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濕疹
概述
外陰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有明顯滲出傾向的外陰過敏性疾病。外陰濕疹的皮疹多樣性,搔癢劇烈,易復發。臨床上急性期皮損以丘皰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期以苔蘚樣變為主,易反覆發作。治療上以外用藥治療為主,嚴重者需口服藥物輔助治療。如未及時處理,疾病易反覆發作。
- 就診科別:
- 婦科、皮膚科
- 英文名稱:
- eczema of vulva
- 是否常見:
- 是
- 是否遺傳:
- 否
- 併發疾病:
- 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
- 治療周期:
- 短期治療
- 臨床症狀:
- 搔癢劇烈、明顯滲出、皮疹多樣
- 好發人群:
- 肥胖者、糖尿病病人、患尿瘺、糞瘺者
- 常用藥物:
- 糖皮質類固醇乳膏或凝膠、硼酸溶液、氧化鋅油劑、 Tacrolimus
-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組織病理切片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顯微鏡下真菌檢查
按照病程和臨床表現分類
急性外陰濕疹
急性起病,有明顯的搔癢。
亞急性外陰濕疹
因急性外陰濕疹炎症減輕或不適當處理後病程較久發展而來。
慢性外陰濕疹
由急性外陰濕疹及亞急性外陰濕疹遷延而來,也可由於刺激輕微、持續而一開始就表現為慢性化。病情時輕時重,遷延數月或更久。
根據病因分類
異位性皮膚炎
外陰濕疹可作為異位性皮膚炎的不典型臨床表現。
接觸性濕疹
與其他地方的皮膚相比,外陰皮膚屏障功能相對低下,而且常常與水分、汗液、陰道分泌物和尿液接觸,易發生摩擦。清潔衛生用品、潤滑劑和許多外用製劑會加重濕疹症狀,尿失禁病人也常常伴隨刺激性接觸性濕疹改變。
病因
外陰濕疹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複雜,至今未完全闡明。總的來說,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穿不透氣的內褲、尿液或糞便的長期刺激、使用不透氣的衛生巾等是外陰濕疹的高發因素。
內部因素
- 慢性感染病灶,如各種原因的陰道炎、尿道炎、慢性腸炎、腸寄生蟲病。
- 內分泌及代謝改變,如月經失調、妊娠等。
- 神經精神因素。
- 遺傳因素,與個體易感性有關。
外部因素
- 食物,如酒精,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等。
- 局部的清潔衛生產品,如衛生巾、浴液等。
- 生活環境,如炎熱、潮濕等。
- 化纖不透氣的衣物。
- 各種外用製劑,如外用藥膏。
- 反覆機械刺激,如搔抓。
- 穿不透氣的內褲。
- 陰道分泌物多、出汗等刺激。
- 使用不透氣的衛生巾和護墊。
- 外陰部使用藥物或其他潤滑劑。
- 外陰部經過濕潤和摩擦。
外陰濕疹較為常見,且多見於中老人。濕疹病程不定、易復發、病期可互相轉換、經久不愈。外陰濕疹在肥胖者外陰潮濕易出汗者、糖尿病病人等病人發病率較高,一年四季均可好發。
- 肥胖或超重者外陰易摩擦,且出汗較多,導致外陰常處於濕潤狀態,易產生外陰濕疹。
- 糖尿病病人,尿液中高糖分會導致外陰感染以及濕疹的發生。
- 患尿瘺、糞瘺者,外陰易滋生細菌,使濕疹的可能性增加。
- 慢性陰道炎的病人多有陰道分泌物,刺激局部外陰皮膚。
症狀
外陰濕疹急性期典型皮損表現就是以丘皰疹為主,有滲出傾向,慢性期典型皮損表現以苔蘚樣變為主,易反覆發作。根據病程和臨床特點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外陰濕疹,代表了炎症動態演變過程中的不同時期。
急性外陰濕疹
皮損多樣性,常表現為紅斑基礎上的針頭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皰疹。嚴重時可出現小水泡,皮損周圍皰疹逐漸稀疏。
亞急性外陰濕疹
表現為紅腫及滲出減輕,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皰疹,皮損呈暗紅色,可有少許鱗屑及輕度浸潤,仍自覺有劇烈搔癢。
慢性外陰濕疹
多對稱發病,患部皮膚浸潤性暗紅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鱗屑,局部皮膚肥厚、表面粗糙,有不同程度的苔蘚樣變、色素沉澱或色素減退。自覺亦有明顯搔癢,常呈陣發性。
急性外陰濕疹
部分病人自覺搔癢劇烈,搔抓、熱水洗燙可加重皮損。
亞急性外陰濕疹
當再次暴露於致敏原,新的刺激或處理不當可導致急性發作。
慢性外陰濕疹
部分病人急性期可伴有局部搔癢劇烈,有灼燒感、疼痛。
搔癢嚴重者會不斷搔刮外陰部位皮膚,從而導致皮膚破潰,容易激發細菌、真菌、病毒等感染性皮膚病。
細菌感染
急性外陰濕疹如繼發感染則形成膿皰、膿痂、淋巴結腫大,常出現發熱等。
病毒感染
急性外陰濕疹如合併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可形成嚴重的皰疹性濕疹。
看醫
急性外陰濕疹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控制皮損進程、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極其重要,尤其對於高危人群,如肥胖、久坐、糖尿病病人、濕疹家族史者、患尿瘺和糞瘺者、陰道炎者,要每天進行外陰清潔,並積極治療潛在的原發疾病。對於有疑似急性外陰臨床表現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
- 對於高危人群,如肥胖者、糖尿病病人、患尿瘺、糞瘺者、慢性陰道炎者等,定期體檢非常有必要,重視體檢中的婦科檢查。一旦體檢中出現典型皮損表現,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
- 在體檢或其他情況下發現典型皮損,並出現高熱、流膿或者出現皰疹性濕疹等症狀,高度懷疑外陰濕疹時,應及時就醫。
- 已經確診外陰濕疹的病人,若出現高熱、乏力,甚至昏迷,應立即就醫。
- 一般建議病人到婦科就診。
- 若病人出現其他嚴重不適反應或併發症,如高熱、皰疹性濕疹應到皮膚科就診。
- 如出現高熱、全身敗血症狀可到感染科就診。
- 皮損是一過性還是持續的?
-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搔癢劇烈、明顯滲出、皮疹多樣等)
- 是否有以下症狀?(如乏力、高熱、皰疹性濕疹等症狀)
- 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
- 疾病的發病和加重有沒有原因?
一般體格檢查
通過視診觀察皮損的形態、分布、表面的繼發改變,病人的自覺症狀以及皮損的發展過程,大多數情況即可判斷。
組織病理切片檢查
外陰濕疹病人一般不常規接受切片檢查,但是如果臨床需要鑑別診斷時,可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急性濕疹
表皮內海綿水腫,可形成水泡,真皮淺部微血管擴張和充血,血管周圍淋巴球、嗜酸細胞浸潤。
亞急性濕疹
角質層有不同程度的角化不全和結痂,表皮海綿水腫,棘細胞層中度肥厚,真皮內有炎性細胞浸潤。
慢性濕疹
角質層角化過度,角化不全,棘細胞層肥厚伴輕度海綿水腫形成,真皮內淋巴球、嗜酸細胞浸潤。
陰道分泌物檢查
檢查是否存在病原體感染。
局部刮取皮屑顯微鏡下真菌檢查
進一步排除是否合併真菌感染。
典型皮損症狀
即搔癢劇烈,多形性、對稱性皮損,急性期有滲出傾向,慢性期苔蘚樣變皮損。
組織病理切片檢查
主要目的為了鑑別診斷。
治療
外陰濕疹易復發,一般建議病人積極用藥治療,能明顯改善預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系統治療
- 首選兼有抗炎作用的抗組織胺藥物,如H受體阻斷滯劑;亦可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種類的H受體阻斷劑,或加用一種H受體阻斷劑,以增強療效。
- 鈣劑、硫代硫酸鈉可作為二線藥物。
- 搔癢劇烈頑固者可選用鎮靜催眠劑。
- 急性期有糜爛滲出時,宜用濕敷,可選用1:8000高錳酸鉀溶液、3%硼酸溶液、1:20醋酸鋁溶液,每天三次;僅有紅腫、丘疹、水泡、無滲出時,宜用含止癢劑的爐甘石洗劑或撲粉外用。
- 慢性期可選含有糖皮質類固醇和止癢劑的霜劑或軟膏,可用0.1%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尤卓爾)或0.1%糠酸莫米松霜(艾洛松),皮損消失後,改用非糖皮質類固醇藥,如0.1%依沙吖啶糊劑外塗;苔蘚化皮損外用0.05%~0.1%A酸軟膏或霜,應與糖皮質類固醇霜聯用。
- 非糖皮質類固醇抗炎藥,如5%乙氧苯柳胺軟膏治療慢性濕疹的療效與氟輕鬆軟膏相當。
- 難治性病人可皮損內注射曲安西龍。
外陰濕疹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預後
外陰濕疹經過有效且規範的治療,能夠減輕或消除外陰濕疹皮損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
外陰濕疹一般能治癒,但部分病人易復發。
外陰濕疹經過正規治療後可治癒,並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病人經治療後皮損局部會出現皮膚增厚、色素減退或色素沉澱。
外陰濕疹易復發,故病情穩定後亦需複診。治療初期應至少一週複診一次,治癒後三個月複診一次。
飲食
外陰濕疹病人需注意加強飲食護理,促進皮疹消退,滲出消失,提高身體免疫力,合理健康飲食。
- 儘量減少攝取油炸、辛辣類食品。
- 忌甜膩厚味食物。
- 搔癢嚴重時忌海鮮及刺激、致敏食物。
- 飲食方面應該選擇涼性、平性食物,例如冬瓜、絲瓜、白蘿蔔、胡蘿蔔、竹筍、苦瓜等。
- 宜選用祛溫清熱類中藥,如白茯苓、澤瀉、珍珠、白菊花、靈芝等。
照護
外陰濕疹病人的護理以皮損及搔癢減輕甚至消失並不再復發為目的,改善症狀,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 加強身體鍛煉,加快身體代謝速率,有利於有害代謝廢物的排出。
- 不要在患處進行搔刮,不要使患處受傷,防止繼發感染使病情加重。
- 避免用過熱或過涼的水洗漱,儘量用溫水。
- 不要穿易摩擦身體皮膚的緊身衣物,如纖維化衣服、毛線衣等。
- 適度清洗,保持外陰清潔,使外陰濕疹滲出儘可能減少,病情期間禁止行房。
病人需遵醫囑定期複診,以便於醫生評估恢復效果。
病人需遵醫囑足量、足療程用藥,確保療效,降低復發。
預防
預防外陰濕疹,需積極治療和控制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的控制,陰道炎的治療),避免體重過重,避免接觸過敏原,減少局部皮膚刺激。
- 穿寬鬆、柔軟、透氣的衣物,避免摩擦皮損處。
- 避免過度緊張以及焦慮,保證健康的睡眠,保持愉悅心情。
- 出現身體任何不適都應該及時治療。
- 避免過度洗燙和反覆搔抓私密處。
-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洗澡、勤換衣物等,保持室內的環境衛生及通風良好。