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
概述
鼻咽癌是指發生於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發病率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常見臨床症狀為鼻塞、涕中帶血、耳悶堵感、聽力下降、復視及頭痛等。鼻咽癌大多對放射治療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
- 就診科別:
- 腫瘤科、耳鼻喉科
- 英文名稱:
-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 併發疾病:
- 放射性蛀牙、放射性中耳炎、放射性腦損傷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鼻塞、涕中帶血、聽力下降、復視、頭痛
- 好發人群:
- 經常食用醃製品的人、食物和水中鎳的含量較高地區的人、家族中近代親屬有患鼻咽癌的病人
- 常用藥物:
- Cisplatin 、5- Fluorouracil 、 Carboplatin 、 Paclitaxel
- 常用檢查:
- 鼻咽鏡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鼻部CT檢查、EB病毒殼抗原-IgA抗體檢測
角化性鱗狀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
細分為分化好的、中等角化性鱗狀細胞癌和分化差的鱗狀細胞癌。
非角化性癌
細分為分化型非角化性癌、未分化癌或鼻咽未分化癌,後者中包括最具特徵性的過去稱為泡狀核細胞癌或大圓形細胞癌的亞型,因為根據組織學與超微結構所見,泡狀核細胞癌實質上也是一種未分化癌。
病因
鼻咽癌的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家族遺傳傾向、個體因素等有關,發病機制多樣。鼻咽癌好發於經常食用醃製品、食物和水中鎳的含量較高地區,以及家族中近代親屬有患鼻咽癌的病人。
EB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主要通過感染人類口腔上皮細胞和B細胞,整合到人體細胞的DNA中,阻止受感染細胞的凋亡,同時激活其生長,引起鼻咽癌。
家族聚集性
鼻咽癌病人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可能與基因細胞改變有關。
個體因素
鼻咽癌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段,但常見於40~50歲的成人。
遺傳因素
多數鼻咽癌病人有明確的家族遺傳病史,是會增加患病的概率以及風險。較沒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病率要高。
環境因素
空氣污染的地區,因為鼻咽部是空氣進入體內的必經之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在經過鼻咽腔時,可能會停留在鼻咽腔。
飲食因素
醃製食物是鼻咽癌的高危因素,因為在食品研製過程中會產生2A類致癌物亞硝酸鹽,從而導致鼻咽癌的發生。
鼻咽癌發病具有明顯的地域和種族區別,黃種人最易發病,白種人十分罕見,中國華南地區發病率最高,其他地區少見;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2.5倍,老人多發,本病還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傾向。
- 經常食用醃製品的人。
- 食物和水中鎳的含量較高地區的人。
- 家族中近代親屬有患鼻咽癌的病人。
症狀
鼻咽癌在臨床初期階段,病人可能不會感覺到任何症狀,但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病人可出現耳鳴、聽力下降、鼻塞、鼻涕中帶血等。鼻咽癌病人可出現皮肌炎、頭頸部的隱性癌等併發症。
鼻部症狀
病人在用力吸鼻腔時,輕者會導致涕血,重者會導致鼻出血。
耳部症狀
鼻咽癌初期由於壓迫或阻塞耳咽管,而導致耳鳴、聽力下降等。
顱腦症狀
鼻咽癌單側持續性頭痛,部位多在顳頂部,末期病人確診時可伴有頭痛或顱腦神經損害。
頸部淋巴結腫大
鼻咽癌以頸部淋巴結腫大就診的病人占75%,多為無痛性腫塊,隨著病情進展,頸部淋巴結可進行性增大、質硬、活動度差,開始多為單側,以後可發展為雙側。
腦神經損害症狀
鼻咽癌在向周圍浸潤的過程中,以三叉神經、外展神經、舌咽神經、舌下神經受累較多,嗅神經、面神經、聽神經則甚少受累。
遠處轉移
鼻咽癌個別病例以遠處轉移為主訴而就診,常見部位有骨、肺、肝、腦,並出現骨痛、咳嗽、腹痛、頭痛等症狀。
惡病質
鼻咽癌病人可因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也有因突然大出血而死亡者。
放射性蛀牙
大多數病人想要治療鼻咽癌,主要是選擇放射性治療,一般治療後會導致病人出現放射性蛀牙,是由於口腔及各唾液腺體受到不同程度的照射損傷,導致病人唾液分泌減少以及口腔微環境改變。
放射性中耳炎
多數病人在進行放射性治療時,會導致耳的各部分結構大多位於放射野之內,可造成如聽力下降、中耳炎等耳部症狀。
放射性腦損傷
長期接收放射性治療是會對病人的腦部造成損傷,而且放療後出現腦損傷的機率較大,可在放療後2~3年內出現。初期無明顯特殊症狀,但是在中後期會表現出頭痛、噁心、嘔吐、肢體運動障礙等症狀。
看醫
鼻咽癌病人出現涕中帶血、耳鳴、骨痛等症狀時,需要及時到腫瘤科或者耳鼻喉科進行就診,並進行做一系列的檢查。鼻咽癌病人可與淋巴肉瘤、增生性病變、鼻咽部結核進行鑑別。
- 一旦出現了涕中帶血、耳鳴、聽力下降等情況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檢查和確定治療方案。
- 當出現了單側持續性頭痛,特別時是發生在顳頂部位的頭痛,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 已經確診為鼻咽癌,病人出現骨痛、咳嗽、腹痛等症狀時,需要及時就診。
鼻咽癌病人首選腫瘤科,出現耳鼻喉等症狀,可以到耳鼻喉科就診。
- 什麼時候出現涕中帶血的現象?持續多長時間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
- 是否有以下症狀?(耳鳴、聽力下降、持續性顳頂部頭痛等)
- 家族中是否什麼遺傳病史?
- 是否使用過藥物緩解症狀或者是接受過相關治療?
體格檢查
鼻咽癌病人需要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尤其是頭頸部的淋巴結檢查,根據變化可初步判斷。
鼻咽鏡檢查
間接鼻咽鏡檢查
需反覆仔細尋找可疑之處,咽部反射敏感檢查不能合作者,可表面麻醉後再檢查;如仍不成功,可用軟齶拉鉤拉開軟齶,或用細導尿管插入前鼻孔,其前端由口拉出,後端留於前鼻孔之外,將兩端繫緊、固定,軟齶被拉向前,可充分顯露鼻咽部,並可進行切片檢查。
鼻咽纖維鏡或電子鼻咽纖維鏡檢查
一種可彎曲的軟性光導纖維鏡,從鼻腔導入(表面麻醉後),能全面、仔細的觀察鼻咽部,可行照相、錄像及切片檢查,是檢查鼻咽部最有效的現代工具。
病理組織學檢查
鼻咽癌病人可採取經鼻腔徑路或經口腔徑路,切片檢查如為陰性,對仍覺可疑者需反覆行之,並密切隨診。
鼻部CT檢查
CT掃描有較高的解析度,不僅能顯示鼻咽部表層結構的改變,還能顯示鼻咽癌向周圍結構及咽旁間隙浸潤的情況,對顱底骨質及向顱內侵犯情況亦顯示較清晰、準確。
鼻部磁振造影檢查
磁振造影可以鑑別放療後組織纖維化和復發的腫瘤,復發腫瘤呈不規則的塊狀,可同時伴有鄰近骨或(和)軟組織結構的侵犯以及淋巴結腫大。放療後的纖維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塊狀或局限性的不規則的斑片狀結構,與鄰近組織的分界不清。在T1加權像上,復發的腫瘤和纖維化組織多呈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復發腫瘤為高信號,而纖維組織呈低信號。
EB病毒殼抗原-IgA抗體檢測
鼻咽癌病人血清中以EB病毒殼抗原-IgA抗體(VCA-IgA抗體)升高最為顯著。
- 典型的鼻咽癌症狀,如涕中帶血、鼻腔出血、耳鳴、聽力下降、持續性頭痛、頸部淋巴結腫大。
- 病例組織學切片檢查可發現腫瘤細胞,行EB病毒殼抗原-IgA抗體檢測,EB病毒殼抗原-IgA抗體升高顯著。
淋巴肉瘤
淋巴肉瘤多見於青年人,原發腫瘤較大,常結轉有較嚴重的鼻塞,淋巴移並不局限於頸部,顱神經的損傷不如鼻咽癌嚴重。
鼻咽部結核
鼻咽部結核病人多有肺結核病史,除鼻阻、涕血,還有低熱、盜汗、消瘦等症狀,檢查見鼻部潰瘍、水腫、顏色較淡。分泌物抹片可找到抗酸桿菌,可伴有頸淋巴結結核;淋巴結腫大、沾黏、無壓痛;頸淋巴結穿刺可找到結核桿菌;PPD試驗強陽性;X線胸部X光片常提示肺部活動性結核灶。
增生性病變
鼻咽頂壁、頂後壁或頂側壁見單個或多個結節,隆起如小丘狀,大小0.5~1公分,結節表面黏膜呈淡紅色,光滑,多是在鼻咽黏膜或腺樣體的基礎上發生,亦可由黏膜上皮鱗狀化生後,角化上皮瀦留而形成表皮樣囊腫的改變,部分是黏膜腺體分泌旺盛,形成瀦留性囊腫。當結節表面的黏膜出現粗糙、糜爛、潰瘍或滲血,需考慮癌變的可能,應予切片檢查,以明確診斷。
治療
根據病人鼻咽癌所處的發展時期,及病人本身的耐受能力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臨床中主要遵循初期和長期、積極而理性、綜合治療和治療措施個體化等原則,對病人進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手術治療等。
鼻咽癌的藥物治療主要是化療,用於中、末期病例,放療後未能控制及復發者,所以是一種輔助性或姑息性的治療。常用的給藥方式有三種:
全身化療
可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常用藥物有氮芥、環磷醯胺、5- Fluorouracil 、博來黴素、塞替派等,可單獨用一種藥物或聯合用藥。
半身化療
是壓迫腹主動脈,暫時阻斷下半身血液循環,從上肢靜脈快速注射氮芥的療法,氮芥注入體內2~3分鐘後便產生效應,15分鐘後藥力可減少一半。
動脈插管化療
可增加鼻咽部藥物濃度,減少全身副作用,採用顳淺動脈或面動脈逆行插管,注入抗癌藥物。對於初期(Ⅰ、第二期)包括有單個較小的頸深上組淋巴結轉移病例,末期有腦神經受累的病例,或者放療後鼻咽部局部殘存或復發病例,均有一定的近期療效。常用的抗癌藥物有5- Fluorouracil 、平陽黴素、 Cisplatin 等。
手術切除術及頸淋巴結清掃術,適用於鼻咽部局限性病變經放療後不消退或復發者,頸部轉移性淋巴結放療後不消退,呈活動的孤立性包快,鼻咽部原發灶已控制者,可行頸淋巴結清掃術。
鼻咽癌大多對放射治療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全身狀況中等以上者,顱底無明顯骨質破壞者;CT或磁振造影示鼻咽旁無或僅有輕、中度浸潤者;頸淋巴結最大直徑小於8公分,活動,尚未達鎖骨上窩者,無遠處器官轉移者,姑息性放療的適應證腫瘤KSP分級60分以上;頭痛劇烈,鼻咽有中量以上出血者;有單個性遠處轉移者或頸淋巴結轉移大於10公分。經姑息放射後如一般情況有改善,症狀消失,遠處轉移灶能控制者,可改為根治性放射治療。
免疫治療
近年來,以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主的免疫治療逐漸滲透到各種腫瘤的綜合治療當中,也為鼻咽癌病人,尤其是復發轉移鼻咽癌病人帶來新的希望。
標靶治療
分子標靶治療能特異性阻斷腫瘤細胞生長過程的信號傳導通路,阻止腫瘤細胞生長,達到治療目的,是一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模式。鼻咽癌常用的標靶藥物是EGFR單克隆抗體,包括西妥昔單抗和尼妥珠單抗,對部分中末期病人或者無法耐受化療的老年病人,可進步提高療效。
預後
即使發現且治療的早,但是由於鼻咽癌初期即可發生遠處轉移,及容易復發,決定了鼻咽癌病人預後較差。
鼻咽癌病人短期內可治癒,但是容易復發。
對放射線不敏感的鱗狀細胞癌5年存活率0%~10%,放射敏感的淋巴上皮癌5年存活率約30%。
放射性中耳炎
由於放射治療時,耳的大部分均在放射野範圍之內,放射治療結束後可能會引起放射性中耳炎,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等。
臉部麻木
顱神經受損是鼻咽癌的症狀之一,主要是三叉神經受損,導致病人臉部麻木。
鼻咽癌病人在完成正規治療後一個月,進行第一次複查;如果沒有問題,三個月後進行第二次複查,半年後進行第三次複查。如果複查均未發現問題,之後每半年複查一次,三年後可每年複查一回次。鼻咽癌治療後,如果出現涕血、耳鳴、頭痛等症狀,或者出現頸部淋巴結,此時高度懷疑鼻咽癌復發,建議病人及時到醫院複診。
飲食
鼻咽癌病人的飲食調理主要以清淡為主,進食有營養的物質,提高病人抵抗力,避免食用醃製的食物,以免加重病人病情或再次誘發鼻咽癌。
- 在飲食方面,鼻咽癌病人要注重合理搭配。
- 做到膳食纖維,少食多餐。
- 避免醃製的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同時注意補充維他命。
照護
鼻咽癌病人的護理要注重平時鼻和口腔的衛生,還需避免發生感染或在感染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及處等,定期監測病情。
- 根據個體需求,合理搭配飲食,注重營養均衡。
- 增加體育鍛煉,增強個人體質,提高病人抵抗力。
- 為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緩解病人壓力,使病人身心放鬆。
鼻咽癌病人定期進行鼻咽的檢查,如CT、磁振造影、電子顯微鏡等檢查,特別是有家族病史的人,建議每年複查一次。
鼻咽癌病人普遍存在焦慮、恐慌、煩悶等情緒,要及時對病人進行心理指導,幫助病人放鬆身心,調節身心健康,使病人樹立對抗腫瘤的信心。
在放射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保護非必須暴露照射野的範圍,以免引起放射性損傷。
預防
由於鼻咽癌發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參與其中形成,在還有症狀的時候,初期進行檢查,或對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鼻咽癌病人的家族疾病史
對於家族中曾有患過鼻咽癌病人的病人,要初期進行鼻咽癌篩檢,建議行至少每年做一次CT檢查,以排除鼻咽病變。
鼻咽癌病人的年齡
鼻咽癌年齡段均可發生,但大多見於40~50歲的中老人,如果出現耳鼻不適,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排除鼻咽癌。
- 合理飲食,少吃醃製食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 注意鼻咽部和口腔的清潔和衛生。
- 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情,過度的緊張、壓抑狀態會使人體處於反正常的功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