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癌
概述
外陰癌是外陰的惡性腫瘤,約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5%,其中以原發性鱗狀上皮癌為主,繼發性惡性腫瘤少見。最常發生在大陰唇,其次是小陰唇、陰道前庭及陰蒂等處。大多數外陰癌早發現、早治療,預後基本尚可。
- 就診科別:
- 腫瘤科、婦科
- 英文名稱:
- carcinoma of vulva
- 是否常見:
- 否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便血、放射性膀胱炎、便秘
- 治療周期:
- 長期持續性治療
- 臨床症狀:
- 局部結節或腫塊,分泌物增多,搔癢、疼痛感
- 好發人群:
- 75歲以上的女性、停經後的女性、長期外陰搔癢的老年女性
- 常用藥物:
- Cisplatin 、卡莫司汀、氮烯咪胺、 Vincristine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
鱗狀上皮細胞癌
是外陰癌的主要病理類型。
疣狀癌
腫瘤體積較大,呈菜花狀。
腺癌
主要來源於外陰皮膚,巴氏腺癌多見。
惡性黑色素瘤
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生的腫瘤,黑素瘤表現為色素性皮損在數月或數年中發生明顯改變。雖其發病率低,但其惡性度高,轉移發生早,死亡率高。
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發生轉移率低,比較偏向於良性。
外陰佩吉特病
是一種緩慢逐漸發展的癌,多發生於大陰唇和肛周,外陰搔癢和燒灼感是常見症狀,檢查發現外陰病灶高出皮膚,局部增厚,有硬結及皮膚表面有脫屑,常有色素減退,類似白斑。
病因
外陰癌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人類乳突病毒(HPV)是其發病的主要原因,可能與外陰非腫瘤性上皮病變、性傳播疾病等有一定的聯繫,該病一般好發於75歲以上及長期外陰搔癢的病人。
HPV感染
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具有種屬特異性的嗜上皮病毒,屬雙鏈閉環的小DNA病毒,可能用過性接觸和其他接觸傳播。
外陰非腫瘤性上皮病變
包括外陰慢性單純性苔蘚、外陰硬化性苔蘚、扁平苔蘚、貝赫切特病等。
性傳播疾病
如梅毒,梅毒是由蒼白(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性性傳播疾病,主要通過性途徑傳播。菜花,菜花是由HPV感染所致的以肛門生殖器部位增生性損害為主要表現的性傳播疾病,大多發生於18~50歲的中青年人。
年齡
常見於75歲以上的老年女性。
性行為
特別是無保護的性行為、多個性伴侶等,會增加HPV感染率,從而導致本病。
感染
長期感染及外陰的慢性炎症刺激,會使皮膚黏膜受損,導致慢性外陰營養不良。
免疫力減弱
如曾接受器官移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等患病風險增加。
吸菸
長期吸菸也會誘發該疾病。
外陰癌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加,可能與外陰的硬化苔蘚等非腫瘤性疾病的發生有關,特別是停經後的老年女性、50歲以上的女性,外陰上皮內瘤變發病率逐漸上升,外陰上皮內瘤變是外陰癌的主要癌前病變。
- 75歲以上的女性。
- 停經後的女性。
- 長期外陰搔癢的老年女性。
症狀
外陰癌主要發生於大陰唇,其次是小陰唇、陰道前庭及陰蒂等處,出現局部結節或腫塊,並逐漸增大、壞死、破潰及感染、分泌物增多,伴有搔癢、疼痛感。
- 長期持續的外陰搔癢。
- 外陰部位出現的大小不等的結節或腫塊。
- 腫塊可能會出現破潰、感染、出血等。
初期病人可無症狀,或僅有外陰搔癢。
外陰搔癢多年後局部出現丘疹、外陰結節或小潰瘍,經久不愈,有些病人伴有外陰白斑。當腫瘤鄰近或侵犯尿道時,可出現頻尿、尿痛、排尿燒灼感和排尿困難。
潰瘍或不規則的乳頭狀或菜花樣腫塊,病變部位常有膿血性分泌物。病灶還可擴大累及肛門、直腸和膀胱,一側或雙側腹股溝可摸到質硬且固定不活動的腫大淋巴結。
不同類型外陰癌臨床表現也有所差異。
- 外陰黑色素瘤,棕褐色或藍黑色的隆起樣或扁平結節、息肉樣或乳頭樣結節。
- 外陰Paget病呈現為外陰孤立、環形、濕疹樣紅色斑片。
感染
反覆破潰、出血,處理不當會引起感染。
頻尿、急尿、尿痛、血尿
當腫瘤侵犯尿道時,可能會出現一系列泌尿系統疾病。
便秘、便血
當腫瘤侵犯直腸時可能會出現上述症狀。
放療後併發症
病人可能出現疼痛、脫皮、潰瘍、下肢水腫等症狀,較為嚴重的病人可能還會有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腸炎的症狀出現。
看醫
初期外陰癌病人多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可能僅出現長期的外陰搔癢,所以對於外陰癌的病人,早發現、早治療對於疾病的控制及預後十分必要。因此,自覺有外陰搔癢的病人要及時到醫院腫瘤科、婦科就診,通過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以及腫瘤標誌物等檢查明確診斷,同時此病情需與外陰乳頭瘤和外陰菜花進行鑑別。
- 當停經後的婦女,特別是長期外陰搔癢的老年女性,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 停經後婦女,出現外陰腫塊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明確診斷。
- 已確診外陰癌的女性,當腫塊出現破潰、出血等症狀時要及時到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下一步治療。
外陰癌病人可以到腫瘤科、婦科就診。
- 因為什麼來就診?
- 外陰搔癢有多久了?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外陰搔癢、結節、腫塊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腫塊或結節表面潰瘍、出血等)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體格檢查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確定腫塊的大小及位置,還會檢查病人外陰皮膚是否有增厚、色素沉澱等,醫生還會通過觸摸全身淺表淋巴結,特別是腹股溝淋巴結,確定是否有轉移。
實驗室檢查
用以判定是否存在血清腫瘤標誌物。
病理組織學檢查
陰道鏡下病變部位的切片檢查對診斷外陰癌有重要意義,切片檢查可看到病變部位組織內存在腫瘤細胞。
膀胱鏡和(或)直大腸鏡檢查
多用於末期外陰癌病人,用以了解尿道、膀胱和直腸黏膜的受侵情況。
- 停經後老年婦女,長期外陰搔癢,外陰部有結節或腫塊,結節或腫塊表面可有潰瘍、出血等。
- 病理組織學檢查可看到腫瘤細胞浸潤。
- 實驗室檢查,可看到腫瘤標誌物陽性。
外陰乳頭瘤
實際上是瘤樣增生多單發,發生於外陰任何部位,以大陰唇及陰蒂多見,瘤較小,呈菜花狀或疣狀,多無症狀。宜局部切除,但範圍應稍廣,以免復發。外陰癌病人多伴有長期外陰搔癢、疼痛、出血等症狀,以此可以進行鑑別。
外陰菜花
又稱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由HPV性接觸所致。但值得提醒予以注意,婦女在性激素水平增高時期,外陰長期受多量分泌物刺激,亦可出現類似菜花的病態,稱為外陰假性濕疣,屬慢性非特異性增生性炎症,與性生活的關係不明顯。外陰癌多見於停經婦女或老年女性,性激素水平降低,可與此病進行鑑別。
治療
由於外陰癌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療。臨床中主要遵循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綜合治療、積極而理性、治療措施個體化等,病人應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學習疾病知識,進行相應的手術治療、放療或化療等。
- 病人需進行戒菸,合理飲食、規律作息,提高免疫力。
-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外陰及性生活的清潔,及時更換內褲。
單純外陰切除
包括部分陰蒂,雙側大小陰唇會陰後聯合,切緣達大陰唇皺襞外緣。深度達皮下脂肪2公分,保留會陰部和陰道。
外陰根治切除術
切除上界自陰阜,下界至會陰後聯合,兩側大陰唇皺襞皮膚切緣距腫瘤3公分,內切口包括切除1公分的陰道壁。兩側達內收肌筋膜,基底達恥骨筋膜(上部),皮片厚度<0.8公分。
局部外陰根治切除
切除範圍包括癌灶外周邊3公分正常皮膚和皮下脂肪組織,內周邊至少切除1公分以上正常組織的原則下不損傷尿道或肛門。部分外陰根治術可以是單側外陰切除,前半部外陰切除或後半部外陰切除。但部分外陰切除必須保證局部癌灶徹底切除,切除深度和癌灶外周邊距同根治性切除。
腹股溝淋巴結清掃
自髂前上棘內3公分,經腹股溝韌帶中點腹動脈搏動點,至股三角尖部垂直縱形切口,皮片厚度0.5公分,切除範圍為外界髂前上棘和縫匠肌表面,內側恥骨結節和內收肌表面打開股管,切除股靜脈表面和內側內收肌表面軟組織淋巴結,包括股管內Cloguet淋巴結,高位結紮大隱靜脈。
骨盆腔腹膜後淋巴結清掃
如不需骨盆腔臟器切除時,該手術應經腹膜外進行,其切除範圍同子宮頸癌根治術。
部分尿道切除
繼外陰廣泛切除標本從恥骨聯合,恥骨弓向下解離,處理陰蒂腳,尿道自恥骨弓游離2公分後,在金屬導尿支撐下切除部分尿道。
前骨盆腔臟器切除
外陰累及膀胱三角區者,行全膀胱切除,常同時行全宮加陰道前壁切除,尿流轉向術。
後盆臟器切除
外陰癌累及肛管、直腸或陰道直腸膈,行腹會陰聯合切除直腸或部分陰道後壁。乙狀結腸造瘺。有時需同時行全宮和陰道後壁切除。
- 原發腫瘤巨大,浸潤較深,接近或累及尿道、陰道及肛門,手術切除困難之鱗癌病人,術前放療可使腫瘤縮小,以提高切除率,並保留鄰近器官功能。
- 手術切緣距腫瘤太近,不容易切除的病人。
- 老年病人或其他原因不宜手術者。
- 年輕病人陰蒂附近小的原發癌,要求保留陰蒂者。
- 末期外陰癌採用放療和手術綜合治療以代替創傷大,病人不願接受的骨盆腔臟器切除術。
- 術後復發而難以再切除的外陰癌。
外陰癌單純化學治療效果較差,常與放療和手術治療聯合應用,可改善病人預後,提高病人生存率,需要注意,外陰基底細胞癌對於化療並不敏感,因此手術後一般不採取化療措施。常用的化療方案有:
- Cisplatin + Vincristine +氮烯咪胺。
- 洛莫司汀+甲基苄肼+放線菌素D。
- 卡莫司汀+氮烯咪胺+ Cisplatin 。
- 應用替莫唑胺、 Paclitaxel 、 Doxorubicin 、異環磷醯胺、白蛋白結合 Paclitaxel 也可產生相應效果。
標靶治療,末期、轉移腫瘤病人應用抗血管生成抑制劑和程序性細胞死亡受體-1(PD-1)阻斷劑,現在也在臨床中被推薦使用。
預後
外陰癌根據其病理類型不同,預後也不相同,如外陰惡性黑色素瘤預後差,容易發生轉移,而外陰基底細胞癌則預後較好。大多數外陰癌早發現、早治療,預後基本尚可。但經放射治療後會有放射性膀胱炎等症狀,建議根據不同的手術時間進行相應的複查。
外陰癌經過綜合治療,沒有淋巴結轉移的病人,基本可以治癒。
外陰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85%,10年生存率在60%左右,淋巴結陰性的病人5年生存率可達96%以上,有淋巴結轉移的病人則下降到70%。
根治性手術後病人術後第一年,每1~3個月複查一次;術後第2~3年,每3~6個月複查一次;3年後每年複查一次。
飲食
外陰癌病人的飲食調理主要以清淡為主,進食有營養的物質,提高病人抵抗力,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病人病情或再次誘發外陰癌。
- 在飲食方面,外陰癌病人要注重合理搭配,做到膳食纖維。
- 少食多餐,宜進食清淡的食物。
- 限制飲酒,戒菸。
- 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同時注意補充維他命。
- 日常飲食應使身體達到正常的身體質量指數。
照護
外陰癌病人的護理,要注重平時外陰部位的清潔和衛生,還需避免發生感染或在感染發生時能被及時發現及處等,建議高危人群每年都進行複查,同時也需要注意病人的心理健康,可做心理疏導。
- 根據個體需求,合理搭配飲食,注重營養均衡。
- 增強體育鍛煉,增強個人體質,增強病人抵抗力。
- 家屬可為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緩解病人壓力,使病人身心放鬆。
- 有其他合併疾病的病人,日常要做好病情監控,積極治療。
- 日常生活要勞逸結合,不可過度疲勞。
針對外陰癌定期進行外陰部的檢查,特別是長期外陰搔癢的人,建議每年複查一次,如婦科醫生體格檢查或實驗室檢查等。
腫瘤病人普遍存在焦慮、恐慌、煩悶等情緒,要及時對病人進行心理指導,幫助病人放鬆身心,調節身心健康,使病人樹立對抗腫瘤的信心。
- 在放射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保護非必須暴露照射野的範圍,以免引起放射性損傷。
- 在放射治療結束後,要定期進行複查。
預防
由於外陰癌發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參與其中形成,目前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在出現症狀的時候,初期進行檢查,對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外陰癌病人的既往病史
對於年輕時性生活頻繁,且性伴侶多的停經後婦女,特別是長期有外陰搔癢,要定期到醫院進行體格檢查,如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
外陰癌病人的年齡
本病大多見於停經後的老年女性,特別是75歲以上的女性,如果出現外陰部位的結節或腫塊,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排除外陰癌。
- 注意外陰部位的清潔和衛生。
- 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情,過度的緊張壓抑狀態會使人體處於反正常的功能狀態。
- 女性可在年輕的時候接種HPV疫苗,以此達到預防的目的。
- 老年女性應定期體檢,及時發現病變。
- 戒菸,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 潔身自好,避免暴露,減少感染梅毒、疣等性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