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頸骨折
概述
股骨頸骨折是老人的常見骨折,大多數發生在50歲以上。此外,隨著建築業及高速公路的發展,諸如高空墜落、重壓傷、車禍等意外的發生,年輕病人的股骨頸骨折發病率亦呈上升趨勢。股骨頸由於局部剪力作用,骨折不易固定。同時,頸部骨折後股骨頭血供嚴重受到影響,預後亦差。老人傷前大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如不採取適當治療,極易因長期臥床而發生內科併發症及骨折不愈、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因此一般建議手術治療。
- 就診科別:
- 骨科、急診科
- 英文名稱:
- Femoral neck fracture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股骨頭壞死、骨折不癒合
- 治療周期:
- 3~6個月或者1年左右
- 臨床症狀:
- 疼痛、活動受限、下肢畸形
- 好發人群:
- 中、老人
- 常用藥物:
- 麝香接骨膠囊、七厘散、散瘀止痛接骨丸
- 常用檢查:
- X線檢查、CT檢查、磁共振成像(磁振造影)檢查
按骨折部位分型
頭下型骨折
骨折線位於股骨頭與股骨頸的交界處。骨折後股骨頭游離,同時股骨頭血供大部分中斷,因此骨折癒合困難,最易發生股骨頭壞死。
經頸型骨折
這類骨折由於剪力大、骨折不穩,遠折端通常向上移位,骨折移位和移位造成的關節囊、滑膜扭曲、牽拉,會引起股骨頭的血供受損,從而產生骨折不易癒合和股骨頭壞死。
基底部骨折
骨折線位於股骨頸與大、小轉子之間,由於骨折兩端的血液循環良好,骨折容易癒合,不易發生股骨頭壞死。
Garden根據骨折移位程度,將股骨頸骨折分為四型
Ⅰ型
不全骨折,股骨頸下方骨小梁完整,該型包括「外展嵌插骨折」。
Ⅱ型
完全骨折,但無移位。
Ⅲ型
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該型骨折X線片上可以看到骨折遠端上移、外旋,股骨頭常後傾,骨折端尚有部分接觸。
Ⅳ型
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該型骨折X線片上表現為骨折斷端完全無接觸,而股骨頭與髖臼相對關係正常。
Garden分型從Ⅰ型至Ⅳ型,股骨頸骨折嚴重程度遞增,不癒合率與股骨頭缺血壞死率也隨之增加,因此在國際上廣泛應用。
病因
股骨頸骨折的發生與骨質疏鬆導致骨質量下降有關,但直接因素多為遭受輕微扭轉暴力或高能量暴力,具體情況與病人年齡有關,老年病人通常由低能量損傷導致股骨頸骨折,年輕病人多由高能量暴力引起。
低能量損傷
老人中股骨頸骨折通常由低能量損傷所致,如站立高度跌倒。老年病人骨質量較差(骨量減少、骨質疏鬆症)、內科合併症多(糖尿病等)、有摔倒傾向(神經性疾病、退化性肌肉張力降低、肌少症、維他命D缺乏等)、營養不良等均是發生股骨頸骨折的危險因素。
高能量暴力
對年輕人群來說,股骨頸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暴力引起,如高處墜落傷或高速交通事故傷。損傷機制般是下肢在外展位時遭受嚴重軸向暴力撞擊。
生活習慣
如冰雪天氣等路面濕滑的自然情況下,未注意防滑措施,致使身體不平穩滑倒而導致股骨頸骨折。
腦部疾病
如突發腦出血、腦梗塞等不可控疾病,都可突然摔倒而發生骨折。
目前,國人的股骨頸骨折的發生已占全身骨折的3.6%,占髖部骨折的48%~54%。最常見人群是50歲以上的老年病人,多由跌倒等低能量損傷引起,50歲以下的年輕人股骨頸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損傷造成,僅占此部位骨折病人的3%。
老年病人為該病的好發人群,因隨年齡增長,骨質量較差、內科合併症多、有摔倒傾向、營養不良等問題逐漸凸顯,這些因素均可增加病人摔倒造成股骨頸骨折的風險。
症狀
股骨頸骨折的病人常在外傷後感到腹股溝部疼痛,下肢活動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部分病人受傷後可行走,但數日後髖部疼痛逐漸加重,活動後更疼。若不及時治療,可因長期血運障礙導致股骨頭壞死等併發症。
髖部疼痛
股骨頸骨折後會出現患側髖部劇烈疼痛,活動時加重,且腹股溝中點壓痛明顯,疼痛可能會累及膝關節。
活動受限
腿部活動受限,難以自主活動,不能站立和行走,不過少數病人在骨折後仍能行走,但隨著疼痛逐漸加重,也會出現無法行走的症狀。
下肢畸形
股骨頸骨折後會出現患肢縮短,並且有不同程度外展、外旋畸形,即大腿會向外側撇。
髖部腫脹及瘀斑
股骨頸骨折後,有時會出現髖部腫脹感,但易被忽略,體型瘦小者髖部皮膚上會出現青色瘀斑。骨折治療處理不及時常併發創傷性關節炎、骨折端因血運不足造成的缺血、壞死等相關併發症。
股骨頭壞死
股骨頸骨折後若出現長期血運障礙可導致骨細胞死亡,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壞死的股骨頭可塌陷、碎裂、變形,引起創傷性關節炎,嚴重影響功能。
骨折不癒合
未經治療的移位骨折由於界面長久存在剪切應力,多不能癒合。
看醫
對於外傷史後出現腹股溝部疼痛和下肢活動障礙的人群,應及時至醫院就診。此外,老年病人即使無明確外傷史,一旦出現上述情況也需要進行髖關節查體及完整體檢,防止漏診。
- 老人或停經後女性,無明確外傷史,出現髖部疼痛、下肢活動受限,應及時就醫。
- 有摔倒受傷或高能量暴力受傷史,一側髖部出現疼痛且無法緩解,活動尚可進行,建議及時就醫。
- 有摔倒受傷或高能量暴力受傷史,髖部出現劇烈疼痛,出現下肢畸形、無法行走應立即就診。
骨科
首選科別,可在明確診斷後及時進行治療。
急診科
次選科別,可對症治療,緩解骨折帶來的疼痛,為骨科治療做準備。
- 是否受到外傷?
- 疼痛是一過性的還是持續的?
- 女性是否停經?
- 既往有無其他病史?
- 出現症狀時有採取過什麼緩解措施嗎?
體格檢查
通過視、觸、動、量確定疼痛部位和程度,查看有無患肢縮短等畸形,初步了解病情。
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
X線攝片是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檢查方法。有些無移位的骨折在傷後立即拍攝的Ⅹ線正位片上可能看不見骨折線,應加攝髖關節的側位片。若仍看不見骨折線而又高度懷疑骨折,可等2~3周後,因骨折處部分骨質發生吸收現象,骨折線才清楚地顯示出來。
CT檢查
X線顯示無異常且高度懷疑股骨頸骨折時,CT檢查有助於發現隱匿的或病理性股骨頸骨折。
磁共振成像(磁振造影)檢查
磁振造影對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改變比較敏感,但對急性股骨頭血供改變能力有限,可以作為無移位或隱匿骨折的輔助檢查。
病史
有跌倒受傷史,青年人遭遇高能量暴力損傷。
典型表現
髖部疼痛,下肢活動受限甚至出現外旋外展畸形。
X線檢查
股骨頸處發現骨折線。
髖關節後脫位
以髖部疼痛、下肢畸形、活動受限為主要症狀,但髖關節後脫位患肢呈屈曲、內收、內旋及短縮的典型畸形。患側膝部緊貼在健側的大腿上,並呈彈性固定狀態,稱為「黏膝征」陽性。而股骨頸骨折後有不同程度的外展、外旋。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是股骨頭關節面軟骨先發生病變,而後累及股骨頭內部,引起股骨頭出現囊性變等改變。初期X線表現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至關節間隙狹窄時表現較為典型,沒有明顯骨折線,而股骨頸骨折X線檢查有骨折線。
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除髖部疼痛、活動受限外,類風濕性髖關節炎病人的血液化驗結果常提示類風濕因子陽性,而股骨頸骨折血液化驗無類風濕因子陽性。
治療
股骨頸骨折需根據病人的年齡及骨折特點和類型,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對於絕大部分病人,首選手術治療;無移位股骨頸骨折、身體情況差或合併有嚴重內科疾病無法耐受手術的病人,以保守治療為主。
- 適用於年齡過大,全身情況差,或合併有嚴重心、肺、腎、肝等功能障礙者。病人可穿防旋鞋,下肢外展中立位皮牽引臥床6~8週。對全身情況很差的高齡病人應以挽救生命和治療併發症為主,骨折可不進行特殊治療。儘管可能發生骨折不癒合,但部分病人仍能扶拐行走。
- 兒童股骨頸骨折少見,暴力相對大,移位明顯,復位困難。一般採用手法復位,在X線透視引導下,用多枚克氏針或細螺釘內固定。對於外展或無移位骨折可採用牽引或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治療。
該病無藥物治療。
閉合復位內固定
對所有類型股骨頸骨折病人均適用,閉合復位成功後,在股骨外側打入多根空心拉力螺紋釘內固定或動力髖螺釘固定。
切開復位內固定
對手法復位失敗,或固定不可靠,或青壯年病人的陳舊骨折不癒合,可在切開直視下進行復位和內固定。
人工關節置換術
適用於骨折移位較大的高齡病人;老年合併內科疾病但能耐受手術者。手術有利於病人初期活動,避免長期臥床引起的嚴重全身併發症;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不癒合,股骨頭壞死或合併髖關節骨關節炎者。手術方式包括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
復健治療
病人在術後在醫生指導下開展復健訓練,主要包括關節的活動、力量的訓練等。
預後
股骨頸骨折屬於外傷骨折,除了正規治療,還需適當進行戶外體育運動,通過積極的復健訓練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一般不會影響病人的壽命。
病人如沒有引起錯位或者是靠近基底部的骨折,年齡不大並且積極配合治療可治癒。
股骨頸骨折的病人治療及時,一般不會影響其自然壽命。
病人多於治療結束後2~3月複診,遵醫囑進行拍片,以便醫生了解復健情況,並調整後續治療方案。
飲食
股骨頸骨折病人宜進食高蛋白、高維他命、高鈣、粗纖維及果膠成分豐富的食物,以促進骨折癒合。此外,注意飲食均衡,易消化,以適合於老年骨折病人。
照護
股骨頸骨折病人的護理以加強病人患肢功能鍛煉為主,同時注意合理使用髖關節,避免深蹲、盤腿等不安全動作加重病情。家屬需配合病人病情治療,穩定病人情緒,幫助其克服焦慮和不安,同時加強陪護,防止再跌倒。
保守治療病人護理/術前護理
搬運
家屬應儘量避免搬運或移動病人。搬運時將髖關節與患肢整個平托起,防止關節脫位或折斷端移位造成新的損傷。
體位
臥床期間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即平臥時兩腿分開,腿間放枕頭,腳尖向上或穿丁字鞋。不可側臥,不可使患肢內收,坐起時不能交叉盤腿,以免發生骨折移位。
功能鍛煉
在醫護人員引導下進行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和足趾屈伸、旋轉運動,每小時練習1次,每次5~20分鐘,以防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在鍛煉患肢的同時,也需要同時進行雙上肢及健側下肢全範圍關節活動和功能鍛煉。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藉助吊架和床欄更換體位、坐起、移動以及使用助行器、拐杖的方法。
術後護理
內固定術後
臥床期間患肢不內收,坐起時不交叉盤腿。若骨折復位良好,術後初期即可遵醫囑床上坐起和扶雙拐下床活動,逐漸增加負重量。X線檢查證實骨折完全癒合後可棄拐負重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
術後一般採取外展中立位。在病人麻醉清醒後即可開展肌力訓練,包括踝關節背伸和跖屈,以及股四頭肌和髖部肌肉的收縮舒張運動,之後逐漸開始髖關節外展、膝關節和髖關節屈伸、抬臀、直腿抬高等運動。病人可以在術後1週開始使用助行器、拐杖等做行走練習。
家屬及醫護人員需穩定病人情緒,幫助其克服焦慮和不安,充分說明完全治療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帶來的術後不良反應,使其心理有所準備。
預防
股骨頸骨折需針對其病因進行預防,因此50歲以上人群應警惕骨量流失,好發人群應注意避免外傷,如老年病人應在冰雪天氣做好防滑措施等。一經出現髖部疼痛無法緩解等疑似股骨頸骨折的症狀,應及時進行X線檢查,以取得最佳治療時機。
- 儘量不做或少做容易磨損關節的活動,如爬山、爬樓梯和跑步等。
- 避免在負重狀態下反覆做髖關節伸屈動作,或做劇烈跳躍和急停急轉運動。
- 老人、停經期女性應注意補充鈣元素,預防骨質疏鬆;肥胖病人應控制體重,預防骨質疏鬆,避免過多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