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健康

腦膜瘤

概述

腦膜瘤是常見的良性顱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5%~20%。其好發於成年人,老人與兒童較少,女性發病率稍高於男性。疾病初期病人常常只有輕微頭痛,呈間歇性。但經數月、數年,腫瘤長得較大時隨著顱內壓力增高,頭痛轉為經常性,程度亦有所加重,或伴有視力下降及精神症狀。當顱內壓力增高到相當嚴重時,病人視力會明顯下降乃致失明,眼底檢查可見視神經乳頭高度水腫或繼發性萎縮。若腫瘤位於重要功能區時,可較早地出現神經系統定位症狀,如癲癇、對側肢體肌力減退、感覺障礙或小腦萎縮症等。故凡成年人出現上述症狀或體症,應積極進一步檢查以明確,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後有復發性。

就診科別:
神經外科
英文名稱:
Meningioma
疾病別稱:
蜘蛛網膜內皮瘤、脊膜瘤
是否常見:
是否遺傳:
併發疾病:
神經纖維瘤病、顱腦功能障礙
治療周期:
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
頭痛、癲癇、肢體運動障礙
好發人群:
服用避孕藥或激素替代療法者、頭部放射治療者、有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病人、有乳癌病史者、有頭部創傷史者
常用藥物:
他莫昔芬、美雄烷
常用檢查:
CT、核磁共振掃描、血管造影、腦電圖檢查
疾病分類

良性腦膜瘤(WHOⅠ級)

占所有腦瘤的65%~80%,組織分化好,生長緩慢,侵襲性和復發性較低,多通過手術切除,治療效果較好,生存期長。

不典型腦膜瘤(WHOⅡ級)

占所有腦膜瘤的20%~35%,復發率5年達40%,侵襲和復發性介於良性惡性腦膜瘤之間。

間變型或惡性腦膜瘤(WHOⅢ級)

占所有腦膜瘤的3%以內,侵襲性和復發性高,5年復發率可達80%,對化療不敏感,治療有效率低,生存期短。

病因

腦膜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病因尚不清楚,蜘蛛網膜細胞被認為是腦膜瘤的原發細胞,通常聚集在蜘蛛網膜顆粒分布的部位。蜘蛛網膜細胞、蜘蛛網膜帽狀細胞都有低速度的細胞分裂。因此,腦膜瘤的發生必須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且目前認為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可能與其發生有關的因素包括顱腦外傷、放射線照射、病毒感染、基因、遺傳因素、激素和生長因子受體等。

誘發因素

電離輻射

多項研究表明接受過電離輻射的病人,患腦膜瘤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比如原子彈倖存者和接受過頭部放射治療的病人。

雌激素

研究表明,病人服用避孕藥或激素替代療法和腦膜瘤風險的增加有關,並且女性的發病率較男性更高,因此雌性激素可能會增加患腦膜瘤的風險。

神經系統的遺傳性疾病

有研究表明,患有Ⅱ型神經纖維瘤病的病人會增加患腦膜瘤的風險。

頭部創傷

頭部受到創傷後,顱內細胞修復時可能會增加發生突變的風險,導致腦膜瘤,所以頭部創傷也是其中一個危險因素。

流行病學

腦膜瘤是中樞神經系統里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占比約1/3,在近幾十年裡腦膜瘤發病率增加。

  • 腦膜瘤最常見於20~40歲的成年人,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比例約為3:2~2:1。
  • 腦膜瘤的發病率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 Ⅱ型神經纖維瘤或乳癌病人可能伴發腦膜瘤。
好發人群
  • 長期服用避孕藥或長期激素替代療法者。
  • 有頭部放射治療的人。
  • 有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者。
  • 有乳癌病史者。
  • 有頭部創傷史者。

症狀

腦膜瘤因為原發位置不同,臨床症狀表現也不同。多數人由於腦膜瘤生長速度緩慢而無明顯症狀。當腫瘤增大壓迫周圍組織時,病人會在初期出現眼球突出、視力嚴重減退、眼底改變、噁心、嘔吐、頭疼等現象。部分病人也會出現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癲癇、抽搐、運動感覺失常等症狀。

典型症狀

局灶性症狀

因腫瘤呈膨脹性生長,病人往往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症狀。根據腫瘤部位不同,還可以出現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肢體運動障礙等。在老年病人,尤以癲癇發作為首發症狀多見。

顱內壓升高

症狀多不明顯,尤其在高齡病人。多數僅有輕微頭痛。因腫瘤生長緩慢,所以腫瘤往往長得很大,而臨床症狀還不嚴重。有時病人眼底視神經盤水腫已很嚴重,甚至出現繼發視神經萎縮,但頭痛並不劇烈,沒有嘔吐。當腫瘤長得很大,而腦組織已無法代償時病人才出現明顯顱內壓升高的表現,病情會突然惡化。

頭皮隆起

腦膜瘤極易侵犯顱骨,進而向顱外生長。可表現為局部骨板變薄、破壞或增生,若穿破顱骨板侵蝕到帽狀腱膜下,局部頭皮可見隆起。

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也會出現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癲癇、抽搐運動感覺失常等症狀,是由於腫瘤不斷增長,不同程度壓迫侵蝕不同神經細胞所造成。

併發症

顱腦功能障礙

腫瘤生長的過程中可能壓迫顱神經、聽神經、嗅神經。使病人出現注意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或喪失、神態呆頓、反應遲頓、臉部麻木、進食進水口嗆咳、吞咽困難等。

神經纖維瘤病

研究表明腦膜瘤與神經纖維瘤病互相影響伴發。病人出現前庭和耳蝸神經症狀,劇烈頭痛,後期也可出現吞咽困難、進食嗆咳,部分病人還可有皮膚、皮下組織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皮膚出現色斑。

其他神經系統併發症

腦膜瘤術後可出現其他神經系統併發症,通常表現為抬物無力、言語不清、肢體不協調。通常只是暫時的,幾週內症狀可消失。

看醫

腦膜瘤因為進展緩慢,初期的症狀不明顯,病人自身無明顯感覺,常常診斷較困難,一般都是在體檢時被發現。當腦膜瘤確診時,應聽取醫生的治療建議,腫瘤體積小、無明顯影響時可定期複查、監測生長情況即可。如果腫瘤體積進行性增大,病人出現顱內壓升高的症狀,比如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改變等需要儘快手術,避免造成嚴重的後果。

就醫指征
  • 在體檢或者其他情況下發現患有腦膜瘤或疑似腦膜瘤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各項檢查,明確診斷。
  • 當出現噁心、嘔吐、頭痛、視力減退、眼球突出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
  • 當頭痛、噁心、 嘔吐加重或癲癇發作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別
  • 病人優先考慮去神經外科。
  • 當有視力減退,視野缺損,復視等症狀可以去眼科。
醫生詢問病情
  • 目前有哪些症狀?
  • 去沒去過別的醫院就診過?做過哪些檢查?吃過什麼藥?
  • 加重或緩解症狀時間多久了?
  • 之前有沒有接受過頭部放射治療?
  • 有沒有神經系統的遺傳病?
需要做的檢查

CT檢查

CT掃描能夠檢查腫瘤是否有鈣化的現象,以及腫瘤對顱骨是否有破壞或顱骨是否有增生現象。腦膜瘤病人由於腫瘤無明顯包膜,腫瘤內可有鈣化,CT影像可顯示為邊界欠清的高密度影像,視神經鞘腦膜瘤CT顯示低密度的視神經被高密度影腫瘤包繞,呈現出「車軌征」,但較小的腫瘤需要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由於核磁共振成像有較好的軟組織顯示,對發現和估計視神經鞘腫瘤至關重要,腦膜瘤有特徵性較強的磁振造影信號。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可顯示腫瘤周圍血液供應是否豐富,通常腫瘤周圍都有豐富的血液供應。

切片檢查

必要時可採取腫瘤切片檢查以明確病理分型。

診斷標準

結合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可以診斷,其中影像學檢查為主要診斷依據,包括頭顱X線片、CT、磁共振成像(磁振造影) 、腦血管造影等。

鑑別診斷

典型腦膜瘤診斷較容易,不典型者需與相應部位其他腫瘤鑑別。

聽神經瘤

小腦橋腦角聽神經瘤CT骨窗觀察可見內聽道內口擴大,MR圖像可見聽神經增粗且明顯強化。腦膜瘤聽神經和內聽道不會有增粗和擴大改變。

膠質瘤

膠質瘤也可出現頭疼或視覺障礙的現象,膠質瘤病程較短,可通過腦血管造影和病理切片檢查與腦膜瘤進行鑑別。

垂體腺瘤

常需與鞍區腦膜瘤鑑別,垂體腺瘤平掃大多呈等、低密度,亦可見囊性變,鈣化罕見,強化程度低於腦膜瘤;腦膜瘤蝶鞍大小正常,磁振造影可見高信號的正常垂體受壓徵象。

血管瘤

原發於顱骨的血管瘤是常見的良性腫瘤,本病可在頭皮下觸及腫塊,病變常位於顱骨板,且可見骨質破壞或浸潤,可根據這些特點做出診斷。

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

該部位生殖細胞瘤較腦膜瘤多見,發病年齡較小,病變亦較小,常呈均勻信號,結合臨床一般可做出鑑別。

治療

多數腦膜瘤都是良性腫瘤,如果腫瘤小並且沒有明顯症狀,可以暫時觀察,不需要手術治療。如果腫瘤呈現進行性增大,病人出現臨床症狀,則需要治療,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後配合藥物治療,身體不好不能手術的老人可採取放射治療。

治療周期
腦膜瘤一般採取短期治療為主。
藥物治療

控制顱內壓

腦膜瘤切除術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腦水腫,術後給予甘露醇有助於控制腦水腫。

抗癲癇治療

對術前有癲癇發作的病人,術後應及時給予抗癲癇藥,如 Phenobarbital 鈉, Valproic Acid 等。

用於腦膜瘤治療

藥物主要有他莫昔芬、美雄烷、RU486、孕三烯酮、羥基脈、干擾素a-2b、曲匹地爾等。

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是完全切除腦膜瘤,治療腦膜瘤最佳的治療方案,絕大多數病人靠手術治療就可治癒。當檢查是腦膜瘤占位導致的頭痛、顱內壓升高、視力減退等現象都可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手術切除。切除的越徹底,復發的機會越少。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通過放射出高能量的射線,儘可能破壞掉腦膜瘤細胞,減少腦膜瘤復發的風險。適合重要功能區的腦膜瘤,或者身體不好不適合外科手術的老人。

預後

腦膜瘤病人的預後主要是和腫瘤的大小、位置、分級以及切除的程度、採取的治療方法有關。多數腦膜瘤是良性的,手術治療有效。手術全切後復發率約20%,部分切除後復發率高達80%。

能否治癒

通常腦膜瘤能治癒,但是復發率高。

能活多久

腦膜瘤病人若腫瘤良性、體積小、等級低,無明顯症狀及其他併發症,手術治療後一般不太影響正常壽命。若腫瘤惡性或等級高、體積大、發展較迅速、身體有明顯症狀,且有其他併發症,不立即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相對來說壽命會縮短。

後遺症

通常腦膜瘤無明顯後遺症,預後較好。

複診

腦膜瘤治療後應在第3、6、12月分別進行核磁共振複查。

飲食

腦膜瘤病人日常飲食方面沒有特殊要求,清淡飲食,儘量吃當季的新鮮蔬菜或雞蛋肉類,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飲食調理
  • 宜食抗腫瘤食物,如小麥、薏仁、李養、海蜇、蘆筍、海帶等。
  • 宜食具有保護腦血管作用的食物,如芹菜、養菜、類白、向日葵籽等。
  • 宜食具有防治顱內壓高作用的食物,如玉米須、赤豆、核桃仁、紫菜、鯉魚、鴨肉、海帶、蟹等。
  • 宜食具有保護視力的食物,如菊花、養菜、羊肝、豬肝等。
  • 合理進食,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低鹽飲食,防止由於鈉離子在機體瀦留而引起血壓升高,限制菸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
  • 合併糖尿病病人應選用少油、少鹽的清淡食品,菜餚烹調多用蒸、煮、涼拌、稍、燉、鹵等方式。注意進食規律,定時、定量,兩餐之間要間隔4~5小時。

照護

家人需要督促腦膜瘤病人遵循醫囑定期複查,以保證得到最有效的治療。督促病人每天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證病人充足的睡眠,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

日常護理
  • 病人應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保證睡眠充足,注重個人衛生,勞逸結合。
  • 積極治療原發病,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
  • 在醫生和身體的允許下,每天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或其他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
  • 避免致癌物質進入體內,飲食上注意控制低鹽、低油飲食。
病情監測

腦膜瘤病人術後要休養1~3個月後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病人需要定期做核磁共振複查,觀察是否有復發的現象。Ⅱ級、Ⅲ級未治療的病人,在確診是腦膜瘤後的第3、6、12個月做核磁共振檢查複查。若無進展或者復發,之後5年內每6~12個月做一次核磁共振複查,此後每1~3年做一次複查。

心理護理

家屬日常開導腦膜瘤病人,消除其消極情緒或顧慮,讓其保持樂觀的心態來面對。

預防

腦膜瘤目前無明確病因,無法進行明確的預防,但是病人可以通過控制體重、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力、定期體檢等方式來降低發生疾病的風險。

初期篩檢

當病人再次出現頭痛持續不緩解,視物成雙時需及時就醫進行初期篩檢,同時也可進行CT、磁共振成像等檢查。

預防措施
  • 加強鍛煉,不吃霉變的食物。
  • 低鹽、低油飲食,避免辛辣食物的刺激。
  • 保證充足睡眠,養成良好作息習慣。
  • 減少不必要的放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