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
概述
攝護腺癌是發生在攝護腺的上皮性惡性腫瘤,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攝護腺癌是一種進展特別緩慢的癌症,疾病初期階段不易發現,國內病人臨床主要表現為排尿費力、腰痛、急尿、頻尿、尿痛等尿道症狀,主要通過攝護腺癌根治術和手術或者藥物去勢等治療,初期攝護腺癌可以治癒,末期以保守治療為主。
- 就診科別:
- 泌尿外科、腫瘤科
- 英文名稱:
- Prostate carcinom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具有一定遺傳性
- 併發疾病:
- 骨轉移、尿失禁
- 治療周期:
- 根據術後及病人病情而定
- 臨床症狀:
- 頻尿、急尿、尿不盡、排尿困難、尿滯留
- 好發人群:
- 年齡大於65歲以上的老年男性、直系親屬中有得過攝護腺癌的人
- 常用藥物:
- 比卡魯胺、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環磷醯胺、5- Fluorouracil
- 常用檢查:
- 直腸指檢、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直腸超音波檢查、攝護腺切片檢查
根據細胞類型以及起源分類
攝護腺腺癌
起源於上皮細胞。
其他
鱗癌、導管腺癌、黏液癌、小細胞癌等,均屬於移行上皮細胞癌,
根據臨床進展程度進行分型
潛伏型
並無症狀,可以長期潛伏,終身不被發現。
臨床型
局部出現症狀,侵犯明顯,轉移較晚。
隱蔽型
不易被發現,初期多廣泛轉移,預後較差。
病因
攝護腺癌的病因與遺傳、環境、食物、年齡有關,有家族性攝護腺癌病史,發病率相對偏高,發病的年齡也會偏年輕。攝護腺癌好發於年齡大於65歲以上的老年男人、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直系親屬中有得過攝護腺癌的人,飲食、肥胖、運動因素則容易誘發。
年齡因素
年齡是攝護腺癌的最大危險因素,病人年齡越大,患病機率越大,尤其是70歲以上的病人。
遺傳因素
父親或兄弟患攝護腺癌,則該男性患病風險增加一倍以上,並且兄弟患病似乎比父親患病更能增加男性的患病風險。家庭成員中若有多個攝護腺癌病人,則該男性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則更高。
家族史
具有乳癌家族史或者非息肉性大腸癌家族史,也會增加男性病人患攝護腺癌的患病風險,這也許與基因改變有關。
種族與地域
非裔美國男性攝護腺癌的發病率比美國白人男性高60%,並且確診時癌症更有可能發展到末期。然而,生活在本土的日本和非洲男性患攝護腺癌的機率較低,當這些群體移民到美國後發病率急劇上升,非裔美國人應該在50歲時開始進行攝護腺癌篩檢。
飲食
攝護腺癌在以肉類和乳製品食物為主的國家更為常見,高脂肪飲食可能是導致攝護腺癌的一個因素。
肥胖
越胖的人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越高。
運動因素
缺乏鍛煉一般和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有關,所以與攝護腺癌也可能存在某種聯繫。
- 攝護腺癌在我國最近10年增長率比較快,過去攝護腺癌在西方國家,尤其美國是一個高發的病種,在美國男性發病率第一位,死亡率第二位。在我國,10年前發病率大概在0.005%~0.006%。
- 攝護腺癌在全球的發病率都在持續上升,2018年全球有近130萬新發病例和35.9萬死亡病例,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比死亡率高很多。
- 隨著年齡增長,患攝護腺癌的機率越大。
- 年齡大於65歲以上的老年男人容易患病,因為年齡是攝護腺癌的最大危險因素,所以病人年齡越大,越容易患病。
-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生活、飲食方式不健康的人群易患攝護腺癌,且預後較差。
- 直系親屬中有得過攝護腺癌的人親屬中有人患過攝護腺癌,患病風險翻倍,若直系親屬中有兩名以上罹患過攝護腺癌,患病風險高達2~4倍以上。
症狀
初期攝護腺癌多數無症狀,隨著腫瘤生長,攝護腺癌可表現為下尿路阻塞症狀,如頻尿、急尿、尿流緩慢、排尿困難,甚至尿滯留或尿失禁。當發生骨轉移時,可以引起骨痛、脊髓壓迫及病理性骨折,攝護腺癌病人會出現擴散、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等併發症。
- 排尿困難,呈漸進性。
- 頻尿、急尿、血尿,排尿時有疼痛或燒灼感。
- 背下部、大腿上部或骨盆處連續疼痛等,良性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炎產生的症狀和癌症相似。
- 病人可能無法站立排尿。
- 病人笑或者咳嗽時候有漏尿的情況。
- 直腸有壓迫感或疼痛感。
- 攝護腺癌的主要原發部位為後側包膜下腺體,呈潛伏性緩慢生長,腫瘤小時無任何臨床表現,常以轉移症狀為最早的就診原因,因此僅靠臨床症狀很難初期診斷。
攝護腺癌病人初期多無明顯症狀,常在體檢時行直腸指檢或檢測血清PSA升高被發現。
攝護腺癌在中期常表現為下尿路阻塞症狀,如頻尿、急尿、尿流緩慢、尿流中斷、排尿不盡,甚至尿儲留或尿失禁。
攝護腺癌病人中末期出現骨痛、脊髓神經壓迫症狀。
- 病人會出現貧血、衰弱、下肢水腫、排尿困難、少尿及無尿。
- 骨盆、下背部、肋骨以及大腿上部出現麻木、疼痛的感覺。
- 病人常伴有便秘。
- 體重下降、病人食慾減退,出現乏力、噁心、嘔吐等症狀。
擴散
攝護腺癌可以擴散到附近的器官,比如膀胱、骨骼或其他器官,攝護腺癌擴散到骨骼會引起疼痛和骨折。攝護腺癌會擴散,惡性腫瘤即是癌症,肯定存在擴散的風險,攝護腺癌首先要轉移,一般都是通過淋巴結的淋巴途徑轉移,最常見轉移的位置就是骨轉移。
尿失禁
攝護腺癌及其治療均可引起尿失禁,攝護腺手術治療後,尿失禁的發生率為6%~20%。攝護腺癌瘤體可能侵犯了膀胱頸手術切除的範圍更廣,因此攝護腺癌術後可能有尿失禁的現象。
勃起功能障礙
勃起功能障礙可能由攝護腺癌本身或其治療引起,病人可藉助藥物、手術來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當病人術後出現陰莖勃起功能障礙時,術後可以採用西地那非幫助陰莖恢復血供和氧供,從而是可以逐漸恢復勃起功能的。此外,可以給病人接觸直接的性刺激嘗試使陰莖勃起或者是增大,可以增加陰莖海綿體的血供以達到復健的目的。
看醫
攝護腺癌病人出現頻尿、急尿、尿流緩慢、尿流中斷,要及時治療,檢查攝護腺篩檢、直腸指檢、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測、直腸超音波檢查,可以確診攝護腺癌,攝護腺癌病人需要與攝護腺炎、攝護腺肥大相鑑別。
- 病人一般是通過直腸指檢偶然發現腫瘤,需要在醫院系統檢查。
- 病人出現頻尿、急尿、尿流緩慢、尿流中斷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 出現惡病質情況需立即就醫。
- 病人出現頻尿、急尿、尿痛優先選擇泌尿外科。
- 如果懷疑病人有腫瘤時,應就診於腫瘤科。
- 都有什麼症狀?(如急尿、頻尿、尿痛、腰痛、貧血、衰弱、下肢水腫、排尿困難、少尿及無尿)
- 出現症狀的有多久?
- 睡眠狀況如何?
- 既往病史都有什麼?
- 是否感覺乏力,出現噁心、嘔吐等情況?
攝護腺篩檢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測試有助於篩檢攝護腺癌,攝護腺癌特異性抗原是通過抽血檢查,在攝護腺正常和癌樣上皮細胞中都可合成。在攝護腺癌中會升高,是最重要的初期檢測指標。
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檢查攝護腺大小、外形,有無不規則結節、腫塊大小、硬度、擴展範圍等,直腸指診可發現初期攝護腺癌。
攝護腺特異抗原
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查對攝護腺癌陽性診斷預測率更高,有助於在初期發現攝護腺癌。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是由攝護腺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正常血液內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值比較低,正常在0~4ng/ml。
直腸超音波檢查
通過超音波觀察是否存在低回音結節。
攝護腺切片檢查
攝護腺癌經直腸超音波引導下穿刺切片檢查,進行病理檢查,確定是否存在癌細胞。
- 攝護腺癌主要的症狀為出現頻尿、排尿困難及無痛性血尿。
- 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PSA數值明顯升高。
- 攝護腺癌的診斷金標準是為病理學的檢查,對於攝護腺病理學的檢查主要採取攝護腺穿刺切片檢查,或者採取手術切除攝護腺病理證實。
- 當確診癌症存在,臨床上通常應用Gleason評分確定癌細胞的侵襲性(等級),等級越高,說明癌症的侵襲性越強。
攝護腺炎
攝護腺炎是攝護腺受到致病菌感染或某些非感染因素刺激後,出現的骨盆區域疼痛或不適、排尿異常、性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直腸指檢攝護腺呈飽滿、增大、質軟、輕度壓痛。
攝護腺肥大
男性在45歲以後,攝護腺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進入老年後,由於激素水平下降,一般不會發生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病人,直腸指檢可觸到增大的攝護腺,表面光滑、質韌、有彈性,邊界清楚。
治療
初期攝護腺癌病人可以通過根治性手術或者根治性放療等方式,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甚至得以治癒。末期一般選擇雄激素去除治療,以期延長病人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
術後使用非類固醇類抗雄激素製劑
如比卡魯胺,比卡魯胺可與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聯合應用於末期攝護腺癌的治療,比卡魯胺標靶性強,並且使用方便,容易接受。比卡魯胺的缺點是會出現皮膚的潮紅,出現乳房的觸痛,會使男性乳房女性化。此外,常見的還會有一些胃腸道的副作用,比如引起噁心、嘔吐、腹瀉。
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攝護腺癌病人利用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抑制性激素的分泌(睪固酮和雌二醇),從而使激素敏感性腫瘤萎縮。
根治性攝護腺切除術
適用於局限在攝護腺包膜內的攝護腺癌,僅適用於年齡較小、能耐受手術的病人,不主張對預期壽命小於10年或年齡大於75歲的病人實行根治術。有凝血功能障礙及不能耐受手術或麻醉者,建議舒缓治疗或者保守治療。
睪丸切除術
是一種手術去勢的方法,減少雄激素生成,從而減慢攝護腺癌進展。睪丸切除術後注意避免感染,注意自己的飲食,還要注意休息,作息習慣一定要正常,同時還要增加營養,如有不適,一定要儘快的去醫院進行檢查。
腹腔鏡攝護腺切除
此種手術方法創傷小,手術併發症比較少,但是病人可能會發生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礙。
機器人協助手術
通過控制操控系統完成手術,該方法可以更加精確實現手術切除的目的。
通過高能量殺死癌細胞,但可能會出現疼痛、排尿緊急、稀便以及勃起功能障礙等情況。
體外放射治療
通過高能量束向患病部位進行放射治療。
組織內照射治療
此種方法可以使癌組織內受到較大劑量的照射,對於正常組織傷害較小。
攝護腺癌利用胺甲蝶呤、環磷醯胺、5- Fluorouracil 合用進行化療,化療藥物具有非特異性殺傷作用,會對病人身體產生一定副作用,會是機體出現骨髓抑制、食慾下降、肌肉酸痛、乏力的表現。
激素治療
使用抗雄激素藥物、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或者進行睪丸切除術等方式均屬於激素治療,是目前攝護腺癌治療的重要且有效手段。
冷凍治療
通過冷凍組織的方法來殺死癌細胞,但該種方式可能會造成比較多的併發症和副作用。
前沿治療
通過免疫檢查電信號通路的阻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該病。此外,利用個性化多肽疫苗也攝護腺癌疫苗的新概念,但目前這些前沿治療其反應率低、成本以及耐藥性等問題,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預後
攝護腺癌生長緩慢,對人體造成損害較小,不易發生遠處轉移,經過規範的治療,攝護腺癌的預後一般較好。末期轉移性的攝護腺病人,通過協調各種治療手段進行治療,仍可獲得很好的生存質量和生存率。
初期攝護腺癌是能治癒的。
攝護腺癌擴散後會使生命短縮。
攝護腺癌擴散到全身會引起疼痛。
攝護腺癌複查項目包括血液常規、尿液常規、生化檢查及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測,複診最主要依靠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測,6週左右可以第一次驗血,間隔一個月左右再驗一次血。如果降到最低值就可以3個月驗一次,正常值為0~4ng/ml。
飲食
攝護腺癌症的病人在飲食方面要以清淡為主,不要吃過咸或過於辛辣性的食物,比如蔥、姜、蒜、辣椒等,因為這些食物都是屬於刺激性的食物。前腺癌的病人要不要偏食,也不要挑食,保持營養的均衡性和全面性,多吃瘦肉、雞蛋、牛奶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攝護腺癌症的病人在飲食方面要以清淡為主,其他方面並無特殊需要注意的地方,健康飲食,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即可。
照護
攝護腺癌病人平時應該注意保證排尿、排便通暢,要注意是否有血尿,是否有骨痛的表現。病人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時複查。
- 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配合治療,謹遵醫囑,戒除不良嗜好。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休息,注意個人衛生。
- 進行輕微活動,避免高強度的體力活動,不要長期騎車。
- 對於術後病人要注意傷口的保護,避免感染,其次術後3天內不要服用阿斯匹靈或含有阿斯匹靈成分的藥物,當出現高燒、疼痛難忍、無法排尿、尿痛等症狀時應及時告知醫生或到醫院就醫。
攝護腺癌根治術後要定期複查,監測攝護腺特異性抗原變化。
- 攝護腺癌病人在術後前七天是最關鍵的恢復期,所以一定要注意病人的尿量、進食等情況。
- 在飲食上一定要注意豐富的營養,但不要太油膩,注意肉蔬果的合理搭配。
- 病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運動,每天鍛煉一定的時間。
預防
攝護腺癌的預防要保持心情舒暢,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充足的睡眠,有節制的性生活和樂觀向上的心態很重要,堅持熱水洗浴,儘量不要穿牛仔褲和過緊的褲子。避免對攝護腺進行壓迫,不要久坐不動,適當休息並及時變換體位,避免攝護腺局部充血的現象。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測試有助於篩檢攝護腺癌。
- 多食富含植物蛋白的大豆類食物、飲用綠茶、適當提高飲食中微量營養素硒和維他命E的含量、堅持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也可以預防攝護腺癌的發生。
- 定期體檢,定期檢測血清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水平,如果攝護腺特異性抗原超過正常值,再做直腸指檢或超音波等檢查。
- 平時要多飲水、多排尿,排尿有沖洗尿道的作用,可幫助攝護腺排出過多的分泌物,可預防攝護腺感染。
- 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可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經常鍛煉腹部大腿及臀部,可使攝護腺得到摩擦,改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有利於增強內部抵抗力並減少攝護腺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