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類血友病

概述

類血友病是一種由於類血友病因子缺陷所致的常染色體遺傳性出血性疾病,多為顯性遺傳,主要表現為自幼出血傾向和出血時間延長,出血和血腫可引起壓迫症狀,導致周圍神經受累、上呼吸道梗阻、血管損傷、關節損傷、貧血和休克等。類血友病大部分病人不需要治療,部分嚴重病人主要是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本病一般不能根治,但預防到位、對症治療後一般不影響病人正常生活。

就診科別:
血液科
英文名稱:
von willebrand disease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周圍神經受累、上呼吸道梗阻、血管損傷、關節損傷、貧血
治療周期:
長期持續性治療
臨床症狀:
自幼出血傾向、出血時間延長
好發人群:
有家族史者、免疫系統疾病者、惡性腫瘤者
常用藥物: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壓素、複方炔諾酮、6-氨基己酸
常用檢查:
出血篩選檢查、類血友病因子抗原測定、FWD分型診斷試驗、影像學檢查
疾病分類

遺傳性類血友病

Ⅰ型類血友病

類血友病因子量的部分缺失。

Ⅱ型類血友病

類血友病因子質的異常。

ⅡA型類血友病

缺乏高-中分子量類血友病因子多聚體,導致血小板依賴性的功能減弱。

ⅡB型類血友病

對血小板膜GPⅠb親和性增加,使高分子量類血友病因子多聚體缺乏。

ⅡM型類血友病

類血友病因子依賴性血小板黏附能力降低,類血友病因子多聚體分析正常。

ⅡN型類血友病

類血友病因子對因子Ⅷ親和力明顯降低。

Ⅲ型類血友病

類血友病因子量的完全缺失。

非遺傳性類血友病

也稱為獲得性類血友病,與服藥、紅斑性狼瘡、血友病、心臟病和癌症等有關。

病因

遺傳性類血友病為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多數病人為顯性遺傳,少數為隱性遺傳,主要病因為類血友病因子缺陷。部分獲得性類血友病與基礎疾病有關。類血友病常好發於有家族史者、免疫系統疾病者、惡性腫瘤者等人群。此外,服藥、長期接觸致癌物質和射線有可能誘發類血友病。

主要病因

類血友病因子缺陷

  • 遺傳性類血友病因子基因位於12號染色體短臂末端,類血友病因子由血管內皮細胞和巨核細胞合成,血小板中也含有類血友病因子。正常人血漿中的類血友病因子由不同數量亞單位、分子量變化範圍很大的多種多聚體組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時,內皮下組織中的類血友病因子暴露於血液中,血小板通過GPⅠb與類血友病因子結合黏附於血管內皮下組織,血小板活化後GPⅡb/Ⅲa進一步與類血友病因子結合,最終形成血小板血栓;類血友病因子作為瑞斯托黴素輔因子,加速瑞斯托黴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類血友病因子含量減少或與GPⅠb相互作用處分子結構改變,將影響血小板黏附於受損血管,出血時間延長。
  • 類血友病因子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與FⅧ非共價結合,穩定FⅧ∶C,間接影響凝血過程。類血友病因子含量減少或與FⅧ結合處分子結構改變將導致FⅧ∶C滅活加速,出現二期止血障礙。類血友病因子基因異常,使類血友病因子的合成或釋放減少、多聚體形成障礙或出現類血友病因子質的異常,類血友病因子發生量或質的改變而導致止血功能缺陷的發生。

產生具有抗類血友病因子活性的抑制物

獲得性類血友病多數與患有基礎疾病有關,涉及多種發病機制,最常見的是產生具有抗類血友病因子活性的抑制物主要為IgG;其次為腫瘤細胞吸附類血友病因子,使血漿類血友病因子減少;另外,抑制物可與類血友病因子的非活性部位結合形成複合物,加速其在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破壞。

誘發因素

服藥

肝素、阿斯匹靈和激素等藥物長期服用都可能誘發獲得性類血友病。

長期接觸致癌物質

如染料、皮革、橡膠、塑料和油漆等,發生類血友病的風險顯著增加。現已肯定主要致癌物質是聯苯胺、β-萘胺和4-氨基雙聯苯等。

長期接觸射線

長時間暴露在輻射和射線內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從而發生類血友病。

流行病學

類血友病是最多見的遺傳性出血性疾病,發病率約為1/100~1/1000,但出現臨床症狀者僅占病人的0.1%。

好發人群

有家族史者

遺傳性類血友病為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多數病人為顯性遺傳,少數為隱性遺傳,有家族史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

免疫系統疾病者

患有紅斑性狼瘡、類風濕等疾病者易出現獲得性類血友病。

惡性腫瘤者

慢性淋巴系統白血病、B細胞淋巴瘤和腺癌等惡性腫瘤易出現獲得性類血友病。

症狀

類血友病的典型症狀是自幼出血傾向和出血時間延長。根據疾病分型和疾病發生部位不同,症狀也有所不同。部分Ⅲ型類血友病出現無緣無故的突然出血,類血友病常見的併發症包括周圍神經受累、上呼吸道梗阻、血管損傷、關節損傷和貧血等。

典型症狀

出血傾向和出血時間延長是本病的突出表現,其出血在臨床上有以下特徵:

  • 輕微碰撞即可發生出血,出血以皮膚黏膜為主,如鼻出血、牙齦流血和瘀斑等,外傷或小手術(如拔牙)後的出血也較常見。
  • 男女均可發病,女性青春期病人可有月經過多及分娩後大出血。
  • 出血可隨年齡增長而減輕,此可能與隨著年齡增長而類血友病因子活性增高有關。
  • 自發性關節和肌肉出血相對少見,由此致殘者亦少。
  • 服用阿斯匹靈或其他抗凝藥時可發生出血。
其他症狀

部分Ⅲ型類血友病出現無緣無故的突然出血,O型血病人體內類血友病因子較低,較其他血型更易出現出血。

併發症

周圍神經受累

出血血腫壓迫周圍神經導致周圍神經受累,出現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縮等症狀。

上呼吸道梗阻

口腔底部、喉、咽部和氣管等處的出血,可能導致上呼吸道梗阻,甚至出現窒息風險。

血管損傷

出血血腫壓迫血管可導致周圍組織壞死。

關節損傷

長期關節腔內反覆出血導致慢性滑膜炎,出現關節僵硬等關節損傷。

貧血

長期慢性出血導致貧血。

腸阻塞

發生於消化道的出血血腫可能壓迫腸道,出現腸阻塞。

休克

突然大量急性出血可能導致休克。

偏癱

腦部出血壓迫神經可能出現偏癱。

看醫

當出現自幼出血傾向和出血時間延長,應及時就診血液內科,行出血篩選檢查、診斷試驗、FWD分型診斷試驗和影像學檢查等明確診斷。注意和血友病A、巨大血小板症候群、血小板型類血友病和獲得性類血友病等疾病鑑別。

就醫指征
  • 當出現鼻腔出血、口腔出血和出血時間延長或者月經過多、過長等的情況下,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出血後血流不止甚至出現休克需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優先考慮去血液內科就診。
  • 若類血友病病人腦出血,出現偏癱症狀,可以去神經內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情
  •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自幼出血傾向、出血時間延長)
  • 什麼情況下出現出血?
  • 出血可以自行止住嗎?
  • 既往有無其他疾病?
  • 有無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需要做的檢查

出血篩選檢查

包括全血球計數、APTT/PT、血漿纖維蛋白原測定,篩選檢查結果多正常或僅有APTT延長且可被正常血漿糾正。

診斷試驗

血漿類血友病因子抗原測定,血漿類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黴素輔因子活性以及血漿FⅧ凝血活性測定。有一項或一項以上診斷實驗結果異常者,需進行分型診斷試驗。

FWD分型診斷試驗

  • 血漿類血友病因子多聚體分析。
  • 瑞斯托黴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RIPA)
  • 血漿類血友病因子膠原結合試驗。(類血友病因子:CB)
  • 血漿類血友病因子因子Ⅷ結合活性。(類血友病因子:FⅧB)

影像學檢查

可以通過影像學明確看到血腫位置、大小及其周圍組織。

診斷標準

通過以下表現可以確診為類血友病:

  • 有或無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多數符合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規律。
  • 有自發性出血或外傷、手術後出血增多史,並符合類血友病臨床表現特徵。
  • 血漿類血友病因子,Ag<30%(和/或)類血友病因子,RCo<30%;FⅧ:C<30%見於ⅡN型和Ⅲ型類血友病。
  • 排除血友病、獲得性類血友病、血小板型類血友病、遺傳性血小板病等。
鑑別診斷

血友病A

血友病A為X性聯遺傳性疾病,但僅男性發病,關節和深部肌肉出血為突出表現,實驗室檢查的主要特徵為FⅧ減少,有關類血友病因子檢查無異常。可通過實驗室檢查與類血友病相鑑別。

巨大血小板症候群

其生化特點為血小板GPⅠb缺乏,導致出血時間延長;血抹片可見特徵性的巨大血小板,類血友病因子功能正常。可通過典型症狀及實驗室檢查鑑別診斷。

血小板型類血友病

又稱「假性」類血友病,是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與類血友病因子親和力增高,使血漿中類血友病因子濃度降低引起類似於類血友病的表現,部分病人血小板減少,類血友病因子功能正常,通過實驗室檢查與之鑑別。

獲得性類血友病

又稱類血友病症候群,本病的臨床表現類似於遺傳性類血友病,發病是由於類血友病因子合成減少、消耗增加或抗體產生所致。常見於淋巴球增殖性疾病、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和其他惡性腫瘤等,通過實驗室檢查相鑑別。

治療

類血友病治療的目的是糾正出血和血液凝固性的異常,輕型無症狀病人不需要治療。對於症狀嚴重者需要藥物治療或者輸血。類血友病一般不能根治,需長期持續性治療。

治療周期
類血友病一般不能根治,需長期持續性治療。
一般治療

輕型類血友病病人可不需特殊治療,儘量避免手術,必須手術時應作好充分準備。平時注意避免外傷,不宜劇烈活動,出血期應臥床休息,平時禁服阿斯匹靈、 Dipyridamole 、吲哚美辛和攝護腺素E等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防止出血加重。

藥物治療

激素治療

口服避孕藥如複方炔諾酮等,可使月經過多的症狀得到改善。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壓素(DDAVP)

可促使內皮細胞中類血友病因子釋放入血,FⅧ:C增高。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壓素對大多數Ⅰ型和Ⅱ型病人有效。對Ⅲ型病人無效。ⅡB型病人不宜使用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壓素治療。適用於Ⅰ型類血友病有明顯皮膚和黏膜出血或進行拔牙等小手術者,副作用有臉部潮紅、頭痛、心率加快等,反覆使用可發生水瀦留和低鈉血症,需限制液體攝入;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慎用。

纖溶抑制劑

如6-氨基己酸(EACA)和 Tranexamic Acid 對月經過多者有一定療效,對常規劑量無效的月經過多病人,可提高FⅧ∶C及類血友病因子濃度,也有縮短出血時間的作用。

手術治療

 本病一般無手術治療。

其他治療

輸血

Ⅲ型及對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壓素反應差者,在出血或圍術期,需替代輸血治療。

  • 輸注冷沉澱物可使出血時間和凝血異常同時得到糾正,為首選製劑,但其製備過程中無病毒滅活過程;新鮮冷凍血漿也可使用。
  • 輸注正常血漿可使血中FⅧ:C活性達75%以上,同時能糾正出血時間延長。
  • 術前輸血漿,可使出血時間維持在2~4分鐘內。

預後

類血友病一般不能治癒,但經過及時有效的對症支持及預防治療,預後較好。若無嚴重的併發症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腦部出血病人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偏癱,類血友病病人注意每年進行血液檢查。

能否治癒

類血友病一般不能治癒。

能活多久

類血友病若無嚴重的併發症,一般不影響自然壽命。

後遺症

類血友病腦部出血病人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偏癱。

複診

類血友病病人注意每年進行血液檢查。

飲食

類血友病病人的飲食應以清淡可口和營養衛生為主,富含優質蛋白和維他命的飲食有助於病人身體恢復。切忌辛辣刺激飲食、吸菸、飲酒和暴飲暴食等刺激胃腸的進食方式。

飲食調理
  • 宜補充維他命,類血友病病人尤其應多補充維他命C,對於出血傷口的癒合及機體免疫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益處。
  • 宜補充微量營養素,由於類血友病病人經常出血,可以多食用含鐵和鋅等食物,如動物血製品、紅棗、枸杞、瘦肉、蛋黃和動物肝臟等食物,對於貧血有一定的恢復作用。
  • 宜補充蛋白質,類血友病病人一般體質虛弱,優質蛋白的補充有利於身體恢復,魚、肉、蛋、奶及豆製品等都可以食用。
  • 忌辛辣刺激飲食、吸菸、飲酒、暴飲、暴食和飲食不衛生,這些都可能導致胃腸黏膜出血受損,類血友病病人可能出血腸道出血。

照護

類血友病病人的護理以注意防護為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誘發因素、適度運動等,平時定期監測血液檢查,同時也要注意病人術後的心理疏導。

日常護理

避免誘發因素

類血友病病人應隨身攜帶止血物品和急救信息資料,以便發生出血時被及時止血和送往醫院。平時避免劇烈運動和搬運重物,避免手術、針灸和按摩。對於小傷口要嚴格消毒,避免因傷口癒合慢導致感染。

適度運動

平時可以適度運動,有助於強健骨骼和肌肉。對於關節內出血,止血後即可適度活動關節,避免長期制動出現關節僵硬。

病情監測

平時生活中要注意有無皮膚破損出血,女性關注月經量,有無突發腹部疼痛、血便、血尿等症狀,出現異常及時送往醫院,每年定期監測血液檢查。

心理護理

在生活中,病人家屬要多關心病人的感受,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鼓勵病人說出其不適感以對症治療。

特殊注意事項

類血友病病人不可濫用止血藥,不是所有止血藥都有效。除家屬平時應注意看護病人避免受傷外,病人周圍同事和老師等也最好了解類血友病的急救措施。

預防

遺傳性類血友病的預防主要是通過孕前遺傳諮詢和產前檢查等手段初期篩檢,一般無其他特殊預防手段,對於繼發性類血友病主要是及早發現和治療其原發疾病。

初期篩檢

遺傳性類血友病的預防主要是通過孕前遺傳諮詢和產前檢查等手段,進行初期篩檢。

預防措施
  • 遺傳性類血友病的預防主要是通過孕前遺傳諮詢和產前檢查進行。
  • 繼發性類血友病主要是及早治療其原發疾病。
  • 避免長期接觸致癌物質,如工人在工廠工作時做好防護措施。
  • 避免長期接觸放射線,在工作時注意穿好防護服,平時遠離有輻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