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炎
概述
直腸炎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直腸炎症性疾病。直腸炎輕者僅表現為黏膜炎,重者累及黏膜下層、肌層,甚至直腸周圍組織。直腸炎典型症狀是便血、肛門直腸疼痛,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大部分直腸炎可治癒,少部分病人長期受到直腸炎的困擾。
- 就診科別:
- 消化內科、感染科、一般外科、肛腸科
- 英文名稱:
- Proctitis
- 疾病別稱:
- 直腸炎症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是
- 併發疾病:
- 肛竇炎、腸管狹窄、直大腸息肉、直腸惡變、肛管炎、缺鐵性貧血
- 治療周期:
- 長期間歇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便血、肛門直腸疼痛、腹痛、腹瀉、便秘
- 好發人群:
- 抵抗力低下病人、性病病人、免疫缺陷疾病病人、中毒或感染病人、放射治療病人、有家族史者
- 常用藥物:
- Mesalazine 、 Sucralfate 、甲硝唑
- 常用檢查:
- 糞便檢查、病原體培養、直腸指診、電子肛大腸鏡檢查
按病程分類
急性直腸炎
急性直腸炎起病急,全身症狀有發熱、食欲不振。局部症狀為肛門內疼痛、便意頻繁、里急後重。
慢性直腸炎
病程長,便秘與腹瀉交替,便中含有黏液及血絲,大便時肛門口灼痛。
按病因分類
放射性直腸炎
有放射線接觸史,一般是放療後出現直腸出血,為鮮紅或暗紅色,破潰後有壞死組織排出。因括約肌受刺激,可出現里急後重。
結核性直腸炎
有結核接觸史或患有結核病,有時便秘、腹瀉交替。隨病情進展,症狀多以腹瀉為主,糞便呈稀水樣,混有膿血、味臭、里急後重、下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消瘦等表現。
潰瘍性直腸炎
下腹痛、膿血便是潰瘍性直腸炎的典型表現。
病因
造成直腸炎的病因有很多,如外傷、感染、自身免疫功能異常、放射性照射、情緒波動、焦慮、工作壓力、遺傳等。
異物損傷
最為常見的病因是直腸內異物損傷,帶有銳利角的各種異物可直接損傷直腸黏膜而發生直腸炎。
中毒和感染
發生滅鼠藥或重金屬(汞、砷等)中毒,或者發生以腸胃炎為主要特徵的傳染病時,常常繼發直腸炎。
免疫力低下
細胞免疫功能降低,炎症的發生率增高。
慢性炎症刺激
長期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引起肛門直腸炎的要素。
放射性照射
在直腸或附近區域進行放射治療,引起直腸破損、潰瘍。
性病
如菜花或乳頭狀纖維瘤,長期摩擦刺激,可引起直腸炎。
手術治療
術後,糞便從直腸轉移到手術開口上。
白血球積聚
白血球(嗜酸性粒細胞)積聚在直腸內層。
食物中的蛋白質
食物中的蛋白質會引起直腸炎。
使用抗生素
治療感染的抗生素可能會殺死腸道中有益細菌,導致直腸中有害細菌生長。
- 長期應用廣效性抗生素(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氨基苄青黴素等)、大量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等,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造成病菌機會性感染。
- 不潔性交史,肛交並無保護措施、多個性伴侶、與直腸炎症病人直接接觸等,易導致感染直腸炎症。
- 不注意肛周衛生,使肛周一直處於濕熱環境中,易導致直腸炎症。
- 放射線直接作用於肛周、直腸及附近區域(如子宮頸、攝護腺)等,可導致肛周炎症、破潰。
- 未消化的木片、骨片或其他異物,可直接損傷直腸黏膜,進而誘發直腸炎。嚴重便秘時,堅硬的糞塊也可能會誘發直腸炎。
- 進食感染病原菌(如沙門氏桿菌、志賀氏菌、彎曲桿菌等)的不潔食物。
- 遺傳性過敏體質在過敏原(食物中的牛奶、大豆、雞蛋;環境中的動物毛髮、粉塵等)的刺激下,易促發嗜酸細胞性直腸炎。
- 糞便流轉術、病人精神異常或自身免疫損傷可能誘發潰瘍性直腸炎。
直腸炎的發病率很高,是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直腸炎的發生主要與高脂低纖維飲食、不運動和久坐有關,這一生活方式在白領中尤為普遍。本病好發於30~39歲,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抵抗力低下病人
免疫系統受損害,抵抗力差導致機體容易感染各種病菌,引起直腸炎症。
性病病人
如菜花或乳頭狀纖維瘤,屬於不潔性交引起感染,長期摩擦刺激導致直腸炎症。
免疫缺陷疾病病人
免疫系統受損害,導致機體容易感染各種病菌,增加患直腸炎的機會。
中毒或感染病人
重金屬中毒的人容易引起腸道炎症,不過應該優先使用解毒劑。
放射治療病人
放射線照射局部後,容易引起直腸反應,導致直腸炎症、肛門直腸潰瘍等。
有家族史病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容易遺傳,從而導致直腸炎症、息肉。
症狀
直腸炎的症狀有便血、肛門直腸疼痛、腹瀉、腹痛、腹脹等,便秘與腹瀉交替,便中含有黏液及血絲等症狀,急性直腸炎病人可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食慾減退等,結核性直腸炎病人出現低熱、盜汗、消瘦等全身症狀。
便血
排便時出現黏液、黏液血便或直腸出血。
肛門直腸疼痛
由淋病、單純皰疹或巨細胞病毒引起的直腸炎,伴有劇烈的肛門直腸疼痛,其他原因引起的直腸炎可出現肛門直腸燒灼痛。
- 部分病人出現腹瀉、腹痛、腹脹等,也可有便秘與腹瀉交替、下腹部不適,很想解大便又無法一泄為快。
- 也可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食欲不振、消瘦等。
肛竇炎、肛管炎
直腸炎症累及肛竇肛管,導致肛竇、肛管的炎症。
缺鐵性貧血
慢性直腸失血,導致鐵丟失過多,引起缺鐵性貧血。
直大腸息肉
直腸受到長期炎症刺激,導致炎性息肉增生。
腸管狹窄
直大腸息肉導致腸管狹窄,嚴重情況下導致直腸阻塞。
直腸惡變
息肉受到長期刺激導致惡變,形成直腸癌。
看醫
若病人出現腹瀉、腹痛、黏液便、血便等症狀,應立即就診,明確有無直腸炎,同時需通過檢查與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進行鑑別。
- 免疫力低下的人及存在免疫缺陷的人定期體檢十分重要,如果出現大便隱血試驗陽性的情況,應及時做進一步治療。
- 如果出現便中帶有黏液或者帶血,及時去醫院就診。
- 如果出現肛門直腸疼痛的症狀,及時去醫院就診。
- 確診為直腸炎症的病人,應定期複查。如果出現肛周疼痛、腹瀉、便秘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的情況,及時去醫院檢查。
- 大多數病人優先考慮消化內科就診。
- 如出現感染症狀,可以去感染科就診。
- 如果合併性病的病人,如菜花或乳頭狀纖維瘤,去皮膚性病科就診。
- 如果出現肛門皮膚破損、肛門潰瘍,去一般外科就診。
- 如果出現持續性便意、直腸疼痛或出血,去肛腸科就診。
- 有什麼症狀?
- 出現這種情況多久了?
- 還有其他症狀嗎?
- 做過檢查嗎?檢查結果怎麼樣?
- 做過治療嗎?治療效果怎麼樣?
- 家裡有人有這種情況嗎?
- 有其他的疾病嗎?(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
糞便檢查
取小部分大便進行常規檢查,確定糞便有無黏液、隱血情況。
病原體培養
確定哪種病原體感染,方便確定治療藥物。
直腸指診
用手指進入直腸檢查,確定直腸內有無腫塊,及腫塊的大小、形狀以及質地等情況。
電子肛大腸鏡檢查
肛大腸鏡可以清楚的看到直腸內的情況,包括黏膜有無充血、水腫、出血、糜爛、潰瘍等情況,排除是否有結腸部位炎症性腸病並存,比指診更直觀。
血液常規
檢測是否有感染引起,評估是否失血及失血程度。
性傳播感染測試
從直腸、膀胱、尿道排出尿液中提取樣本進行測試分析。
毒素檢測
檢測病人有無重金屬中毒的情況。
- 主要症狀為便血、肛門直腸疼痛。
- 糞便常規顯示紅血球或白血球增多。
- 糞便病原體培養結果顯示相應病原體(痢疾桿菌、淋球菌等)陽性。
- 急性直腸炎直大腸鏡檢查顯示黏膜充血、水腫、出血、糜爛。
- 慢性直腸炎直大腸鏡檢顯示黏膜腫脹、肥厚,表面呈粗糙顆粒,亦可見糜爛、潰瘍、假性息肉等。
- 毒素檢測發現汞、砷等重金屬濃度升高。
克隆氏症
屬於炎症性腸病,一般發生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但好發於末端迴腸和右半結腸。臨床表現以腹痛、腹瀉,還可能出現腸阻塞,可以伴發有發熱、營養障礙等腸外表現。病情多遷延,反覆發作,不容易根治。
功能性腸胃障礙
為功能性腸病,是由於神經調節失調所致,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可出現腹瀉症狀,多為發熱,大腸鏡可鑑別。
潰瘍性結腸炎
發病與遺傳、免疫、環境、感染等有關,表現為腹瀉、腹痛、膿血便等。結腸黏膜受損傷出現潰瘍面,嚴重時潰瘍性結腸炎可以導致腸阻塞。潰瘍性結腸炎病程大多數呈慢性,具有反覆復發的特點。
直腸癌
直腸指診可觸及腫塊,臨床表現為大便便次增多、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通過大腸鏡檢查,有鑑別診斷價值,內鏡切片檢查、標本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腸結核
起病緩慢,多發於右下腹部,伴有陣發性絞痛,腸鳴音增強,常有的大便習慣改變,干、稀便交替。輕者僅有稀便,重者黏液血便。有噁心、嘔吐、腹脹、食慾減退症狀。
胃腸精神官能症
高級神經功能失調一起腸胃功能障礙,起病較慢,多以胃腸道症狀為主,表現噯氣、厭食、嘔吐、精神性腹瀉等。
治療
直腸炎病人需根據病因進行治療,主要是局部藥物灌腸治療,嚴重時也需要全身用藥治療。
飲食
嚴重腹瀉伴隨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可禁食、禁飲並給予腸外營養。
去除誘因
了解存在的誘因並及時消除,停止不潔性交,性交時用安全套。
改變肛周環境
及時清理肛周衛生,便後使用溫水清洗或1:5000高錳酸鉀坐浴,坐浴15~30分鐘,每日1~2次,使肛周保持乾燥環境。
潰瘍性直腸炎
直腸給藥,局部可應用 Mesalazine ,聯合糖皮質類固醇保留灌腸法可有效緩解潰瘍性直腸炎。若靜脈注射無反應,可使用英夫利普單抗,可服用腸道益生菌改善潰瘍性直腸炎病人的菌群失調。
感染性直腸炎
針對病原菌給予相應抗感染治療。
放射性直腸炎
可用 Sucralfate 、 Mesalazine 、甲硝唑等藥物,控制炎症和減少出血,可用大便軟化劑緩解腸阻塞。
嗜酸細胞性直腸炎
可使用抗組織胺藥物、糖皮質類固醇 Fluticasone 。還可使用免疫調節劑,如白三烯受體阻斷劑、IgE抗體等。
若藥物治療無法緩解病人症狀,建議切除消化道受損部位,消融術可通過破壞出血的異常組織改善症狀。
心理教育
病人應正確認識疾病,通過音樂療法或漸進性肌肉放鬆訓練,消除焦慮、悲觀情緒;家屬需為病人提供良好精神支撐,增強病人信心。
中藥灌腸能較快緩解症狀,促進腸黏膜損傷的修復。但對於出血量較大的病人慎用,有直腸穿孔傾向或梗阻者慎用。
高壓氧治療可通過改善組織血供、氧供,改善腸道炎性反應。
預後
大部分病人直腸炎在去除病因、控制原發病後,能夠減輕或消除直腸炎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小部分難治性直腸炎難以根治,治療效果較差。
多數直腸炎能治癒,但容易出現復發的情況,較頑固。
如果本病積極治療後護理得當,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直腸炎可能導致直腸反覆炎症、直大腸息肉、直腸惡變等後遺症。
直腸炎病人需遵醫囑定期複查,治療後若再次出現便血,肛門、直腸疼痛情況,需及時去醫院就診。
飲食
直腸炎可通過飲食調理改善症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物質。合理控制總熱量,合理營養物質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慎食肥甘油膩之品。
- 食物應以少渣、低脂、易消化、無刺激性為宜,少食含粗纖維食物、產氣食物和生冷瓜果。要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他命的飲食。
- 慎食牛奶及海鮮,對腸道有潤腸通便作用的蜂蜜及其製品也不宜進食。忌菸酒,防寒涼。
照護
直腸炎病人應注意肛周皮膚保養,保持肛周乾燥、潔淨。急性期或病情較重病人,應注意休息及腹部保暖。此外,藥物治療期間還需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
口服用藥
直腸炎病人應了解所使用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遵醫囑正確服用。如需應用解痙止痛藥,如阿托品,應注意藥物不良反應如口乾、視力模糊、心搏過速等問題。
肛周皮膚保養
排便頻繁時因糞便的刺激,可使肛周皮膚損傷,引起糜爛及感染。排便後應用溫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潔、乾燥,塗無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軟膏以保護肛周皮膚,促進損傷處癒合。
直腸炎病人需結合具體情況遵醫囑複診,複診的主要目的為明確是否還存在病原體感染。
預防
部分直腸炎有較明確的預防措施,如性傳播疾病引起的直腸炎,可通過安全的性行為進行預防;放射性直腸炎可在放療時嚴格執行防護措施進行預防。
對於免疫力低下、應用糖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的病人,應定期檢查糞便常規、肛門指診。
- 性生活使用安全套,有效預防性傳播引起的直腸炎。
-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肛門。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飯前便後洗手,保持肛門部位清潔。
- 注意性伴侶的生殖健康狀況,不與生殖器部位有異常潰瘍、分泌物的人發生性關係。
- 使用藥物( Misoprostol 直腸栓劑、氨磷汀)可預防放射性直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