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

概述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又稱脛骨結節骨骺炎,是一種由輕微創傷引起脛骨結節骨骺的牽引性骨突炎,好發於快速生長期愛好劇烈運動的青少年,男多於女,25%的病人為雙側發病,是引起青少年膝部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屬自限性病程,可自愈。

就診科別:
骨科
英文名稱:
Epiphysitis of tibial tubercle
疾病別稱:
脛骨粗隆骨軟骨病、脛骨結節骨骺炎、Osgood-Schlatter病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膝反屈、高位髕骨
治療周期:
長期間斷性治療
臨床症狀:
膝關節疼痛、跛行、脛骨結節明顯凸起
好發人群:
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兒童、經常劇烈活動者、受到外傷者
常用藥物:
雙氯芬酸、布洛芬、糖皮質類固醇
常用檢查:
膝關節X線、超音波顯像、膝關節CT、膝關節磁振造影

病因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的病因與創傷或劇烈運動產生牽拉應力、造成未骨化的脛骨粗隆骨骺產生撕裂、髕腱軟組織損傷引發髕腱炎有關,好發於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和青少年、經常劇烈活動者、受到外傷以及進行過手術者。

主要病因
  • 病人多有輕微的創傷史或劇烈運動史,處於骨生長快於軟組織生長時期的兒童和青少年,此階段跨關節的股四頭肌彈性差,強大的股四頭肌在脛骨結節的附麗面積小,由於該處經常受到較強烈的牽引性應力,使結節處的軟骨塊產生一定程度撕脫,並伴有繼發性髕腱附處的異位新生骨形成。
  • 也有人認為本病系附著在脛骨結節上的髕腱軟組織損傷,髕腱發生輕度髕腱炎,以後在發炎的髕腱上發生異位骨化。
誘發因素

劇烈運動

經常參加跳躍、跑步等劇烈運動,脛骨結節在髕腱的牽拉下,造成未骨化的脛骨結節產生撕裂,從而誘發脛骨結節骨軟骨病。

外傷

劇烈活動中發生身體撞擊、被重物砸傷或者車禍傷到腿部等,容易患有脛骨結節骨軟骨病。

流行病學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多見於11~15歲人群,男多於女,可單側或雙側發病,一側多見,多有劇烈運動史,其發病率為0.004~0.006%。

好發人群

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兒童

11~15歲兒童的脛骨近端骨骺為軟骨,前緣呈舌狀下延,11歲左右出現脛骨結節的二次骨化中心,約16歲時脛骨近端骨骺與脛骨結節二次骨化中心融合成一體。在融合前脛骨結節二次骨化中心的血液供應來自髕韌帶。由於髕韌帶的牽拉,脛骨結節處的成骨細胞活躍,產生骨質增生,使脛骨結節增大,明顯向前突出。股四頭肌彈性差,容易在輕微創傷或劇烈運動時因劇烈的牽拉應力,使結節處軟骨塊撕脫,出現異位新生骨,引發本病。

劇烈活動或外傷者

可導致脛骨結節積累性勞損甚至發生撕脫性骨折,從而影響血液循環,造成骨骺的缺血性壞死。由於髕韌帶的牽拉,脛骨結節處的成骨細胞活動,促進骨質增生,使脛骨結節增大,明顯向前突出。

症狀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的症狀主要是疼痛,脛骨結節部位有固定壓痛,嚴重者可出現跛行、伸膝乏力,脛骨結節有凸起,局部壓痛明顯。

典型症狀
  • 約50%病人發病前有劇烈運動或急落的外傷史。病程較長、緩慢且可自行恢復。
  • 表現為膝關節在抗阻力伸直時或充分屈曲下蹲時疼痛,上下階梯、跑、跳、下蹲時疼痛加劇,以致出現跛行。休息或限制活動後疼痛可緩解或消失。
  • 膝關節下方脛骨結節明顯凸起,局部無紅熱,無明顯關節功能障礙,脛骨結節有固定壓痛。
併發症

膝反屈

脛骨結節的異常骨骺,初期與脛骨上骨骺融合而造成膝反屈。

高位髕骨

由於創傷造成髕骨不穩定,髕骨越不穩定,越容易造成髕骨關節壓力的異常分布。

看醫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多在外傷或劇烈運動後發病,一旦有膝關節部位疼痛,應及時就醫完善影像學檢查,排除骨折等疾病。

就醫指征
  • 處在生長發育快速時期的兒童,應定期進行體檢,一旦體檢中發現脛骨結節骨軟骨病的症狀、體徵,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有外傷史或是喜歡劇烈運動的人,一旦發現膝關節疼痛、膝關節下方脛骨結節明顯凸起,懷疑是脛骨結節骨軟骨病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脛骨結節骨軟骨病的病人,若見局部疼痛明顯,或出現腫脹、活動受限,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大多病人優先考慮去骨科就診。
  •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去生長發育門診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膝關節在抗阻力伸直時或充分屈曲下蹲時疼痛等)
  • 近期是否有外傷史?
  • 是否劇烈運動?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膝關節局部的發紅、腫脹、發熱、疼痛、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檢查

X線

膝關節X線診斷正常脛骨結節前方軟組織表面呈自然的淺弧線影,如腫脹則表現為自然的淺弧線影消失,局部向前突出且密度增高;脛骨結節局部骨隆起,脛骨結節二次骨化中心密度不均勻增高,有時呈碎裂狀,脛骨結節前見碎骨片,脛骨結節向前上方移位。

超音波顯像

不僅能發現脛骨結節骨骺的異常改變,而且對髕腱炎、韌帶撕裂等膝關節軟組織損傷有輔助診斷作用,對軟組織異常的顯示較X片有優勢。

CT檢查

CT檢查被認為是確定骨質有無異常的可靠依據。

磁振造影檢查

診斷脛骨結節骨軟骨病最好的方法,特別是能發現初期和進展期病灶。

診斷標準
  •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好發於11~15歲男孩,一側多見。
  • 脛骨結節處逐漸出現疼痛,行走時明顯,上下樓梯時加重。
  • 脛骨結節明顯隆起,皮膚無炎症,股四頭肌抗阻力運動時疼痛加劇。
  • X線片示脛骨結節骨骺呈舌狀,或碎裂與骨骺分離。結合磁振造影檢查,不難診斷。
鑑別診斷

脛骨結節撕脫骨折

脛骨結節骨骺炎是髕腱的中央纖維將脛骨結節骺表面的局部的軟骨和二次骨化中心的小部分骨組織撕裂,並且由於撕裂骨塊內外二側髕腱的其餘呈扇形展開的纖維是完整的,故骨塊無明顯的移位。而脛骨結節撕脫骨折導致骨骺分離處的軟骨膜撕裂,嚴重者可以有更廣泛的撕裂,故骨折移位明顯。通過影像學檢查,不難與本病相鑑別。

治療

大多數脛骨結節骨軟骨病可自愈,病人應減少運動量。疼痛明顯者可藥物對症治療。少數病人脛骨結節過大,應考慮手術治療,病人需要長期間歇性治療。

治療周期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病人需要長期間歇性治療。
一般治療

本病病人限制體育活動,症狀輕的病例應立即限制體育活動,禁止跑跳活動1~3個月,可使症狀緩解。症狀嚴重者除了停止劇烈活動外,可用1~2個月長腿管形行走石膏,隨後限制體育活動3~6個月。休息、熱敷、理療可緩解疼痛。

藥物治療

疼痛嚴重者可給予非類固醇類抗炎藥來緩解症狀,可以給予雙氯芬酸、布洛芬等藥物。

手術治療

脛骨結節經皮鑽孔

用特定的針經皮膚進行鑽孔,通過這種方式改善病人病變處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也可以促進骨骺的閉合,緩解病人局部疼痛的臨床症狀。

脛骨結節切除術

從病因的角度上治療病人的疾病,切除骨碎裂後再次融合形成的不規則骨,同時切除增生出來的骨質。

其他治療

冰敷

對於運動損傷的人,可以選擇冰敷來減少和減緩組織胺的釋放,減輕組織對疼痛的敏感性;減輕受傷後的微循環及周圍組織的滲出和腫脹。可以使用裝有冰水混合物的冰袋,每3~4小時冰敷一次,每次應該冰敷20~30分鐘。

預後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屬自愈性疾病,病程約2~3年,經過有效的保養,規範的治療,均可治癒,一般預後良好,病人應每三個月進行複查一次。

能否治癒

脛骨結節骨頭軟骨病病人經過治療後或暫停體育運動後能治癒。

能活多久

脛骨結節骨頭軟骨病一般不會影響病人自然壽命。

複診

脛骨結節股軟骨病病人應每三個月進行複查一次,以便觀察病情發展,如期間有不適,應立即就醫複查。

飲食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多發生在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和青少年,該時期應該均衡飲食,多補充鈣質和蛋白質,以滿足生長需求。

飲食調理
  • 適當的補鈣:飲食中不能滿足生理所需鈣量,造成血鈣和軟組織中的鈣量不足,就必須向骨骼取鈣,含鈣較多的食物有牛奶、奶製品、雞蛋、魚類、貝類、豆腐及豆類、芝麻醬、南瓜子等。
  • 補充蛋白質:兒童發育期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比成人高得多,如供給不足便會影響骨骼發育。食物以畜瘦肉、魚蝦肉、禽蛋類、乳類、豆類及其製品所含蛋白質豐富。此外,膠原蛋白和黏蛋白是構成骨骼的有機成分,父母應給孩子及時補充,食物中肉皮、豬蹄、雞、魚、甲魚等均富含膠原蛋白和黏蛋白。

照護

對於脛骨結節骨軟骨病的護理,應指導病人用藥,控制疼痛等症狀,緩解病人的緊張、焦慮的情緒。

日常護理

病人術後需要臥床休息,禁止各項體育活動。

病情監測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病人複診時可做影像學檢查,如無特殊不適,可以囑咐病人加強伸髖訓練。

心理護理

如脛骨結節骨軟骨病病人出現疼痛,引起情緒焦慮、緊張,除遵醫囑用藥對症治療外,應該給予安慰,鼓勵病人戰勝疾病。

特殊注意事項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病人不宜局部注射糖皮質類固醇封閉,因骨骺內難以注入,注入皮下不會有效。

預防

脛骨結節骨軟骨病常在劇烈運動或者是輕微外傷後發病,預防應從此處著手,對於已發病的病人應避免病情加重。

初期篩檢

對初次發生脛骨結節骨軟骨病者應徹底治療,檢査是否因外傷出現局部骨折,及時發現並治療。

預防措施
  • 避免劇烈運動,日常生活中做好膝關節運動防護,可以佩戴護膝,避免輕微外傷引發脛骨結節骨軟骨病。
  • 一旦發生脛骨結節骨軟骨病,應立即休息,避免運動造成疼痛等症狀加重。
  • 注意運動的程度,體育活動不能過於頻繁。
  • 腿部手術的人群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腿部復健,並進行簡單的體育鍛煉,不可大強度鍛煉。
  • 受到外傷人群注意觀察患處變化,不可忽視腿部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