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骨盆腔炎

概述

骨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炎、骨盆腔腹膜炎,其中以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炎最常見。骨盆腔炎(PID)可引起瀰漫性腹膜炎、敗血症、感染性休克,嚴重者可危及生命。骨盆腔炎的治療原則主要為抗生素藥物治療,必要時手術治療。積極治療後可以治癒,但是易反覆發作,病人需遵醫囑定期進行複查。

就診科別:
婦科
英文名稱: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泌尿系統感染、膿腫
治療周期:
視病情而定
臨床症狀:
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多、異常陰道出血
好發人群:
生育年齡性活躍的婦女
常用藥物:
頭孢菌素、青黴素
常用檢查:
陰道分泌物抹片、陰道超音波檢查
疾病分類

根據炎症累及部位分類 

子宮內膜炎 

子宮內膜充血、水腫、有炎性滲出物,嚴重者內膜壞死、脫落,形成潰瘍。 

輸卵管炎 

炎症經過子宮內膜向上蔓延,可引起輸卵管炎,若膿液聚積於管腔內則會形成輸卵管積膿。 

輸卵管卵巢膿腫 

卵巢與發炎的輸卵管傘端沾黏可發生輸卵管卵巢炎,進而形成卵巢膿腫,膿腫壁與輸卵管積膿沾黏並穿通,即可形成輸卵管卵巢膿腫。 

骨盆腔腹膜炎 

骨盆腔內器官發生嚴重感染時,經常會蔓延到骨盆腔腹膜,從而引起骨盆腔腹膜炎。 

骨盆腔結締組織炎 

病原體經淋巴管進入骨盆腔結締組織,從而引發骨盆腔結締組織炎。 

根據骨盆腔炎發生緩急分類 

可分為急性骨盆腔炎、慢性骨盆腔炎兩類,慢性骨盆腔炎是因急性骨盆腔炎未能徹底、及時治療,病情遷延不愈所致。 

病因

骨盆腔炎是病原體感染導致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炎症的總稱。炎症可局限於一個部位,也可同時累及幾個部位,以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炎最為常見。

主要病因

內源性病原體

骨盆腔炎主要是由於陰道或子宮頸的菌群上行性感染引起,包括需氧菌和厭氧菌,以兩者混合感染多見。主要的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有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厭氧菌有脆弱類桿菌、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厭氧菌的感染容易引起骨盆腔膿腫。

外源性病原體

主要為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支原體。前兩者只感染柱狀上皮及移行上皮,尤其衣原體感染常導致嚴重輸卵管結構及功能破壞,並引起骨盆腔廣泛沾黏。在我國,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體引起的骨盆腔炎明顯增加,但目前缺乏大宗流行病學資料。

誘發因素

年齡

骨盆腔炎性疾病的高發年齡為15~25歲。年輕婦女容易發生骨盆腔炎性疾病可能與頻繁性活動、子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子宮頸黏液機械防禦功能較差有關。

下生殖道感染

下生殖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性子宮頸炎、沙眼衣原體性子宮頸炎,以及細菌性陰道病與骨盆腔炎性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子宮腔內手術操作後感染

如刮宮術、輸卵管通液術、子宮輸卵管造影術、子宮鏡檢查等,由於手術所致生殖道黏膜損傷、出血、壞死,導致下生殖道內源性病原體上行感染。

性衛生不良

經期性交、使用不潔月經墊等,均可使病原體侵入而引起炎症。此外,低收入群體不注意性衛生保健、陰道沖洗者,骨盆腔炎性疾病的發生率高。

鄰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如闌尾炎、腹膜炎等蔓延至骨盆腔,病原體以大腸埃希菌為主。

骨盆腔炎性疾病再次急性發作

骨盆腔炎性疾病所致的骨盆腔廣泛沾黏、輸卵管損傷、輸卵管防禦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再次感染,導致急性發作。

流行病學

骨盆腔炎可嚴重影響婦女身體健康,增加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國內因醫療條件的限制或對婦科小手術的無菌操作重視不足以及宮內節育器的廣泛應用等原因,骨盆腔炎仍較多見,但目前尚無對發病率的較大量統計數字可資參考。

好發人群

多發生在生育年齡性活躍期婦女,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齡小、有多個性伴侶、性交過頻,以及性伴侶有性傳播疾病者。

症狀

骨盆腔炎可因炎症輕重及範圍大小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輕者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常見症狀為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多,腹痛為持續性,活動或性交後加重。

典型症狀
  • 持續性下腹痛,活動或性交後加重,是骨盆腔炎主要的症狀。
  • 陰道分泌物增多,異常陰道出血。
其他症狀
  • 若病情嚴重可出現高熱、寒戰、頭痛、食慾缺乏。
  • 若於月經期發病可出現經量增多、經期延長。
  • 若病人存在腹膜炎,可出現消化系統症狀,如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
併發症

泌尿系統感染

可有急尿、頻尿、尿痛症狀。

膿腫形成

可有下腹腫塊及局部壓迫刺激症狀,腫塊位於子宮前方可出現膀胱刺激症狀,如排尿困難、頻尿,若引起膀胱肌炎還可有尿痛等;腫塊位於子宮後方可有直腸刺激症狀,出現腹瀉、里急後重感和排便困難。

異位妊娠 

骨盆腔炎會引起沾黏,從而阻止受精卵進入子宮,導致異位妊娠。 

不孕 

骨盆腔炎可導致輸卵管沾黏阻塞而引起不孕,不積極治療骨盆腔炎也會增加患不孕的風險。 

看醫

骨盆腔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及其重要,尤其對於性交活躍者的年輕女孩,要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對於有疑似骨盆腔炎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對於高危人群,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重視體檢中的婦科檢查。無論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體檢中出現骨盆腔炎症狀或體徵,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腹痛,並出現陰道分泌物異常等症狀,高度懷疑骨盆腔炎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骨盆腔炎的病人,若出現食慾下降、高熱、噁心、嘔吐,後穹窿穿刺細菌培養陽性,子宮外孕者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婦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肝臟觸診疼痛等,可到相應科別就診,如消化內科等。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腹痛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腹痛、腹膜刺激征等)
  • 是否有過以下症狀?(如噁心、嘔吐,肝臟觸診有痛感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外周血白血球計數

僅在44%的病人中升高,為非特異性炎症標誌物,如CRP及紅血球沉降率的敏感性為74%~93%,特異性為25%~90%。

陰道分泌物生理鹽水抹片檢査

每高倍視野中3~4個白血球,對上生殖道感染高度敏感為87%~91%,抹片中未見白血球時,陰性預測值可達94.5%,能了解白血球的量和病原菌的存在情況。

陰道超音波

能觀察到生殖器官的情況,特異性為97%~100%,但敏感性較低,約為32%~85%,但若是即使超音波無異常發現,並不能因此就排除骨盆腔炎性疾病的診斷。

尿液檢查 

尿液檢查可輔助判斷是否有泌尿系感染。 

病原體培養及藥敏試驗 

可以檢測出病原菌種類,從而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 

子宮內膜切片檢查 

從子宮內部取一小塊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對子宮內膜炎的診斷率高。 

診斷標準

最低標準

  • 子宮頸舉痛或子宮壓痛或附件區壓痛。
  • 性活躍的生育期女性或者具有性傳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現下腹痛,婦科檢查符合最低診斷標準,排除其他原因,即可進行經驗性治療。

特異標準

  • 子宮內膜切片檢查證實子宮內膜炎。
  • 陰道超音波或磁共振檢查顯示充滿液體的增粗輸卵管,伴或不伴有骨盆腔積水、輸卵管卵巢腫塊,腹腔鏡檢查發現骨盆腔炎性疾病徵象。

附加標準

  • 口腔溫度超過38.3℃。
  • 子宮頸或陰道異常黏液膿性分泌物。
  • 陰道分泌物顯微鏡檢見到大量白血球。
  • 紅血球沉降率升高、C反應蛋白升高。
  • 實驗室證實的子宮頸淋巴奈瑟菌或沙眼衣原體陽性。
鑑別診斷

急性闌尾炎

起病前常有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等,腹痛多初發於臍周圍,然後逐漸轉移並固定於右下腹。檢查時急性闌尾炎僅麥氏點壓痛,左下腹不痛,體溫及白血球增高的程度不如急性輸卵管卵巢炎。

卵巢腫瘤蒂扭轉

卵巢囊腫蒂扭轉可引起急性下腹痛伴噁心,甚至嘔吐。扭轉後囊腔內常有出血或伴感染,則可有發熱,故易與輸卵管卵巢炎混淆。仔細詢問病史及進行婦科檢査,並藉助超音波可發現囊腫明確診斷。

骨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

病人主要在經期有劇烈下腹痛,多合併不孕病史,需與輸卵管卵巢炎鑑別,婦科檢查子宮可增大,骨盆腔有痛性結節,可通過超音波及腹腔鏡檢查做出診斷。

卵巢腫瘤 

卵巢腫瘤臨床表現與骨盆腔炎相似,表現為骨盆腔腫塊,與周圍沾黏、有壓痛,易與慢性骨盆腔炎混淆,需通過超音波甚至骨盆腔磁共振檢查鑑別。 

異位妊娠  

異位妊娠臨床表現為急性下腹痛、低熱、腹腔內出血,甚至出現休克,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試驗可幫助診斷。 

治療

骨盆腔炎治療的目的首先是減輕急性期症狀,減少遠期併發症,而保留生育能力是骨盆腔炎性疾病治療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治療原則主要為抗生素藥物治療,必要時手術治療。

治療周期
骨盆腔炎目前能治癒,但是易反覆,根據病原體不同,周期不同,可為數周至數月。
一般治療
  • 臥床休息,半臥位有利於膿液積聚於直腸子宮陷凹而使炎症局限。
  • 高熱時配合採用物理降溫。
  • 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婦科檢查,以免引起炎症擴散,有腹脹者應行胃腸減壓治療。
  • 注意睡眠,保證休息,堅持有規律的生活。
藥物治療

青黴素及三代、四代頭孢菌素

骨盆腔炎症大多為混合感染,可選擇青黴素及三代、四代頭孢菌素進行治療,選擇藥物注意需氧菌與厭氧菌,及耐藥菌株的問題。若病人應用抗生素48~72小時,體溫無持續下降,應及時做相應的檢査,尋找病因,並酌情更換抗生素。

腎上腺皮質激素

適用於中毒症狀嚴重者,同時短期給予,提高機體應激能力。

手術治療

保守性手術

適用於年輕婦女,應儘量保留卵巢功能,對病人生殖功能影響較小,但是易復發。

全子宮及雙附件切除術

適用於年齡大、雙側附件受累或附件膿腫屢次發作者,可促使恢復徹底,但是會導致雌孕激素分泌失調。

超音波或CT引導下採用經皮引流技術

對極度衰弱危重病人的手術範圍須按具體情況決定,可在超音波或CT引導下採用經皮引流技術,能較準確找到病灶,對於定位治療很有意義。

陰道切開排膿

若骨盆腔膿腫位置低、突向陰道後穹隆時,可經陰道切開排膿,同時注入抗生素。

營養治療
  • 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他命流食或半流食,補充液體。
  • 注意糾正電解質不平衡及酸鹼失衡。
其他治療

對於骨盆腔炎性疾病病人出現症狀前60日內接觸過的性伴侶進行檢查和治療,如果最近一次性交發生在6個月前,則應對最後的性伴侶進行檢查治療,在女性骨盆腔炎性疾病病人治療期間應避免無保護性性交。

預後

骨盆腔炎通過消滅病原體,手術疏通生殖通道等有效且規範的治療,可有效治癒,能夠減輕或消除骨盆腔炎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

能否治癒

骨盆腔炎為病原體感染性疾病,目前能治癒。

能活多久

骨盆腔病人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防止併發症,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對於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病人,應在72小時內隨診,明確有無臨床情況的改善。若此期間症狀無改善,需進一步檢查,重新進行評價,必要時腹腔鏡或手術探查。無論其性伴侶接受治療與否,建議沙眼衣原體和淋病奈瑟菌感染者治療後3個月複查上述病原體。若3個月時未複查,應於治療後1年內任意1次就診時複查。

飲食

骨盆腔炎病人應注意飲食調護,合理膳食,加強營養。發熱期間食清淡易消化飲食,對高熱傷津的病人可給予梨汁、蘋果汁、西瓜汁飲用,但不可冰鎮後飲用。

飲食調理
  • 忌食生蔥、生蒜等刺激性食物,辣椒、白酒也不能食用。
  • 禁食冷飲、瓜果等。
  • 忌甜膩厚味食物,比如糖果、奶油蛋糕、豬油及蛋黃。
  • 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多食菌菇類、葵類、蘆筍、番茄、胡蘿蔔等食物。

照護

骨盆腔炎病人的護理以保持外陰清潔、合理膳食、放鬆心情、注意休息為主,可適當鍛煉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

日常護理
  • 保持會陰部清潔乾燥,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陰,專盆專用。如無外陰陰道的炎症,忌用各種消毒劑,潔劑清洗外陰。應選擇棉質寬鬆內褲,緊身內衣不宜長期穿著。
  • 應注意在治療期間禁止行房,注意性生活衛生,減少性傳播疾病。
  • 注意休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堅持有規律的生活。
  • 適當鍛煉身體,提高機體免疫力。
病情監測
  • 服用抗生素的病人需要密切觀察有無藥物不良反應,明確臨床症狀有無改善。
  • 病人需觀察下腹痛有無減輕、發熱有無好轉、陰道分泌物的性狀和量等。 
特殊注意事項

若骨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時正確的診斷或治療,可能會發生骨盆腔炎性疾病後遺症,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預防。

預防

骨盆腔炎多來自產後、剖腹產、流產,以及婦科手術操作後,因此需增強孕期的體質,減少分娩時局部的損傷。女性月經期生殖器官的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及出血,在月經期間應避免手術操作,可有效預防骨盆腔炎。

初期篩檢

骨盆腔炎篩檢的年齡

多在性交頻繁的育齡期女性發生,此類女性應注意篩檢。

骨盆腔炎篩檢的方法

陰道分泌物生理鹽水抹片檢査

若每高倍視野中存在3~4個白血球,對上生殖道感染高度敏感為87%~91%,抹片中未見白血球時,陰性預測值可達94.5%。

陰道超音波

特異性為97%~100%,但敏感性較低,約為32%~85%,但若是如果超音波無異常發現,並不能因此就排除骨盆腔炎性疾病的診斷。

預防措施
  • 注意性生活衛生,減少性傳播疾病。對沙眼衣原體感染高危的婦女篩檢和治療可減少骨盆腔炎性疾病發生率。
  • 及時治療下生殖道感染。雖然細菌性陰道病與骨盆腔炎性疾病相關,但檢測和治療細菌性陰道病能否降低骨盆腔炎性疾病發生率,至今尚不清楚。
  • 及時治療骨盆腔炎性疾病,防止後遺症發生。
  • 日常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換內褲,保持外陰清潔、乾燥。
  • 不要進行不規範的陰道沖洗,需要做婦科手術者,應到正規的醫院就診,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