

血液常規檢查

皰疹性口炎白血球數多正常,細菌性口炎白血球總數及粒細胞比例多增高。

口腔白膜或口腔皰疹底部組織病理檢查

鵝口瘡患兒

取口腔白膜少許放玻片上加10%氫氧化鈉一滴,在顯微鏡下可見真菌的菌絲和孢子。

皰疹性口炎患兒

取水泡底部組織染色,可見到多核巨細胞,細胞核內有嗜伊紅病毒顆粒。

口腔咽喉檢查

口腔黏膜的炎症若病變局限於舌、齒齦、口角,亦可稱為舌炎、齒齦炎或口角炎等,多見於嬰幼兒。

診斷標準

皰疹性口炎

皰疹性口炎多見於1~3歲嬰幼兒,起病時發熱可達38℃~40℃,1~2天後頰黏膜、齒齦、舌、口唇內、口唇等各處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約2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後形成潰瘍,有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疼痛劇烈,患兒可表現拒食,流口水。血液常規檢查示白血球數及嗜中性白血球百分比多數正常,可明確診斷。體溫在3~5天後恢復正常,病程約1~2週。所屬淋巴結常腫大和壓痛,可持續2~3週。

鵝口瘡

鵝口瘡多見於新生兒和嬰幼兒,患兒的口腔黏膜表面覆蓋乳白色小點或小片狀微高起斑膜,形似奶塊,周圍無炎症反應,可出現在頰黏膜、舌、齶或唇黏膜上,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強行擦除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不引起疼痛,不流口水,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症狀,可明確診斷。必要時取口腔白膜少許放玻片上加10%氫氧化鈉一滴,在顯微鏡下可見真菌的菌絲和孢子可進一步明確。

細菌感染性口炎

細菌感染性口炎多見於兒童,其臨床表現主要有假膜,故又稱膜性口炎。口腔黏膜普遍充血、水腫,表面出現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爛面,並有纖維素滲出形成的假膜。剝脫假膜則呈現出血面,不久又有假膜覆蓋。少數情況有時出現淺潰瘍。患處疼痛或極痛,流口水增多,伴有輕微口臭,所屬淋巴結腫大,體溫升高,有時有寒戰,血液常規檢查示白血球數增多及嗜中性白血球百分比增高。可明確診斷。全身症狀數日即可消退,但口腔黏膜症狀一般仍持續一定時間。

卡他性口炎

卡他性口炎多與急性上呼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或某些全身性感染同時發生。口腔不潔也是發病的條件。卡他性口炎又常是其他口炎的最初表現。卡他性口炎表現為口腔黏膜普遍充血、水腫,有大量黏稠液分泌,有燒灼感和疼痛。對刺激和食物敏感,黏稠分泌物易剝脫,不形成潰瘍,嚴重時所屬淋巴結腫大,局部症狀雖然很明顯,但病程較短。一般可診斷。

手足口病

患兒的手、足、口等處存在水泡以及丘疹,檢測出現柯薩奇病毒或腸病毒即可確診。

慢性唇炎

患兒的唇部發紅、乾燥,並存在脫屑、滲出、結痂等症狀,排除其他口部炎症即可確診。

口角炎

患兒的口角區皮膚發紅,並存在有脫屑、皸裂等症狀,檢測有細菌、真菌的感染,或患兒存在缺鐵性貧血、免疫疾病等即可確診。

地圖舌

症狀具有特異性,觀察患兒的舌頭呈地圖狀的剝脫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皰疹性咽峽炎

大都為柯薩奇病毒感染所致,多發生在夏秋季,常驟起發熱及咽痛,初起時咽部充血,並有灰白色皰疹,四週繞有紅暈,2~3日後紅暈加劇擴大,皰疹破潰形成黃色潰瘍。皰疹主要發生在咽部和軟齶,有時見於舌,但不累及齒齦和頰黏膜,此點與皰疹性口炎迥異。

治療

小兒口炎治療以一般對症支持治療為主,保持口腔清潔,注意口腔護理,多飲水,食物以微溫或涼的流質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

治療周期
小兒口炎治療周期一般是1~2週。
藥物治療

皰疹性口炎

保持口腔清潔,多飲水,發熱時可用退熱劑,抗生素不能縮短病程,僅用於有繼發感染者。局部可噴灑西瓜霜、錫類散等。疼痛嚴重者可在飯前用2%利多卡因塗抹局部。

鵝口瘡

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藥物,可用2%碳酸氫鈉溶液於哺乳前後清潔口腔,或局部塗抹10萬~20萬U/ml Nystatin 魚肝油混懸液,每日2~3次。亦可口服腸道微生態製劑,糾正腸道菌群失調,抑制真菌生長。

細菌感染性口炎

做好口腔護理,多清洗口腔,由於引起細菌感染性口炎的細菌不是厭氧菌,因此不必用氧化劑,特別是過氧化氫酸性較強,刺激黏膜增加患兒痛苦。洗淨黏膜病損以後,再局部塗藥,2.5%金黴素魚肝油可促進黏膜上皮生長。此外,錫類散、冰硼散、冰硼油等均可用,但由於流口水較多,散劑不易附著病損表面。重症多與全身情況有關,應治療全身性疾病。

卡他性口炎

經常保持口腔清潔,發病後注意口腔護理。局部症狀雖然很明顯,但病程較短。病情輕者可不作任何處理,以免引起疼痛和擦傷。疼痛明顯時可局部塗冰硼散、蒙脫石散等。卡他性口炎是小兒口炎中最輕型,但也常是一些嚴重口炎或全身性感染的先兆。

手足口病

若患兒病情較輕可根據其情況給予局部外用漱口水,同時口服維他命進行治療。治療期間需要注意患兒病情變化,若出現加重應及時就診。症狀較為嚴重的患兒應及時入院,經過全面檢查後,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慢性唇炎

應注意糾正患兒的不良習慣,如舔唇、咬唇、撕唇皮等,同時避免風吹和寒冷刺激,局部可進行濕敷治療。

口角炎

可選擇0.1%乳酸依沙葉啶溶液或0.02%醋酸氨己定溶液進行濕敷以去除痂皮,然後配合抗菌藥物進行治療。若存在貧血,維他命缺乏等應進行對症的治療。

地圖舌

患兒一般無需治療,飲食上避免刺激,出現感染者可進行抗菌的治療。

營養治療

食物以微溫或涼的流質為宜,以清淡、高蛋白、多維他命、魚肉蛋等營養食物為主,補充鋅劑有助促進黏膜修復,減少口腔潰瘍復發,補充維他命B2和維他命C。

預後

小兒口炎是口腔黏膜的感染性疾病,及早治療,能夠治癒,預後良好。

能否治癒

小兒口炎及時規範治療通常能夠治癒。

能活多久

小兒口炎及時規範治療,一般對自然壽命沒有影響。

飲食

小兒口炎注意食物多樣化,以微溫或涼的流質為宜,以進食易消化、清淡、高蛋白、多維他命等營養食物為主,提高免疫力,多食蔬菜、水果,補充維他命。

飲食調理
  • 宜進食易消化、清淡、多維他命、微溫或涼的食物,含優質蛋白較多的魚肉蛋等;
  • 多吃富含維他命B2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類、奶類、肉類、穀類、豆製品、菠菜、莧菜、木耳等;
  • 多吃新鮮綠葉蔬菜,如蘿蔔、胡蘿蔔及各種水果。
  • 忌食刺激性調味品以及辛辣、生冷、冰凍、油煎、油炸、過熱食物和飲料,以免加重病情。
  • 忌食粗糙、堅硬的食物,避免摩擦口腔潰瘍創面,引起出血及疼痛加重。

照護

小兒口炎的護理以減少患兒疼痛、促進疾病早日復健為主,注意用具的消毒,清洗口腔。按時用藥,少食多餐,儘量保證患兒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須的營養。

日常護理

鵝口瘡

2%碳酸氫鈉溶液於哺乳前後清潔口腔,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傳播此病。注意哺乳衛生,加強營養。

皰疹性口炎

保持口腔清潔,清洗口腔內分泌物,再塗口腔外用藥物,如西瓜霜、錫類散,塗藥後最好閉口十分鐘,注意不能立即飲水、進食。平常多飲水,食物以微溫或涼的流質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

細菌感染性口炎

注意口腔護理,多清洗口腔,及時外塗藥物。

卡他性口炎

經常保持口腔衛生,發病後注意口腔護理,注意觀察有無其他全身感染症狀。

手足口病

因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應對患病孩子進行隔離,並注意對其日用品、食具、玩具、便器等進行消毒。

慢性唇炎

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同時避免長期風吹和寒冷刺激。

口角炎

需要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如咬手指、鉛筆、或其他異物等,並注意飲食的營養均衡。

預防

小兒口炎好發於嬰幼兒,尤其是久病體弱、維他命缺乏以及營養不良的兒童,經常保持口腔衛生,做好口腔護理。均衡飲食,加強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可有效預防小兒口炎。

預防措施
  • 嬰幼兒、久病體弱者、維他命缺乏者、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兒,重視口腔衛生,少量多次餵水,以經常保持口腔清潔,注意口腔護理。
  • 注意哺乳衛生和乳具的消毒,尤其是奶頭、奶瓶、奶鍋、奶杯、匙等器具的消毒,一般清洗後煮沸消毒20分鐘即可。每次餵食前,大人應用肥皂及流水洗手,以防將手上細菌病毒帶入小兒口腔。
  • 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傳播此病。
  • 加強營養,增強自身體質,適當增加維他命B2和維他命C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