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耳聾

概述

耳聾為聽覺傳導通路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導致不同程度聽力損害的總稱,病因可能與耳部疾病、藥物、環境等有關。病人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害,部分類型的耳聾可恢復,部分耳聾聽力損失為永久性。

就診科別:
耳鼻喉科
英文名稱:
hearing loss
疾病別稱:
聽力損失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治療周期:
長期治療
臨床症狀:
聽力下降
好發人群:
有神經性耳聾病史者、病毒感染者
常用藥物:
B群維他命、地巴唑、慶大黴素
常用檢查:
音叉測試、純音測聽
疾病分類

傳導性聽障

指外耳道至中耳的「耳膜-聽骨鏈」系統損害引起的聽力下降,也就是外界的聲音傳入。

感音神經性聽障

因聲波感受與分析徑路內耳、聽神經、聽中樞病變導致的聽力障礙,是指內耳中的耳蝸或聽神經至聽覺中樞有關的神經傳導徑路損害,導致聽力減退或消失。

混合性聽障

中耳、內耳病變同時存在,混合性聽障可因一疾病同時影響耳傳音與感音系統,也可因多種疾病分別造成兩個系統發生問題。

功能性聾

多在遭受劇烈精神刺激後突然發生,且多為雙耳全聾或重度聾。病人一般都有精神性疾病史及明顯的精神錯亂症狀,兼有癔症特質表現,呈現表情呆板、淡漠寡言、過度注視、四肢顫抖等。

偽聾

聽覺系統並無障礙而表現為無聲音反應。有心因性的,受強烈精神刺激而一時什麼也聽不見;有物理刺激性的,長時間在強噪音環境中停留,走出該環境之後,一段時間內可能聽不到聲音。也還有裝聾者,此乃特殊事例,可以通過適當實驗鑑別出來。

病因

不同類型的耳聾,其病因也不相同,可能與耳部疾病、藥物、環境等有關。

主要病因

傳導性聽障

  • 炎症: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沾黏性中耳炎,大皰性耳膜炎,急性乳突炎以及外耳炎症、癤腫使外耳道狹窄甚至閉塞影響耳膜運動者。
  • 外傷:顳骨骨折累及中耳、耳膜外傷、聽骨鏈中斷等。
  • 異物或其他機械性阻塞:外耳道 異物、耳垢栓塞、腫瘤、膽脂瘤等。
  • 畸形:先天性外耳道閉鎖、聽骨鏈畸形、耳膜缺失、前庭窗和(或)蝸窗發育不全。

感音神經性聽障

由於耳蝸毛細胞、聽神經。聽覺傳導路徑或各級神經元受損害,致聲音的感受與神經衝動傳遞障礙以及皮層功能缺如者。病變在內耳或內耳相連的神經、大腦,常見的有突發性聾、老年性聾、噪音性聾、藥物中毒性聾等。

混合性聽障

有可能是外耳、中耳和內耳同時發生了病變。

功能性聾

屬非器質性聾,多因機體受到重大的精神刨傷或因長期焦慮、憂鬱引起。突然發生單耳和雙耳聽覺抑制,無耳鳴及眩暈,講話聲調不變,反覆檢查聽閾值變化較大,無重振現象,鐙骨肌反射和電反應測聽正常。

偽聾

精神受到強烈刺激或長時間在強噪音環境中停留,一段時間內可能聽不到聲音。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病人裝聾。

誘發因素
  • 病毒感染與自身免疫異常,感染可能直接或間接地通過激發自身免疫反應而損傷內耳組織。
  • 精神刺激、創傷、生氣、熬夜、勞累、過敏等誘發耳聾。
  • 如果身體其他疾病影響耳部供血,也會導致耳聾,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
  • 如果長期處於噪音較大的環境,可能會誘發耳朵內部受損。
  • 年齡增長過程中,耳部組織結構也會受到損耗,造成聽力減退甚至喪失。
流行病學

目前尚未查到權威性的較全面的發病率統計學資料,聽力喪失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約1/1000~1/800的新生兒在出生時有嚴重和極度的聽力喪失,另有2~3倍於此的新生兒有程度略低的聽力喪失。隨著環境噪聲的加劇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目前全世界聽力損失的人數正不斷增加。據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聽力研究學會估計,到2005年全球聽力損失程度在25分貝以上的總人數將超過5.6億,而中國聽力障礙的病人約有1.2億多。

好發人群

該病好發於熬夜、抵抗力差,合併有鼻炎、鼻竇炎病人,長期過量飲酒者、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有神經性耳聾病史者、病毒感染者。

症狀

病人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聽力損害,剩餘聽力程度跟病情程度有關。

典型症狀

復聰現象

聽力損失的程度因為刺激的聲強增加而減輕或消失;強聲耐量降低,病人在未達到正常人的強聲耐量(105~110dB)時就感到耳部疼痛。

復聽

對於同一種音調病人感到聽到的聲音不一致,一高一低。

病理性聽覺適應

在持續性的聲音刺激時,聽閾顯著增高。

腦幹性中樞性耳聾

累及耳蝸神經核產生一側性的耳聾,程度輕;如果累及一側耳蝸神經核與對側的交叉纖維則產生雙側性耳聾,以部分性感音性耳聾多見,常見於腦橋、延髓病變。

皮質性耳聾

皮質性耳聾對於聲音的辨距、性質難以辨別,有時雖然一般聽覺不受損害但對於語言的審美能力降低。

看醫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及其重要,對於有疑似耳聾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如果出現初期耳聾症狀,如交流打岔、聽得見卻聽不清、看電視音量大、對周圍人的打招呼無反應等,或突然出現眩暈、耳鳴或已有耳鳴加重均提示可能岀現聽力減退,需要就醫檢查聽力狀況。
  • 對新生兒而言,應儘量按照規定時間完善相關聽力篩檢;若未完成,要注意觀察幼兒是否出現難以吵酲、語言發育明顯遲緩等表現。
就診科別
  • 病人一般就診於耳鼻喉科。
  • 如果是小孩進行聽力檢測,一般去小兒保健科。
  • 如果病人存在其他疾病,可能需要去其他合適對基礎病進行診治。
醫生詢問病情
  • 什麼時候聽力下降,突然還是漸進性?
  • 有沒有誘因?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影響大小?
  • 是否有以下症狀?(是否有耳朵流膿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一般檢查

檢查耳廓、外耳道及耳膜等,通過一般檢查,確定病人耳部的大致情況。

實驗室檢查

主要包括血液常規、血生化等常規檢查,必要時可進行病原學檢查,如因感染導致耳聾,需進行此項檢查。

純音測聽

用於判斷病人聽損程度和類型,對疾病的診斷有輔助作用。

音叉測試

主要用於鑑別耳聾的性質(傳導性聽障或感音性耳聾)。

眼震電圖

病人伴有眩暈症狀時,通過觀察眼震情況,判斷內耳前庭的功能狀態,進行此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耳聾性質。

影像學檢查

CT顯示骨質結構非常清晰,可以觀察病人的中耳結構有無畸形。此外,有時也會應用顱腦磁振造影協助排除腫瘤。

眼震電圖

在眼球運動時,測試眼球電場變化,經放大後描記出來即為眼震電圖。用於對周耳部前庭病變的診斷。

診斷標準

病人出現聽力下降,聽力檢查500Hz、1000Hz、2000Hz、4000Hz,平均聽閾超過25分貝可以確診聽力損失。

耳聾分級標準

輕度聾

聽低聲談話感到困難,26~40dBHL。

中度聾

聽近距離談話困難,41~60dBHL。

重度耳聾

耳旁大聲呼喊,61~80dBHL。

極度聾

聽不到耳旁大聲,大於80dBHL。

鑑別診斷

治療

治療原則為初期發現、初期診斷、初期治療,爭取恢復或部分恢復已喪失的聽力,儘量保存並利用殘餘聽力,適時進行聽覺語言訓練,適當應用助聽器或人工聽覺。

治療周期
本病需長期治療。
急症治療

突發性耳聾是指突然發生的感覺神經性耳聾,簡稱為暴聾或突聾,病人通常在數分鐘、數小時或三天內病人聽力下降至最低點,可同時伴有耳鳴或眩暈。可給予病人一下治療:

  • 全身藥物治療,如抗生素、糖皮質類固醇、神經營養藥、擴血管藥等口服、注射藥。
  • 局部藥物治療,如滴耳劑、滴鼻劑、耳內注射藥物等。
  • 部分疾病可採用手術治療,如中耳炎手術、人工耳蝸手術等。
  • 氧療,如吸氧、高壓氧艙。
  • 物理療法,如微波、超短波等。
  • 佩戴助聽器。一般醫生會根據病情採取綜合治療。
藥物治療
  • 目前缺乏肯定療效的藥物。應根據臨床適當給予B群維他命、血管擴張藥(煙酸、地巴唑、鈣離子通道阻滯藥等)治療。
  • 由於藥物中毒導致的耳聾,應立即停藥。儘量避免鞘內、腦室、腦池內注射慶大黴素、鏈黴素等藥物。
手術治療

腦小腦橋腦角腫瘤導致的耳聾,應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對於中耳炎併發迷路炎的病人應用抗生素、外科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

通竅耳聾丸

通竅耳聾丸有清肝, 通竅,瀉下作用。多用於肝經有熱引起的耳聾,耳鳴,耳底腫痛,頭目眩暈,眼睛紅,口發苦,大便秘結等。常以耳聾耳鳴,大便秘結為服用本藥的指征。

大補陰丸

大補陰丸有滋腎陰,降虛火作用。常用於陰虛火旺引起的耳鳴耳聾,一陣一陣地發燒,夜間出汗,咳嗽咳血等。只要有耳鳴耳聾,一陣一陣地發燒, 盜汗,就可.服用本藥。

其他治療

運動治療

久坐時應每隔30分鐘活動身體一次,建議每周保持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提高抵抗力,有利於疾病恢復。

佩戴助聽器

助聽器是一種幫助聾人聽取聲音的擴音裝置。傳導性聽障者氣導助聽器、骨導助聽器均可用。外耳道狹窄或長期有炎症者,宜用骨導助聽器,感音神經性聽障伴有重振者需採用具備自動增益控制的助聽器。初用助聽器者要經調試和適應過程,否則難獲得滿意效果。

人工耳蝸置入

人工耳蝸置入又稱電子耳蝸,是當前幫助極重度聾人獲得聽力、 獲得或保持言語功能的良好工具。適用於先天性或後天原因導致的極重度耳聾,且佩戴助聽器無效者。置入後需配合言語訓練,可恢復部分聽力和言語功能。

聽覺和言語訓練

聽覺訓練是藉助助聽器利用聽障的殘餘聽力或置人人工耳蝸後獲得聽力,通過長期有計劃的聲響刺激,逐步培養其聆聽習慣,提高聽覺察覺、聽覺注意、聽覺定位及識別.記憶等方面能力。

預後

耳聾病人治療早發現、早治療,促進聽力恢復為目的,提高生活質量,傳導性聽障手術治療可以治癒,神經性耳聾,預後因人而異,越早治療干預,療效越好。

能否治癒

傳導性聽障可以恢復,部分突發性神經性耳聾初期可以恢復,絕大部分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為永久性,無有效藥物治療。

能活多久

若無顱內併發症,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手術病人,至少每3個月複查一次;達到治療目標,神經性耳聾控制穩定後,可6個月複查一次。

飲食

飲食調理

該疾病與飲食相關性不大,建議病人均衡營養即可。

照護

耳聾病人日常注意用耳衛生,防備噪音,保持聽力,逐漸配戴和維護助聽設備。

日常護理

避免過度勞累,預防感染,儘早治療,早發現,早干預。平時注意耳道保護,避免頻繁挖耳朵,洗頭、洗澡時避免耳朵進水,預防感冒、受涼,有鼻炎、鼻竇炎、腺樣體肥大等相關疾病,儘早治療,建議在醫師指導下開展運動,循序漸進,並長期堅持。

病情監測

觀察聽力,有下降,儘早治療。傳導性聽障病人建議一年複查一次純音測聽、耳內窺鏡檢查,神經耳聾病人建議半年複查純音測聽一次,中間出現聽力突然下降,及時就診。

特殊注意事項

出現耳部流膿,耳部感染症狀,儘早、足量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神經性耳聾病人聽力突然下降,需立刻急診就醫,完善檢查,營養神經支持對症治療。

預防

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降低疾病發生機率,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初期篩檢

出生後進行聽力篩檢,必要時聾病基因檢測。

預防措施
  • 鍛煉身體,作息規律,勞逸結合,預防感冒。
  • 健康飲食,營養均衡。
  • 注意調節心理健康。
  • 避免嗓音環境,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
  • 不隨便挖耳。
  • 儘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鏈黴素、慶大黴素等。若有耳聾病史,就診開藥時應向醫生說明。
  • 積極治療相關疾病,如鼻炎、糖尿病、高血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