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疲勞症候群

概述

疲勞症候群是一種以嚴重疲勞為主要症狀的疾病,其持續時間至少六個月,同時伴有多種諸如風濕病、感染和神經系統的其他症狀。目前病因不明,屬於基於臨床症狀的診斷,沒有特異的檢測指標。目前疲勞症候群的病因假說有遺傳、感染、免疫、神經內分泌、睡眠、神經心理等等,但還沒有一種假說能夠充分解釋疲勞症候群的發病機制。因此該病的治療以對症治療為主,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同時配合心理治療、物理治療、中醫藥、針灸、推拿按摩等多種治療方法,能夠緩解病人的症狀,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質量。一般疲勞症候群病人極少能夠不經過治療完全緩解,病人功能損害嚴重、經濟負擔大,生活質量低。

就診科別:
神經內科
英文名稱: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exhaustion syndrome
疾病別稱:
慢性疲勞症候群、系統性勞動不耐受疾病、全身運動不耐症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憂鬱症、慢性疼痛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慢性疲勞、憂鬱、焦慮、體態消瘦、壓力性肥胖、慢性周身疼痛、食慾減退
好發人群:
中年人為主,女性多於男性
常用藥物:
布洛芬、 Fluoxetine 、 Venlafaxine 、 Eszopiclone
常用檢查:
血液常規檢查、尿液常規檢查、血液生化檢查、心理健康檢查
疾病分類

本病暫無特殊分型。

病因

目前疲勞症候群的病因不明,屬於基於臨床症狀的診斷,沒有特異的檢測診斷指標。關於該病的病因假說有遺傳、感染、免疫、神經內分泌、神經心理等,但還沒有一種病因假說能夠充分解釋疲勞症候群的發病機制。

主要病因

關於該病的病因假說有遺傳、感染、免疫、神經內分泌、神經心理等等,但目前還沒有一種病因假說能夠充分解釋疲勞症候群的發病機制。

  • 遺傳因素:目前有研究發現多個基因與疲勞症候群密切相關,這些基因涉及了神經遞質調節的異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改變,炎症與免疫應答相關,以及代謝的改變。
  • 感染因素:急性EB病毒、流感病毒、 細小病毒、腸病毒、科薩奇病毒、細菌等感染後發生疲勞症候群。目前認為腸道菌群與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 免疫因素:疲勞症候群病人存在免疫狀態改變,或者感染後的免疫系統激活。
  • 神經內分泌與神經系統功能改變因素:疲勞症候群病人症狀涉及神經系統功能,其中自律神經系統功能的改變與疾病相關。
  • 心理、性格和社會因素與疲勞症候群有關。
誘發因素
  • 不規則的生活、睡眠不足。
  • 長時間的極度緊張或精神負擔過重。
  • 事業心強、工作繁忙的腦力勞動。
  • 長時間超負荷、精神緊張的體力勞動。
流行病學

疲勞症候群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疲勞症候群的定義、流行病學調查標準、調查人群、調查方法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國內一項關於青少年疲勞症候群患病率的調查顯示,約0.9%患有疲勞症候群以高中生和男生為主,並隨著年齡患病率又升高的趨勢。目前,我國尚無專門針對疲勞症候群的規範的大規模調查,但一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疲勞症候群在人群中有較高的分布,尤其是腦力勞動者中,疲勞症候群更為普遍。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的日趨激烈,疲勞症候群的患病人數還在迅速增長。

好發人群

發病病人集中在IT、科研、金融、新聞媒體、公務員、廣告、計程車等行業,與長期過度勞累有關。以中年人為主,女性明顯多於男性。

症狀

疲勞症候群的症狀表現主要以持久或反覆疲勞、易疲勞為主,伴隨有全身多部位的不適症狀,如咽痛、頸部淋巴結或腋下淋巴結腫痛、肌肉酸痛、頭痛、不伴紅腫的關節疼痛、睡眠後精力不能恢復、體力或腦力勞動後連續24小時身體不適等等。部分病人合併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

典型症狀
  • 本病最典型的症狀是疲勞,病人易出現持久或反覆的疲勞感,臥床休息不能緩解,日常活動量減少一半以上。
  • 咽痛,咽喉不適,類似慢性咽炎症狀。
  • 疼痛,表現為頸部淋巴結或腋下淋巴結腫痛、肌肉酸痛、頭痛、不伴紅腫的關節疼痛等等,是本病的重要症狀。
  • 睡眠後精力不能恢復,體力或腦力勞動後連續24小時身體不適。
其他症狀

包括注意力難以集中,健忘,容易激動,思維遲鈍,難以思考問題,不能勝任學習工作。某些病人會出現睡眠困難、胸腹部不適和隱痛、體重減輕等等。

併發症

長期疲勞症候群病人會出現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情緒低落,興趣缺失,沉默不語,對事物提不起興趣,不願與人交流,嚴重者可出現自殺的想法,不及時發現或治療可以直接威脅生命,需要醫生和病人的家屬、朋友、同事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看醫

目前疲勞症候群病因不明,主要基於臨床症狀的診斷,沒有特異的檢測診斷指標。一旦出現疲勞症候群的臨床症狀應及早就醫,初期治療,對緩解症狀,預防併發症極為重要。

就醫指征
  • 自覺疲勞或容易疲勞,長期持久存在,或者反覆出現,應該到醫院神經內科就診。
  • 出現全身多部位的不適症狀,如咽痛、頸部淋巴結或腋下淋巴結腫痛、肌肉酸痛、頭痛、不伴紅腫的關節疼痛、睡眠後精力不能恢復、體力或腦力勞動後連續24小時身體不適等等,出現任何一個症狀,休息不能緩解時,應該到醫院就診。
就診科別
  • 如果出現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健忘、頭痛、睡眠障礙應該優先就診於神經內科。
  • 如果出現咽痛、咽喉不適等症狀,就診耳鼻喉科。出現淋巴結腫痛,就診於外科,出現肌肉酸痛、關節疼痛就診風濕內科或骨科。
  • 如果出現情緒低落、興趣缺失就診心理科或精神科。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主要以什麼症狀為主?特點是什麼?
  • 還有沒有別的症狀?(如咽痛、頸部淋巴結或腋下淋巴結腫痛、肌肉酸痛、頭痛等)
  • 以前得過什麼病?怎麼診斷治療的?
  • 家裡親屬有沒有類似的病?
  • 這種感覺持續多久了?
需要做的檢查

雖然有研究提示疲勞症候群病人的血清學、免疫學、病毒學等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心理測查存在著異常,但目前還沒有任何一項被納入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指標。進行實驗室檢查的目的是排除其他引起疲勞的已知疾病,而不是作為確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依據。

血、尿、便常規

排除有無貧血、消化系統疾病。

生化檢查

肝功能、腎功能、血糖、電解質、B型肝炎二對半、甲狀腺功能檢查,以排除易於發生疲勞的常見疾病,如B型肝炎、甲狀腺功能異常。

心電圖

評估心律失常、心肌缺氧等。

其他檢查

頭部磁共振

觀察腦部有無病變,能明確是否存在腦結構改變。

腦電圖與腦電功率譜分析

評估疲勞症候群腦疲勞程度。

表面肌電圖

評估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肌肉疲勞程度。

睡眠呼吸監測

排除睡眠呼吸中止症。

評價工具(量表)

 評價憂鬱或焦慮等狀態,治療效果評價。

診斷標準

目前疲勞症候群的診斷基於症狀診斷,沒有臨床特異性診斷指標,包括肯定的客觀可靠的體徵、實驗室依據或影像學證據等。診斷需要在除外各種感染、腫瘤、內分泌疾病、神經和精神疾病以後才能考慮本病。同時診斷本病後,醫生還需要密切的長期隨診。

鑑別診斷

首先疲勞症候群在排除器質性疾病後才能診斷,需要與功能性疾病相鑑別,包括憂鬱症,憂鬱症以情緒症狀為突出表現,包括情緒低落,興趣缺失,可伴有其他軀體症狀和認知症狀,而疲勞症候群以疲勞為最突出的臨床表現,並伴有其他的其他症狀和體徵,如咽痛、淋巴結腫痛、關節痛等等。

治療

由於疲勞症候群病因不明、 症狀複雜多樣,治療方案也因人而異,目前疲勞症候群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都屬於對症治療的範疇。截止到現在,還沒有任何官方批准的藥物用於疲勞症候群的治療。目前藥物治療同時配合心理治療、物理治療、中醫藥、針灸、推拿按摩等多種治療方法,能夠緩解病人的症狀,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質量。

治療周期
本病病程較長,一般為長期持續性治療。
藥物治療

根據病人的不同症狀選擇不同的藥物治療,目的以緩解症狀為主,同時改善免疫功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藥物的種類主要有緩解疼痛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抗憂鬱藥物、抗病毒藥物以及免疫調節劑,可以配合中醫藥,服用營養補充劑,如多種維他命製劑、必需脂肪酸、抗氧化劑等。

手術治療

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包括物理治療、針灸、推拿、按摩等多種治療方法,可以與藥物、心理治療聯合使用。

預後

疲勞症候群病人極少能夠不經過治療完全緩解,病人功能損害嚴重、經濟負擔大,生活質量低。經過及時、合理的治療,大多數病人能夠緩解症狀。

能否治癒

經過及時、合理的治療,大多數病人能夠緩解症狀。

能活多久

此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需要定期門診隨診,治療過程中每三個月複診一次,便於經治醫生觀察病情進展情況,同時也為調整治療方案提供指導。

飲食

飲食調理

疲勞症候群的病人正常飲食即可,無特殊飲食宜忌。

照護

疲勞症候群的護理以觀察病情,控制飲食,適量活動,避免過度勞累為主。要嚴格進行食物管理,避免不良的飲食習慣,同時督促病人及時休息,避免過度勞累,誘發疾病。

日常護理
  • 遵醫囑口服用藥。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適當鍛煉,提高免疫力。

預防

預防措施
  • 平時生活中注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時自我檢查反省。
  • 學習、工作生活中生活規律,避免過度勞累,避免熬夜,勞逸結合。平時保持健康的心態,多與家人、朋友進行溝通。
  • 合理飲食。
  • 腦力勞動者工作一段時間後,可散步、做操或者活動一下筋骨,有益於調理緊張的神經系統。
  • 體力勞動者多進行棋類活動、智力遊戲,可以使肌肉得到休息,減緩腦力衰退。
  • 採用冷水浴和熱水浴交替的方法,對緩解體力和腦力的疲勞都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