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外痔

概述

外痔是由於齒狀線遠側皮下靜脈叢的病理性擴張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一種常見的肛門良性疾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但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高。主要表現為肛門不適、異物感、潮濕不潔,可有搔癢、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腫劇痛。一般無症狀者無需治療,有症狀時著重於減輕或消除症狀,而非根治,以保守治療為主。

就診科別:
肛腸外科、消化內科
英文名稱:
external hemorrhoids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肛周膿腫、貧血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肛門不適、潮濕不潔、搔癢、疼痛、出血
好發人群:
習慣性便秘者、久坐人群、妊娠婦女、愛吃辛辣刺激食物人群
常用藥物:
痔瘡膏
常用檢查:
肛門視診、直腸指診、肛門鏡檢查
疾病分類

靜脈曲張性外痔

齒狀線以下痔外靜脈叢淤血曲張,在肛門緣形成的圓形、橢圓形柔軟腫塊。

結締組織性外痔

由於慢性炎症刺激反覆發作致肛緣局部皮膚纖維化,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皮贅。

炎性外痔

由肛門損傷後感染導致,或由肛裂引起肛周皮贅發炎和水腫形成。

血栓外痔

常因過度用力導致肛門緣靜脈破裂,血液滲出到結締組織內,成為血栓,形成肛門部皮下圓形或橢圓形腫塊,伴劇痛。

病因

外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根據其解剖學因素,直腸靜脈及其分支缺乏靜脈瓣,血液回流困難,容易淤積,目前主要有肛墊下移學說和靜脈曲張學說。

主要病因

解剖學因素

直腸靜脈及其分支缺乏靜脈瓣,血液回流困難,容易淤積。人為直立動物,坐立時,肛門直腸位於最下部,重力和腹壓導致局部靜脈回流受阻。靜脈血管在不同高度穿過肌層,血液回流受糞便壓迫影響,靜脈穿過黏膜下層的疏鬆組織,周圍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擴張迂曲。

感染因素

肛周的炎症可直接導致外痔形成。此外,也有肛周炎症反覆刺激肛周組織,形成結締組織而發生外痔。

誘發因素
  • 長期飲酒和進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可使局部充血。
  • 肛周感染可引起靜脈周圍炎,使靜脈失去彈性而擴張。
  • 營養不良可使局部組織萎縮無力。
  • 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久坐、排便時間過久會造成肛管局部壓力升高,血液回流受阻。熬夜、緊張焦慮可能引起功能性腸胃障礙。
  • 妊娠婦女、腹腔疾病,如腹部腫瘤、大量腹水可因腹內壓升高壓迫直腸肛管血液回流誘發痔。
流行病學

外痔是一種常見疾病,根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痔瘡的發病率占肛腸疾病的87.25%,居首位。任何年齡均可發病,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高,以男性居多。

好發人群
  • 習慣性便秘者。
  • 排便不規律、排便時間過長者。
  • 久坐、久站人群,例如計程車司機、辦公室文員等。
  • 妊娠婦女,腹部壓力增高導致血管血液回流不暢,易引發痔瘡。
  • 愛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人群,辛辣食物易引發血管擴張誘發痔瘡。

症狀

外痔主要症狀為肛門不適、潮濕不潔、搔癢、疼痛和出血,不同類型的外痔可有不同症狀,多數病人常無症狀,僅覺肛門墜脹或有異物感,當有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腫時有劇痛。

典型症狀

肛門不適

一般患病初期僅覺肛門墜脹或有異物感,合併感染時可有疼痛。

潮濕不潔、搔癢

肛周皮膚分泌物增多,病人常覺肛門部灼熱、潮濕、搔癢、活動過多或便後可加重。

疼痛

病人用力排便後,肛緣皮下突起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可有劇痛,活動或排便時疼痛加劇。

出血

外痔被擦破或感染可有出血,或間歇性便後出血,色鮮紅。

肛門部軟組織團塊

肉眼可見肛門部腫物,可因腹壓增大而加重。

痔塊脫垂

輕症病人只在便後脫垂,可還納。重者需用手還納,更嚴重者在活動時可脫垂,不能還納。

其他症狀

由於外痔是長在肛門外的球狀物,會阻礙肛門排出體內廢氣,導致腹脹。

併發症

肛周膿腫

外痔由於肛門不適,分泌物增多,經常有刺激感和搔癢感,便後肛門部不易清潔,擦破後易出現肛門濕疹,感染後併發肛周膿腫。

失血性貧血

外痔如果不治療,長期慢性失血,易併發失血性貧血。

看醫

病人初期感覺肛門墜脹感或有異物感,隨著病情加重,病人肛周皮膚分泌物增多,局部灼熱、潮濕、排便時有出血,疼痛加劇時應及時就醫。臨床確診時注意與肛管癌、直大腸息肉等疾病相鑑別。

就醫指征
  • 當外痔發展到有明顯肛門不適、潮濕不潔、搔癢感的情況下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經過長期嚴格非手術治療後,症狀緩解不明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時,應及時就醫。
  • 如出現疼痛劇烈,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肛腸外科就診。
  • 若病人具有其他伴發症狀,如排便困難,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消化內科等。
醫生詢問病情
  • 肛門不適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肛門不適、潮濕不潔、搔癢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活動或排便時疼痛加劇)
  • 平時的飲食、排便習慣怎麼樣?
  • 職業是什麼?是否經常久坐或久站?
需要做的檢查

肛門視診

通常讓病人取膝胸位或左側臥位,觀察肛門皮膚有無增厚、紅腫、血性或膿性分泌物、皮疹及瘺管等肛門病變。

直腸指診

直腸指診是肛門直腸疾病檢查方法中最簡便有效的方法之一,病人通常取膝胸位,醫生用手指在病人肛門內進行觸摸,能對肛門皮膚做痛覺、觸覺、溫度覺測試,可輔助檢查肛管腔有否狹窄及肛門括約肌的緊張度,檢查是否有腫物及其大小、質地等。

肛門鏡檢查

通過鏡檢觀察黏膜顏色,有無潰瘍、出血、息肉、腫瘤及異物等,可清楚的看清痔的部位、大小、形態等,是診斷痔瘡的基本方法。

實驗室檢查

通過血液常規、生化功能檢測、梅毒愛滋檢測、凝血功能檢測,明確病人有無其他感染,能否行手術。通過便常規、尿液常規、便隱血等檢查,明確病人有無合併消化道、泌尿系統疾病感染。

診斷標準
  • 典型的外痔症狀,肛門不適、異物感、潮濕不潔,可有搔癢。
  • 視診檢查看到外痔即可診斷為外痔。
鑑別診斷

肛管癌

肛管癌觸之質硬,與周圍組織邊界不清,切除切片檢查可明確診斷。

直腸癌

直腸癌在直腸指檢時可捫到高低不平的硬塊,而痔為暗紅色圓形柔軟的血管團。

直大腸息肉

低位帶蒂息肉脫出肛門外易誤診為痔脫出,但息肉為圓形,實質性,有蒂,可活動,多見於兒童。

內痔

內痔發生在齒狀線之上,典型症狀為無痛性血便、痔核脫出,一般通過直腸指診可觸及柔軟的團塊。

治療

不同類型的外痔需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無症狀的痔無需治療,有症狀的痔重在減輕或消除症狀,而非根治,以保守治療為主。

治療周期
外痔一般首選保守治療,需長期持續性治療。
一般治療

在痔的初期和無症狀的痔,只需增加纖維性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和腹瀉。避免久坐或久站,養成運動的良好習慣。

保守治療

有症狀時熱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局部熱敷,外敷消炎、止痛藥物可緩解,不需手術。

藥物治療

熏洗

一般用於術前或術後的病人,熏洗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代謝,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消炎止痛,加速病變部位癒合的目的,多選用中藥煎水煮沸。

外敷

常用的外敷藥物包括痔瘡膏和一些中草藥,對於炎症性外痔有很好的潤滑、收斂、消炎和消腫的作用。

內服

外痔合併感染的病人可以口服抗生素對症治療,疼痛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病人可口服止痛藥。也可以服用一些中藥,起到清熱涼血的作用。

手術治療

痔切除術

主要用於Ⅱ、Ⅲ、Ⅳ度內痔和混合痔的治療,取側臥位、截石位或俯臥位,骶管麻醉或局麻後,先擴肛4~6指,顯露痔塊,在痔塊基底部兩側皮膚作Ⅴ形切口,分離痔塊,直至顯露肛管外括約肌。用止血鉗於底部鉗夾,貫穿縫扎後切除痔核。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形切除術(PPH)

主要適用於Ⅲ、Ⅳ度內痔,非手術療法治療失敗的Ⅱ度內痔和環狀痔,與傳統手術比較具有疼痛輕微、手術時間短、病人恢復快等優點。

血栓外痔剝脫術

用於治療血栓外痔,在局麻下將痔表面的皮膚行梭形切除,摘除血栓,傷口內填入油紗布,不縫合創面。

物理治療

痔瘡的物理治療方法主要有紅外線治療、雷射治療、臭氧治療等,其原理都是通過促進血液循環,對肛周有害微生物進行消殺,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中醫治療

內治法

風傷腸絡型

可以使用清熱涼血祛風的中成藥,比如涼血地黃湯。

濕熱下注型

治療以清熱利濕止瀉為主,可以用止痛如神湯。

脾虛氣陷型

以健脾益氣為主,可用補中益氣湯。

外治法

熏洗法

可使用中成藥,如五倍子湯、苦參湯等。

敷藥法

可以用桃花散、生肌玉紅膏等。

塞藥法

可以用太寧栓、化痔栓等。

預後

外痔經過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一般都可活動良好的預後,但易復發。

能否治癒

外痔能夠治癒,需保持良好的飲食、排便等生活習慣。

能活多久

外痔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無症狀外痔需自己定期觀察,若出現出血、感染、疼痛等症狀需複診,外痔手術後10天左右複診。

飲食

外痔病人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增加纖維性食物的攝入,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保證充足的飲水量,保證大便通暢。

飲食調理
  • 宜多食用含纖維的食物,如玉米、芹菜、胡蘿蔔等,促進胃腸蠕動,利於大便排出。
  • 宜飲用潤腸飲料,如優酪乳、蜂蜜、鮮榨果汁等,利於腸胃,促進排便。
  •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蔥、姜、蒜等,痔瘡病人肛門部血管受刺激易產生充血、水腫、擴張,可導致排便疼痛和肛門墜脹感,加劇或誘發痔瘡發生。
  • 忌吸菸、飲酒,易使靜脈充血擴張,導致痔瘡加重。

照護

外痔的護理應以改善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為主,手術病人應注意傷口的局部出血,感染等。經過積極護理,可緩解外痔的症狀。

日常護理

運動

避免久坐、久站,養成運動的習慣,學習提肛運動以及肛門按摩。

日常清潔

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保持肛門乾燥、清潔,勤洗、勤換內褲。

規律作息

避免熬夜、勞累,養成規律排便的良好習慣,避免排便時間過久。

病情監測

定期觀察大便顏色,進行肛門視診、直腸指診。

心理護理

在生活中多關心病人的感受,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鼓勵病人說出其不適感以對症治療。

特殊注意事項

老年病人排便困難不要過度用力,超出心腦血管的承受程度將直接誘發加重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

預防

調整生活方式有助於遇到外痔,如養成良好的飲食、排便、生活習慣,避免便秘、久坐、久站等,對預防復發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初期篩檢

便常規、便隱血

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便常規、便隱血,對於高危人群應每年兩次。

肛門視診

外痔一般通過視診可以觀察到,高危人群每年一次肛門視診。

直腸指診

50歲以上人群每年應做一次直腸指診,有家族史者提前到40歲。

肛門鏡檢

肛門鏡檢是直腸疾病檢查的常規方法,操作簡單,高危人群需每年檢查一次。

預防措施
  • 改變久坐、久站的習慣,養成運動的良好習慣。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保持肛門乾燥、清潔。
  • 避免勞累、熬夜,養成規律作息,按時排便,排便時間避免過長。
  • 積極治療肛周炎症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