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鵝口瘡

概述

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真菌感染,又稱口腔念珠菌病。好發頰、舌、軟齶及口唇部黏膜,為白色斑塊狀酷似鵝口,常可表現為頰黏膜或者口腔內存在白色膜狀物,常可以用抗真菌藥物治療,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就診科別:
口腔黏膜科
英文名稱:
thrush
疾病別稱:
雪口病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呼吸及吞咽困難、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敗血症、念珠菌性食道炎
治療周期:
周期性治療
臨床症狀:
口腔黏膜表面出現白色斑膜
好發人群:
2歲以內的嬰幼兒、老人、免疫缺陷和免疫功能失調的人群
常用藥物:
Nystatin 、碳酸氫鈉、 Fluconazole
常用檢查:
真菌檢查、真菌培養

病因

鵝口瘡為白色念珠菌所引起,但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嬰幼兒的口腔里也常可發現,但並不致病。其是否發病主要取決於機體的適應性和抵抗力,如患兒有營養不良、腹瀉及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這些誘因加上乳具污染,便可引起鵝口瘡。

主要病因

母親因素

產婦產道感染了白色念球菌,胎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到母體的分泌物,容易引起念珠菌感染發生。據有關研究表明,正常的新生兒鵝口瘡主要是出生經過母體產道所感染。

衛生因素

嬰幼兒在餵養的時候,如果奶瓶和奶嘴消毒不徹底,也有可能會引起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發生,從而引起嬰幼兒鵝口瘡的出現。另外,在哺乳的時候,如果乳頭和乳暈沒有清潔乾淨,也有可能會引起鵝口瘡。

免疫因素

新生兒的自身抵抗力低下,而且口腔黏膜比較嬌嫩,如果有輕微損傷,細菌等病原體都有可能會趁機侵入,從而使引起新生兒傷口發生繼發感染,進而導致鵝口瘡的形成。

環境因素

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藥物因素

應用抗生素對有害細菌有一定的殺滅作用,但同時抗生素也有可能將機體有益的細菌殺滅,引起菌群失調的發生,從而導致白色念珠菌的異常生長,進而導致鵝口瘡的發生。

誘發因素
  • 念珠菌感染與自身免疫功能異常:病原體可能直接或間接通過自身異常免疫屏障感染機體。
  • 不適當激素使用:糖皮質類固醇的使用導致機體的菌群失調,真菌感染機率上升,誘發鵝口瘡發作,如噴霧吸入激素治療氣喘,口服激素治療腎病症候群等。
  • 化療藥物使用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菌群失調,真菌繁殖抑制正常菌群生長。
流行病學

口咽部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稱鵝口瘡,在健康新生兒中較常見。患兒通過產道或從周圍環境中獲得白色念珠菌造成感染,若母親乳頭有白色念珠菌定植或感染,則被哺乳患兒會受到持續感染。鵝口瘡在健康的兒童中亦有發生,除了患兒近期應用廣效性抗生素以及被發現患糖尿病外,還提示其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缺陷。

傳播途徑

通過直接接觸感染、產道感染。

好發人群
  • 多見於2歲以內的嬰幼兒:由於小兒口腔內黏膜還未發育完全,起不到保護作用,所以容易引起感染。
  • 免疫缺陷和免疫功能失調的人群:由於免疫功能缺陷所以導致真菌進入口腔,引起感染。
  • 長期使用抗生素或不適當使用激素治療人群:抗生素雖然可以消滅一部分菌群,但是也容易引起菌群失調,進而造成感染。

症狀

鵝口瘡的典型症狀其白色斑塊狀附著於口腔黏膜上,表面呈絨毛樣,斑塊很難用壓舌板擦除,其下面的黏膜容易破損。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疼痛,或僅有進食痛苦表情。

典型症狀
  • 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微高的起斑膜,周圍無炎症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除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齶或唇內黏膜上。
  • 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 在感染輕微時白斑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在進食時有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 通常病人還會表現為口乾、口腔灼燒不適的感覺。
  • 感染嚴重者有可能會造成進食困難。
併發症

腹瀉及肛門周圍感染

如果病患鵝口瘡沒有及時治療,導致機體的菌群失調誘發真菌感染,則病原體可能經由食道進入腸道,引起腸道功能失調引起腹瀉症狀,甚至從肛門排出的糞便也含有白色念珠菌,從而引起肛門周圍皮膚的念珠菌感染,表現點狀、周圍發紅的白色小膿皰。

尿布皮膚炎

如果因腸道感染念珠菌而引起慢性腹瀉,有可能使肛周皮膚受損,導致尿布皮膚炎的發生,而沒有及時的加強受損皮膚的護理,則會因為接觸到帶有白色念珠菌的糞便,在尿布皮膚炎的位置又併發念珠菌感染,使兩側臀大肌的部位長出白色膿皰。

念珠菌蔓延

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腺、牙齦等,嚴重者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併發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看醫

鵝口瘡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助於及時改善機體的正常菌群,調節自身免疫力,避免真菌感染及併發症,而對於高發人群則需要定期口腔檢查,及時給予相關的治療。

就醫指征
  • 對於高危人群,自我口腔檢查非常有必要,重視日常口腔護理。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發現口腔出現異樣症狀,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使用激素或抗生素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鵝口瘡及消化系統症狀時,或者伴隨新的其他系統症狀出現,需要及時就診由專科醫生指導藥物的使用,避免出現繼發感染。
  • 在出現口乾或者口腔感覺到有燒灼感時,應及時就醫。
  • 當出現舌頭上出現膜狀物時,應及時就醫。
就診科別

病人需就診於口腔黏膜科,如果是兒童就診於兒科。

醫生詢問病情
  • 自己在家是否自行服用過藥物?
  • 口腔白色黏膜出現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最近有亂吃不乾淨的東西嗎?
  • 是否有以下症狀?(發熱、咳嗽、嘔吐等)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真菌檢查,包括咽拭子、痰液、病灶組織或偽膜滲液等。

直接抹片鏡檢

取少許白膜放玻片上加10%氫氧化鉀1滴後輕微加熱,鏡檢可見假菌絲及孢子。由於健康人可以帶菌,均需要多次鏡檢陽性或在該菌平時不寄生的部位取到標本,鏡檢陽性才有診斷意義。

真菌培養

同時將以上標本接種於常用的真菌培養基,多在3~4天內出現出現乳白色光滑的菌落,如該菌落數超過50%即有診斷意義。

診斷標準
  • 典型鵝口瘡症狀:口腔黏膜表面覆蓋白色乳凝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重症則全部口腔被白色黏膜覆蓋。
  • 顯微鏡檢可見孢子及真菌和菌絲。
鑑別診斷

奶瓣

口腔滯留奶塊及性狀雖然與鵝口瘡相似,但用溫開水或棉棒輕輕擦拭,即可自動去除,而鵝口瘡的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紅、粗糙。

馬牙

馬牙多出現在口腔上齶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生出數月後逐漸脫落,無需處理,鵝口瘡上的白斑無法自動消除。

球菌性口炎

常由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可表現為口腔黏膜充血,在局部形成糜爛和潰瘍,假膜的特點是較厚而微突出黏膜表面,一般可以通過細菌培養來鑑別兩種疾病。

治療

由於鵝口瘡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基本明確,白色念球菌是一種真菌,屬於機會性細菌,目前主要是對症治療。臨床中主要遵循初期發現和加強護理、治療措施個體化等原則,對鵝口瘡病人進行原發病治療和藥物治療。

治療周期
鵝口瘡多為繼發感染,多需進行周期性治療,但是在進行抗真菌治療以後,病人一般14天以後會痊癒,感染較重者需要4週。
藥物治療

鵝口瘡的局部用藥

Nystatin

可將外用 Nystatin 片500000U溶於500ml生理鹽水中漱口,或局部用 Nystatin 混懸液或 Nystatin 錠劑。

碳酸氫鈉

可給予1%~4%碳酸氫鈉溶液漱口,碳酸氫鈉溶液呈弱鹼性,其可改變口腔酸鹼度,消除殘留的凝乳或糖類,而使口腔環境保持或變為鹼性,以抑制黴菌生長。

0.05%甲紫水溶液

外用,可用於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治療鵝口瘡時只在患處塗藥,如將溶液咽下可致食道炎、喉頭炎。

唑類抗真菌藥

局部用克霉唑錠劑、 Miconazole 、克霉唑、 Fluconazole 、 Itraconazole 、泊沙康唑等含漱液。

鵝口瘡的系統用藥

鵝口瘡全身治療的抗真菌藥物主要是三唑類、多烯類、棘白菌素類。

三唑類抗真菌藥物

唑類抗真菌藥物分為咪唑類和三唑類抗真菌藥物,其作用都與抑制真菌體內麥角固醇的合成有關,進而破壞真菌細胞膜的完整性而達到抗真菌的作用。咪唑類常見的有克霉唑、酮康唑、 Miconazole 、 Bifonazole ,三唑類常見的有 Fluconazole 、 Itraconazole 、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三唑類抗真菌藥生物利用度高、作用強,毒副反應尤其是肝臟毒性相對較小。對 Fluconazole 難以控制者推薦 Itraconazole 或泊沙康唑,對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例,推薦使用伏立康唑。

多烯類抗真菌藥物

如 Nystatin 或兩性黴素B,通過與麥角固醇結合,引起細胞膜多方面改變,至細胞溶解、壞死。目前 Nystatin 常作為局部用藥,而兩性黴素B因毒性較大,臨床可使用其脂質體製劑,以降低毒副反應,推薦其用於難治性病例。

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物

如卡泊芬淨、米卡芬淨、阿尼芬淨等,通過抑制絲狀真菌和酵母菌細胞壁的(1-3)-β-D-葡聚糖的合成而殺滅真菌,因人體細胞無細胞壁,因此此類藥毒性較小。對於頑固或復發性病例,可選擇靜脈使用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物。

中醫治療

心脾鬱熱型

對於患有口腔黏膜布滿白屑,白屑周圍紅暈較甚,伴心煩、口渴、面赤、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黃的病人,常用手法如下:

  • 清脾經200次,清心經加至500次;
  • 推下七節骨300次;
  • 按揉心俞、脾俞各1分鐘。

脾虛濕盛型

對於患有口腔黏膜布滿白屑,周圍紅暈色淡,伴面色白、身體瘦弱、四肢欠溫、口唇色淡、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膩的病人,常用手法如下:

  • 摩中脘5分鐘;
  • 補脾經300次,揉板門加至100次;
  • 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鐘;
  • 按揉足三里穴1分鐘。
其他治療

支持療法主要是加強口腔護理和飲食營養,提高自身抵抗力,補充維他命類,主要是維他命B群,飲食中要有足夠的營養和熱量。

預後

經過有效規範的治療均可治癒,能夠減輕或消除口腔症狀,但有一定復發可能。

能否治癒

鵝口瘡是念球菌良性感染過程,局部治療便可獲得滿意效果,但是如果存在消化系統症狀反覆,也會導致鵝口瘡的復發。

能活多久

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鵝口瘡是機會致病菌引起的,治癒後隨診觀察。建議每1週隨診一次,連續觀察3~4週。

飲食

鵝口瘡病人的飲食以促進口腔機能恢復正常,並保持正常飲食及消化系統功能,還需避免發生感染或在感染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等。

飲食調理
  • 禁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會刺激口腔黏膜,加重炎症反應,如果是還在哺乳期的嬰兒,則媽媽要禁忌辛辣食物。
  • 禁忌油炸:通過熱油煎炸的食物,不僅營養成分丟失嚴重,而且油脂高,會加重體內熱毒,不利於鵝口瘡恢復。
  • 禁過酸、過甜的食物:患鵝口瘡後患兒口腔黏膜受損,遇酸刺激通常會疼痛不適,因此不要給患兒進食酸味、甜味太強的食物。
  • 可多吃富含維他命的食物,比如胡蘿蔔、西蘭花、茄子、蘆筍、草莓、蘋果、木瓜、奇異果、番茄、橙子等。

照護

日常護理需注意患兒口腔的清潔,對使用的各種物品消毒,按療程和規範使用藥物治療,同時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加重病情。

日常護理

口服用藥

了解各類抗真菌藥物及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指導病人正確服用。

口腔護理

在鵝口瘡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尤其使用激素類藥物行噴霧治療的患兒。建議在噴霧治療後進行漱口和口腔清理,並長期堅持。

消化系統護理

鵝口瘡併發腸道菌群失調,導致患兒出現腹瀉、腹脹、嘔吐、食慾下降等症狀,輔助益生菌調理腸道菌群,加強肛周護理避免感染。

特殊注意事項

鵝口瘡患兒患病期間自身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其他病原體感染,因此治療期間避免接觸患病人群,減少在人群聚集場所出現。

預防

鵝口瘡病因明確,預防原則在於提高對本病認識。日常應合理應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儘量避免長期、單純或多種上述藥物聯合使用,注意保持嬰幼兒皮膚、黏膜和口腔衛生,如及時更換尿布、清潔母親的乳頭,注意母親個人衛生。

預防措施
  • 懷孕期間陰道黴菌感染應儘早治療,以免新生兒接觸母親產道分泌物而感染。
  •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每天刷牙兩次,常更換牙刷,不要共享牙刷。
  • 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洗漱用具和家長分開,並定期消毒。
  • 乳具(奶瓶、奶嘴、奶頭、吸奶器)或餐具每次用完清潔、煮沸、消毒。
  • 母乳餵養,餵乳前、後洗手,用溫水洗乳頭乳暈,嬰幼兒常洗澡、勤換衣、剪指甲、勤洗手。
  • 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的幼兒,用具不可混用。
  • 避免攝入過酸、過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避免吃含糖和酵母的食物。
  • 使用類固醇噴霧劑,噴霧後用水沖洗口腔或刷牙。
  • 保持良好的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