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症
概述
新生兒敗血症是指新生兒期細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臨床可表現為發熱或體溫不升、拒奶、體重不增、黃疸、休克等。根據新生兒敗血症感染的病原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通常需要藥物抗感染治療,大部分預後良好,需定期遵醫囑複診。
- 就診科別:
- 兒科
- 英文名稱:
- Neonatal Septicemi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肺炎、化膿性腦膜炎、髖關節炎、深部臟器感染
- 治療周期:
- 視病情而定
- 臨床症狀:
- 發熱、體溫不升、黃疸、腹脹、嘔吐、呼吸暫停
- 好發人群:
- 早產兒、母親分娩前有感染者
- 常用藥物:
- 青黴素、氨苄西林、萬古黴素、利奈唑胺、人免疫球蛋白
- 常用檢查:
- 血液常規檢查、血培養及細菌鑑定、血氣分析
新生兒敗血症分為早髮型敗血症及晚髮型敗血症,二者臨床表現可相同。
- 早髮型敗血症主要強調細菌來源於宮內和產時,致病菌譜比較集中,以革蘭氏陰性菌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為主,同時B群溶血性鏈球菌並不少見。
- 晚髮型敗血症多見於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致病菌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
病因
新生兒敗血症可分為兩種類型,早髮型敗血症和晚髮型敗血症病因不同,但均由細菌或真菌感染所致。
早髮型敗血症大多系母體病原垂直傳播(產前或產時感染)
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
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是早髮型敗血症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則風險越大。
早期破水≥18小時
早期破水常伴隨著早產,79%的早髮型敗血症患兒母親有早期破水≥18小時的病史。若羊膜腔內檢出B群鏈球菌,則早髮型敗血症發生概率為20%,若伴發早期破水,且母親產時未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則早髮型敗血症發生概率上升至33%~50%。
羊膜腔內感染
羊膜腔內感染包括羊水、胎盤、絨毛膜的感染,臨床上主要指絨毛膜羊膜炎,患與不患絨毛膜羊膜炎的母親,發生早髮型敗血症概率相差4.5倍。絨毛膜羊膜炎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母親發熱,臨床通常以母親體溫>38℃為基本診斷條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中的兩項即可診斷,包括母親白血球計數升高;母親心率>100次/分;胎兒心搏過速>160次/分;母親子宮觸痛、羊水渾濁或發臭。
晚髮型敗血症主要為院內感染或社區獲得性感染
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
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與早髮型敗血症相似,該因素是晚髮型敗血症的首要危險因素。出生胎齡小於28週的早產兒發病率超過1/3,超低出生體重兒中發生率為30%~40%,胎齡越小,體重越低,住院時間越長,則發病率越高。
有創診療措施
機械通氣、中心靜脈置管、臍動脈或靜脈置管以及腸外營養等,均是晚髮型敗血症的危險因素。
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延長經驗性使用抗菌藥物的療程是晚髮型敗血症的高危因素。
不恰當的新生兒處理
在欠發達地區,有不潔處理臍帶、挑「馬牙」、擠乳房、擠癰癤等不當的新生兒處理,都是晚髮型敗血症的重要高危因素。
- 新生兒抵抗力低,尤其是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兒。
- 生後有創操作多、住院時間長的新生兒易發生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是常見病、多發病,發生率占活產嬰的1‰~8‰,出生體重越輕,發病率越高,極低出生體重兒可高達164‰,長期住院者更可高達300‰。
母嬰垂直傳播、院內感染或社區獲得性感染。
- 母親分娩前有感染者。
- 早產兒、出生體重低患兒、不當使用抗生素者。
- 生後有創操作或不當新生兒操作的患兒。
症狀
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表現多樣,部分早髮型敗血症患兒臨床表現不典型,尤其是早產兒,出生時無明顯症狀,但很快出現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以及死亡。晚髮型敗血症症狀不典型,可延誤病情。
全身症狀
發熱、體溫不升、反應差、餵養差、水腫,Apgar評分(新生兒評分)低。
消化系統
黃疸、腹脹、嘔吐或胃輕癱、腹瀉及肝脾臟腫大。
呼吸系統
呼吸困難、呼吸暫停、發紺等。
循環系統
面色蒼白、四肢冷、心搏過速、過緩,皮膚大理石樣花紋、低血壓或毛細胞血管充盈時間>3秒。
泌尿系統
少尿或腎功能衰竭。
血液系統
貧血、血小板少、出血等。
中樞神經系統
易合併化膿性腦膜炎,表現為嗜睡、激惹、驚厥、前囟張力及四肢肌肉張力增高等。
腦膜炎
新生兒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敗血症後易發生腦膜炎,可出現嗜睡、煩躁、激惹、肌肉張力增高、前囟張力增高等表現。腦脊髓液常規可表現為白血球計數增高,生化可表現為葡萄糖降低、蛋白質增高。
肺炎
敗血症可合併肺炎,臨床可出現呼吸困難,查體肺部可出現痰鳴音或濕囉音,胸部X光片可見炎性改變。
髖關節炎或骨髓炎
新生兒敗血症合併髖關節炎及骨髓炎時,症狀體徵不典型,部分患兒可僅表現為哭鬧,臨床很容易漏診,但經常規抗感染治療,若C反應蛋白仍不能降至正常,需警惕髖關節炎或骨髓炎可能。
深部臟器感染
敗血症可合併深部臟器膿腫,臨床表現不典型,需查超音波或腹部CT方能明確。
看醫
新生兒若出現發熱或體溫不升、拒奶、嗜睡、體重下降等,需儘早就醫,儘早明確診斷及治療,防止病情加重,導致休克及出血等可能,減少併發症發生。
對於易發生敗血症高危人群,如早產或低出生體重患兒,母親圍產期存在感染患兒,或有不當操作新生兒,以及生後有創操作的患兒,需密切觀察體溫、呼吸、循環及神經系統表現,一旦出現敗血症相關表現,如嗜睡、吃奶量減少、體溫升高或降低、體重不加,甚至出現意識喪失、嘔血、呼吸暫停時需立即就醫。
若是綜合醫院應就診兒科;若是兒童專科醫院,就診於新生兒科或急診科。
- 因為什麼來就診?
- 體溫是否異常?是否早產?是否母親圍產期感染?生後是否有創操作及不當操作?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發熱、體溫不升、嗜睡、拒奶、餵養差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尿少、哭鬧煩躁、皮膚出血點、四肢涼、呼吸困難、呼吸暫停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如母親圍產期感染情況,有無感染病人接觸史,有無局部感染病史)
細菌學檢查
血培養陽性是診斷新生兒敗血症的金標準,儘量在使用抗生素前抽取血培養,以提高血培養陽性率。若合併其他系統感染,可同時送檢痰液、腦脊髓液、尿液、臍部分泌物、漿膜腔積水以及所拔除的導管頭送檢細菌學培養,並進行藥敏試驗。
血液常規、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檢查
血液常規可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C反應蛋白可以判斷感染的種類;降鈣素原檢查可檢測出是否有細菌感染及其程度。
血氣分析
感染嚴重時可出現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酸中毒,血氣分析可檢測出是否有pH值、鹼剩餘減低,二氧化碳分壓增高,氧分壓降低。
生化全項
明確肝臟、腎臟功能,以及有無電解質不平衡情況等。
具有臨床表現並符合下列任一條即可診斷新生兒敗血症:
- 血培養或無菌體腔內培養出致病菌。
- 如果血培養出條件致病菌,則必須與另次血、無菌體腔內或導管頭培養出同種細菌。
臨床診斷敗血症,具有臨床表現且具備以下任一條:
- 非特異性檢查(即白血球計數及分類、CRP、PCT、血小板計數、微量紅血球沉降率)≥2條。
- 血標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檢測陽性。
血液系統疾病
如新生兒再生不良性貧血感染及三系減低並存,發生率極低,可通過血液檢查和骨髓檢查與新生兒敗血症相鑑別。新生兒敗血症C反應蛋白顯示急性感染6~8小時後即上升,感染控制後下降,D-血清降鈣素原檢測顯示血清降鈣素原增高在細菌感染中出現比C反應蛋白早,在有效抗生素治療後迅速降低。
治療
由於新生兒敗血症感染的病原不同,治療療程及方案也不同。治療過程中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同時,需注意維持生命體徵平穩,注意電解質、酸鹼平衡,若出現感染性休克,需積極補液。
支持療法
一般需靜脈補液,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失衡,注意保暖、糾正低氧、維持血液循環,黃疸重者需積極光療,以防核黃疸,休克患兒應用血漿或白蛋白擴容。
抗感染治療
考慮敗血症患兒需儘早、足量使用抗生素,使用過程中應足療程,一旦有藥敏結果,需儘早根據結果及臨床調整抗生素,常用的抗菌素包括青黴素、氨苄西林、頭孢類抗生素、萬古黴素或利奈唑胺、碳青黴烯素類抗生素,如 Meropenem 等。應用抗生素時,需警惕繼發真菌感染及腸道菌群失調的可能,需預防應用抗真菌藥物及口服益生菌。若確診真菌感染,可靜脈輸注抗真菌藥物,臨床常用有 Fluconazole ,抗真菌藥物治療時療程長,需注意肝腎損傷。
止驚鎮靜治療
當患兒出現驚厥、抽動時可使用鎮靜止驚藥物治療,如 Phenobarbital 、水合氯醛等。
腦水腫治療
當患兒出現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升高時,可使用脫水藥物進行治療,如呋塞米、甘露醇等。
該病多無需進行手術治療,若新生兒敗血症有明確的感染部位,可手術清除感染組織。
可給予病人人免疫球蛋白增加抵抗力,貧血嚴重時輸注紅血球糾正貧血,局部感染灶的護理及治療等。
預後
新生兒敗血症預後與發病後發現是否及時,抗感染治療是否有效,以及抗感染是否足療程有關,大部分預後良好,部分合併化膿性腦膜炎,存在化膿性腦膜炎併發症者,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
通常新生兒敗血症可以治癒,但是若發生化膿性髖關節炎或化膿性腦膜炎,可能遺留相應後遺症。
新生兒敗血症若發現及時,治療得當,很少影響存活時間。除非發生化膿性髖關節炎或化膿性腦膜炎遺留後遺症者,可能影響生存質量及遠期預後。
敗血症經有效、規律、足療程治療,無需複診。但若出現化膿性髖關節炎、化膿性腦膜炎或深部臟器感染者,需定期門診複診。
飲食
出現新生兒敗血症時,若病人無消化道系統表現,可繼續足量按需餵養。若出現消化道系統表現,需酌情禁食或減奶量。
- 若出現消化道系統表現,如腹脹、腸鳴音減弱、吐奶等,則需酌情禁食或減奶量。
- 若合併肺部感染,呼吸困難明顯,需鼻飼餵養。
照護
對於早產、母親產前有感染史等高危患兒,生後需密切注意體溫、呼吸、循環及消化系統症狀。若出現敗血症表現,需及時處理,注意一般情況的護理。
- 做好隔離,注意手衛生,防治感染播散。
- 保持口腔及皮膚衛生,注意局部感染灶的護理,尤其是置管及有創操作護理的無菌操作過程及日常護理。
- 交換輸血治療的患兒,家長需注意如出現嗜睡、嘔吐、煩躁等併發症需及時就醫。
- 家長需嚴格遵醫囑進行用藥,不可自行給患兒用藥。
注意觀察體溫、吃奶、循環、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的情況,注意體重變化,注意呼吸、尿量情況,注意有無四肢末梢涼、發紺等情況。
新生兒能力差,不會用言語表達,病情變化快,需密切觀察。若患兒生後存在感染接觸史或高危因素,家長需密切觀察,若家長感覺患兒出現病情變化,需及時醫院就診。
預防
注意新生兒敗血症相關高危兒的護理,若存在高危因素者,需密切觀察患兒有無敗血症臨床表現,不確定者可到醫院就診,新生兒存在局部感染病人,如臍炎、局部膿腫等,也需警惕發生敗血症可能。
- 母親存在圍產期感染時,需酌情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 家長需注意觀察新生兒的面色、吃奶情況、精神狀態等變化。
- 家長應學習衛生知識,避免對新生兒實行不當操作,保持家中衛生清潔、通風良好。
- 合理餵養,奶瓶、奶具需按時進行消毒,減少新生兒接觸致病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