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肝囊腫

概述

肝囊腫是臨床常見的肝臟良性疾病,分為寄生蟲性和非寄生蟲性肝囊腫。後者又可分為先天性、創傷性、炎症性和腫瘤性囊腫,其中先天性肝囊腫臨床最為多見。多數病人無任何症狀,僅在做超音波檢查或腹部手術時發現,預後一般較好。

就診科別:
肝膽外科、消化內科
英文名稱:
hepatic cyst,HC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急腹症、門靜脈高壓、黃疸
治療周期:
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
臨床症狀:
上腹不適、隱痛、飯後飽脹、上腹腫塊
好發人群:
牧區遊覽者和生活者、有相關家族病史者
常用藥物:
Mebendazole 、 Albendazole
常用檢查:
肝臟B超、肝臟CT檢查、肝臟磁振造影檢查、免疫學檢查
疾病分類

我國目前採用病因學分型體系,將肝囊腫分為以下兩大類:

寄生蟲性肝囊腫

寄生蟲性肝囊腫又稱為肝包蟲病,可細分為肝囊型和肝泡型。

非寄生蟲性肝囊腫

後天性肝囊腫

包括腫瘤性肝囊腫、炎症性肝囊腫、創傷性肝囊腫。

先天性肝囊腫

屬於肝臟的良性囊性病變,來源於膽管上皮細胞,可分為單純性肝囊腫和多囊肝病。

病因

肝囊腫是由各種致病因素使肝臟出現囊性病變的一組疾病,是一種較常見的肝臟良性疾病。可分為寄生蟲性或非寄生蟲性肝囊腫。前者以肝包蟲病為多見;後者可分為先天性、創傷性、炎症性及腫瘤性囊腫,以先天性肝囊腫為多見。

主要病因

寄生蟲性肝囊腫

寄生蟲性肝囊腫主要是細粒棘球蚴蟲和多房棘球蚴蟲感染導致,多見於牧區。

非寄生蟲性肝囊腫

後天性肝囊腫

  • 腫瘤性肝囊腫:腫瘤轉移至肝臟導致繼發性肝囊腫。
  • 炎症性肝囊腫:主要是肝內膽管的炎症或結石導致膽管狹窄,形成的瀦留性囊腫,較少見。
  • 創傷性肝囊腫:外傷後形成的假性囊腫,由於肝包膜完整,外傷所導致的積血或積水吸收之後形成纖維結締組織包裹的囊腫。

先天性肝囊腫

主要是考慮為先天因素所致,很有可能是因為胚胎時期肝內膽管和淋巴管發育障礙有一定的關係,相連的膽管形成。

誘發因素

衛生條件差或不注意衛生

尤其在牧區生活或到牧區旅行的人群,如不注意飲食衛生,易感染寄生蟲性肝囊腫。

孕期感染

孕婦在孕期感染易導致胎兒發育不良,出現先天性肝囊腫。

創傷

可導致肝臟假性囊腫。

流行病學

肝囊腫是常見病、多發病,其中單發性肝囊腫占人群的2.5%~18%,多發性肝囊腫以40~70歲女性多見。而寄生蟲性肝囊腫又稱肝棘球蚴病,多發於畜牧業地區,我國西北地區屬於寄生蟲性肝囊腫的高發區。

好發人群

牧區遊覽和生活者

牧區寄生蟲較多,導致肝包蟲病的細粒棘球蚴蟲和多房棘球蚴蟲可經糞-口傳播。

有相關家族病史者

多見於遺傳性肝囊腫。

症狀

肝囊腫的典型症狀就是上腹不適、隱痛、飯後飽脹、上腹腫塊,但這一症狀多見於肝囊腫較大時。多數病人症狀相對較輕,半數以上無任何症狀,不少病人因慢性併發症、伴發病或僅於健康檢查時發現。

典型症狀

肝囊腫增大到一定程度,則可因壓迫鄰近臟器而出現食後飽脹、噁心、嘔吐、右上腹隱痛不適等症狀。體格檢查可能觸及右上腹腫塊和肝大,腫塊與肝相連、表面光滑、帶囊性感,無明顯壓痛而可隨呼吸上下移動。

併發症

急腹症

囊腫破裂或囊內出血、帶蒂囊腫扭轉可引起突發上腹痛,囊內發生感染則可出現畏寒、發熱。其中以棘球蚴囊腫破入腹腔最為常見,多數病人會因此產生過敏反應,部分病人有嚴重的過敏反應、休克等表現。

門靜脈高壓、黃疸

由於肝囊腫壓迫導致,或者由於長期多發性肝囊腫導致肝臟纖維化,從而導致肝臟血液回流受阻,出現門靜脈高壓,也可導致肝膽管受阻或肝功能下降,導致膽色素排出或代謝異常,出現黃疸。

看醫

肝囊腫的主要治療原則就是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進展、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及其重要,尤其對於高危人群如家族遺傳病史等,建議進行基因檢測,對於有疑似肝囊腫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就醫指征
  • 對於高危人群,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一旦體檢中出現肝臟影像學異常,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異常肝臟影像,並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等症狀,高度懷疑肝囊腫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肝囊腫的病人,若出現突然腹痛、下半身水腫、黃疸,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消化內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急腹症,需去肝膽外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出現不舒服的現象有多長時間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噁心、嘔吐、黃疸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呼吸困難、腹痛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近期有無去過牧區?
需要做的檢查

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可觸及右上腹腫塊或肝大,腫塊與肝相連,帶囊性感,無明顯壓痛並可隨呼吸上下移動,多發性肝囊腫可在肝表面觸及多個囊性軟結節。

肝臟B超

超音波為診斷肝囊腫的首選方法,典型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的液性暗區,壁薄,邊界清晰、光滑,後壁及深部組織回聲增強。

肝臟CT和磁振造影

可明確囊腫的大小、部位、形態和數目,CT顯示肝囊腫為境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邊緣清晰、光滑,注射顯影劑後病灶無增強,與周圍肝組織對比明顯提高。

免疫學檢查

包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血凝法等,主要用於輔助診斷肝包蟲病。

血液常規檢查

通過檢查可以確定病人白血球、血球、嗜中性白血球的計數,明確病人是否存在炎症反應,確定肝臟是否存在炎症疾病。

組織切片檢查

通過該檢查可以確定病人是否存在癌症病變,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

診斷標準
  • 有典型肝囊腫症狀,即上腹不適、隱痛、飯後飽脹、上腹腫塊等。
  • 體格檢查可觸及右上腹腫塊或肝大。
  • 有典型B超表現,肝臟圓形或橢圓形的液性暗區。
鑑別診斷

肝膿瘍

肝膿瘍的典型表現為高熱、右上腹脹痛、肝區叩痛,其它可有畏寒、噁心、納差、消瘦、黃疸等,超過半數以上的病人有超過39℃以上的高熱,可根據症狀和影像學檢查鑑別。

先天性膽管擴張症

B超檢查肝臟下方顯示界限清楚的低回音區,並可查明肝內膽管擴張的程度和範圍及是否合併膽管內結石,可與肝囊腫鑑別。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多用影像學檢查確診。超音波檢查最為簡單、精確,表現為高回音,呈低回音者多有網狀結構、密度均勻、形態規則、界限清晰,通過影像學檢查可以鑑別。

治療

由於肝囊腫為一組疾病,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複雜,臨床中主要遵循初期和長期、積極而理性、治療措施個體化等原則,對肝囊腫病人進行疾病教育、影像學監測和手術治療。

治療周期
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
藥物治療

藥物多選擇苯並咪唑類化合物,其中 Mebendazole 、 Albendazole 較為常用,是不可缺少的治療寄生蟲肝囊腫的輔助手段,適用於無法耐受手術、包蟲囊≥5公分的肝囊型包蟲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長期治療,並定期隨訪血尿液常規、肝腎功能等,以判斷療效和用藥時間。

手術治療

囊腫開窗術或去頂術

適用於肝囊腫巨大而又出現症狀者。對併發感染、囊內出血者,可在開窗術後放置引流管,待引流液清亮、正常後拔除引流管。對囊液含有膽汁者,應尋找膽管漏口予以縫合、置管。

病變肝段或肝葉切除術

對病變局限於肝的一段或一葉,且伴有症狀,或開窗術效果不佳者,也可行病變肝段或肝葉切除術。

其他治療

肝囊腫還可以進行超音波引導下的囊腫穿刺,適用於病變較淺,或無法手術的病人,但該方法容易復發。

預後

肝囊腫目前可治癒,經過有效且規範的治療,能夠減輕或消除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

能否治癒

病人只要積極的進行治療,是可以治癒的,首先要確定患病類型以及病因,然後選擇對應的方式治療疾病,可以通過藥物或者手術來根治疾病。

能活多久

肝囊腫病人如果護理得當,治療及時,手術恢復良好,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複診

肝囊腫治療術後應複查,檢查傷口恢復情況及肝臟恢復情況,達到治療目標後半年複查B超一次,防止囊腫復發。

飲食

肝囊腫病人的護理以促進病人消化功能恢復正常或維持理想水平為主,還應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建立平衡健康的飲食食譜。

飲食調理
  • 飲食應清淡,多喝水、少喝酒,防止對肝臟造成不良影響。
  • 少喝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飲料,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粗纖維的食物。
  • 忌食辛辣、油膩、高糖的食物,減少食物中脂肪含量及總熱量。

照護

肝囊腫病人要保持身體放鬆,心情舒暢,促進身體消化正常,還需避免發生感染或在感染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

日常護理

保證情緒穩定

情緒激動時容易影響機體恢復。

避免勞累

術後短期內應避免勞累和劇烈運動,待痊癒後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恢復生活節奏。

傷口護理

術後傷口應保證乾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病情監測

病人要經常觀察自身症狀,監測有無浮腫、尿的改變及血壓變化等。

特殊注意事項

病人應注意保護肝臟,避免服用可造成肝損害的藥物,服藥前應詢問醫生。

預防

肝囊腫病因明確,目前已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也有一定益處。

預防措施
  • 如果到牧區遊覽,務必注意食物衛生,避免誤食蟲卵而患病。
  • 注意保護肝臟,避免酗酒或者服用肝損傷藥物,保持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